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立德
論文名稱: 「牙刷主義」在臺灣:「中美斷交」前後平面媒體呈現的綠卡問題
指導教授: 陳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綠卡雙重國籍牙刷主義平面媒體國民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1970年代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上面臨一連串的挫敗,使人們對臺灣前途產生不確定感,因此許多有能力的人便透過各種途徑移民美國。這股移民風潮多以美國為目的地,反映出美國自戰後對於臺灣各個層面的影響,使美國的理想化形象成為刺激許多臺灣人移民美國的動力。但是在當時國民黨政府對移民出入境的嚴厲管制下,除了留學、洽公之外,要移民美國並不容易,也因此特權份子走後門移民美國的行徑格外令人側目。
    許多黨政軍高層人士透過管道取得綠卡這個公開的秘密為當時輿論所詬病。這些特權人士的行徑不僅被外界譏諷為「牙刷主義」者之外,亦為黨外人士抨擊國民黨政府的口實。在當時不同立場的臺灣平面媒體在報導這個現象時所顯示出官方、報社、民間在面對這股移民美國風潮的態度各有不同,尤其是逐漸興起的鄉土思潮透過黨外雜誌對於國民黨政府的批判使綠卡問題成為移民美國風潮下所衍生的政治問題。
    本文選定1970年代多家不同政治立場的平面輿論,如國民黨立場的《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與政論雜誌《新聞天地》、自由派的《自立晚報》、黨外政論雜誌《臺灣政論》、《富堡之聲》、《夏潮》及《美麗島》,從1976到1980年這段期間上述媒體對於「牙刷主義」問題的報導和評論。從這些不同立場的媒體對於「牙刷主義」問題的報導和評論中,瞭解當時輿論當時如何看待這股移民風潮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報導如何呈現出當時臺灣社會的集體心態與社會氛圍,以及國民黨政府處理「牙刷主義」問題的態度。
    本文研究發現,雖然當時不同立場的臺灣平面媒體對於「牙刷主義」問題一致撻伐,卻是基於「愛(中華民)國」和「愛臺(灣)」的鄉土意識不同立足點進行批判,後一種觀點甚至認為「牙刷主義」問題是國民黨的外來政權本質所造成的。
    弔詭的是國民黨在這段期間一再表態反對「牙刷主義」,卻百般拖延不願認真處理此一問題。
    這場爭議雖然在國民黨政府於1980年11月宣佈對「牙刷主義」問題暫緩處理來為這場爭議定調,以及進入1980年代以後臺灣局勢穩定而逐漸平息,但是這場爭議所引發的認同危機仍然在今日的臺灣徘徊不去。

    摘要…………………………………………………………………………………i 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使用資料介紹………………………………………………14 第四節 章節架構…………………………………………………………………20 第二章 戰後臺灣人移民美國風潮的背景…………………………………………23 第一節 美國對戰後臺灣社會的影響……………………………………………24 第二節 戰後外省族群的流亡心態………………………………………………32 第三節 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內外困境與移民美國風潮……………………36 第三章 「中美斷交」宣佈前臺灣平面媒體對「牙刷主義」問題的爭議…………43 第一節 「牙刷主義」問題初期平面媒體的報導………………………………44 第二節 雙重國籍爭議案:諸家駿事件…………………………………………48 第三節 「中美斷交」前平面媒體對「牙刷主義」問題的爭議……………53 小結………………………………………………………………………………63 第四章 「中美斷交」宣佈後臺灣平面媒體對「牙刷主義」問題的爭議…………67 第一節 「中美斷交」宣佈後平面媒體呈現的「牙刷主義」問題……………67 第二節 「綠卡攻防戰」的落幕…………………………………………………77 小結………………………………………………………………………………..85 第五章 結論…………………………………………………………………………89 參引書目……………………………………………………………………………..95

    中文部分
    一、報紙與雜誌
    (一)報紙
    1. 《聯合報》(1976、1977、1978、1979、1980)
    2.《中國時報》(1976、1977、1978、1979、1980)
    3.《中央日報》(1976、1977、1978、1979、1980)
    4.《自立晚報》(1976、1977、1978、1979、1980)
    5.《自由時報》(2008、2014)
    (二)雜誌
    1.《臺灣政論》(1975)
    2.《夏潮》(1976、1977)
    3.《富堡之聲》(1978)
    4.《美麗島》(1979)
    5.《新聞天地》(1976、1977、1976、1978、1979)
    5. 《壹週刊》(2014)
    二、官方出版品
    (一)立法院
    1.《立法院公報》,臺北市:立法院公報處,1976、1977、1978、1979、1980。
    (一)行政院研考會
    1. 謝高橋計劃主持,《我國人民外移問題的現狀與政策》,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1987。
    (二)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
    1.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國人海外移民現況與動機探討之研究》,臺北:內政部,1994年8月。
    (三)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1. 龍文彬、黃國枏,《臺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建構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臺北市:僑委會,2002。
    2.徐榮崇、陳麗如,《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臺灣僑民比較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5。
    3. 徐榮崇計劃主持,《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 例》,臺北市:僑務委員會,2006年12月。
    (四)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
    1. 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
    (五)臺灣省政府
    1.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中縣霧峰鄉:臺灣省政府公報處,1972。
    (六)臺灣省議會
    1. 《臺灣省議會公報》,臺中縣霧峰鄉:臺灣省議會秘書處,1976、1977、1978。
    (七)國史館
    1. 《20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4。
    三、期刊文章
    1. 吳圳義,〈吳三連與1970年代中期以後的自立晚報──報業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政大歷史學報》第13期(臺北市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所,1996),頁254。
    2.江詩菁,(另一種聲音--黨外雜誌反抗國民黨「文化霸權」的發展脈絡(1975∼1989)),《臺灣史料研究》24,(臺北:2005.03),頁52-100。
    3.沈超群,(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 ),《史轍》,3 (臺北:2007.07),頁141-180。
    4. 唐海江,(黨報「轉型困境」的政治文化分析:以中央日報為中心),《新聞學研究》97,(臺北:2008.10),頁127-177。
    四、專書
    1. 林紀東、鄭玉波等編,《新編六法全書》,臺北市:五南,1992年。
    2.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二》,汐止:新新聞出版,1995年。
    3.薛人仰口述;遲景德、歐素瑛訪問;歐素瑛紀錄整理,《薛人仰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年。
    4. 安.勒維琳.巴斯托(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臺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5.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臺北:遠流,2000年。
    6.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鄉出版,2001年。
    7.孔令晟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2年。
    8.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2003年。
    9.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2003年。
    10.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年。
    11.施茂林、劉清景主編,《最新實用六法全書》,臺南:世一出版,2005年。
    12.陳靜瑜,《美國臺灣移民的社會結構、適應與認同析探:1980-2000年》,臺北市:海華文教基金會,2005年。
    13.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史》,臺北縣汐止市:風雲論壇,2008年5月。
    14.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將軍——何世禮》,香港:三聯,2008年12月。
    15.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上),台北:國史館,2009年。
    16.葉春嬌,《國族認同的轉折:台灣民眾與菁英的敘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2010年。
    17.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市:玉山,2010年。
    18.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阿維賽.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Occidentalism: The West in the Eyes of Its Enemies),臺北:博雅書屋出版,2010年。
    19.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市新店區:衛城,2011年10月。
    20. 陳福仁策劃,《美國夢 留學情:臺灣人的美國留學故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美國中心,2012年8月。
    21. 邱垂亮,《走不出門的國家:馬英九的臺灣》,臺北市:前衛,2013。
    22.任雪麗(Shelley Rigger)著;姚睿譯,《臺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臺灣觀察報告》,臺北市:貓頭鷹,2013年3月。
    23.王景弘,《列入紀錄:危疑年代(1970-1973)的台灣外交私密談話》,臺北:玉山社,2013年6月。
    24.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臺北市:衛城,2013年10月。
    五、書刊文章
    1.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從威權體制過渡〉,羅金義、王章偉主編,《解構東亞現代化:奇跡背後》,香港:牛津大學,1997年。
    2.陳映真,〈唐倩的喜劇〉,《陳映真小說集3:唐倩的喜劇》,臺北市:洪範,2001。
    3.王育德,李明宗等譯,〈台灣的綠卡〉,《王育德全集13:蔣政權統治下的台灣》,臺北市:前衛,2001。
    4.林徐達,〈當代臺灣「懷舊」氛圍之詮釋:歷史悲情、集體經驗與雜揉認同〉,吳天泰主編,《多元文化》,臺北市:二魚文化,2008年9月。
    5.尉天驄,〈序一:紫藤廬與周德偉先生〉,周德偉,《落筆驚風雷--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臺北市:遠流,2011。
    6. 何政廣,〈1950-80年美國文化與臺灣記憶與觀察〉,收入美國在臺協會《1950-1980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臺北市:美國在臺協會,2011。
    7.陳光興,〈推薦序:被「美國主義」附身的東亞主體性〉,吉見俊哉著,邱振瑞譯,李衣雲、李衣晴校譯,《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臺北:群學,2013。
    六、學位論文
    1.李祖琛,《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傳播結構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2. 藍博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 古淑芳,《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4. 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0年代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
    5.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 林振平,《七十年代「臺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臺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7. 周慶祥,《黨國體制下的臺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外文部分
    1.Nancy Bernkopf Tucker, Patterns in the dust: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1949--1950(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Ronald Skeldon,”Emigration,Immigration and Fertility Decline:Demographic Integration or Disintegration,” in Sung Yun-Wing and Lee Ming-kwan(eds.) The other Hong Kong Report 1991.(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1) .
    3. Akhil Gupta ,”Reincarnating Immigrant Biography On Migration and Transmigration.” in Elisabeth Mudimbe Boyi(eds.) Beyond Dichotomies: Histories, Identities, Cultures, and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
    4. Danny Roy, Taiwan:A Political History(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
    5. Evelyn Gob and Rosemary Foot,”U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49” in Robert D. Schulzinger(eds.) A companion to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 c2003).
    6. Marissa K. Lingen, Chinese Immigration (Philadelphia : Mason Crest Publishers, c2004).
    7. Xia Yafeng,, Negotiating with the enemy:U.S.--China talks during the Cold War ,1949--1972(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2006).
    8. Carl L. Bankston, III, Danielle Antoinette Hidalgo(eds), Immigration in U.S. History (Pasadena, Calif. : Salem Press, c2006).
    9. Joseph S. Lee,”Taiwan: immigration to Taiwan” in Uma A. Segal, Doreen and Nazneen S. Mayadas(eds.) Immigration Worldwide.:Policies, Practices and Trends.(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0. Zhao Xiaojian, Asian American chronology : chronologies of the American mosaic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c20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