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欣怡 |
---|---|
論文名稱: |
新手導師調整班級經營策略建立良好班級氣氛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唐淑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新手導師 、班級經營策略 、行動研究 、師生關係 、親師關係 、班級氣氛 |
英文關鍵詞: | a primary tutor teacher, the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parents, the class atmosphe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法,探討一個新手導師面班級經營挫折後,如何調整自己的班級經營策略來建立良好的班級氣氛。研究者分析良好班級氣氛的關鍵因素,分成兩個部分來探討,第一個是師生關係,第二個是親師關係。探索期著手從這兩部分調整班級的經營策略,調整後依據可行策略於行動期繼續加深加強實施,並從中持續反思需調整改進部分,以期找到適合新手導師的良好班級經營策略。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的生活札記、學習單、訪談記錄,以及研究者本身的省思日記、現場觀察、與學生及家長的個別談話等文件,來檢視整體班級經營成效的改變情形。
經過探索期與行動期的調整,針對新手導師的班級經營策略,顯示出以下結論:
一、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班級經營策略:
(一)以民主方式領導學生,配合導師個人特質,找出自己所認同的中心價值觀。
(二)運用教育理論於班級經營中。
(三)以情感交流做為師生關係建立的基礎。
(四)設計各式班級活動,增進師生及同學間的情感。
(五)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別差異。
二、建立良好親師關係的班級經營策略:
(一)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絡,針對特殊需求孩子進行家庭訪問。
(二)透過各式活動來增進親師及親子間的情感。
(三)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家長的質疑。
三、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一)嚴格管理之餘,不忘情感交流。
(二)不需要過份在意學生不成熟的回應。
(三)每一個孩子與家長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四)找到適合多數學生的模式,也給予少數學生彈性管理空間。
(五)從問題中開始行動,從行動中發現問題。
This study took the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a primary tutor teacher who
modified the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reate good class atmospheres after she
had faced the frustration about the clas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key
factors of good class atmospheres and divided them into two parts to explore. One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the other wa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parent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period, the researcher modified the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two parts. During the actio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strategies, the researcher kept acting and reflecting the improvement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good strategies appropriate to the class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er
included; the students’ diary, learning sheets, interview transcripts,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a series of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ary analys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i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reate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1) Leading students by a democratic way and fitting in with the teacher’s personal
characters to find the center values which the teacher identifies herself with them.
(2) Exercising the education theories on the class management.
(3) Cre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interactions.
(4) Designing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to increase the emotion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5)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each student.
2. The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reate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parents
(1) Showing great initiative in contacting and interviewing with parents, especially
IV
with the special needs students’ parents
(2) Increasing the emotions of the teacher, students and parents by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3) Facing the questions of parent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3.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and growth
(1) Being strict with students, but being emotional, too.
(2) Don’t take the students’ immature reactions too seriously.
(3) Each student and parents are important persons in my life.
(4) Finding the models appropriate to the most students and giving some students a
flexible management space.
(5) Acting from problems and finding problems from acting.
一、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8)。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輔導,第55卷,106-111。
王文科(1998)。初任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第165-180頁)。台北:師大書苑。
王玉珍(2011)。國中優良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2-24。
王淑俐(2006)。師生關係的建立與問題。載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第63-130頁)。台北:三民書局。
王連生(1997)。親師合作樂無窮—論親師溝通理念與技巧。班級經營,2(1),頁5-9。
田宜純(2009)。以班級經營強化內在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白芳芸(2009)。國中任教非主科的初任導師應用經驗學習圈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白青平(2000)。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江世雄(譯)(2000)。尾木直樹。開創國中班級制度的秘訣。台北:稻田出版社。
何金樺(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文榮(2003)。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導論。載於吳宗立(主編),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頁1-26)。高雄市:復文。
吳明隆(2003)。新時代班級經營的內涵與因應策略。國教天地,152,30-38。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裡學報,12,133-156。
吳炎日(2005)。台南縣高中職學生對教師班級經營、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體育課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吳政原(2004)。國小初任教師第一年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秀貞(2002)。親師溝通的藝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動「有事就講」且「有話好講」。師說,163,13-15。
李佳琪(1999)。班級經營導論。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頁1-14)。台北市:五南。
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李津錫(1997)。有溝不一定通?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 班級經營,2(1),10-14。
杜宜展(譯)(2009)。Ellen L. Kronowitz。初任教師班級經營指南(Your First Year of Teaching and Beyond)。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庭芳(2000)。從「控制理論」到「選擇理論」。諮商與輔導,172,25-28。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5(3),1-8。
林怡呈(2010)。國小資深教師的師生關係-師者與父母心的雙軸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怡慧(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明傑、陳慧女、黃志中(譯)(2003)。Wubbolding, R. E.著。現實治療諮商(Counseling with reality therapy)。嘉義市:濤石。
林東征(1997)。親師溝通理論與實務。教育實習輔導,2(4),41-48。
林芸醇(2009)。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2),1-6。
林倩瑜(2007)。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林國泰、秦台卿(2003)。如何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商業職業教育,90,41-47。
林淑妃(2002)。國小班級氣氛與自然科教師教學之詮釋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1)。高效能教師的教學錦囊。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金樹人(1993)。教室裡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台北:張老師。
柯斯媛(2008)。國中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柳文卿(1999)。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載於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合著),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頁191-224)。臺北市:五南。
洪千惠(2005)。國小一年級教師營造親師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明財(1997)。強化親師溝通增進合夥情誼。教育實習輔導,2(4),35-40。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張文隆(1996)。國小班級氣氛初探。國教月刊,43,1-5。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新心理。臺北市:新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盈婷(1997)。導師如何增強與學生家長溝通以提高班級經營績效。教育實習輔導,2(4),31-34。
張美惠(譯)(2005)。John Holt。孩子如何學習(How Children Learn)。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振成(2001)。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諮商與輔導,181,42-44。
張傳琳(2003)。現實治療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張新仁(1998)。教室管理的理念與實務。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第251-270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6)。淺談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作法。學生輔導通訊,45,84-89。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54。
許清田(2002)。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勝傑(2006)。高職進修學校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志純(2002)。淺談E世代親師經營策略。師說,171,35-36。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市:五南。
郭蕙菊(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教育專業認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互動—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
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2003)。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第329-367頁)。臺北:高等教育。
陳信夫(2004)。臺北市中等學校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中等教育,50(3),42 -59。
陳美音(2003)。建立親師溝通的橋樑。國教之聲,34(4),47-51。
陳貞舟(1998)。國中教室中的班級氣氛與師生溝通。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第271-276頁)。台北:師大書苑。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161-209。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初版〉。臺北:師大書苑。
陳湘玲(1999)。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雅娟(2008)。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單文經(2006)。班級經營的性質與策略。載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第141-206頁)。台北:三民書局。
曾端真(1998)。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
曾端真(2001)。從現實治療到選擇理論(下)。諮商與輔導,188,27-32。
曾璿憓譯(2000)。William Glasser(1998)原著。是你選擇了憂鬱:善用選擇理論改善婚姻、家庭、學校和職場關係(Choice theory :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台北:商業周刊。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五南。
黃淑華(2005)。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進南(2000)。班級輔導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葉瑞榮(2002)。疏通溝通管道—親師生線上三贏。師說,163,5-6。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劉素倫(2005)。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雅鈞(2004)。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蔡培村(1999)。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可行性研究。載於現代教育論壇: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的實施展望(第7-23頁)。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清田 (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雅玲(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玄藏(1993)。團體輔導員倫理守則。載於吳武典、金樹人等著,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鄭茂春(2001)。「親師合作」共創學生學習的春天。屏縣教育季刊,7,14-16。
鄭端容(1994)。班級經營第一課-談班級氣氛的營造。北縣教育,3,22-23。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心理。
蕭秀娟(2005)。運用音樂輔導活動方案以提昇國小學童班級氣氛及情緒智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薛瑞君(2000)。親師領航共織教育遠景—談親師合作的理念與實務。國教之友,51(4),3-12。
謝文全(2002)。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謝旻晏(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靜蕙(2001)。危機到轉機—由溝通理論談親師溝通衝突的化解方法與具體策略。學生輔導月刊,72,64-77。
鍾文彬(2002)。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明華(2000)。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江志文(主編),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第1-13頁)。高雄:復文。
羅寶鳳(2004)。學習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談教師的心理衛生與繼續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60,10-19。
二、英文部分
Baker, J. ,Grant, S. , & Morlock, L. (2008).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Developmental Context for Children with Internalizing or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3(1), 3-15.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Barg, K. (2009). How Do Adolescent Students Experienc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a Seventh-grade Classroom and How Do Those Experiences Affect Their Self-efficacy Beliefs? Ed.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United States -- Californ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10,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Publication No. AAT 3401905).
Barlow, D. L. (1985). Education psychology: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Chicago:The Moody Press.
Brophy, J. E. (1988).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B. Rosenshine (Eds.),Talks to teachers. N. Y. Random house.
Charles, C.M. (1985).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From Models to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Chionh, Y. H., & Fraser, B. J. (2009). Classroom environment,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in Geography and Mathematics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18(1), 29-44.
Edwards, C.H. (2004).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Emmer, E.T., Evertson, C.M., &; Anderson, L.M.(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 219-231.
Fowler, L.T.S. , Banks, T. I. , Anhalt, K. , Der, H. H. , Kalis, T. (200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Young Urban Learners. Behavioral Disorders,33( 3),167-183.
Glasser, W. (1984). Reality Therapy. Itasca, IL: F. E. Peacock.
Glasser, W. (1985). Control Theory: A Newexplanation of How We Control Our Liv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Glasser, W. (1990a). Reality Therapy: A New Approach to Psychiatry.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 (1990b). The Control Theory-reality Therapy Workbook: A Guide for Teaching & Understanding. Institute for Reality Therapy. New York: Harper & Row.
Glasser, W., & Glasser, C. (2000).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Los Angeles: William Glasser Inc.
Good, C.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3rd ed .) . N Y : McGraw-Hill.
Hamachek, D. (1995). Psychology in Teaching, Learning, & Growth,Boston: Allyn and Bacon.
Jacobsem, D., Eggen, D., & Kauchak, D. (1993). Methods for Teaching: A Skills Approach. New York: Macmillan.
LaRocque, M.(2008). Assessing Per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in Elementary Classroom: the Link with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4(4).
Lefrancois, G. 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Belmont, CA : Wadsworth.
Munoz, D. & Bustillo, C. (1996), Improving Classroom Climat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381.
Murray, C. (2002). Suppor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Health of Early Adolescents with High Incidence Disabilities. Childhood Education, 78(5), 285-290.
Pigford, T. (2001).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What's Up with That? The Clearing House,7-8,337.
Rogers, C., & Freiberg, H.J.(1994). Freedom to Learn(3rd ed.). New York: Merrill.
Zahn, G. L., Kagan, S., & Widemam, K. F. (1986).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4, 35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