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妤文 Wang, Yu-Wen |
---|---|
論文名稱: |
胡錦濤時期中國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影響之研究 The Impact on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during Hu Jin-tao’s Administration |
指導教授: |
范世平
Fan, Shih-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 、公共外交 、國家形象 、胡錦濤 |
英文關鍵詞: | China, Public Diplomacy, National Image, Hu Jin-tao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7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外交在中國其實一直都存在著,但是從胡錦濤時期,正式被列入中國外交的戰略工作之一,雖然最一開始被當作傳統外交之輔助,然而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責任逐漸上升,中國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國來說,傳統的外交政策已經不足以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現今在國際社會中,對一個大國來說,各國對國家的看法、印象,會影響到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及互動,因而國家形象對各國而言,越發受到重視。中國官方也知道,世界各國對於中國並不樂見於其在傳統國力(軍事)的提升,對中國來說,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代表著和平、溫和的路線,最終中國選擇了公共外交,以影響國際社會觀感及國際輿論。
本文從分析公共外交的發展理論,以及國家形象塑造的定義和模式進行討論,以期找出兩者相互影響的模式。再從中國公共外交政策的發展背景開始探討,進一步分析中國提出和諧社會等結合公共外交理念制訂出的相關政策。最後以「國際輿論調查」自2005年到2014年以來,世界各國對中國國家影響力的調查結果評論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之影響,還有中國公共外交未來的發展。
Public diplomacy has been practiced in China’s history for a long time. But it became one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ies officially during Hu Jin-tao’s administration. Although it was used as traditional diplomatic assistance at the very beginning, China needs a more peaceful and stabl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as China's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radually gains its importance. For China, the traditional foreign policy has been insufficient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perception.
Toda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a great power as China, national image will affect its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thus,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is getting more attention. Chinese officials also realized that the last thing is to see their traditional strength (military) rising. For China, the need is a route that can represent peace and moderate. At last, China chose public diplomacy in order to change the world’s impression toward 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diplomacy, and definitions and modalities of national image. It then tried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tic policy,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relevant police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cept combined with public diplomacy put forward by Chin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Survey from 2005 to 2014,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public will be analyzed to discover how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influenced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the future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一、中文專書:
《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頁522-523。
Colin Patrick Mackerras著。《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張勇先、吳迪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3年11月。
卜正珉。《公眾外交 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9年4月。
王高成主編。《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9年10月。
王緝思總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4「中國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田立仁。《資訊時代的中國外交》。台北:潺川圖書公司,2007年6月。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
周寧等主編。《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杰夫.貝里奇。《外交理論與實踐》,龐中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金子將史、北野充。《公共外交: “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 Public Diplomacy ),公共外交翻譯組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5月。
張昆。《國家形象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雨露、陳永輝。《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報告(2011/2012)》。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2012年。
楊開煌主編。《中國改革開放卅年論文集》。台北:問津堂、中國大陸研究學會,2009年3月。
趙啟正、雷蔚真。《中國公共外交發展報告(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3月。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韓方明。《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二、期刊與碩博論文:
王憲鵬,〈新形勢下中國公共外交的四大策略〉,《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5月。
曲星,〈公共外交的經典含義與中國特色〉,《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6期。
吳瑛,〈國際輿論格局與我國對外傳播的路徑選擇〉,《當代傳播》,2009年第5期。
李翔宙,〈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2011年第三十五期。
俞新天,〈構建中國公共外交理論的思考〉,《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6期。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2005年第82期。
張文聯,〈是語言的更是文化的─從語言的雙重功能看孔子學院的定位〉,《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張研農,〈在國際部駐外記者培訓班上的講話〉,2010年4月7日。
莊國平,〈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國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2008年第92期。
陳亞傑,〈「總設計師」稱謂的來龍去脈〉,《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4期。
陳剛華,〈從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學術論壇》,2008第7 期。
傅新,〈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
湯光鴻,〈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
黃一哲,〈上海合作組織的現況與發展〉,《國防雜誌》,2011年第24卷第三期。
楊順弼。〈中國公共外交政策之評析〉。國立中興大學國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裘援平,〈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公共外交〉,《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6期。
鄒筱涵、于卓民,〈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中國管理評論國際學報》,2007年8月第10卷第3期。
管文虎,〈國家形象論〉,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3。
趙可金,〈把握全球化時代公共外交的規律〉《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1期。
盧秀蓮,〈中國大陸與台灣公眾外交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蘇淑民,〈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期。
三、民調參考資料:
BBC從2005年至2014年之國家輿情調查報告。
2005年-22 Nation Poll Shows China Viewed Positively by Most Countries網址:http://drum.lib.umd.edu/bitstream/1903/10666/2/China_Mar05_art.pdf
2006年-Global Poll: Iran Seen Playing Negative Role
網址:http://www.globescan.com/news_archives/bbc06-3/
2007年-Israel and Iran Share Most Negative Ratings in Global Poll
網址:http://www.globescan.com/news_archives/bbccntryview/
2008年-Global Views of USA Improve
網址:http://news.bbc.co.uk/2/shared/bsp/hi/pdfs/160410bbcwspoll.pdf
2009年-Views of China and Russia Decline in Global Poll
網址: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feb09/BBCEvals_Feb09_rpt.pdf
2010年-Global Views of United Stated Improve While Other Countries Decline
網址: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ipa/pdf/apr10/BBCViews_Apr10_rpt.pdf
2011年-Positive Views of Brazil on the Rise in 2011 BBC Country Rating Poll
網址:http://news.bbc.co.uk/2/shared/bsp/hi/pdfs/05_03_11_bbcws_country_poll.pdf
2012年-Views of Europe Slide Sharply in Global Poll, While Views of China Improve
網址:http://www.globescan.com/images/images/pressreleases/bbc2012_country_ratings/2012_bbc_country%20rating%20final%20080512.pdf
2013年-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Slide While UK’s Ratings Climb: Global Poll
網址: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2013%20Country%20Rating%20Poll.pdf
2014年-Negative views of Russia on the Rise: Global Poll
網址:http://downloads.bbc.co.uk/mediacentre/country-rating-poll.pdf
四、網際網路: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英國廣播公司(BBC) http://www.bbc.co.uk/
公共外交季刊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onggongwaijiao/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http://terms.naer.edu.tw/
國家漢辦網址:http://www.hanban.edu.cn/hb/
孔子學院官方網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網路孔子學院網址:http://www.chinesecio.com/
外交小靈通微博網址:http://tw.weibo.com/wjxlt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網站:http://www.cpdcea.com/
公共外交網網站:http://www.pdcec.com/
周幼馬,〈毛澤東、斯諾與公共外交〉,2013年9月發布於公共外交網,網址:http://www.pdcec.com/bencandy.php?fid=52&id=14800
毛澤東的《五二零聲明》,1970年5月20日發表,題目為:《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網址:http://chinatide.net/xiachao/13.html
高毅,〈分析:鄧小平的外交政策的得與失〉, BBC中文網,2014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4/08/140820_deng_foreign_policy_gains_losses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胡錦濤作重要講話〉,2006年08月23日發布,新華社,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06-08/23/content_368731.htm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發布,網址: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王廷連,〈總書記「四個更有力」為中國外交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9694838.html
〈中國外交揭開神秘蓋頭 外交部將設立公眾外交處〉,北京晚報,2004年3月20日,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Mar/520591.htm
〈外交部公共外交處升格辦公室 凸顯中國外交方向〉,《瞭望新聞周刊》,刊登網站:新華社,2010年05月31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31/c_12159797.htm
吳澤林,〈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文獻綜述〉,《公共外交季刊》,2012/06/07,網址: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6/07/content_25593425.htm
五、英文書目:
Bardos, Arthur A(2009),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 New Profession.
Cohen, Michael A. & Maria Figueroa Kupcu(2005), Privatizing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umeXXII, No. 3, Fall
Giffard, C. A., & Rivenburgh, N. K.(2000:77-1),News agencies, national images, and global media event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p.8-21.
Gustavo Dagoberto Lagos Matus(1963), International Stratification and undeveloped Countrie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Hans N. Tuch (199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Harold R. Isaacs(1972), Images of Asia, 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Harper Torchbooks, New York, p.xvii.
Jarol B. Manheim(1994),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seph S. Nye(1990),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Joseph S. Nye(1990),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 , Dialogue, No.4.
Joseph S. Nye(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Leonard, Mark & Vidhya Alakeson(2000) Going Public: Diplomacy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Rhiannon Vickers(2002),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Simon Anholt, Jeremy Hildreth(2005), Brand America: The Mother of All Brands, Cyan Communications.
Susan Strange(1988),States and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P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