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函穎 |
---|---|
論文名稱: |
以販番為命--明末清初中葡澳門貿易與閩攬 |
指導教授: | 陳國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澳門開埠 、中葡貿易 、閩攬 、攬頭 、攬商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4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清初中葡貿易的史料,時常可見攬頭扮演重要角色。攬頭為包攬中葡貿易的攬商領袖。攬商至澳門貿易,故稱澳攬。攬頭的籍貫多來自福建,故又稱閩攬。本文旨要了解攬頭在中葡貿易扮演的角色,並試圖找出攬頭多由福建人擔任的原因。
由於目前所發現攬頭的資料,分布在明朝天啟至清朝康熙年間,大部分史料集中在崇禎朝。本文以廣州府推官顏俊彥《盟水齋存牘》、張鏡心《雲隱堂文錄》與屈大均《廣東新語》為核心史料分析攬頭。並與明朝各地攬頭的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攬頭在明朝語境裡,以包攬的意思為核心,有錢糧代納者、協助政府採買物料者、承包政府工程者和馬政攬頭等不同的意思。澳門攬頭與其他地域的攬頭最大的差別為,澳門攬頭的本質為商人,並協助處理中葡交涉的問題。
葡萄牙在正德年間來到東亞尋求與中國貿易的機會,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道副使汪柏允許下進入澳門,並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租居澳門。萬曆元年(1573)葡萄牙人確立租居澳門之後,中葡貿易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中葡貿易進行的模式分為葡萄牙人上省貿易、中國商人下澳貿易和福建海商及海寇至澳門貿易,三種形式。攬商承包中葡貿易,並親自下澳與葡萄牙人接觸,不受貿易季節的限制。葡萄牙人上省貿易有一定的季節與限制,故葡萄牙人委託攬商,代理葡萄牙人至廣州貿易。崇禎年間,廣州府官員經常委託攬頭處理中葡交涉的問題。
嘉靖年間,廣州、徽州商人亦與葡萄牙人貿易。晚明崇禎年間的史料顯示,攬商多由福建人擔任,原因是自從明朝隆慶元年(1567)月港開禁後,漳泉商人在海外建立一套完整的東亞貿易網絡,形成貿易離散社群(trading diaspora)。福建海商周旋於各國,並交換各地情報與商品。崇禎年間,鄭芝龍對東亞海域貿易的掌握,加上福建仕紳對福建海外貿易的支持與保護。使福建海商在東亞海域貿易上更具有優勢。由於福建商人善學習語言,在海域貿易網絡較徽州、廣州商人強勢。這就是攬商的籍貫多為福建人的原因。
壹、 古籍史料
一、 政書典籍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崇禎長編》,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270種,1969。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 : 華聯出版社出版,1964。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梁廷枏,《粵海關志》,北平 : 文殿閣書莊,1935,據道光年刊本重印。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台北市 : 鼎文書局,1981。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編,《明清史料》,北京: 中華出版,1987。
二、 方志
﹝明﹞黃佐,《(嘉靖)廣東通志》,廣州: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謄印本,1997。據香港大東圖書公司影印明嘉靖刻本修繕。
﹝明﹞戴璟、張岳等纂修,《(嘉靖)廣東通誌初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9冊,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清﹞王永瑞纂修,《(康熙)新修廣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據淸康熙抄本影印。
﹝清﹞申良翰,《(康熙)香山縣志》。http://www.zsda.gov.cn/uploads/book/xianshanyuanzhi/xiangshanyuanzhi_kangxi/index.htm (2014/07/17查)中山檔案信息網有本書的電子檔。
﹝清﹞印光任、張汝霖撰,《澳門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清乾隆十六年修,嘉慶五年重刊本
﹝清﹞佚名,《安海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現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清﹞金光祖纂修,《(康熙)廣東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據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影印。
﹝清﹞郝玉麟等監修,魯曾煜等編纂,《(雍正)廣東通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 史部˙地理類,第 562-56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清﹞ 懷蔭布修,﹝清﹞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據清光緒八年(1882)補刻本影印。
﹝清﹞梁鼎芬修,﹝清﹞丁仁長纂《(宣統)番禺縣續志》,臺北 : 臺灣學生,1968。民國二十年重印本。
﹝清﹞阮元修,﹝清﹞陳昌齊纂,《(道光)廣東通志》,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
三、 文集
﹝明﹞李光縉,《景璧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明崇禎十年刻本。
﹝明﹞周玄暐,《涇林續記》,收入楊一萍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69冊 (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據清光緒潘祖蔭輯刊功順堂叢書影印。
﹝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2008重刊。據明萬曆刻本點校。
﹝明﹞張鏡心,《雲隱堂文錄》,中央研究院館藏清光緒庚寅年家刊本。
﹝明﹞郭尚賓,《郭給諫疏》,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1377冊,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據淸道光伍崇曜校刊本影印。
﹝明﹞郭棐,《粵大記》,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郭棐撰,《(萬曆)廣東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
﹝明﹞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新華發行,1962。
﹝明﹞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校著,《湯顯祖詩文集》,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 : 新華發行, 1982。
﹝明﹞黃汝良,《河干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天啟四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明﹞董應舉,《崇相集選錄》,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237種,永和,大通書局,1977。
﹝明﹞蔡汝賢,《東夷圖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55册》,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鄭芝龍等,《鄭氏族譜》,收於陳支平等編,《臺灣文獻匯刊》第一輯第五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明﹞鄭紀,《東園文集》,臺北 : 臺灣商務,1972。
﹝明﹞鄭若曾撰,李致忠點校,《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據康熙刻本點校。
﹝明﹞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9,據舊鈔本影印,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明﹞霍與瑕,《霍勉齋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乾隆丙戌(十二)年(1886)南海石頭書院重刊本。
﹝明﹞顏俊彥,《盟水齋存牘》,北京:中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北京大學善本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刻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標點。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2009重印。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臺北市 : 里仁書局,2012。
﹝清﹞王慶淇,《延政王氏宗譜》,收入《中華族譜集成˙王氏譜卷》,第七冊,成都:巴蜀書社,1995,清光緒癸已重修。
﹝清﹞江日生,《台灣外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60種,永和:大通書局,1977。
﹝清﹞李士楨,《撫粵政略》,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三十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2006重印。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北京 : 中華書局,1984。
﹝清﹞張岱,《石匱書後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59。
﹝清﹞張甄陶,〈澳門形勢論〉,收入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帙,臺北市 : 臺灣學生,1985。
﹝清﹞楊光先,《不得已》,合肥:黃山書社,2000,中社影印本校正。
四、 檔案匯編
中山市檔案局等編,《香山明清檔案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1。
五、 外文譯著史料
﹝日﹞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西﹞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著,何高濟譯,《上帝許給的土地︰閔明我行記和禮儀之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法﹞裴化行(H. Bernard)著,蕭濬華譯,《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臺北:商務印書局,1964。
﹝美﹞馬士 ( H.B. Morse) 著,區宗華譯,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 1635-1834年(第一、二卷》,廣東省 : 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
﹝英﹞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荷蘭人侵佔下的臺灣》(Formoda under the Dutch),收入在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硏究組編,《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頁90-120。
﹝英﹞邦特庫(Willem Ysbrandsz Bontekoe),《東印度航海記》,北京 : 中華書局,1982。
﹝英﹞博克舍(C.R.Boxer)編著,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90。
﹝瑞典﹞龍思泰(Andrew Ljungstedt),吳義雄、郭德炎、沈正邦譯,章文欽校,《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義﹞利瑪竇(Matteo Ricci)、(比)NicolasTrigault(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義﹞畢方濟(Francesco Sambiasi),〈畢方濟奏摺〉,收入《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冊(臺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96),911-918。
﹝葡﹞卡布列托爾˙德˙馬托斯(Gabrielde Matos),〈議事亭對耶穌會關於青州抗議答覆辯澳門城葡萄牙人權利〉,轉引金國平,〈澳門地租始納年代及其意義〉,收入氏著,《中葡關係史地考證》,頁128-132。
﹝葡﹞萊奧內爾˙德˙索札(Leonelde Sousa),〈廣東國及廣州城海道遣人議和〉,轉引金國平,〈萊奧內爾˙德˙索札與汪柏〉,收入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頁38-44。
﹝葡﹞羅理路(Rui Manuel Loureiro)著,陳用儀譯,《澳門尋根》,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1997年。
李毓中譯,《台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第一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李毓中譯,《台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第三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
金國平編譯,《西方澳門史料選萃(十五至十六世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貳、 今人著作
一、 中文專書
﹝日﹞濱下武志著,王玉如、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小雨譯,《澳門編年史》,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收集中西學者的論文,共四冊。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編年史》,廣州:人民出版社,2009。第一卷為明中後期卷,第二 卷為清前期卷,第三卷為清中期卷,第四卷為清後期卷, 第五卷為民國時期卷,第六卷為索引及文獻徵引版本目錄,共六本。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7。
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 2000。
金國平、吳志良,《早期澳門史》,廣州: 廣東人民,2007。
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
金國平、吳志良,《過十字門》,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4。
金國平著,《西力東漸—中國早期接觸追昔》,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郝延平,《十九世紀中國的買辦》,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
張天擇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台北市 :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海上的活動(上)》,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9。
梁嘉彬,《廣州十三行考》,台北:文星書店,1960再版。
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陳荊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 : 遠流出版社,2005。
陳荆和,《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 : 新亞研究所,1963。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湯開建,《明代澳門史論稿》,哈爾濱市 : 黑龍江教育,2012。
湯開建,《明清士大夫與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 : 中華書局,1999。
二、 中文論文
﹝日﹞岩生成一著,許賢瑤譯,〈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臺北文獻》,第128期(1999),頁179-230。
﹝德﹞羅德里克•帕達克(Roderik Ptak),〈明朝年間澳門的檀香木貿易〉,《文化雜誌》,總1期(1987夏),頁31-41。
﹝德﹞普塔克(Roderich Ptak)著,趙殿紅譯,錢江校訂,〈明正德嘉靖年間的福建人、琉球人與葡萄牙人:生意伙伴還是競爭對手〉,收入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第二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319-335。
王宏志,〈通事與奸民:明末中英虎門事件中的譯者〉,《編譯論叢》,第5卷第1期(臺北:2012),頁41-66。
王賡武,〈沒有建立帝國的商賈—閩南僑居集團〉,收入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頁91-118。
朱德蘭,〈十五世紀琉球的亞洲外交貿易〉,收於《第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0),頁195-222。
吳仁安,〈明代廣東三十六行初探〉,《學術研究》,1980年第2期,頁18-23。
吳志良,《澳門史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03期,頁64-74、160。
吳志良,〈明代澳門政治社會〉,收入《澳門史新編》,第一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頁79-123。
吳曉亮,〈對宋代_攔頭_與市鎮管理關系的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頁129-136。
李明歡,〈Diaspora:定義、分化、聚合與重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頁1-8。
李金明,〈明代廣東三十六行新論〉,《學術研究》,1988年第3期,頁63-68。
李金明,〈清初遷海時期的海外貿易形式〉,《南洋問題研究》,1995年03期,頁1-8、25。
李金明,〈明初泉州港衰落原因新論〉,《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57-61。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貿易與海外移民〉,《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4期,頁19-25。
李飛,〈龍涎香與葡人居澳之關係考略〉,《海交史研究》,2007年02期,頁109-126。
李慶新,〈從顏俊彥《盟水齋存牘》看明末廣州、澳門貿易制度若干變動〉,《學術月刊》,2011年第1期,頁129-136。
林正慧,〈閩粵?福客?清代台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2005),頁1-60。
林偉盛,〈荷蘭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99),頁1-45。
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第8期(1980),頁91-112。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漢名及籍貫考:傳說與事實〉,收入《明史研究論叢》,第10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頁226-244。
金國平、吳志良,〈1535說的宏觀考察〉,收入《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頁49-76。
金國平、吳志良,〈從外籍考察澳門提調及提調司〉,收入《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頁324-337。
金國平、吳志良,〈葡人入據澳門開埠歷史淵源新探〉,收入金國平、吳志良著,《早期澳門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頁54-94。
金國平、吳志良,〈鄭芝龍與澳門〉,收入《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頁189-212。
金國平、吳志良,〈澳門與媽祖信仰早期在西方世界的傳播—澳門的葡語名稱再考〉,收入《過十字門》(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4),頁73-109。
胡鐵球,〈明及清初“歇家”參與賦役領域的原因和方式〉,《史林》,2007年第3期,頁50-66、189。
范金民,〈販番販到死方休-明代後期(1567-1644年)的通番案〉,《東吳歷史學報》,18期(2007),頁75-112。
徐曉望,〈鄭芝龍家族與明代澳門的閩商〉,《澳門研究》,第47期(2008),頁141-156。
徐曉望,〈澳門的媽祖信仰〉,收入《澳門史新編》,第四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頁1045-1082。
徐曉望,〈論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開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12-172。
晁中辰,〈明代海關稅制的演變〉,《東岳論叢》,2000年第2期,頁98-103。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79-81。
翁禮華,〈從攬納到詭寄—中國古代稅務代理的發生和發展〉,《中國財政》,2008年01期,頁73-75。
章文欽,〈清代廣州十三行與澳門〉,《文化雜誌》,總9期(1999春),頁32-53。
張文德,〈明代通事與西域貢使的關係〉,《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頁1-8。
張海鵬,〈澳門史研究:前進和困難—國內澳門史研究的動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05期,頁74。
張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貿易與地方經濟發展〉,收入陶希聖先生祝壽編委會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上冊)》(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203-214。
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頁346-368。
張德昌,〈明代廣州之海舶貿易〉,收入張德昌等《明代的國際貿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頁5-23。原載《清華學報》,第七卷第二期(北京,1932)。
戚印平:《加比丹•莫爾制度與早期澳門的若干問題》,載《文化雜誌》,總51期(2004夏),頁1-12。
戚印平,〈明末澳門葡商對日貿易的若干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06),頁156-162。
戚印平,〈早期澳日貿易〉,收入《澳門史新編》,第二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頁415-416。
莊國土,〈12-18世紀閩南海商的興起與媽祖信仰的傳播〉,《文化雜誌》,總48期(2003秋),頁125-130。
陳文源,〈16世紀末澳門葡商人共同體的成立與運作〉,《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04期,頁98-104。
陳宗仁,〈略論晚明月港的開禁問題:兼論通商舶、徵商稅與福建軍情轉變之關係〉,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101-142。(原發表於2006年8月25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主辦「第十屆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尚勝,〈論明朝月港開放的侷限性〉,《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34-39。
陳國棟,〈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3.9),頁118-120。
陳國棟,〈貿易離散社群:Trading Diaspora〉,《中央研究院週報》1075(台北:2006.6.22),頁6-7。
陳國棟,〈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的一個推測(1603-1607)〉,《臺灣文獻》,第60卷第3期(2009.9),頁33-62。
陳學霖,〈「華人夷官」:明代外蕃華籍貢使考疏〉,《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4期(2012.1),頁29-37。
彭澤益,〈清代廣東洋行制度的起源〉,《歷史研究》,1957年第1期,頁1-22。
湯開建,〈屈大均與澳門〉,收入《明清士大夫與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頁135-157。
湯開建,〈明中後期中葡貿易中餉稅問題考述〉(原文載於《中西文化研究》卷7,2005),收入《明代澳門史論稿(下卷)》(哈爾濱:黑龍江教育,2012),頁643-668。
湯開建,〈明代澳門地區華人居住地鈎沉—兼論望廈村媽閣廟及永福古社之起源〉,《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 : 中華書局,1999),頁254-277。
湯開建,張坤,〈兩廣總督張鏡心《雲隱堂文錄》中保存的崇禎末年澳門資料〉,《澳門研究》,第35期(2006),頁122-132。
湯開建,嚴忠明,〈明中後期廣州交易會始末考〉,《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頁104-109。
湯開建、田渝,〈萬曆四十五年田生金《報暹羅國進貢疏》研究—明代中暹關係使上的一份重要中文文獻〉,《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9期(2007),頁123-134。
程紹剛:〈Chincheo的地理位置新考——Chincheo即漳州〉,《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68-77。
楊國楨:《葡萄牙人ChinCheo貿易居留地探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8。
萬明,〈試論明代澳門的治理形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澳門專號》),1999年第2期,頁27-41、181。
廖大珂,輝明,〈16—18世紀初歐洲地圖中的Chincheo港〉,《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159-176。
趙立人,〈「綱首」與「客綱客紀」釋意〉,《海交史研究》,1990年02期,頁22-24。
趙立人,〈再論明清之際的十三行與澳門貿易〉,《海交史研究》,2005年02期,頁63-66。
趙立人,〈論十三行的起源〉,《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頁105-112。
劉序楓,〈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季刊》23卷3期(2006春),頁92。
劉重日、左雲鵬,〈對「牙人」、「牙行」的初步探討〉,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頁228-250。
鄭德華,〈清初遷海時期澳門考略(1661—1683)〉,《學術研究》,1988年04期,頁63-67。
錢江,〈媽祖信仰與海外閩商僑居社區〉,《文化雜誌》,總33期(1997冬),159-173。
龍心剛,〈近20年來澳門史研究綜述〉,《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02期,頁41-44。
顏廣文,〈晚明時期走私貿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以廣州府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頁90-96。
譚家齊,〈待罪廣李-顏俊彥生平及《盟水齋存牘》成書的糾謬與新證〉,《漢學研究》,29卷4期(2011),頁203-221。
三、 中文學位論文
梁毅鵬,〈海禁與澳門的海外貿易(1535-1684)〉,佛光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
蕭軒竹,〈西屬初期菲律賓土著的華貨消費市場(1571-16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盧正恆,〈官與賊之間:鄭芝龍霸權及「鄭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李偉銘,〈官民之間的代辦機制:明清時期的歇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所,2008。
四、 外文專書
C. R. Boxer, 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 :fact and fancy in the history of Macao, Hague : M. Nijhoff, 1948.
C. R. 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 1555-1640, Lisboa : Centre de Estudos Historicos ultramarinos, 1963. C. R. Boxer, The Portuguese seaborne empire, 1415-1825, London : Hutchinson, 1969.
C.R. Boxer, Seventeenth century Macau in contemporary documents and illustrations, Hong Kong : Heinemann,1984.
Fernand Braudel, La 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 . Paris: Armand Colin, 1949.
G. B. 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03-1754,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 E. Wills, Jr., Embassies and illusions : Dutch and Portuguese envoys to Kang-hsi, 1666-1687,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K.N. Chaudhuri, Trade and civilis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 an economic history from the rise of Islam to 1750.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榎一雄,《榎一雄著作集5東西交涉史Ⅱ》,東京:汲古書院,1993。
桃木至朗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東京:岩波書店,2008。
五、 外文論文
岩生成一,《朱印船貿易史の硏究》,東京:弘文堂,1958。
荒野泰典,〈東アジアの華夷秩序と通商關係〉,《講座世界史1 世界史とは何か:多元的世界の接触の転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頁75-99。
濱下武志,〈地域研究とアヅア〉,溝口雄三等編《地域システ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頁7-9。
濱下武志,〈東アジア国際体系〉、〈朝貢と移民── 中国の対外統治と日本〉,收入氏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頁12-16、59-74。
Aber Cohen, ” Cultural Strateg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rading Diasporas”, in Claude Meillassoux(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Trade and Markets in West Africa(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 1971),pp.266-281.
Austin Coates, “John Weddell’s voyage to China”, Prelude to HongKong(London : Routledge & K. Paul, 1966),p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