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倪又安
NI, Yu-An
論文名稱: 設計語言民族化之創作研究
Research to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ization for Design Language
指導教授: 林磐聳
Lin, Pang-Soo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設計語言民族化後殖民論述去殖民筆墨精神版印精神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ize for design languag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decolonoial, the spirit of brush and ink, the spirit of print-mak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設計語言民族化之創作研究〉,是一篇有關於藝術與設計的創作論述。主要是探討,身處文化第三世界(以作者自身所處的臺灣為主)之平面設計的「現代化」情境中,若以後殖民理論中「反殖民」和「去殖民」的消解權力中心的觀念,對特定歷史時空下的「被殖民」語境或「東方主義化」的現象進行反思與實踐,是否能達到「文藝去殖民化」立場的藝術設計之可能?

    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戰前至今,乃屬於從殖民地階段邁入後殖民區域階段的歷史進程。所有臺灣文化藝術的發展,都受到殖民體制與後殖民情境所帶來的影響;而現代化的洗滌與深化,同時也代表著文化被殖民狀態的加深。然而,平面設計不只是商業服務,它也是文化藝術的一個環節,故本研究預設平面設計的現代性走向乃是殖民化的具體顯影。

    本研究主要以後現代史學、後殖民論述,以及去殖民論述為三種論釋「設計去殖民化」的學理依據,並以藝術及設計交互對映,時而對立,時而對揚的文獻探討貫穿全文。為了因應研究問題,提出幾項辯證性的理念,如「平面設計可以去殖民化」、「設計是一種文藝立場」、「設計方法即設計目的」、「現代設計中的東方符號往往是『東方主義』的顯現」、「設計語言民族化中的書法還是書法亦為語言」、「設計去殖民化的首要工作是質疑現代主義設計之絕對正當性」、「『設計要解決問題』是文化被規定性」、「設計語言民族化中的『語言』不可單獨抽離」以及「『隨筆即完稿』是反叛現代主義設計的識別系統創作方法」等等;此外,在具體的設計發展方法上,以回歸傳統書法的筆墨精神及板印精神作為一種嘗試,將書法及版畫作為設計語言民族化的策略,也是去殖民文藝生產方式的一種精神表徵。

    本研究企圖解決作為一個抱持鮮明反殖民立場的設計創作者,是否能藉由藝術養成以及去殖民思想上的觀照,抗拒自身所在的全球化、文化資本主義化的洪流,並邁向設計語言民族化的可能。

    This article aims to link the “modernization” in cultural third world’s graphic design (Taiwanese graphic design in particular,) to the colonization and orientalism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using the concept of decolonization, anti-colonization, and anti-authority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Furthermore, as an artist devoting in art decoloniz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I observe, analysis, and avoid all kinds of colonization in design creation. As a final climax, this article aims to fundamentally subvert the necessity of design modernism, and by 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 of “nationalize for art language,” to obtain a design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modernism in design. The article would be written in first person to strengthen the immediacy of self-expression.
    The level of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would have to base on three assumptions on cultural awareness. First, we agree that, from WW2 till now, Taiwan’s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progress from colonization to post-colonization. Second, under the first assumption, we agree that all cultur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s in Taiwan are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due to colonization and post-colonization; in fact, the modernization even strengthens the level of cultural colonization. Third, we agree that graphic design is not just a business service, but also a part of art, and therefore, it must reflects part of the colonization mentioned above. Only under these assumptions would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make sense, and would the discussion of whether Asian graphic design should decolonize meaningful. To strengthen my argument, I propose to study this issue through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postcolonial discourse and decolonoial discourse, which would be further established through various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out the article.
    In the following, I present various concepts such as “necessity of decolonization in graphic design,” “design is a literary stance,” “design method is the objective in itself,” “oriental symbols in modern design is a representation of orientalism,” “transcend of calligraphy from pure language,” “revolution from design modernism is the top priority in design decolonization,” “solving problem is not a must in design but an intrinsic cultural burden,” “language could not be isolated in the nationalize for art language” and “finalization in sketch is a rebel from design modernism;” they represent my cultural ideology, as well as my path back to tradition. This article could be viewed as self-review of my own design, of how I connect my own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belief, to an anti-colonial designer that constantly fights against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ism in this extreme era.

    第一章、緒 論 01 第一節、研究緣起………………………………………………………01 第二節、研究目的——從左翼設計的理想走向設計語言民族化……03 第三節、研究範圍………………………………………………………05 第四節、研究方法………………………………………………………06 第五節、研究架構與章節………………………………………………07 第二章、創作理論架構——設計語言民族化 10 第一節、設計與藝術本質無別…………………………………………11 第二節、參照的座標——田中一光與橫尾忠則………………………15 第三節、藝術設計的轉化方法——馬諦斯的啟示……………………24 第四節、設計語言民族化不是真理……………………………………28 第三章、後現代史學與後殖民立場之探索 30 第一節、論述性質………………………………………………………30 第二節、後現代史學……………………………………………………32 第三節、後殖民論述與東方主義………………………………………36 第四節、法農的去殖民吶喊……………………………………………44 第五節、史學的職責……………………………………………………47 第四章、設計自決的起點 49 第一節、殖民與反殖民…………………………………………………51 第二節、珂勒惠支的藝術與設計………………………………………54 第三節、梅原龍三郎的呼聲……………………………………………60 第四節、書法作為去殖民設計的一種信念……………………………64 第五節、木刻版畫作為設計語言民族化的核心語言…………………66 第六節、結語……………………………………………………………69 第五章、個人創作實踐 70 第一節、創作流程說明…………………………………………………70 第二節、妙法自然——董陽孜與亞洲海報設計展……………………72 第三節、臺灣伍中行……………………………………………………75 第四節、弘觀少林武道館………………………………………………81 第五節、藝術家雜誌四十周年…………………………………………86 第六節、靜宜大學藝術中心……………………………………………91 第七節、二分之一 Q 劇場……………………………………………94 第六章、研究發現——充滿挑戰的未竟之業 96 第一節、設計必須解決問題的文化被規定性…………………………97 第二節、設計語言民族化的限制……………………………………103 第三節、瓦解現代主義設計絕對性的創作…………………………111 第四節、創作研究之效益……………………………………………114 第五節、貫穿創作研究的去殖民立場………………………………115 第七章、結 論 118 參考文獻……………………………………………………………………………124

    ‧王大智,〈形式主義與學術傲慢——談臺灣「李敖著作被抄襲事件」的背後問題〉,原文收入盧建榮主編《余英時先生與我的一段公案及其後果(社會/文化史集刊七:建國百年特輯)》。臺北:新高地文化,二○一一年。

    ‧王大智,《藝術與反藝術——先秦藝術思想的類型學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二○○八年。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年。

    ‧田中一光,張英裕譯,《與設計向前行》。臺北:磐築創意,二○○九年。

    ‧布洛克(Marc Bloch),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二○○四年。

    ‧艾莉絲.薛爾齊(Alice Cherki),彭仁郁譯,《黑色吶喊:法農肖像》。臺北:心靈工坊,二○○八年。

    ‧李令儀、宋憶嬌、陳光達、楊勝雄、蘇惠昭共同撰寫,《好樣——臺灣平面設計十四人》。臺北:積木文化,二○○八年。

    ‧李思賢,《當代書藝理論體系》。臺北:典藏藝術家庭,二○一○年。

    ‧何政廣編著,《世界名畫家全集.第二十六冊:塞尚》。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二○○三年。

    ‧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臺北:遠流出版,二○○三年。

    ‧林谷芳,《畫禪》。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二○○九年。

    ‧林曼麗,〈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探究〉一文,收入《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九九八年。

    ‧林惺嶽,《藝術家的塑像》。臺北:百科文化事業,一九八○年。

    ‧林磐聳,《林磐聳的設計地圖》。臺北:典藏藝術家庭,二○一一年。

    ‧法農(Frantz Fanon),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二○○九年。

    ‧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二○○五年。

    ‧威斯曼(Leslie Kanes Weisman),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臺北:巨流圖書,二○○一年。

    ‧倪又安,〈最初的道路:情感在地化及語言民族化——論黃土水與劉錦堂〉,原載《雕塑研究》第七期。臺北:朱銘美術館,二○一二年。

    ‧栗憲庭,《反叛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二○一二年。

    ‧馬諦斯(Henri Matisse),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畫語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二○○二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一九九八年。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臺北:衛城出版,二○一三年。

    ‧彭宇薰,《逆境激流:林惺嶽傳》。臺北:典藏藝術家庭,二○一二年。

    ‧黃曉微,《世界名畫家全集:永遠的人民藝術家——珂勒維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二○一一年。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國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二○○七年。

    ‧詹京斯(Keith Jenkins),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二○○六年。

    ‧張京媛編著,《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一九九五年。

    ‧魯迅,〈讀書雜談——七月十六日在廣州致用中學講〉,原文收入《而已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美術,二○○六年。

    ‧橫尾忠則,鄭衍偉譯,《海海人生——橫尾忠則自傳》。臺北:臉譜出版,二○一三年。

    ‧龜倉雄策,張英裕譯,《龜倉雄策:日本現代設計之父》。臺北:磐築創意,二○一一年。

    ‧鍾孝上,《臺灣先民奮鬪史(下)》。臺北:自立晚報,一九八七年。

    ‧謝里法,《美術書簡: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臺北:雄獅圖書,一九八九年。

    ‧薩依德(Edward Said),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二○○一年。

    ‧藍博洲,《民族純血的脈動——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至一九四五)》。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二○○六年。

    ‧蕭瓊瑞、林伯欣,《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