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君
Chen, Yi-Chun
論文名稱: 教師對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以一位國中國文科教師為例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ss Ideology in Textbooks: A Case Study a Mandarin Teach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高新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階級意識型態教師知覺教學轉化共同備課
英文關鍵詞: Class Ideology, Teachers’ Perceptions,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2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科書常隱含階級意識型態,國中教師依賴教科書進行教學的程度普遍偏高,但教師多未察覺教科書中所隱含之意識型態的內涵。國中國文教科書的文本連結著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在面對特定意識型態時如何轉化,成為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教科書中的階級意識型態,並探討教師對教科書中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情形。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觀察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內容分析,以質、量兼具的方式,對H版國中國文教科書第一至六冊進行分析,將階級意識型態分為「職業階級」、「家庭生活型態」二個層面;透過觀察與訪談法暸解教師對於教科書文本的理解、詮釋與轉化,以及如何在課程實施中呈現。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結論:

    一、教科書中「職業類別」以中上階層為主,且出現之職業名稱較中下階層多元,提供給學生透過教科書認識不同階層職業及工作內容之機會不均衡。

    二、教科書中對中下階層家庭生活型態之描述較為匱乏,與個案教師所教導之多數學生實際上的家庭生活經驗有極大的落差。

    三、教師過去的師培過程及教學經驗未能使其覺察意識型態之存在,後因參與共同備課而知覺教科書內之階級意識型態。

    四、教師過去經驗導致其對於階級意識型態極少進行教學轉化;參與共同備課後,教師課程轉化之方式愈趨多元,並透過教學活動平衡教科書中偏頗之階級意識型態。

    最後,本研究針對在職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科書編輯與審查及未來研究者等分別提出建議,作為後續推展與研究之參考。

    Class ideology is often embeded in textbook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ten rely on textbooks to conduct the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 teach-ers are generally not aware of the ideological problems implied in the textbooks. The texts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how teachers transform in the face of specific ideologies has become a crucial factor that affects students’ valu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lass-consciousness ideology in textbooks, an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in textbook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this study adopts 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via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By analyzing the first to the sixth volum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of the H version, both qualitative data and quantitative data are collected in implement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class-consciousness ideology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classes of occupations" and "types of family life "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eachers' comprehensio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xtbooks and how to pres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 category of occupation" in the textbook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upper and middle classes, and there are more variety of occupation names appearing than those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classes. Then, th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occupations and job of different classes from textbooks are decreased.
    2. The description of family life patter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in the text-books is relatively rare, and mos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are presented in the humble characters serving the upper middle class.
    3. The teachers’ pas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evious teaching experience failed to make them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class-consciousness ideology. However, after participating the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ers perceive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ideology.
    4. Owing to teachers’ past experience, it is rare for teachers to conduct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of class consciousness ideology. From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er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 bi-ased steps in textbooks have been balanced through teaching activities.
    In summar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ed for in-service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textbook edi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s for follow-up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階級意識型態的意義與內涵 11 第二節 教師的課程知覺 34 第三節 教師的教學轉化 50 第四節 國文領域常用教學法 64 第三章 研究實施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8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0 第三節 研究倫理 9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分析 101 第二節 教師對教科書階級意識形態的知覺 119 第三節 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7 附錄 附錄一 國內外探討階級意識型態教科書之相關實徵研究 161 附錄二 教師對教科書內容之知覺與教學行為關係的國內相關研究 171 附錄三 國內教學轉化相關研究 175 附錄四 「職業類別」分析類目次類目具體職業名稱 179 附錄五 H版國中國文教科書各冊之課程主題 182 附錄六 空城計分組學習單 186 附錄七 「我想要的職業與生活」學習單 187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徵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108,31-56。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 99-126。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金國(2017)。談共備與有效共備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92-95。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王麗雲(譯)(2002)。M. W.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市:桂冠。
    王麗雲、甄曉蘭(2009)。社會學取向的教科書政策分析。教科書研究,2(1),1-28。
    田奇玉(2008)。課程的教學轉化過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一個闡釋性架構之構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石計生(1995)。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市:前衛。
    石計生、陳秀琪、胡淑雯、林志成、劉倫仕、林奐廷、……(1993)。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臺北市:前衛。
    行政院主計處(2016)中華民國行業分類標準(第10次修訂)。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933&ctNode=3111&mp=1。
    吳乃德、林佳龍(1990)。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重構中產階級和民主化的關係。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217-232)。臺北市:巨流。
    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月瑛(2004)。國小教師對數學教科書內容之知覺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二年級數與計算部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若琳(1998)。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吳雅惠(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吳瓊洳(2012)。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發展與建構-教師課程意識的覺醒與轉化取向。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1-34。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
    李英明(2002)。社會衝突論。新北市:揚智。
    李琪明(2001)。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臺北市 : 五南。
    李錦旭(譯)(1987)。Blackledge D.& Hunt B.著。教育社會學理論。臺北市:桂冠。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臺北市:親子天下。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一冊)。臺南市:翰林。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二冊)。臺南市:翰林。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三冊)。臺南市:翰林。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四冊)。臺南市:翰林。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五冊)。臺南市:翰林。
    宋裕(主編)(2018)。國民中學國文課本、習作(第六冊)。臺南市:翰林。
    卓佩穎(2010)。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水珍(2003)。師院生集中實習的教學轉化歷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7,31-54。
    周佩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善柔(2008)。我國國小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市。
    周業謙、周光淦(1999)。社會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 25(1), 35-62。
    林季孕 (2011)。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知覺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林松靖(2011)。國中英文教科書階級面向分析─以「佳音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芸伃(2015)。國中英文教科書中社會階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雅倩(2007)。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瑞榮(1996)。國中課程的理論與實際。臺南市:供學。
    林瑞榮(1996)。國小課程的理論與實際。臺南市:供學。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臺北市:巨流。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邱億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姜添輝(2000a)。結構功能主義的缺失與權力的特性。初等教育學刊,8,81-106。
    姜添輝(2000 b)。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民教育研究集刊(臺南師院), 6,115-148。
    姜添輝(2000c)。台灣教育發展的政治意識型態與階級意識型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9-1160),臺北市。
    姜添輝、陳伯璋(2006)。社會領域教材內容的階級取向與合理化的轉化策略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4),29-61。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市:麗文。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徐慶宏(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轉化之研究一以苗栗縣五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237-254。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51-93。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康風都(1994)。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和出生次序者的基本運動能力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7,169-190。
    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一以兩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閃應。教科書研究,3(1),1-40。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
    張孝慈、賴素卿、林淑惠(2014)。有效教學一點訣。國教新知,61(2),63-74。
    張春興(主編)(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6)。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康軒南一仁林及翰林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莊素真(2012)。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職業類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市。
    許嘉猷(1987)。臺灣的階級結構。中國社會學刊,11,25-60。
    許嘉猷(1989)。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7-76)。臺北市:巨流。
    許嘉猷(1992)。社會階層化奧社會流動(第三版)。臺北市:三民。
    許嘉猷主編(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5,361-389。
    郭至和(1999)。臺中市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倩汝(2002)。一年級生活課程實施之詮釋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8)。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頁167-186)。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7)。多元文化的課程實施。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頁25-37)。臺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姜添輝、許殷宏(2004)。知識轉型、社會階級、課程改革實踐與教師角色(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032-008-FG)。臺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陳秀玉(2000)。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輿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一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佩棻(199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實施之研究一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2004)。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臺北縣:韋伯文化。
    陳怡靖(2003)。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陳建銘(2017)。普通高中面對新課綱是否能夠成功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 46-48。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200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一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49 (1),103-122。
    陸洛(譯)(1997)。Michael Argyle著。社會階級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原作者:)。臺北市:巨流。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彭鴻源(2002)。國小教師本土化概念及其運作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曾敏傑、杜孟霖(2002)。社會階級與人格特質:職場社會化的中介角色。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101-152。
    游美惠(2001)。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85-112)。臺北縣:空大。
    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新竹市。
    馮以浤、陳建英(1984)。香港高中教科書的質素。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2(2),24-30。
    黃上芬(1997)。國中理化課程轉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小芳(2007)。國小教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文本詮釋與教學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仁柏(2005)。國小教師教學轉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181。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2版)。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9)。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臺北市:五南。
    黃貞蓉(2010)。國中英語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黃琡惠、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24。
    黃毅志(1994)。臺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3,265-301。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社會學研究的職業分類與測量問題之探討。中研院調查研究集刊,1,123-168。
    黃毅志(1999)。臺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研究調查,5,5-36。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9(4), 1-31。
    黃鴻文(1989)。教科書的成見。現代教育,1(13), 55-71。
    楊惇惠(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 (2),1-26。
    楊鳳純(2008)。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市。
    葉彭鈞(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科書選用狀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葉興華(2012)。全國讀報教育成效問卷調查報告──100學年讀報教育實驗班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臺北:國語日報社。
    葉靜宜(2007)。打破層級觀點看國小教師課程轉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詹鈞淇(2016)。國民小學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職業意象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臺北市。
    廖經華(2002)。談教師眼中的「教科書」。翰林文教,29,17-21。
    甄曉蘭(1996),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劉世雄 (2017)。臺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的,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2),43-76。
    劉世雄 (2018)。素養導向的教師共備觀議課。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 (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5)。意識型態與課程。新竹師專學報,12,151-173。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研究資訊,7(1),22。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蔣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頁149-170)。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湧、陳玉佳(2010)。二度創造:從「作者文本」到「教師文本」。課改研究,275,11-15。
    蔡文輝(2001)。社會學(五版二刷)。臺北市:三民。
    蔡文輝(2006)。社會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宜芬(2013)。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以歷史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所。臺北市。
    蔡淑玲(1989)。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蕭新煌編(主編),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77-79)。臺北市:巨流圖書。
    蔡淑玲、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頁477-51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蔡雯靚(2005)。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轉化之研究一以花蓮縣吉安鄉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花蓮市。
    蔡濱如(2004)。課程的教學轉化策略探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鄭世仁(1990)。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通訊,18,1-7。
    蕭昭君(2003)。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6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臺北市:巨流。
    薄榮彥(1998)。臺北市國小教師生活課程教科書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雨生、黃毅志(2007)。社會階層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二版)(頁161-191)。臺北:巨流。
    謝錦芳(2008,8月)。貧富差58倍創新高 窮人抓狂。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Life/Life-Main/0,4381,news-content+11051801+112008082200122,00.html
    謝錦芳(2009)。再創新高:貧富差距惡化飊至62倍。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0/4/1llk9.html。
    簡良平(2005a)。國小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以語文教師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2,1-20。
    簡良平(2005b)。國小教師課程知識的覺知、課程轉化與實踐之反省歷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編號: NSC93-2413-H-133-012-)。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藍順德(2002),教科書審定運作之問題檢討與改進建議。課程與教育季刊,1, 13-26。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刊,32(4), 2-25。
    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輿制度。臺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1)。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莘騰。
    藍順德、王立心(2005)。國際教科書研究資源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67,23-36。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臺北市,五南。
    顏慶祥(1998)。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7(2), 241-262。
    魏曉盈(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魏鏞(1985)。中國政治體系之分裂與統一:觀念爭論與過程。臺北市:學生。
    羅慎平(譯)(1999)。Vincent, Andrew著。當代意識型態。臺北市:五南。
    羅銘辰(2011)。從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觀探討其將數學教科書轉化為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桃園縣。
    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臺北市:書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譚楚儀(2014)。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蘇國賢(2009)。階級與階層。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三版(頁103-128)。臺北市:巨流。
    鐘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上海:上海教育。

    二、英文部分
    Adams, T. W. (1996). The changing social content of ESL textbooks in the USA.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search Projec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1387 )
    Apple, M. W. & Weis, L. (1983).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A political and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In M. W. Apple & L. Weis (Eds.),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pp. 3-33).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NY:Routledge.
    Apple,M. W.(1993).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NY:Routledge.
    Apple, M. W.(2001a).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 God, and Ine-quality. New York, NY: Routledge.
    Apple, M. W.(2001b). Markets, standard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52(3),182-196.
    Apple, M. W.(2002). Ideology and curriculum(2nd.ed.). New York, NY:Routledge.
    Apple, M. W., & Christian-Smith, L. K. (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In M.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s (pp.1-21). New York, NY: Routledge.
    Argyle, M. (1994).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London, UK; New York, NY: Routledge.
    Baller, E. (1991). The Impact of Textbooks. In A. Lewy (Ed), The Inter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138-139). Oxford, UK: Pergamon.
    Bowles, S. and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London, 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Brophy, J. S. (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1-14.
    Chambliss & Calfee (1988). 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Coles, G. S. (1977). Dick and Jane grow up: Ideology in adult basic edu cation reader. Urban Education, 12(1), 37-54.
    Dahrendorf, R. (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isner, E. W. (1985).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Evans, R. W. (2004). The social studies wars / what should we teach the childre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llnick, D. M. & Chinn, P. C. (200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 istic Society (8th ed.).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oodlad, J. I. (1966).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individual. Waltham, MA: Blaisde
    Goodlad, J. I., Klein, M. F, & Tye, K. A. (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 In J. I. Goodlad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oodlad, J.I.(1979). Curriculum inquiry :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Johnson, M. (1969). The Translation of Curriculum into Instruction. Jour 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2), 115-131.
    Klein, M. F., Tye, K. A., & Wright, J. E. (1979). A Study of Schooling: Curriculum. Dhi Delta Kappan, 61(4), 244-247.
    Marsh, C. J., & Willis, G. (1995). Curriculu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 going Issu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axim, G. W. (1991).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Pottker, J. (1977).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sex stereotypes in elementary-school readers. In J. Pottker & A. Fishel (Eds.), Sex bias in
    the schools.The research evidence (pp. 111-125). London, UK: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ses.
    Rodriguez, J. A. & Ruiz, V. L. (2000). At loose ends: Twentieth-century Latinos in current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 The Journal of Amer
    ican History, 86(4), 1689-1699.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chug, M. C., Western, R. D., & Enochs, L. G. (1997). Why do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textbooks? The answer may lie in economic theory. Social Education, 61(2), 97-101.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undations of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1).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current textbooks. In M. 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s (pp. 78-110). New York, NY: Routledge.
    Tyler, R. W. (1981). Specific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H. A. Giroux, A. N. Penna, & W. F. Pinar (Eds.), Curriculum & Instruc tion (pp.17-30). California: McCutchan.
    Venezky, R. L. (1992). Textbooks in School and Societ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436-461).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Westbury, I. (1991). Textbooks.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 74-77). Oxford, UK: Pergamon.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0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