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佳文 Xie, Jia-Wen |
---|---|
論文名稱: |
多元文化圖畫書之文本分析-以四本圖畫書為例 Text Analysis Of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 Take Four Picture Books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圖畫書 、文本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multiculturalism,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 textual analysi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DFS.009.2018.A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四本多元文化圖畫書,並透過三角校正的程序,以增進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及完整性。多元文化的意涵包含理解差異、尊重多元和社會行動,本研究聚焦在多元文化精神中的「差異性意涵」。
再者,研究者參考幼兒園課程大綱中社會領域關於培養幼兒多元文化的內涵,從中淬取出年齡、社經背景、種族及身心狀態為分析差異性的四個向度。每個向度中,選擇一本圖畫書當作研究對象。分別為《湯姆爺爺》、《丹福先生》、《橘色的馬》及《我是一顆小星星》。並就文字要素、圖像要素及圖文之間的關係,分析出圖畫書中的差異性意涵。
本研究結果包括:
一、年齡向度-《湯姆爺爺》一書中,作者呈現湯姆爺爺年紀雖大,但
小孩與他學習、互相陪伴;反觀市長和捕老大隊,對待爺爺的方式
卻是孤立和歧視,甚而捕捉爺爺,對老弱者表現出不尊重的態度。
故事中描繪出年長者充滿活力、童心未泯、身強體壯等形象,打破
世俗對年長者的刻板印象。
二、社經背景向度-《丹福先生》一書中,丹福先生是高社經背景的有
錢人,待人謙遜有禮,熱心參與公益,慷慨支援需要幫助的村民。
在黑衣人的挑撥之下,柏頓村的村民開始嫉妒丹福先生的錢財,表
現出貪婪、想不勞而獲的嘴臉;最後落得無法生活的下場。作者重
新賦予了有錢人的形象。
三、種族向度-《橘色的馬》一書中,橘色的馬在尋找自己的兄弟時,
找到與自己膚色相同的房子、車子和獅子,但是他們卻無法與橘色
的馬建立友誼的關係;直到咖啡色的馬出現,雖然膚色不同,卻擁
有共同生活、互相陪伴的機會,雖然橘色的馬始終無法與咖啡色的
馬,將彼此所持各半張的照片拼成一張完整的照片,但敞開心扉後
卻成了感情最好的兄弟。本書突顯出阻礙友情的不是膚色的不同,
而是那扇緊閉的心門。
四、身心狀態向度-《我是一顆小星星》一書中,作者透過圖文互補和
圖文反差的方式,描述了小星星在學校被欺負、受嘲笑的過程。雖
然小強一再的欺侮他,但是小星星仍舊不改自己純真善良的個性,
充滿勇氣的面對小強;即使最後小星星感到委屈難過,還是充滿自
信。作者傳遞出小星星樂觀的態度和欣賞自己的能力。也幫助幼兒
學習如何尊重身心狀態不同的同儕。
藉由本研究發現,彰顯出發現差異、理解差異、尊重差異及欣賞差異之多元文化圖畫書,有利提供幼兒教師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參考資源。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圖畫書創作者、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adopts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four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and ensures the objectivity and the integrity through Triangulation in researching. The spirit of multiculturalism includes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respecting them and adopting them in social movement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eanings of differenti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The researcher has consulted the references from the contents about how to foster pre-school children to have multi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outline of the pre-school curriculum and has selected four orientations, which are age,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rac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The researcher took these four orientations as references and chose one picture book from each orientation as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books are Grandpa Tom, Mr. Dan-Fu, The Orange Horse, and I Am a Little Star.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meaning of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d elements, picture elements and the integrated meaning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book of Grandpa Tom-the orientation of age, the author tried to present that even Grandpa is old, but he still attracts children to learn from him and to be his companions, whereas the mayor and the old-people capturing team treat Grandpa with isol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and even try to hunt him down. This shows the dis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 the elders. This book describes the images of the elders to be energetic, childlike and strong to break down the stereotypes we have about elders. 2) In the book of Mr. Dan-Fu-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Mr. Dan-Fu is a rich person with a high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He is humble and polite, enthusiastic in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and generous in helping villagers who are in need. However, under the alienation by a black-suited person, villagers from Bo-Duan Village start to feel jealous of Mr. Dan-Fu’s money. This book presents the greedy and lazy parts of humanity and thus leads to the bad ending of these villagers. The author gave rich people a new image. 3) In the book of The Orange Horse-the orientation of race, while the orange horse was looking for his brother, he found a house, a car and a lion with the same color as he, but he couldn’t make a connection with them. Until a brown horse showed up, even they have different skin colors, he started to have a chance to live with the brown horse and to become each other’s companion. Even though the orange horse and the brown horse can never put together a complete picture from the halves they have, they became best friends after they opened their hearts to each other. This book highlights the reason to stop friendship is not from the skin tone but from a closed mind. 4) In the book of I Am a Little Star-the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stories of Little Star being bullied and mocked at school from the complement and the contrast of pictures. Although Johnny keeps bullying him all the time, Little Star still maintains purity and kindness and faces Johnny with courage. Even Little Star at the end feels upset, he is still confident. The author conveys the positive attitude and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oneself that Little Star has. Therefore, this book is able to help pre-school children to learn to respect peer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By doing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by highlighting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s which give one the ability to discover differences, understand them, respect them and appreciate them, provides pre-school teachers with references when implementing multicultural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picture book creators, practical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 as references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Keywords:multiculturalism, multicultural picture book, textual analysis
王秀華(2011)。新北市政府出版品「多元文化繪本」之探討 -以東南亞篇與第二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雲東 (2007) 。社會研究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蕙文(2008)。建構多元文化氛圍的幼兒教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
王雅玄(2009)。多元文化教師圖像之批判反思:以原住民教師的情境定義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27。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史慈慧(2008)。以學前教師觀點探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溝通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朱瑛、蔡其蓁(譯)(2005)。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原作者:Ramsey)。臺北市:心理。
江雪齡 (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1993)。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譯(1972)。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Abrahams)。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譯(1982)。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Mindel & Haberstern)。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譯(1988)。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Sleeter & Grant)。臺北市:師大書苑。
宋珮(譯)(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原作者:Jane Doonan)。臺北市:雄獅美術。
宋敏慧(2011)。保育人員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巫淑慧(2013)。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班級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暨南大學,南投市。
巫鐘琳(2008)。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119-130。
李宛霏(2010)。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人格、經驗與多元文化教學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明政 (2011)。多元文化社會工作。臺北市:松慧。
汪妮箴(2009)。運用繪本進行族群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沈清松 (2001)。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呂枝益 (2000)。多元文化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中等教育,51(3),28-43。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2,47-76。
吳歆嬫(2012)。科大學生對通識選修課「多元文化繪本導讀與欣賞」之學習經驗調查。止善,12,91。
李光福/文、許匡匡/圖(2016)。我是一顆小星星。臺北市:也是文創。
周梅雀(2010)。幼兒師資培育機構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7,77-97。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淑絹(2011)。「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多元文化繪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貴芬(1995)。 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169。
邱佳琪(2013)。 文本分析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建議-以記敘文為例。華文世界,112,152。
姜孟婕、葉郁菁(2005)。學前教育階段多元文化教育的反省和建議。幼兒保育論壇,1,86-99。
洪泉湖 (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五南圖書。
洪泉湖(2002)。臺灣的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東大圖書。117-142。
洪珠淑(2014)。性/別教育兒童繪本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施素卿(譯)(1991)。湯姆爺爺(原作者:史提凡・查吾爾)。臺北市:上誼。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24-30。
徐明(2008)。學前教室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研究:以三所幼兒園為例。康寧學報,10,41-61。
徐明(2009)。學前新住民幼兒學習適應困境研究:從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及家庭失能因素切入。康寧學報,11,21-45。
涂淑貞(2010)。繪本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5。取自http://www.ntu.edu.tw/~society/e-j/85/85-19.htm
國立編譯館(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Banks)。臺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美汝(2008)。自然生態類圖畫書的內容分析--以小綠芽獎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郭碧唫(2010)。多元文化觀點的幼兒美術教育。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1-18。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作者:A.Banks & Cherry A.McGee Banks)。臺北市:心理。
陳枝烈 (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陳玫玉(2011)。國幼班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教育研究集刊,173。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建構。中等教育,49,173。
陳美瑩、李榮彬、王派仁、陳麗如、Damien Trezise(譯)(2007)。肯定多樣性-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 Sonia niteo)。臺北市:濤石文化事業。
陳意爭 (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雍正。(2006)。文本分析。管倖升等編著: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市:全華。
陳儒晰(2011)。幼教人員對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思考。幼兒教保研究期刊,7,31-48。
連樹聲(譯)(2007)。 原始文化。(原作者:Edward B.Tylor)。中國:廣西師範大學。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16-19。
黃光雄(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C Bogdan& Sari Knopp)。嘉義市:濤石。
黃淑青(2010)。兒童對圖畫書中新住民母國生活的反應-以一所公立國小兒童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劉清彥(譯)(2013)。丹福先生(原作者:大衛・麥基)。臺北市:道聲。
劉旭恭(2015)。橘色的馬。臺北市:小魯文化。
劉美慧(2009)。運用多元文化教材提升學童多元文化素養之成效研究-以臺北縣溪洲國小為例。臺北市:教育部。
劉鳳芯(譯) (2002)。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原作者: Perry Nodelman)。臺北市:天衛。
劉美慧(201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4),56-63。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鄭瓊明(2008)。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架構與實施。人文與社會學報,2,87-126。
賴宜珮(2006)。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麗敏、黃文三(2012)。多元文化的社會下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1,21-40。
謝權威(2014)。繪本可以提升素養嗎?以新北市多元文化繪本「東南亞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市。
鍾芳玲(2013)。以無母數統計真實呈現-南投縣幼兒園園長多元文化之重要性知覺與實踐現況。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69-9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官方網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全文。
藍佩嘉 (2008)。跨國灰姑娘。臺北市:行人。
羅鳳珍(2011)。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內容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大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