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榮霖
Jung-lin Wang
論文名稱: 全球治理與台灣的活絡模式
Global Governance and Taiwan's Modus Vivendi Approach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王冠雄
Wang, Kuan-Hsiu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0
中文關鍵詞: 活路外交外交休兵全球化中國崛起囚徒困境善治全球治理國家安全
英文關鍵詞: Flexible Diplomacy, Diplomacy Truce, Globalization, China's Rising, Prisoner's Dilemma, Good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67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1世紀是具有「中國崛起」特色的「全球化」時代。各種紛至沓來的「全球化」政經變遷與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全球性挑戰,不只已超越傳統國際關係的論述範疇,對於亟需開展外交空間的中華民國而言,更已成為最具挑戰性的當代課題;變局與危險前所未見,但也潛藏無窮機遇,而危險與機遇間的關鍵,則在於以「全球治理」的視野,找出能使中華民國長治久安的良策。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中國國民黨重新在台灣執政,兩岸關係隨即進入和解休兵、共創雙贏的「融冰」階段。面對全球與兩岸新局,馬英九從上台開始即倡議「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活絡模式,希望藉由「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建構一套能呼應台灣現狀並回應「全球化」與「中國崛起」挑戰的對外關係治理框架。
      這個活絡模式的治理框架,以美中台三邊關係為核心,但它所處理的面向則已包含各種以全球為範圍的重要議題,能否妥善因應這些跨域性的全球性議題,已成為評估活絡模式的重要指標。然而,在馬英九政府全力推展活絡模式的同時,卻也面臨一個傳統的「囚徒困境」,主要包括:台灣內部複雜而敏感的族群政治、確保國家安全所必需的對美軍購與進行兩岸和解休兵之間的矛盾,以及馬英九民調聲望下滑所可能導致的政策負面衝擊等。
      本文擬從「全球化」、「中國崛起」的視角,以「全球治理」的跨域網絡概念,分析並檢視活絡模式所必須處理的諸多重要議題及實踐成果,同時評估活絡模式可能的局限;最後,本文也對馬政府的活絡模式提出政策建言,包括:有必要深化並鞏固「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論述,以及審時度勢,內外兼顧;對內,必須凝聚民意支持,「民無信不立」; 對外,要建構互信、信守承諾,「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如此,活絡模式即有可能達成「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要安全、要尊嚴、要有合理的國際活動空間」的國家目標。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Ris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have been becoming the core issue of Taiwan's foreign policy. When President Ma Ying-jeou took office on May 20, 2008, “diplomacy truce” and “Flexible diplomacy” officially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s of Taiwan's foreig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entered a so-called “melting ice” stage of reconciliation and truce.
    Literally, “diplomacy truce” means a stoppage of offensive competing recognitions that can be categorized as a “zero-sum” game. Furthermore, “diplomacy truce” also represents a suspension of an armed conflict and arms rac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Flexible diplomacy” means Taiwan needs more international space with dignity. In short, “diplomacy truce” and “Flexible diplomacy” are sort of modus vivendi strategy customized for Taiwan's status quo.
    However, since China's “one China” principle, vowing not to give up the choice of force-using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and the long-term containment and suppression on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 President Ma Ying-jeou repeatedly reaffirmed that “diplomacy truce” is not “national defense truce”, and Taiwan will continue to buy American defensive weapons. As a result, President Ma Ying-jeou's modus vivendi strategy faces a “prisoner's dilemma”: how to keep a good bilateral relation with China while maintaining the arms-buying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essence, modus vivendi is similar to a finely balanced lever. Each side of the lever, namely Taiwan-US relation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sensitive question of Taiwan's foreign relations: I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host choice” of Taiwan foreign the policy? Or Taiwan-US relations is to be the upper one ? This is the core issue of this paper want to explore abou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5  第二節 論述架構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貢獻與限制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1  第一節 全球化世紀:全球治理 31  第二節 對外關係與國家安全 41  第三節 台灣對外關係的歷史脈絡 73 第四節 台灣的國家定位 81 第三章 中國崛起:分歧的世界觀 87  第一節 中國模式的爭論 87  第二節 中國崛起的本質 93  第三節 所謂中國戰爭 98 第四章 活絡模式的建構與民意 105  第一節 活絡模式的論述 106  第二節 活絡模式的實踐 124  第三節 民意的檢驗 136 第五章 活絡模式與治理 155  第一節 對外治理 155  第二節 對內治理 170  第三節 活絡模式與善治 177 第六章 活絡模式的困境與挑戰 183  第一節 內外變數 185  第二節 兩岸關係定位 193  第三節 困境與批判 198 第七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219  壹、研究發現 224  貳、政策建言 225 參考文獻 229 附錄 253 表目次 表 1-1 活絡模式與台美中戰略三角對照表 26 表 2-1 全球化圖像表 32 表 2-2 國家與「全球治理能力」比較表 36 表 2-3 台灣國家安全觀點比較表 49 表 2-4 2010年3月台灣外銷訂單統計表 49 表 2-5 兩岸互賴與國家安全對照表 51 表 2-6 1970年代「互賴」脈絡表 52 表 2-7 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影響比較表 55 表 2-8 台灣「大老」建言對照表 57 表 2-9 中共「安全觀」比較表 62 表 2-10 中共對台戰略比較表 62 表 2-11 台商四大角色比較表 64 表 2-12 美中台三角三邊關係對照表 66 表 2-13 台灣邦交國與兩岸政策比較表 70 表 3-1 中國人口成長趨勢表 102 表 4-1 台灣外交機密預算比較表 118 表 4-2 陸客統計及趨勢表 129 表 4-3 兩岸交流速度趨勢表(2008年8月) 138 表 4-4 兩岸交流速度比較表(2008年12月) 138 表 4-5 中共對台不友善態度對照表(2008年12月) 139 表 4-6 陳水扁、馬英九:認同對照表 141 表 4-7 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趨勢表 141 表 4-8 「台灣人」認同趨勢表(2009) 142 表 4-9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表(2010) 142 表 4-10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折線圖(2008年12月) 143 表 4-11 馬英九總統媒體「滿意度/不滿意度」對照表 144 表 4-12 馬英九總統滿意度趨勢表 146 表 4-13 馬英九總統不滿意度趨勢表 146 表 4-14 馬英九總統「滿意度/不滿意度」趨勢表 147 表 5-1 中共對台政策「微觀-宏觀」模式比較表 158 表 5-2 中國崛起:圍堵與交往對照表 164 表 5-3 「族群」使用方式與意義統計表(1951-1992) 173 表 5-4 「族群」問題與社會群體對照表 174 表 5-5 活絡模式與善治對照表(2008年5月~2010年5月) 179 表 6-1 國家認同演進表 187 表 6-2 角色理論:雷根對華政策對照表 189 表 6-3 美國介入台海論戰對照表 192 表 6-4 美國「公共外交」途徑 213 圖目次 圖 1-1 中共對「台灣稱謂」示意圖 13 圖 1-2 「我是台灣人」認同比較圖 16 圖 1-3 全球治理與台灣對外關係圖 21 圖 1-4 戰略三角角色地位提升脈絡圖 24 圖 1-5 戰略三角類型變化圖 24 圖 1-6 戰略三角四種類型穩定度比較圖 25 圖 2-1 全球化與國家位置圖 36 圖 2-2 台灣產業受ECFA影響對照圖 56 圖 2-3 台灣主權隸屬關係圖 83 圖 4-1 兩岸「海峽中線」示意圖 122 圖 5-1 全球死於大屠殺和政治原因統計圖(1955-2005) 171 圖 6-1 台灣經濟新定位圖 205 圖 6-2 2009年兩岸軍力比較圖 215

    壹、中文部分
    卜睿哲(Richard C. Bush),林添貴譯(2010),《台灣的未來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台北:遠流。
    卜睿哲(Richard C. Bush)、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林宗憲譯(2010),《不一樣的戰爭:台灣的選擇 中國的焦慮 美國的挑戰 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台北:博雅書屋。
    丁渝洲主編(2004),《臺灣安全戰略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
    丘宏達編(1991),《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
    丘念台(2002),《嶺海微飆》,台北:海峽學術。
    亓樂義(2006),《捍衛行動:1996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台北:黎明文化。
    王崑義(2009),〈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全球政治評論》,26:45-92。
    王崑義(2008),〈中國的「輿論戰」:理論發展與操控模式〉,《全球政治評論》,22:36-64。
    王宗安(2008),〈達賴喇嘛與中共談判之癥結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1(1):103-115。
    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 : 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
    王正毅、張岩貴(2004),《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範式與現實經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甫昌(2007),〈族群與政治動員〉,《關愛台灣:青年對公民社會的想像》論壇(12月4日),台北: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青年移盟。
    王甫昌(2002a),〈第八章:台灣的族群關係研究〉,《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33-274。
    王甫昌(2002b),〈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台灣社會學》,4:1-10。
    王甫昌(2002c),《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王振寰、瞿海源(2000),《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冠雄(2008),〈中日東海問題談判之發展與現況〉,《戰略安全研析》,33:32-36。
    王冠雄(2006),〈中日東海海域爭議對我國之影響:國際法觀點〉,《戰略安全研析》,12:12-16。
    王冠雄(2006),〈南海海域中非傳統安全因素對臺灣安全的衝擊〉,蕭新煌、劉復國主編,《2006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冠雄(2005),〈全球化對國際漁業法發展之影響〉,《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1(1):63-88。
    王冠雄(2002),《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台北:秀威資訊。
    王榮霖(2008),《脫胎換骨:馬英九的政治長跑與總統路》,台北:凱特文化。
    王景弘(2008),《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台北:玉山社。
    王景弘(2000),《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
    外交部(2009),〈外交機密預算的編列、執行與稽核外交預算〉,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31781&ctNode=1517&mp=1。
    立法院公報(2008),〈委員會紀錄〉,97(61) ,11月17日,1-20。
    巨克毅(2008),〈當前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21:19-44。
    白方濟 (Exposito, Francisco Luis Perez)著,柳嘉信等譯(2006),《臺灣與拉丁美洲關係》,高雄:麗文文化。
    申煊(2008),《評析馬英九「活路外交」的背景特點》,《台灣周刊》,799:11-13。
    民主進步黨政策研究中心(1993),《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76-79。
    任丙強(2007),《全球化、國家主權與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雲漢(2010),〈Taiwan's Soft Power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Can the Tail Wang the Dog〉,《BELOW THE STORM: 60 YEARS OF CROSS-STRAIT CONNECTIONS 兩岸風雲一甲子:跨學科的對話》(2月5-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3:1-21。
    朱新民(2007),〈中國和平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國際關係學報》,23:175-187。
    江炳倫(1986),〈輿論的力量〉,《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發展與民意》,台北:亞洲與世界社。
    江丙坤(2009),〈超越藍綠新基礎,開啟兩岸新紀元,找尋臺灣新未來〉,《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遠景基金會,201-224。
    江丙坤(2008),〈台灣經濟新情勢〉,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專題報告,5月17日。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2002),《民族-國家與暴力》,台北:左岸文化。
    甘逸驊(2008a),〈Diplomatic Truce and the Emerging New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Taiwan Strait〉,《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17-28。
    甘逸驊(2008b),〈歐盟與美國的權力關係:「柔性平衡」的適用性〉,《問題與研究》,47(2):1-24。
    甘逸驊(2004),《我國外交暨大陸政策的機會與挑戰》,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包宗和(2009),〈戰略三角個體論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4-25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V-2:1-13。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4),《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包道格(Douglas Paul)(2008),〈"Diplomatic Truce" and Taiwan's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29-30。
    曲兆祥 (2007),〈超越政治之後:一種兩岸關係的思維角度〉,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主辦「臺海兩岸關係研討會」,5月25日。
    曲兆祥 (2005),〈『一個中國』概念對兩岸關係的作用與影響〉,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3月。
    曲兆祥(2004),〈全球化 vs. 本土化:一個中國概念對台灣形成的政治困境〉,《經濟全球化兩岸論壇》,123-131。
    江澤民(1998),《幹部讀本:中國台灣問題》,北京: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
    江宜樺(2003),《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杜蘭等著,許鐵兵譯(2007),《全球化地圖:認知當代世界空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阿夏(Asher, Herbert B.),陳陸輝等譯(2008),《解讀民意調查》,台北:五南。
    沃森著,吳洪英、黃群譯(2009),《民族與國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玫憲(2008),〈東協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的困境與作法:從國際關係三大理論分析〉,《全球政治評論》,22:127-166。
    李登科(2002),〈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 (1988-2000)〉,《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147-179。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李筱峰(2006),《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李潔明(James Lilley)著,林添貴譯(2003),《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
    辛本健,2005,〈大國軍事戰略調整與國際軍控形勢綜述〉,《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Report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ecurity 2005),北京:中國社科院。
    呂郁女、鄧中堅(2008),〈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21:1-18。
    冷則剛(2009),〈國家、全球化,與兩岸關係〉,《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4-25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II-1:1-23。
    宋曉軍、王小東、黃紀蘇、宋強、劉仰(2009),《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何清漣(2003),《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John Naisbitt、Doris Naisbitt)著,侯秀琴譯(2009),《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China's Megatrends—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台北:天下文化。
    房思宏(2004),《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楊智文化。
    門洪華(2005),《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谷編著(2001),《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台北:聯經。
    吳玉山(2010),〈What Drives The Corss-Strait Rapprochement? Ploitical Competition, Globalization, and Strategic Triangle〉,《BELOW THE STORM: 60 YEARS OF CROSS-STRAIT CONNECTIONS 兩岸風雲一甲子:跨學科的對話》(2月5-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I-1:1-16。
    吳祥輝(2009),《驚喜挪威:台灣的國家記憶 挪威的心靈密碼》,台北:遠流。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2008,《後美國世界: 群雄崛起的經濟新秩序時代 The Post-American World》,台北:麥田。
    林繼文(2009),〈雙層三角-以空間模型分析國內政治對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影響〉,《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4-25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I-3:1-20。
    林佾靜(2008),〈失敗國家與國家安全:衝擊與回應〉,《全球政治評論》,24:121-158。
    林經緯(2007),〈邁向軍事聯盟?探索中俄軍事合作的虛實〉,《中國大陸研究》,50(2):123-146。
    林碧炤主編(2008),《兩岸外交休兵新思維》,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正義(2008a),〈20年來兩岸政治關係〉,《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1-33。
    林正義(2008b),〈維持現有友邦 只是低標〉,中國時報,7月14日。
    林正義(2001),《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The U.S. and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Taiwan Strait》,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林博文(2009a),《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台北:時報文化。
    林博文(2009b),《1949浪淘盡英雄人物》,台北:時報文化。
    林滿紅(2008),《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
    卓慧菀(2009),〈兩岸共同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之經驗〉,《全球政治評論 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26:93-129。
    彼得‧卡贊斯坦、 羅伯特‧基歐漢等編,秦亞青等譯(2006),《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拉吉‧帕特爾(Paj Patel)著,郭國璽、程劍峰譯(2008),《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 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北京:東方出版社。
    信強(2008),〈權力政治、制度建構與未來兩岸關係:一種制度主義的分析邏輯〉,《全球政治評論》,21:45-60。
    胡聲平(2008),〈民進黨政府國內政治考量與操作下的台美關係〉,《全球政治評論》,22:81-106。
    胡聲平(2006),〈布希政府任內美國與中共關係的降與升(2001~2006)─以軍事關係與交流為例〉,2006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再訪民主: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政治學會。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春惠、宋成有主編(2003),《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臺灣商務。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俞可平(2005),《全球化與政治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4),《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約瑟夫‧奈伊等主編,王勇等譯(2003),《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亞歷珊德拉.哈妮(Alexandra Harney),洪懿妍譯(2008),《低價中國:中國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 China Price: 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台北:天下雜誌。
    洪財隆(2008),〈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loser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33-46。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77-89。
    施正鋒(2005),《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施正鋒(2001),《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
    時殷弘(2008),《戰略問題三十篇:中國對外戰略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容安瀾(Alan D. Romberg)著,賈宗宜、武文巧譯(2007),《縣崖勒馬-美國對台政策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高朗(2004),〈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41-76。
    高朗(1994),《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
    高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
    倪世雄、包宗和校訂(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422-434。
    唐士其(2008),《全球化與地域性: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博東等(2009),《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
    陶涵(Jay Taylor),林添貴編譯(2010),《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台北:時報出版。
    馬丁.賈克(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譯(2010),《當中國統治世界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馬英九(2007),〈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國際關係學報》,23:1-14。
    馬凱碩著,羅耀宗譯(2008),《亞半球大國崛起:亞洲強權再起的衝擊與挑戰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台北:天下雜誌。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1。
    郭譽先(2008),〈《被出賣的台灣》:葛超智其書其人與台灣民族主義〉,《思想(8)後解嚴台灣文學》,台北:聯經。
    歐陽亮、楊曉光、程建華(2006),〈中國經濟增長:2006年回顧及2007年預測〉,《預測中心研究報告》(CEFS' REPORT SERIES),第25期(CEFS-06-02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
    郝望(2006),《台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預測》,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1。
    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8(1):1-25。
    索治.索羅斯著,林添貴譯(2004),《美國霸權泡沬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納許(Nash, Kate)著 ,林庭瑤譯(2007),《解讀當代政治社會學 : 全球化、政治與權力》,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納瓦羅著,褚耐安、端木琳、郭思妤、李靜瑤譯(2007),《中國戰爭即將到來 The Coming China Wars》,台北:培生。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
    孫同文、林玉雯(2007),〈府際關係的多元面向〉,《理論與實務》,75:11-14。
    孫同文(2005),〈全球化與治理:政府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國家菁英季刊》,1(4):1-16。
    陳陸輝、耿曙(2009),〈台灣民眾對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4-25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II-2:1-25。
    陳一新等著、朱新民主編(2006),《胡溫主政下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中共〈反分裂國家法〉 》,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陳一新等著(2004a),《國際新形勢與美中臺關係》,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陳一新(2004b),《戰略模糊中的美中臺新圖像》,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陳世民(2008),〈東亞戰略架構中核武的角色:擴散與嚇阻穩定〉,《全球政治評論》,21:107-126。
    陳世民(2006),〈胡錦濤訪美之觀察〉,《歐亞研究通訊》,9(5):2-4。
    陳世民(2003),〈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泠戰時期(五O至八O年代)〉,《中國大陸研究》,46(6):29-57。
    陳志民、劉淑惠著(2005),《全球化與政府治理》,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陳牧民(2008),〈當代國際安全理論中的主權意涵〉,《全球政治評論》,22:107-126。
    陳長文(2004),〈為建構法律人的超國界法律思維而努力〉,《認識超國界法律專文集》,陳長文、馬英九主編,台北:中國國際法學會。
    陳明(2001),《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陳明通等著(2005),《民主化臺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
    陳偉華(2008),〈台灣「固若磐石」的防衛建構〉,「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12月5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1-7。
    陳建民(2009),《兩岸交流與社會發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陳端容(2002),〈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台灣社會學》,4:119-157。
    陳鴻瑜主編(2001),《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陳毓鈞(2005),《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台北:韋伯文化。
    曹峻、楊慧、楊麗娟(2008),《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曹雄源(2008),〈後冷戰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研析〉,《全球政治評論》,23:1-28。
    張五岳(2009),〈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研討會》(4月24-25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I-1:1-21。
    張維迎主編(2008),《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亞中(2008),《小國崛起:歷史轉捩點上的關鍵抉擇》,台北:聯經。
    張亞中(2006),〈歐洲聯盟中國政策的戰略分析〉,《問題與研究》,45(4):31-62。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
    張錦華(1998),〈從公共領域與多文化主義的觀點看西方馬克斯主義的轉折:以傳播研究為例〉,《馬學新論》,黃瑞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16-223。
    國家安全會議(2008),《2006國家安全報告(2008修訂版)》,3月26日。
    黃光國(2005),《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
    黃德福、黃靖麟(2006),〈議題投票或回溯投票:2005年台北縣長選舉之個案分析〉,《2006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7-18。
    黃介正(2008),〈Sustaining Security in the Taiwan Strait-Balancing A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51-60。
    黃奎博(2009),〈從「零和」走向「雙贏」:我國活路外交的戰略轉折〉,《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遠景基金會,87-102。
    提摩許‧加頓‧艾什著,張寧譯(2009),《自由世界-美國、歐洲和西方世界的未來》,北京:東方出版社。
    提姆‧韋納著,杜默譯(2008),《CIA-罪與罰的六十年》,台北:時報文化。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普雷斯托維茨著,王振西譯(2008),《崛起的4大國:30億人的市場經濟新機遇》,北京:新華出版社。
    游盈隆(2008),《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
    童振源(2009),《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me and Taiwan’s Strategy》,台北:政大出版社。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
    童振源(2001),〈兩岸經濟全球分工與互賴〉,《經濟情勢暨評論》,7(3):122-126。
    葉望輝(Stephen J. Yates)(2008),〈分析美國在兩岸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131-154。
    葉明德(2006),《政治學 Politics》,台北:五南。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 著,丘羽先等譯(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台北:天下文化。
    楊雪冬等譯(2003),《全球大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葛來儀(Bonnie Glaser)(2008),〈Thinking About Cross-Strait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61-65。
    傅瑞偉(Charles Freeman )(2008),〈The Narcotic Allure of Chines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10月12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47-48。
    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史、哲學、全球化 New public policy : history, philosophy, globalization》,台北:華泰。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出探〉,《政治科學論叢》,18:53-70。
    趙永茂(2000),〈總統大選後台灣政治的發展〉,《政策月刊》,57:26-28。
    趙全勝(1999),《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新自然主義。
    趙建民等著(1999),《建構有為有守的兩岸與外交政策》,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研究工作會。
    楊念祖(2009),〈當前推動兩岸軍事互信研究〉,《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遠景基金會,175-188。
    楊仕樂(2004),〈中國威脅?經濟互賴與中國大陸的武力使用〉,《東亞研究》,35(2):108-139。
    蔡英文(2010),〈做一個令人信任的政黨:寫給2010年的民進黨〉,《蔡英文-小英的故事》:http://www.wretch.cc/blog/ingwen831/12926935(1月1日)。
    蔡昌言,連弘宜(2008),〈「中國崛起」對中美與中俄關係發展之戰略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9(3):81-128。
    蔡昌言,李大中(2007),〈不對稱戰爭理論與中共對台威脅:兼論台灣因應之道〉,《遠景基金會季刊》,8(3):1-42。
    蔡昌言、黃筱晴(2006),〈美國的人權外交政策—對台灣與對中國之比較〉,《台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化與法治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37-266。
    蔡昌言等(2006),〈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2:167-209。
    蔡明彥(2009),〈當前東亞安全問題的中國因素分析〉,《全球政治評論 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26:1-20。
    蔡東杰(2009),《民主的全球旅程:從歐洲走向世界》,台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2008),〈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政策及其戰略佈局〉,《東亞研究》,39(2):177-197。
    蔡東杰(2001),《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台北:高立。
    蔡承旺(2006),《以互賴理論建構金門經濟發展策略》,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
    蔡政文(2007),《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高雄:高雄大學政法系編委會。
    潘飛(2008),〈淺析馬英九「活路外交」政策〉,《現代台灣研究》,78:35-38。
    歐陽亮,楊曉光,程建華(2006),〈中國經濟增長:2006年回顧及2007年預測〉,《預測中心研究報告》(CEFS' REPORT SERIES),第25期(CEFS-06-02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研究中心。
    賴幸媛(2008),〈Cross-Strait Relations : Curr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of Effort〉,《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國際研討會,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10月12日。
    費曉聞(Fishman,T.)著,韓偉、員曉楓、陳曉文等譯(2007),《美國專家論中國崛起的關鍵——中國公司︰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如何挑戰美國和世界CHINA INC: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戰略曁國際硏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國際經濟硏究院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樂為良、黃裕美譯(2006),《重估中國崛起 : 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
    謝淑麗(Susan L. Shirk),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台北:遠流。
    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
    劉奕伶(2010),〈國人國族認同趨勢分析〉,《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ost/2/6909 (January 2)。
    劉復國、蕭新煌主編(2006),《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亞太區域硏究專題中心。
    鄧中堅(2007),〈崛起的中國在拉丁美洲的政策與作為:追求霸權或是建立夥伴關係〉,《國際關係學報》,23:15-55。
    譚慎格(John J. Tkacik)主編,克里斯譯(2005),《重估「一個中國」政策 : 美國學界,政界對一中政策的挑戰 Rethinking "One China"》,台北:群策會。
    蘇起(2009),〈國際、兩岸總體情勢與國家安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台北:遠景基金會,1-19。
    蘇起,鄭安國主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蘇格(1998),《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鄭偉(2009),《國際危機管理與信息溝通》,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天下文化。
    蕭新煌(2007),〈二十年來「台灣認同」與「中國印象」的辯証變化 The Changes of “Taiwan Identity” and “China Image”: 1987-2007〉,《兩岸開放交流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薛琦(2008),〈思想者論壇:兩岸如何共同應對當前金融風暴〉,《中國評論》,132:65-76。
    熊玠(2008),〈奧巴馬當選背後及其外交與對華政策〉,《中國評論》,132:7-10。
    關弘昌(2008),〈台灣民主轉型期對中國大陸的和平政策-一個「政治利益」觀點的解釋〉,《政治學報》,46:45-68。
    Eugene R. Wittkopf, Charles W. Kegley, Jr., James M. Scottt著(2004),《美國外交政策:模式與過程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eld, David等著,沈宗瑞等譯(2004),《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
    Held, David & Anthony McGrew著,林祐聖譯(2004),《治理全球化 Governing Globalization : 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台北:韋伯。
    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左岸文化。
    Joseph S. Nye(2005),《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Joshua S. Goldstein著,歐信宏、胡祖慶譯(2003),《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
    Kubek, Anthony(顧貝克)著(1979),《如何失去遠東: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台北:華岡。
    Marc A. Genest(2003),《衝突與合作:演進中的國際關係理論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Martin Wolf,余天譯(2008),《全球化為什麼可行》(Why Globalization Works),北京:中信出版社。
    Pearson, Frederic S. and J. Martin Rochster,胡祖慶譯(2003),《國際關係》第三版,台北:五南。
    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2004),《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Thomas C. Schelling著,趙華等譯(2006),《入世賽局:衝突的策略》,台北:五南。

    貳、媒體部分
    人民網《人民日報》(2008),〈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舉行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544902.html (12月18日)。
    工商時報(2006),〈台灣的競爭對象是全世界 不是只有中國〉,社論,11月4日。
    中央社(2010),〈半島電視台專訪 馬總統:台灣會更好〉,6月9日。
    中央社(2010),〈外交款貪污案 扁一審無罪〉,6月8日。
    中央社(2010),〈張銘清:兩岸只有政治對立問題〉,6月3日。
    中央社(2010),〈全球軍費飆新高 美中法前3名〉,6月2日。
    中央社(2010),〈中國外交部文字實錄不符原話〉,6月1日。
    中央社(2010),〈台灣鉅額捐款 遭賴國前總統私吞〉,6月1日。
    中央社(2010),〈天安艦案 馬英九:台美日立場一致〉,5月28日。
    中央社(2010),〈台生存之道 蘇起:抓穩美中台關係〉,5月28日。
    中央社(2010),〈流亡政府說 金溥聰籲蔡英文道歉〉,5月26日。
    中央社(2010),〈總統:兩岸問題靠智慧 未必有常規〉,5月15日。
    中央社(2010),〈漢和:福建進駐S300PMU2導彈〉,3月16日。
    中央社(2009),〈過境舊金山 萊斯推崇馬總統兩岸政策〉,7月1日。
    中央社(2009),〈馬總統:建立小而精 小而強的防衛力量〉,6月16日。
    中央社(2009),〈馬總統:大陸是威脅 但也是機會〉,5月15日。
    中央社(2009),〈總統馬英九出訪返台 久睦之旅成果豐碩〉,6月4日。
    中央社(2009),〈歷史性一刻 兩岸衛生部長在WHA會面〉,5月19日。
    中央社(2009),〈評胡六點 蔡英文:台灣主權定位更不利〉, 1月7日。
    中央社(2008),〈李登輝:是非不明 台灣心中之蟲〉,12月27日。
    中央社(2008),〈外交部:捐助美卸任總統紀念圖書館是慣例〉,12月20日。
    中央社(2008),〈美學者:北京必須以創意彈性回應台灣馬政府〉,10月20日。
    中央社(2008),〈吳敦義:北京同意外交休兵 勸退台灣邦交國〉,10月14日。
    中央社(2008),〈劉兆玄:不必為邦交國數字增減付太大代價〉,5月4日。
    中央社(2008),〈「陸委會:兩岸雖回暖 一中仍內外有別」,7月28日。
    中央社(2008),〈胡錦濤會蕭萬長:提四個繼續 問候馬吳連〉,4月12日。
    中央社(2008),〈容安瀾:馬總統兩岸特別關係定位謹慎務實〉,9月5日。
    中央社(2008),〈陳忠信:奧運後 中國可能壓制台灣〉,8月13日。
    中央社(2005),〈美國阻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 防竊軍事科技〉, 1月25日。
    中央社(2004),〈國親發表「外交」白皮書〉,2月9日。
    中央網路報(2008),〈馬下令:量產雄二E巡弋飛彈〉,10月27日。
    中評社(2010),〈中國評論月刊專文-章念馳:走出兩岸關係盲區〉,4月5日。
    中評社(2010),〈李肇星精彩語錄:兩岸兄弟在擁抱 別國遞匕首〉,3月4日。
    中評社(2009),〈希拉里:渴望與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合作〉,2月22日。
    中評社(2009),〈快評:蔡英文對胡錦濤的呼籲不要太急著回絕 〉, 1月1日。
    中評社(2008),〈連戰:國共兩黨共同寫下了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12月20日。
    中評社(2008),〈社評:大陸對馬英九有求必應 為什麼?〉,12月21日。
    中評社(2008),〈洛時:中國打海盜昭示海軍崛起 美國深憂〉,12月18日。
    中評社(2008),〈韓國東亞日報:中國外交巨變 突然走向強硬〉,12月11日。
    中評社(2008),〈徐博東: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發展脈絡〉,12月10日。
    中評社(2008),〈社評:WHA可以談了 關鍵在於怎樣談〉,12月5日。
    中評社(2008),〈黃嘉樹:大陸對台戰略發生四點變化〉,12月2日。
    中評社(2008),〈馬英九:錢復告訴我 大陸政策是外交上位政策〉,4月8日。
    中評社(2008),〈美智囊:兩岸可從實施軍事信心建立措施做起〉, 1月1日。
    中時電子報(2008),〈馬:兩岸沒有國防休兵〉,9月2日。
    中時電子報(2008),〈展開活路外交:透過外交休兵共創兩岸繁榮〉,8月12日。
    中時電子報(2008),〈外長:邦交少一個 恢復外交惡鬥〉,9月25日。
    中廣新聞(2008),〈馬:兩岸是特別關係 綠委:養老鼠咬布袋〉,9月6日。
    中廣新聞(2008),〈邱毅:過去4年160億外交經費去向不明〉,7月31日。
    中廣新聞(2008),〈兩會復談 江提包機陸客 陳雲林提16箴言〉,6月11日。
    中國時報(2009),〈當李登輝重拾柔性台獨〉,7月2日。
    中國時報(2009),〈防禦條款 敏感產業不開放陸資〉,7月1日。
    中國時報(2009),〈蔡英文:1次邀請當收穫 言過其實〉,4月30日。
    中國時報(2009),〈歐鴻鍊:外交休兵 不是外交休假〉,3月10日。
    中國時報(2009),〈扁用華航專機 運出500萬美金〉,1月8日。
    中國時報(2008),〈上月失業人口飆破50萬 創5年來新高〉,12月23日。
    中國時報(2008),〈馬籲中撤飛彈 建立軍事互信〉,12月14日。
    中國時報(2008),〈竭盡所能護台? 只到布希任滿〉,11月3日。
    中國時報(2008),〈我外交休兵 巴拉圭改巴拿馬模式〉,10月20日。
    中國時報(2008),〈經營之神啟示錄〉,社論,10月17日。
    中國時報(2008),〈馬稱台灣「中華民國台灣地區」〉,9月9日。
    中國時報(2008),〈府:兩岸關係 不承認也不否認〉,9月5日。
    中國時報(2008),〈馬:FTA、計畫援助 替代金援〉,8月17日。
    中國時報(2008),〈多國「台灣醫院」 4.5億如今破敗〉,8月28日。
    中國時報(2008),〈外交休兵祭五不 機密預算大減〉,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許世銓:台灣國際空間 應循三大原則〉,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咱的安全:走出軍購的囚徒困境〉,10月3日。
    中國時報(2008),〈我有話說:兩岸協議法制化 全民監督〉,10月3日。
    中國時報(2008),〈姚人多:國民黨帶著賴幸媛回來了〉,5月3日。
    中國時報(2008),〈金援爆醜聞 巴國不再挺台入聯〉,9月3日。
    中國時報(2008),〈馬:大陸對外交休兵非常清楚〉,9月3日。
    中國時報(2008),〈外交休兵祭五不 機密預算大減〉,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國安會新思維 不衝撞拚實質〉,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國防預算書 守勢中保留攻勢〉,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歐鴻鍊:巴拉圭若失守 將掀外交戰〉,7月14日。
    中國時報(2008),〈「單純過境」 馬低調獲美肯定〉,8月12日。
    中國時報(2008),〈台灣繳械?〉,9月2日。
    中國時報(2008),〈休兵 恐更孤立無援〉,8月17日。
    中國時報(2008),〈入聯專門機構 我被中國封殺〉,8月28日。
    中國時報(2008),〈吳釗燮:外交戰略 美應列首位〉,8月4日。
    中國時報(2008),〈奧運過後 美中台架構新起點〉,8月4日。
    中國時報(2007),〈司法審判獨立正面臨被摧毀的危機〉,1月25日。
    中國時報(2006),〈貿易數字會說話〉,10月17日。
    中國時報(2006),〈邱義仁:國安報告 連我都不想看〉,5月21日。
    中國時報(2004),〈王永慶:除了大陸 台灣沒有其他選擇〉,12月31日。
    中國時報(2003),〈美國專家 章家敦預言:中國脫韁經濟 災難收場〉,11月2日。
    今日新聞(2008),〈不爭聯合國席位! 友邦提案支持台灣有意義參加專門機構〉:http://www.nownews.com/2008/08/15/11490-2320527.htm (8月15日)。
    今日新聞(2008),〈籲兩岸和平共存 馬引經據典〉:http://www.nownews.com/2008/08/14/11490-2319867.htm (8月14日)。
    今日新聞(2008),〈馬低調過境美遭批 綠委:活路外交變窄化外交!〉:http://www.nownews.com/2008/08/14/301-2320017.htm (8月14日)。
    天下雜誌(2009),〈2010國情調查〉,437期:http://www.cw.com.tw/article/print.jsp?id=39740 (12月16日)。
    王健壯(2009),〈凱撒的面具-讀史難通今日事 葉公超魂兮歸來〉,中國時報,5月7日。
    王榮霖(2009),〈「剩男」:中國大問題〉,《中時部落格/新聞線上》: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09/06/21/413450.html (6月21日)。
    王榮霖,2008,〈當台灣邦交一個都沒有...〉,《中時部落格/新聞線上》: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08/05/07/276185.html?page=3 (5月7日)。
    王榮霖(2006),〈排除中國 = 排除台灣 ?!〉,《中時部落格/新聞線上》: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06/12/27/139143.html (12月27日)。
    甘逸驊(2008),〈外交休兵有活路嗎〉,中國時報,9月1日。
    布希(2008),〈布希總統在泰國曼谷的講話(President Bush's Remarks in Bangkok,Thailand)〉,AIT美國文化中心:http://mail.google.com/mail/?shva=1#inbox/11ba04acbf423002 (8月8日)。
    石之瑜(2010),〈反ECFA 需要講理由嗎?〉,聯合報,6月28日。
    石之瑜(2009),〈死守海峽中線 戳破不武秘密…〉,聯合報,7月5日。
    石之瑜(2009),〈石之瑜:「胡六點」點出國民黨在台灣的困境〉,中評社,1月3日。
    石之瑜(2008),〈馬活路外交 討好、去歷史〉,聯合報,8月6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民眾對政府政策重視程度與滿意度的看法〉,7月2日。
    朱雲漢(2010),〈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中國時報,5月7日。
    自由時報(2010),〈國防部:中國對台飛彈年底達1960枚〉,7月18日。
    自由時報(2010),〈司徒文︰美不會棄台灣2300萬人不顧〉,7月11日。
    自由時報(2010),〈呼籲僑務休兵 馬:勿讓「外國人」看笑話〉,6月9日。
    自由時報(2010),〈戳破馬謊言 中國反對我與他國簽FTA〉,6月2日。
    自由時報(2010),〈蔡英文:中華民國 是流亡政府〉,5月26日。
    自由時報(2010),〈中國要脅台商 拿稱謂作文章/貨品來自「台灣」 中國不准報關〉,5月23日。
    自由時報(2010),〈馬向美說never 蔡斥屈從中國〉,5月3日。
    自由時報(2010),〈解放軍叫囂:美售台武器 早晚是我們的〉,4月25日。
    自由時報(2009),〈連署破門檻/ECFA公投 今遞件提案 〉,7月20日。
    自由時報(2009),〈日防衛白皮書︰中國飛彈 台灣無力對抗〉,7月18日。
    自由時報(2009),〈5度被放鴿子// 馬下通牒 奧蒂嘉3度道歉〉,7月6日。
    自由時報(2009),〈奧蒂嘉連放馬5次鴿子〉,7月5日。
    自由時報(2009),〈研考會民調 6成5民眾自認台灣人 〉,5月28日。
    自由時報(2009),〈出口大衰退 央行緊急降息2碼〉,1月8日。
    自由時報(2008),〈善意回應作空 中國不接受台灣入WHO〉,6月26日。
    自由時報(2008),〈17友邦提案「台灣參與專門機構活動」〉,8月16日。
    自由時報(2008),〈馬政府與中國正聯手改變台海現狀?〉,8月8日。
    自由時報(2008),〈後奧運症候群將為中國帶來經濟的低谷效應〉8月14日。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5),〈連胡會新聞公報〉: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4/940615-3-NS.htm (4月29日)。
    財團法人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2004),〈兩岸和平溫度報告書第六期〉:http://www.peace.org.tw/research/tempbook/tempbook06.htm (9月23日)。
    林濁水(2008),〈四年沒戰爭 馬氏無厘頭令人害怕〉,聯合報,10月27日。
    南方朔(2008),〈馬英九的柔性剛愎自用〉,中國時報,7月7日。
    高希均(2009),〈從Soft Power到Soft Player〉,聯合報,7月2日。
    約翰森‧馬庫斯,2005,〈布什亞洲之行與中國崛起〉,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 (11月15日)。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9),〈馬英九出訪引發檢討外交政策爭論〉: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w2009-07-07-voa37.cfm (7月7日)。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7),〈馬英九發白皮書推出“活路外交”〉: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11/w2007-11-20-voa30.cfm (11月20日)。
    南方都市報(2010),〈龍應臺:官員是球員 知識分子是裁判〉,5月31日。
    胡錦濤(2008),〈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舉行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544902.html (12月18日)。
    胡錦濤(2008),〈紀念告台灣同胞書 胡錦濤重要講話(全文)〉,中評社,12月31日。
    胡錦濤(2008),〈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講話(全文)〉,中評社,12月18日。
    陳毓鈞(2008),〈亞歐峰會啟示:向大陸借力使力 激活台灣經濟〉,聯合報,10月27日。
    陳毓鈞(2008),〈巨人旁 台灣要更謹慎〉,聯合報,8月7日。
    陳長文(2008),〈天堂不撤守:人道、善意思惟 開創外交新路〉,中國時報,11月24日。
    陳一新(2008),〈穩定兩岸 別冷落台美外交〉,聯合報,8月5日。
    陳添枝(2005),〈兩岸貿易的危機〉,《全球新局下的兩岸經貿關係》,余紀忠先生紀念研討會,工商時報,5月13日。
    孫瑞穗(2008),〈觀念平台:打開新東亞想像〉,中國時報,12月19日。
    陸以正(2005),〈專訪陸以正:往事不堪回首〉,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40614/index.htm (6月14日)。
    馬蕭競選總部(2007),〈馬英九蕭萬長的全方位政策白皮書-國際外交〉,《台灣向前行:馬英九蕭萬長2.0》: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diplomacy 。
    馬蕭競選總部(2007),〈馬英九蕭萬長的全方位政策白皮書-國防安全〉,《台灣向前行:馬英九蕭萬長2.0》: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defence。
    張麟徵(2008),〈前瞻歐巴馬的對華政策〉,《海峽評論》,216:17-20。
    張曙(2008),〈光世界金融危機條件下的中國經濟〉,《海峽評論》,216:40-44。
    張小濟(2005),〈東亞經濟一體化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全球新局下的兩岸經貿關係》,余紀忠先生紀念研討會,工商時報,5月14日。
    郭正亮(2008),〈直航先苦後甜 考驗兩岸〉,聯合報,12月29日。
    陸委會(2008),〈陸委會民調:兩岸直航有助於提升台灣競爭力〉,12月25日。
    陸委會(2008),〈第二次「江陳會談」成果說明〉,11月7日。
    陸委會(2008),〈陸委會: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維持兩岸和平穩定有信心〉,8月28日。
    黃貞貞(2008),〈全球齊救市 重組國際金融面貌〉,新聞大舞台,10月14日。
    黃嘉樹(2008),〈和平發展與大陸對台戰略的調整〉, 《中國評論》,132:35-38。
    童振源(2008),〈童振源:兩岸直航開放幅度無法滿足現有需求 〉,中評社: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2月20日)。
    遠見雜誌(2010),〈「對簽定經濟合作協議看法、民眾終極統獨觀、馬總統滿意度」民調〉,四月號:http://www.gvm.com.tw/gvsrc/201003_GVSRC_others.pdf。
    趙春山(2009),〈胡承先啟後 馬戰略選擇〉,聯合報,1月8日。
    趙春山(2008),〈兩會一小步 兩岸一大步〉,中國時報,6月14日。
    新華網(2008),〈陳雲林:吳伯雄大陸行將為兩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5月26日。
    經濟日報(2010),〈接受BBC專訪 總統:簽署ECFA時程不變〉,6月3日。
    經濟日報(2010),〈陸客每日來台上限 擬提高〉,6月1日。
    經濟日報(2010),〈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美對台軍售 影響中美關係〉,5月25日。
    經濟日報(2010),〈馬總統:ECFA FTA敲門磚〉,4月18日。
    經濟日報(2009),〈馬英九:開放陸資 走一步看一步〉,7月4日。
    經濟日報(2009),〈第1季GDP-10.24% 較預期還糟〉,5月21日。
    經濟日報(2009),〈出口大衰退 本季更糟〉,1月8日。
    經濟日報(2008),〈IIF:明年全球經濟萎縮 50年首見〉,12月20日。
    經濟日報(2008),〈郭台銘:景氣比大家想的壞三倍〉,12月20日。
    經濟日報(2008),〈里昂:台灣經濟 將連兩年衰退〉,12月20日。
    經濟日報(2008),〈IIF:明年全球經濟萎縮 50年首見〉,12月20日。
    經濟日報(2008),〈江陳會談共識重點〉,6月12日。
    經濟日報(2008),〈景氣低迷亮藍燈 SARS後首見〉,8月28日。
    經濟日報(2006),〈年終檢討與展望來年經濟〉,12月28日。
    總統府新聞稿(2010),〈總統偕同副總統舉行「台灣新契機,亞洲新時代-關鍵時刻,正確選擇」記者會〉,7月1日。
    總統府新聞稿(2010),〈總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知名國際事務新聞節目「Amanpour:The Power of Interview」專訪〉,4月30日。
    總統府新聞稿(2010),〈總統出席與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視訊會議〉,4月6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9),〈總統接見帛琉共和國參、眾議院議長〉,6月24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9),〈總統返國談話〉,6月4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9),〈本府王發言人針對胡錦濤先生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談話作出回應〉,1月1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8),〈總統參加國軍97年重要幹部研習會〉, 10月21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8),〈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系集團董事長瓦斯蓋茲(Mario Vazquez Rana)專訪〉,9月3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8),〈總統訪視外交部並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8月4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8),〈總統接見參加駐中南美地區使節會議的我國駐館主管〉,8月20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8),〈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5月20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7),〈民視「解嚴20年—專訪陳總統」全文〉, 7月13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7),〈總統出席台南市愛台灣協會三周年感恩餐會〉,6月9日。
    總統府新聞稿(2000),〈總統接見參加駐中南美地區使節會議的我國駐館主管〉,8月20日。
    總統府公報(1987),〈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二五二六號令〉,7月14日。
    聯合報(2010),〈吳傳馬16字 胡錦濤:共同政治基礎增互信〉,7月13日。
    聯合報(2010),〈兩岸是否由經入政 馬總統說先不碰〉,7月2日。
    聯合報(2010),〈卜睿哲談兩岸:戰爭機會趨近零 還是有可能〉,6月11日。
    聯合報(2010),〈ECFA無助於FTA 蔡英文:台灣沒獲得好處〉,6月3日。
    聯合報(2010),〈鴻海前顧問:郭董像法家 工於心計〉,6月2日。
    聯合報(2010),〈舉債過度成希臘第二? 李述德:台灣不會〉,6月1日。
    聯合報(2010),〈7月18日起 全大陸開放赴台旅遊〉,6月1日。
    聯合報(2010),〈龍應台:情感與信任 才是未來希望〉,5月31。
    聯合報(2010),〈4鞠躬1道歉 郭董「最怕接電話」〉,5月27日。
    聯合報(2010),〈專訪蘇起/台灣是地王 搞好美中日能和氣生財〉,5月16日。
    聯合報(2010),〈專訪蘇起/蘇證實:兩岸有秘密溝通管道〉,5月16日。
    聯合報(2010),〈NEVER風波 胡志強:馬說給美國人聽的〉,5月4日。
    聯合報(2010),〈金溥聰:蔡英文妄加詮釋總統發言〉,5月4日。
    聯合報(2010),〈章念馳:北京應正視「中華民國」問題〉,5月1日。
    聯合報(2009),〈4外館吹熄燈號 最慢9月關閉〉,7月22日。
    聯合報(2009),〈中共軍力崛起 日加強防衛部署〉,7月18日。
    聯合報(2009),〈海峽中線 馬:礙難開放〉,7月4日。
    聯合報(2009),〈馬拒開放海峽中線/兩岸默契界線〉,7月4日。
    聯合報(2009),〈發展、去貧…連結拉美外交〉,7月1日。
    聯合報(2009),〈192項陸資 即起開放來台〉,7月1日。
    聯合報(2009),〈外交休兵/巴拉圭要求金援 北京拒絕〉,6月29日。
    聯合報(2009),〈朱敬一:媒體綜效的老子觀〉,6月29日。
    聯合報(2009),〈中台交流 李登輝:三通、五通不要緊〉,6月28日。
    聯合報(2009),〈從奧蒂嘉三拒馬英九探活路外交虛實〉,6月13日。
    聯合報(2009),〈蔡英文質疑 馬政府「偷渡主權」〉,4月30日。
    聯合報(2009),〈楊甦棣:對台軍售 美將審慎考量〉,6月27日。
    聯合報(2009),〈王毅:台灣問題屬中國內政〉,6月25日。
    聯合報(2009),〈中美會談/中向美要求 停對台軍售〉,6月25日。
    聯合報(2009),〈大和解 兩岸僑界休兵〉,6月9日。
    聯合報(2009),〈美副卿:維持一中非常重要〉,2月14日。
    聯合報(2009),〈難道要台灣倒退回頭選特首?〉,社論,1月8日。
    聯合報(2008),〈扁告發李登輝 洗錢16億〉,12月27日。
    聯合報(2008),〈馬提CECA 對岸首度善意回應〉,12月21日。
    聯合報(2008),〈我曾捐柯林頓150萬美元〉,12月20日。
    聯合報(2008),〈李登輝巴國致詞 給了1.5億美元〉,12月20日。
    聯合報(2008),〈「我是晚餐」 剛果性侵舉世最嚴重〉,11月14日。
    聯合報(2008),〈陳雲林來台》直航、食品安全… 江陳會聚焦〉,10月16日。
    聯合報(2008),〈教人釣魚 不玩凱子外交〉,3月24日。
    聯合報(2008),〈布胡熱線 拋出一中各表〉,3月28日。
    聯合報(2008),〈幫友邦修馬路…外交呆帳15億〉,5月8日。
    聯合報(2008),〈歐鴻鍊改口:應稱兩岸休兵 共存共榮〉,9月9日。
    聯合報(2008),〈休兵聲中 入聯淡淡被封殺〉,9月19日。
    聯合報(2008),〈溫家寶提「九二共識」 兩岸緩和〉,9月25日。
    聯合報(2008),〈溫家寶聯大演說 隻字未提台灣〉,9月26日。
    聯合報(2008),〈美6武器售台 清單縮水〉,10月5日。
    聯合報(2008),〈美下馬威 與台關係湧暗潮〉,10月5日。
    聯合報(2008),〈陳一新 軍售卡又 我摸不透老美心〉,9月28日
    聯合報(2008),〈全球經商環境 台灣摔到61名〉,9月11日。
    聯合報(2008),〈64億美元軍售 中共大陣仗批美〉,10月6日。
    聯合報(2008),〈馬政府 小心摔下翹翹板〉,10月6日。
    聯合報(2008),〈750億買沒用的阿帕契 太超過!〉,10月6日。
    聯合報(2008),〈馬談「外交休兵」:兩岸氣氛不一樣了〉,9月3日。
    聯合報(2008),〈馬英九:任命賴幸媛 我煞費苦心〉,4月30日。
    聯合報(2008),〈胡蕭會》兩岸解凍 蕭:冰山融太快變洪水〉,4月15日。
    聯合報(2008),〈吳胡會:92共識下 兩會速復談〉,5月29日。
    聯合報(2008),〈馬英九:兩會今復談 已等了八年〉,6月11日。
    聯合報(2008),〈蔡英文憂:兩會復談 國民黨讓太多〉,6月10日。
    聯合報(2008),〈美學者:兩岸發展樂觀 政府終將對談〉,6月10日。
    聯合報(2008),〈又傳四友邦 不支持我入聯〉,9月5日。
    聯合報(2008),〈馬:若陸不願休兵 我方會準備〉,9月3日。
    聯合報(2008),〈搭華航、轉包機 馬出訪「低調到不行」〉,7月23日
    聯合報(2008),〈薄瑞光迎馬 「洛杉磯28℃」喻台美回溫〉,8月14日。
    聯合報(2008),〈秦剛:台灣是中國一部分〉,8月29日。
    聯合報(2008),〈蔡英文批外交休兵 哪有自己宣布〉,9月9日。
    聯合報(2008),〈北京奧運會後的兩岸關係〉,8月24日。
    聯合報(2007),〈張曉強:台商錢進大陸1.45兆〉,1月16日。
    聯合早報網(2008),〈國際金融研究所:全球經濟明年將負增長0.4% 〉: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220a.shtml (12月20日)。
    聯合晚報(2010),〈加薪3成 鴻海要當「幸福企業」〉,6月2日。
    聯合晚報(2010),〈中國未來將建立 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6月1日。
    聯合晚報(2010),〈連12跳!郭台銘錯愕 急奔深圳〉,5月27日。
    聯合晚報(2010),〈2千億!美宣布對台5軍售〉,1月30日。
    聯合晚報(2009),〈中國外交政策 彈性細緻〉,6月19日。
    聯合晚報(2009),〈中國外交政策 彈性細緻〉,6月19日。
    聯合晚報(2009),〈WHA》參與WHA 7成3支持〉,5月18日。
    聯合晚報(2009),〈參與WHA 馬:重新檢討參與國際組織順序〉,4月30日。
    聯合晚報(2008),〈郭台銘:景氣深不見底「比想像大三倍」〉,12月19日。
    聯合晚報(2008),〈馬:與對岸協議 不互挖邦交國〉,11月10日。
    聯合晚報(2008),〈10億醜聞 政院、外交、國防 破天荒大搜索〉,5月6日。
    聯合晚報(2008),〈巴拉圭不挺我入聯 外交部:邦交仍穩固〉,9月2日。
    聯合晚報(2008),〈馬政府外交休兵 蔡英文批自我繳械〉,8月9日。
    聯合晚報(2008),〈馬上跌逾2800點 創紀錄〉、〈20年線垮了 投資人血流成河〉,9月4日。
    環球時報(2010),〈中美高官對話:楊毅少將稱美是中國最大威脅〉,4月23日。
    蔣孝嚴(2008),〈外交休兵 怎麼休?〉,聯合報,7月11日。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9),〈「剩男」害中國﹖〉:http://chinese.wsj.com/big5/20090619/EDR154356.asp?source=UpFeature (6月19日)。
    詹姆斯•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2008),〈公共外交的新時代The New Age of Public Diplomacy〉,AIT(美國在台協會)新聞稿,9月15日。
    鳳凰衛視(2004),〈台學人︰亞太情勢險惡 台灣將被「邊緣化」〉,315期,6月21日。
    嚴震生(2008),〈非洲大湖區的戰爭與衝突〉,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
    159889 (11月14日)。
    Anderson, Jonathan(瑞銀UBS亞洲首席經濟學家)(2005),〈中國的真實增長:不是神話﹐不是奇跡〉,華爾街日報中文版,9月21日。
    Batson, Andrew & Shai Oster(2006),〈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犧牲品﹖〉,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1月22日。
    BBC中文網(2010),〈馬英九:台灣有權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06/100602_mareport_victor.shtml (6月2日)。
    BBC中文網(2010),〈天安門母親“六四”聲明斥中共拒絕回應〉: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6/100602_china_june_fourth.shtml (6月2日)。
    BBC中文網(2010),〈馬英九的“永不”說法在台灣引發焦慮〉:http://chinese.wsj.com/big5/20100504/rlw154444.asp?source=UpFeature (5月4日)。
    BBC中文網(2010),〈奧巴馬推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5/100527_us_security_strategy.shtml (5月 27日)。
    Lardy, Nicholas R.( 2008),〈中國經濟放慢腳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0月1日。
    Walker, Marcus(2007),〈全球化究竟有多好﹖〉,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月26日。
    Taiwan Security Research(台灣安全研究)(1999),〈德國之聲專訪 President Lee's Deutsche Welle Interview〉:http://taiwansecurity.org/TS/SS-990709-Deutsche-Welle-Interview.htm (July 9).
    TVBS-N新聞(2009),〈「常接受AIT指示做事」 扁盼美介入〉,9月25日。
    TVBS-N新聞(2009),〈扁求自保扯聽命AIT 綠委搖頭〉,9月25日。

    參、英文部分
    Abdelal, Rawi & Segal, Adam(2007), "Has Globalization Passed Its Peak?" Foreign Affairs 86(1):103-114.
    Almond, Gabriel A., Russell J. Dalton, G. Bingham Powell Jr., and Kaare Strom(2006),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a world view.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Anderson, Benedict(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aer, Robert(2008), "The Russian Empire Strikes Back." Time,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31857,00.html (Aug. 12).
    Baylis, John & Steve Smith ed.(2008),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ce, Arthur(2008), "China's tainted milk scare spreads globally." CNN,http://edition.cnn.com/2008/WORLD/asiapcf (September 23).
    Brzezinski, Zbigniew K.(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Bush, Richard C.(2005), Untying the knot :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ush, Richard C.(2004), At Cross Purpose: U.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 New York: M. E. Sharpe.
    Carvajal, Doreen(2010), "Hunting for Liberia's Missing Millions. "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10/05/31/world/africa/  31taylor.html?scp=1&sq=Charles%20G.%20Taylor,taiwan&st=cse (May 30).
    Chua, Amy(2004), 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Cha, Ariana Eunjung(2008), "China's Outsourcing Appeal Dimming Fuel Prices Squeeze Profit Margins for U.S. Manufacturers." Washington Post Foreign Service,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September 8).
    Chow, Rey(1998), Ethics after idealism: theory, culture, ethnicity, reading. Milwauke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NN( 2008), "Reports of looting, rapes as Congo peace fades."
    http://edition.cnn.com/2008/WORLD/africa (November 12).
    David A. Shlapak, David T. Orletsky, and Barry A. Malson(2000),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Santa Monica: Rand.
    Demick, Barbara(2008), "China may send warships to Somalia coast." Los Angeles Times, http://www.latimes.com/news/nationworld/nation/ (December 18).
    Easterly, William(2007), The White Man's Burden: Why the West's Efforts to Aid the Rest Have Done So Much Ill and So Little Good. Londen: Penguin Books.
    Esman, Milton(1994), Ethnic Politic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dkins, Jenny & Maja Zehfuss ed.(2009), Global Politics : a new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Elliott, Michael(2007), "China Takes on the World." Time, http://www.time.com/time/ (Jan.11).
    Ferguson, Andrew(2007), "U.S. 'Freedom Agenda' initiative is stalling worldwide. " The China Post, http://www.chinapost.com.tw (January 24).
    Fleiner, Thomas(2001),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Tulane Law Review 75:929-940.
    Friedman, Thomas L.(2008), 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Furedi, Frank(2008), "China's rise-threat or opportunity? From Green fears to Cold War fantasies, the West's own cultural confusion explains why it cannot make its mind up about China." Spiked, http://www.spiked-online.com/index.php?/site/printable/5461 (15 July).
    Gaddis, John Lewis(2005),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eld, David et al.(2005), Debating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UK ; Malden, MA : Polity.
    Ikenberry, G. John(2008),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fairs,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80101faessay87102 (January/February).
    Jay Taylor(2009),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Belknap: Harvard.
    Janis, Irving Lester(1982), Groupthink :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2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Jacques, Martin(2009),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New York : Penguin Press.
    Jianguo, Liu(劉建國) & Jared Diamond(2005), "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how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ffect each other." Nature 435:1179-1186.
    John J. Tkacik, Jr.(2008), "Taiwan's 'Unsettled' International Status: Preserving U.S. Options in the Pacific." Backgrounder #2146,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bg2146.cfm (June 19).
    Johnston, Christie(2008), "Talking to Taiwan's New President." Time,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31748,00.html (Aug. 11).
    Keohane, Robert O. & Joseph S. Nye(2001),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
    Kennedy, Robert F.(1969), Thirteen days :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Kelley, Judith G.(2004), Ethnic Politics in Europe: The Power of Norms and Incentiv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sch, Christopher(1995), The Revolt of the Elit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Mahbubani, Kishore(2006), 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 Rebuilding Trust Between American And the World.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Man-Houng, Lin (林滿紅)(2007),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N.Y.:Harvard Univ Press.
    Mcgrew, Anthony(2003),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Politic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bama, Barack(2008), "Sen. Barack Obama Delivers Victory Speech from Grant Park in Chicago." ABC news, http://abcnews.go.com/Politics/Vote2008 (Nov. 4).
    O'Neill, Brendan(2008), "Slitty eyes and buck teeth? It must be China." Spiked, http://www.spiked-online.com/index.php?/site/article/4975/ ( April 14).
    Poguntke, Thomas & Paul Webb ed.(2005), The Presidentialization of Poli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rn Democracies.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uman, Michael(2009), "Taiwan: Rebooting the Dragon." Time,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910898,00.html (Jul. 27).
    Shirk, Susan L.(2007),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aughter, Anne-Marie (1997), “The Real New World Order,” Foreign Affairs, Sep/Oct , p.184.
    Smouts, M.C.(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Social Journal 50(1):81-89.
    Swaine, Michael D.(1999),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Policy, and Weapons Procurement Processes. Santa Monica: Rand.
    Swaine, Michael D.(1998),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Santa Monica: Rand.
    Swaine, Michael D. & Ashley J. Tellis(2000),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 New York: Rand Corporation.
    Tadaki, Ronald ed.(1994), From Different Shores: Perspectives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White House(2010),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ay 2010,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May 27).
    Tso, Natalie(2008), "China's Panda Diplomacy With Taiwan." Time,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68376,00.html (Dec. 23).
    Tucker, Nancy(2005), Dangerous Strai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sang, Steve ed.(2006), If China Attacks Taiwan: Military strategy, politics and ecomonics. New York: Routledge.
    Ying-jeou, Ma(2008), "Peace Plan, China and Taiwan." The Washington Times,  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08/dec/12/peace-plan/ (December 12).
    Ying-jeou, Ma(2008), "Talking to Taiwan's New President. " Time,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31748,00.html ( Aug. 11).
    Zakaria, Fareed(2008), The Post-American Worl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Zakaria , Fareed(2008), "The Rise of the Rest. " NEWSWEEK,http://www.newsweek.com/id/135380 (May 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