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路喬甯
論文名稱: 幼稚園大班幼兒文字及書本概念與中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 張鑑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文字概念書本概念認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01下載:10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閱讀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和基本技能,幼兒透過閱讀以獲取資訊、學會口語符號並建立生活知識,而文字、書本概念和認字能力可以促進幼兒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表現,是閱讀歷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學齡前幼兒的文字及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之表現情形,並進一步探討文字、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之間相關性。研究對象為93位來自台中市公私立幼托園所的大班幼兒,透過研究者與幼兒進行一對一共讀故事書與實施測驗的活動方式蒐集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有關文字概念的表現上,幼稚園大班的幼兒在指認出國字的項目上已能完全明瞭;但對於指認出故事結束之處的表現則最為低落。
    (二)在有關書本概念的表現上,幼稚園大班的幼兒已經能完全掌握書頁知識、分辨圖案與文字以及瞭解書的背面等知識概念;但是對於有關何謂翻譯者的知識表現最為低落。
    (三)幼兒的文字概念、書本概念分別與中文認字能力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當幼兒在文字及書本概念上的表現越好,其中文認字的能力表現也越佳。
    (四)研究進一步發現,幼兒的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間的相關程度高於文字概念與認字能力間的相關程度,顯示出書本概念和認字能力之間的關聯性較大。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謝誌 i 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與認字 9 第二節 文字及書本概念 22 第三節 文字、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的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文字及書本概念之現況分析 78 第二節 幼兒中文認字能力之現況分析 85 第三節 幼兒文字及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之相關分析 87 第四節 幼兒文字及書本概念與認字能力之綜合討論 8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 附錄一 家長通知單 107 附錄二 簡單二百字認字量表 108 附錄三 文字及書本念測驗計分表 109 附錄四 CPA原版測驗內容 111 附錄五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使用同意書 113

    壹、中文資料
    方金雅(1996)。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蕙瑄(2007)。2000年以來台灣童書出版概況與童書編輯的角色定
    位。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瓊珠(2008)。閱讀困難學生認字能力評量與教學。台北市:心裡。
    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朱經明(2001)。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五南。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台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
    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2,93-119。
    吳敏而(1993a)。幼兒閱讀的輔導。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1-9。
    吳敏而(1993b)。由中英文閱讀策略的比較看中文閱讀教學。載於台
    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11-27。
    吳敏而(1993c)。文字書本概念與閱讀能力的關係。載於台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45-59。
    吳敏而、黃琪芬(1993)。幼兒對文字用途的認識。載於台灣省國民學
    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37-45。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娟、傅小蘭、林仲賢(2000)。學齡兒童漢語正字法意識發展的研
    究。心理學報,32(2),121-126。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
    育年刊,5,109-126。
    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37-38。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未出版,台中市。
    林玉霞(1995)。台灣聽力正常兒童與聽覺障礙兒童對文字書本之概念
    表現。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249-266。
    林沛穎、林昱成(2007)。簡明閱讀模式初探。特教論壇,2,70-81。
    林雅芬(2008)。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
    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朝鳳(1998)。幼兒教育原理。台北市:復文。
    邱明秀(2004)。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
    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認字教學設計,
    國教世紀,207,31-207。
    邵慧綺(2002)。閱讀障礙者的視、聽知覺功能對其認字學習之影響。
    屏師特殊教育,3,9-17。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
    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49)。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
    63-67。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級學生聲韻覺識與認字能力的發展
    :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29-47。
    柯華葳、游雅婷譯(2001)。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台北:信誼。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胡永崇(2001)。不同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發展障礙學童教
    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萌發情形與口語發展能力
    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97)。「漢字視知覺測驗」編製初步報告。師大學報,42,
    59-73。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8)。學童「識字量評估測驗」
    之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5,489-508。
    陳佩琪(2008)。幼稚園圖畫書中家人關係之分析研究─以幼稚園101
    本好書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修元(2001)。簡單兩百字認字量表。台北,未出版。
    陳燕惠(2010)。幼兒在家庭中早期讀寫能力萌發之個案研究。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慶順(2001)。認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認字認知成份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15-237。
    許純培(2010)。南投偏遠山區學前兒童文體參照策略之介入。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莉、劉鴻香(1994)。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
    理出版社。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及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苓(1994)。幼兒認字教學。嘉義師院學報,8,471-492。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
    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39-582)。台北:遠流。
    莊妙芬(2002)。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異常行為與溝通功能之研究。
    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4,53-76。
    詹佳宜(2006)。全美語學童之後續中文詞彙理解、書寫作文及敘事能
    力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憲明(1998)。閱讀障礙學生文字辨識自動化處理之分析研究。特殊
    教育與復健學報,6,15-37。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
    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台北:遠流。
    賴怡伶(2010)。不同教學取向與幼兒之認字、詞彙理解及篇章理解之
    關係─以單元、主題及角落教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欣儒(2010)。國小四年級學童市字量多寡與語用能力、閱讀理解能
    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慧菁(2005)。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伊文(2008)。閱讀教學。載於王珩等(合著),國語文教學理論與
    應用(頁219-251)。台北:洪葉出版社。

    貳、西文資料
    Burns, M. S., Griffin, P., Snow, C. E., (1999). Starting out right : A guid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reading succ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Cagelka, P. T., & Berdine, W. H.(1995).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oston, MA: Allkn and Bacon.
    Catts, H. W., Hogan, T. P., & Adlof, S. M. (2005).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bilities. In H. W. Catts & A. G. Kamhi (Eds.),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ding disabilities( pp.25-40). Mahwah, NJ: Erlbaum.
    Chaney, C. (1992). Language development, metalinguistic skills, and
    print awareness in 3-year-old children.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3, 485–514.
    Clark, M. M. (1975). Young fluent readers. London: Heinemann.
    Clay, M. M. (1979). The early det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3rd Ed.
    Auckland: Heinemann Education Books.
    Clay, M. M. (1991). Becoming literacy: The construction of iInner
    achievement. Auckland: Heinemann.
    Clay, M. M. (1993). Reading recovery: A guidebook for teachers in
    train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Clay, M. M. (2000). Concepts about print: What have children learned
    about the way we print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Durkin, D. (1966). Children who read earl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etsala, J. L., & Ehri, L, C. (1998). Word recognition in beginning
    literacy. Mahwah, NJ: Erlbaum.
    Frith, U. (1985). Beneath the surface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K. E.
    Patterson, C. Marshall., & M. Coltheart.(Eds.), Surface dyslexia (pp. 305-313). London: Erlbaum.
    Goodman, Y. M. (1981). Test review: Concepts about print test. The
    Reading Teacher, 34(4), 445-448.
    Goodman, Y. M. (1986). 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W. H.
    Teal & E.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Writing and reading (pp.1–14).Norwood. NJ: Ablex.
    Gough, P., & Tunmer, W. (1986). Deco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bility.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7, 6-10.
    Hiebert, E. H. (1981).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rint awarenes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 236–260.
    Huba, M. E., & Kontos, S. (1985). Measuring print awareness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272-279.
    Internation Reading Association(1986). Literacy develpoment and
    pre-first grade: A joint statement of concerns about present practices in pre-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recommendation for improvement. Young Children, 41(4), 10-13.
    Justice, L. M., & Ezell, H. K. (2000). Enhancing children's print and
    word awareness through home-based parent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9(3), 257-269.
    Justice, L. M., & Ezell, H. K. (2001). Word and print awareness in
    4-year-old children. Child Language Teaching & Therapy, 17(3), 207-225.
    Justice, L. M., & Ezell, H. K. (2002). Use of storybook reading to
    increase print awareness in at-risk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11(1), 17-29.
    Justice, L. M., Bowles, R. P., & Skibbe, L. E. (2006). Measuring
    preschool attainment of print-concept knowledge: A study of typical and at-risk 3- to 5-year-old children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 37(3), 224-235.
    Lomax, R. G., & McGee, L. M. (1987).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about print and reading: Toward a model of word reading acquisit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2, 237-56.
    Lovelace, S., & Stewart, S. R. (2007). Increasing print awareness in
    preschoolers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 using non-evocative print referencing.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 38(1), 16-30.
    McGee, L. M., & Richgels, D. J. (1990). Literacy’s beginning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McGinty, A. S., & Justice, L. M. (2009). Predictors of print knowledge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Experiential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2(1), 81-97.
    Snow, C. E., & Ninio, A. (1986). The contracts of literacy:What children
    learn from learning to read books.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 116-137). Norwood, NJ:Ablex.
    Snow, C. E., Burns, M. S., & Griffin, P. (1998). 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 USA: National Academy Press.
    Stewart, S., & Lovelace, S. (2006). Recruiting children's attention to print
    during shared reading activities. In L. Justice (Eds.), Clinical approaches to emergent literacy intervention. (pp. 327-360). Abingdon, SD: Plural.
    Sulzby, E. (1985). Children’s emergent reading of favorite storybooks: A
    development stud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 458-481.
    van Kleeck, A. (2003). Research on book sharing: Another critical look.
    In A. van Kleeck, S. A. Stahl, & E. B. Bauer ( Ed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p. 271–320). Mahwah, NJ: Erlbau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