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鳳萍 |
---|---|
論文名稱: |
組織變革下的人力資源發展策略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余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人力資源發展策略 、人力資源發展 、人力資源 、組織變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21 下載:1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組織變革過程中所採取的人力資源發展策略及員工對該等策略之知覺與看法,研究內著重於人員變革之屬性,根據研究之發現及建議提供與個案公司在策略上之參考。研究方法採質性個案研究,以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蒐集,受訪者包括各主管、一般員工,其中又考慮不同階層別及男女受訪比例,共計八名受訪對象。
根據本研究歸納與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發現:(一)基於市場競爭壓力的日漸增加,通路勢力顯著影響產品市場,員工若抱持已過去成就心態及老舊市場策略來面對當今各項挑戰時,組織在市場的領導地位,將被後繼者超越。因此,對外方面,以加強競爭策略來迎合市場需求;對內部而言,運用變革策略之設計來改變員工心態,著手行政流程改善,產生變革示範作用。(二)增加教育訓練機會來提升員工專業與管理能力,培養長期發展所需能力,並協助員工適應改變。(三)藉由重視考核管理,以強調績效主義,促使員工積極努力展現績效,同時因為人員汰換與新血注入,來增強員工對變革的認同。(四)實行內部晉升制度,來鼓勵優秀貢獻者的專業與付出。人員因為對晉升制度落實而感到興奮,增強對公司向心力及願意留任發展的意願。(五)由於組織領導人的期望,大部分變革策略之來自於人資單位對組織的觀察而提出建議,員工對於各項決策立意所知不多,因此,變革資訊的溝通與傳播有待加強,員工的想法與心聲應多加傾聽。
依本研究發現對管理實務面提下列建議:(一)各部門應明確展開變革行動計畫,且定期召開檢視會議來追蹤施行成效。(二)廣納高階主管及員工對變革策略之意見,增加雙向溝通機會,使其因參與投入來減少排斥。(三)高階主管應主動提供變革策略之看法及可能影響團隊的要素給最高領導人或變革推動者、協助變革的發展及執行。
一、 中文部份
尹衍樑(1988)。組織變革策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盈潔(2001)。企業併購對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元大京華證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碧姬(2004)。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專業能力及角色對組織績效之影響 —以海峽兩岸高科技產業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文屏(2004)。組織變革的關鍵成功因素。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娟(1998)。英業達的變革之路。能力雜誌,p508。
呂育誠(1998)。論組織文化在組織變革過程中的定位與管理者的因應策略。中國行政評論,第八卷第一期,p65-84。
李序僧(1992)。管理心理學。台北:哈佛企業顧問公司。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1995)。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李茂興譯(2001)。 G. Luffman等著。策略管理。台北:弘智文化。
李隆盛、黃同圳(2000) 。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李聲吼(1997) 。人力資源發展。台灣:五南。
林弦逸(1999)。組織變革中人力資源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唐(1998)。組織變革的4R。能力雜誌,508: p14-21。
林榮春、江政達(1996)。管理層級與作業層級對組織內部變革的影響。逢甲大學學報,第三○期,p77-84。
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姜占魁 (1993) 。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台北。
柯愷瑜(2001)。影響組織變革抗拒因素之探討。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如萍(2005)。企業轉型、人力資源發展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聯恩(1996)。企業變革系列研究。台北:華泰。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第二版。台北:揚智。
張春興(1991)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峻源(2001)。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以中央信託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萬坤(2001)。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中華電信長通分公司台中營運處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士軍(1997)。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第十版。
方崇雄(譯)(2005)。Thomas G. Cummings & Christopher G. Worley著。組織發展與變革。台北:華泰書局
陳烈甫(2001)。民營化組織變革中員工反應態度及離職意願之調查研究—台電公司員工之觀點。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黃怡姿(1998)。員工之組織信任的形成與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昌宏(1995)。公營事業員工面臨民營化變革態度之研究,中國行政。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溫金豐(1998)。人力資源系統構形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廠商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葉忠達、梁綺華、林文政(1997)譯。組織行為,台中:滄海。
葉俊偉(譯)(2005)。R. A. Swanson, E F. Holton III著。人力資源發展。台灣:五南。
劉 寧(2003)。企業文化、組織承諾、及組織變革態度之關係研究--以日月光集團半導體後段製程三家公司整合為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明田、莊立民、謝煒頻(2002)。企業文化、員工參與與勞資關係氣候相關性之研究—以公營事業民營化後之企業為例。第二屆兩岸產業發展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
蔡錦麟(2000)。組織變革與人力資源管理及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鄧東濱(1988)。管理技巧-員工問題之診斷與處理。台北:格致管理顧問公司。
賴建榮(1994)。組織變革與人員態度變化之研究。勸益學報 。
謝安田(1992)。企業管理,台北:五南。
謝長宏(1978)。管理新論。台北:中興。
蘇蓉宣(2004)。國營事業民營化後人力資源發展人員角色與職責所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
鐘志明(2000)。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主要企業集團為例。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份
Armenakis, A. A., Harris, S.G. & Mossholder, K.W. (1992). Creating Readiness for Belasco, J. A. Getting Change to Stick, Executive Excellence, 9(6).
Bruhn, J. G. (2001). Managing tough and easy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20(2): 1-10.
Burke, W. W.(xxx) The New Agenda for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Condrey, S. E. (1995) Reform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341-354.
Daft R. L. & Steers R. M. (1986). Organizations: A Micro/Macro Approach. p575.
Davis & Keith (1972). Human Behavior At work. N. 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ynamics. 26(1), 1997: 7-19.
Fitzgerald, M. E. (2001). Nokia’s corporate culture challenge: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66(3): 46-51.
Jick, T. D. (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 J. Van Maanen(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p.135-148). Beverly Hills, CA: Sage/
Kanter, R. M., B.A. Stein & D.J. Todd (1992), The Challeng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Free Press.
Kotter, J. P. & Schlesinger, L. A. (1979). Choosing strategies of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06-114.
Lau, C and R. W. Woodman, (1995).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schematic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537-554.
Leavitt, H. J. (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ed. James G. March (Skokie, Ⅲ: Rand McNally, 1965), 1144-1168.
Luthan, F.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ixth edn., Singapore: McGraw-Hill.
McLagan, P.A. (1989), Models for HRD Practice. Training &Development Journal, 43(a), pp. 49-59
Mishra, A. K. & Spreitzer, G. M. (1998). Explaining How Survivors Respond to Downsizing: The Roles of Trust, Empowerment, Justice, and Work Redesig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 567-588.
Nadler, L.,& Nadler,Z. (1990).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Concepts and a Model.3rd ed.,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Organizational Change (1993). Human Relations. 46 (6), 681-703.
Pekala, N. (2001). Merger they wrote: Avoiding a corporate culture collision, 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66(3): 32-36.
Pullin, J. (2000). Dare to b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13 (9): 26-27.
Robbins, S. P. (1990). Organizational Theory: Structure Designs and Applic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Shirley, R. C. (1973). Analysis of Employee and Physician Attitudes toward Hospital Merg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6, 465-480.
Swanson, R. A. (1996). In praise of the dependent variabl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7(3): p203-207.
Ulrich, D., (1997). “Human Resource Champions: The Next Agenda for Adding Value and Delivering Resul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Ulrich, D., Brockbank, W. & Yeung, A. K (1989). “Beyond belief: A Benchmark for Human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8(3): pp3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