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慎慧 |
---|---|
論文名稱: |
湯顯祖情觀形成與書寫之研究-以《南柯》、《邯鄲》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1 |
中文關鍵詞: | 湯顯祖 、情觀 、南柯記 、邯鄲記 、佛道書寫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傑出戲劇家湯顯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其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二夢」) 對「情」的描寫相當突出,寄託著深遠的哲學意涵。深受儒釋道三教薰習的湯顯祖,對「情」之意義有獨特的見解,他肯定人性欲望,其情至理論是明中葉文學思潮的重要標誌。
本文先就影響湯顯祖「情觀」形成的幾個背景因素,包含家族淵源、仕宦歷程、師承交遊、宗教因緣、心學思潮等,以對湯顯祖的思想啟發作整體性的理解。接著論述「二夢」的寫作背景,分別從外部因素(政治社會、文學環境)與內部因素(湯氏寫作的動機)以及「二夢」的題材繼承等作探索。《南柯記》充斥佛教色彩,《邯鄲記》寄託道教思維,佛道教的內容書寫是作為表達「情觀」的主要途徑,實屬湯顯祖獨特的藝術視角。至於劇中人情世態的描寫,可分從善情與惡情兩個層面作觀察,探討刻畫人情世態的相關齣目以及佛道教的書寫形式,聯結「佛道思想」和「情觀」兩個層面,有助於尋繹出湯顯祖對現實社會的理想嚮往或困境意識,並從中對湯顯祖在此人生階段所透顯出的情觀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
一、傳統文獻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注《南柯夢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明)臧懋循《負苞堂集》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2007年。
(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臺北:大乘精舍,1988年。
(晉)葛洪著、 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2005年。
(劉宋)徐氏《三天內解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 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司馬承禎、張弧《天隱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玄奘撰、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玄奘譯《俱舍論》臺北:福智之聲,2007年。
(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廣五蘊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釋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注、(清)吳志忠校刊《中庸章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宋)宋徽宗注《西升經》臺北:藝文出版社,196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洪邁《夷堅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陳景元集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程顥、程頤撰,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遵式《金園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收入《卍續藏經》第101冊。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方孝孺著、徐光大校點《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4年。
(明)王思任《王季重雜著》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
(明)王驥德《曲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李贄《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贄《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明)帥機《陽秋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湯顯祖撰、(明)帥機選《玉茗堂集選》,金陵周如溟刊本,1606年。
(明)程允昌《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上海:上海圖書館所藏西爽堂刻本。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應檟《大明律釋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羅汝芳《近溪子集》臺北:故宮博物院,明萬曆丁亥建昌知府李膺刊本。
(明)羅近溪撰、(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明)釋真可《長松茹退》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釋真可《紫柏老人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釋真可著、(清)錢謙益輯《紫柏尊者別集》,《卍續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第127冊。
(明)釋真鑒《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玩花主人輯、(清)錢德蒼續輯、汪協如校《綴白裘》上海:中華書局,1955年。
(清)袁枚著、章榮譯註《小倉山房尺牘》臺南:大孚書局,200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2008年。
(清)馮班《鈍吟雜錄》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案》清海鹽陳言揚手鈔本,1644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神宗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二、今人論著
于凌波《唯識三論今詮》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王志遠主編《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建光《新譯梵罔經》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田啟霖《八股文觀止》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喜劇出版社,1984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吳秀華《湯顯祖〈邯鄲夢記〉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新雷 《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曉、金文京校注《〈邯鄲夢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汪辟疆著、朱沛蓮校訂《唐人小說》臺北:遠東圖書,1996年。
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修訂本。
屈大成《佛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姚衛群《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唐葆祥《清風雅韻播千秋-俞振飛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孫亦平《道教的信仰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桑毓喜《幽蘭雅韻賴傳承-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浦江清《浦江清文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曹萌《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陸萼庭著、趙景深校《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翊漢《中國道教與戲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年。
費海璣《湯顯祖傳奇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社,1992年。
黃強《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安邦《湯顯祖交遊與戲曲創作》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臺北:東初出版社,198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鄒元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臺北行天宮編《太上感應篇》臺北:行天宮,2009年。
趙山林《中國古典戲劇論稿》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一明注《太上黃庭經》臺南:正海出版,2001年。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藏經書院編輯《卍續藏經》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釋慧森《佛學基礎知識》臺北:長春樹書坊,1992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龔國光《江西戲曲文化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三、期刊論文
孔慶茂〈八股文與中國文學〉,《江海學刊》第3期,1999年。
毛小曼〈20世紀對《南柯記》、《邯鄲記》研究概述〉,《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9期,2005年。
王永健〈湯顯祖研究與湯學〉,《東吳教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
王卓〈《臨川四夢》與湯顯祖後期思想的轉變〉,《北方論叢》第4期,2004年。
王建科、張義光〈臨川四夢和湯顯祖的悲劇意識〉,《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4期,1995年。
王煜〈湯顯祖的儒釋道三向〉,《中國文化月刊》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89年。
王鳳霞〈佛道鏡下的《臨川四夢》〉,《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
白辰〈紀念湯顯祖誕辰4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
朱宇炎〈道教對湯顯祖生平和創作的影響〉,《中國道教》第3期,1995年。
吳秀華〈解讀人生何其悲-試論湯顯祖《邯鄲夢記》的思想意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吳承學〈簡論八股文對文學創作與文人心態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 ,2000年。
吳海燕〈《枕中一夢》的嬗變-從〈楊林〉、〈枕中記〉到《邯鄲記》〉,《邯鄲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李丹陽〈精神的漂泊與不朽之思的失落〉,《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李劍國〈千古一夢:談「黃粱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李曉明〈從唐代記夢小說看士子心態的變化-以〈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櫻桃青衣〉為參照的思考〉,《人文論壇》第7期,2010年。
周文玲〈湯顯祖劇作運用唐小說的再創作歷程-從「紫簫記」至「邯鄲夢記」〉,《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
周明初〈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之間〉,《中州學刊》第4期,1996年。
金登才〈湯顯祖劇作的評價〉,《戲曲藝術》第2期,1994年。
姚白芳〈受佛家影響的戲曲家湯顯祖-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91年。
姚白芳〈受佛家影響的戲曲家湯顯祖-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91年。
姚曉菲〈試論湯顯祖的《二夢》〉,《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
胡玉萍〈夢的詩學: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湯顯祖戲劇理論的心理學闡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1998年。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純文學》,1967年。
孫光耀〈湯顯祖的戲劇思想及其對當代戲劇創作的啟迪〉,《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07年。
徐作聖〈湯顯祖的「玉茗四夢」〉,《藝文誌》,1972年。
徐宏〈曲肱禪囈-湯顯祖《南柯記》禪宗思想雜談〉,《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徐保節〈湯顯祖夢境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藝術影響〉,《藝術百家》第3期,2000年。
徐洪火、謝劍飛〈怵目驚心的噩夢 鮮血淋漓的現實-論湯顯祖的《南柯記》和《邯鄲記》〉,《學術爭鳴》。
馬曉宏〈呂洞賓神仙信仰溯源〉,《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6年。
高琦、李小蘭〈論臨川文學家對制義的獨特貢獻〉,《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
陳采玉〈達觀禪師與湯顯祖〉,《有鳳初鳴年刊》,2005年。
陳海敏〈湯顯祖與孟稱舜對情的傾訴比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
程國斌、呂賢平〈敘事視角的轉換-論「臨川四夢」對唐代相關小說的改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
黃三平〈論《臨川四夢》的時政之刺〉,《學理論》第8期,2009年。
黃仁生〈論「臨川四夢」關於人的哲學思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
黃寅〈論湯顯祖的戲劇觀〉,《浙江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
黃強〈八股文的文學因素〉,《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 。
黃麗貞〈湯顯祖和他的「四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6年。
鄒元江〈情至論與儒、道、禪〉,《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
鄒元江〈湯顯祖以情抗「理」是宋明理學之「理」嗎?-達觀「接引」湯顯祖的一段公案爭議〉,《中州學刊》第2期,2002年。
鄒元江〈湯顯祖情至論對儒家思想的揚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06年。
鄒自振〈論湯顯祖歸隱臨川後的戲曲創作〉,《龍岩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蔡孟珍〈中國戲曲的文學與藝術〉,《中國文學與美學》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
蔡孟珍〈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
劉君〈湯顯祖情觀及其相關戲曲思想〉,《問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年。
劉彥君〈論湯顯祖的自由生命意識〉,《文學遺產》第1期,1997年。
劉軍華〈論湯顯祖「情」之哲學的文藝思想〉,《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
劉琳〈假作真時真亦假-論《南柯記》的夢幻與現實〉,《甘肅高師學報》第4期,2008年。
劉廣春〈依稀幻影總是「情」-湯顯祖劇作中夢意象發微〉,《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
鄭艷玲〈《邯鄲記》的世俗內容與文人體驗〉,《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
鄭艷玲〈解讀湯顯祖《邯鄲記》中的女性形象〉,《蘭州學刊.文學研究》第6期,2008年。
戴璉璋〈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
藍凡〈試論湯顯祖《四夢》中的佛學禪宗思想-兼論湯顯祖的思想傾向〉,《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4年。
魏青〈湯顯祖和八股文〉,《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
魏建華〈《枕中記》故事原型〉,《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4年。
魏麗芬〈新世紀以來湯顯祖《二夢》研究綜述〉,《科教文化》,2007年。
羅傳奇〈對湯顯祖研究中若干問題的看法〉,《江西社會科學》,1981年。
黨芳莉〈呂洞賓黃粱夢傳說考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
四、學位論文
(一)大陸碩博士學位論文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楊柳《湯顯祖之「情」的哲學》,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蔡莉莉《〈臨川四夢〉的夢幻意識與情的哲學》,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左其福《論湯顯祖的「唯情」文學觀》,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唐雪瑩《夢與情鑄就的人生豐碑》,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毛小曼《情、夢、幻》,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艷《明清道教與戲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董曄《論〈邯鄲記〉》,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三平《論〈臨川四夢〉的諷世意識》,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華紅《論〈臨川四夢〉的時局觀》,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台灣碩博士學位論文
盧惠淑《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柯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葉慶炳教授指導。
姜姈妹《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王熙元教授指導。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應裕康教授指導。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金榮華教授指導。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熊琬教授指導。
林智莉《明代宗教戲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曾永義教授指導。
黃莘瑜《網繭與飛躍之間-論湯顯祖之心態發展歷程及其創作思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柯慶明教授指導。
五、網站資料
何善蒙〈本體、價值與境界:淺論中國哲學中「情」的內涵〉,《人文》第147期,2006年3月。
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147-05.htm
〈天朝拾遺錄〉第七章 湯顯祖
http://yiming323_20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90080
六、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莘瑜〈論湯顯祖《南柯記》之佛教觀點的展現〉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
鄭相峰〈淺析儒家情感倫理學—以四端七情為主〉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