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慎慧
論文名稱: 湯顯祖情觀形成與書寫之研究-以《南柯》、《邯鄲》為中心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湯顯祖情觀南柯記邯鄲記佛道書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傑出戲劇家湯顯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其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二夢」) 對「情」的描寫相當突出,寄託著深遠的哲學意涵。深受儒釋道三教薰習的湯顯祖,對「情」之意義有獨特的見解,他肯定人性欲望,其情至理論是明中葉文學思潮的重要標誌。
    本文先就影響湯顯祖「情觀」形成的幾個背景因素,包含家族淵源、仕宦歷程、師承交遊、宗教因緣、心學思潮等,以對湯顯祖的思想啟發作整體性的理解。接著論述「二夢」的寫作背景,分別從外部因素(政治社會、文學環境)與內部因素(湯氏寫作的動機)以及「二夢」的題材繼承等作探索。《南柯記》充斥佛教色彩,《邯鄲記》寄託道教思維,佛道教的內容書寫是作為表達「情觀」的主要途徑,實屬湯顯祖獨特的藝術視角。至於劇中人情世態的描寫,可分從善情與惡情兩個層面作觀察,探討刻畫人情世態的相關齣目以及佛道教的書寫形式,聯結「佛道思想」和「情觀」兩個層面,有助於尋繹出湯顯祖對現實社會的理想嚮往或困境意識,並從中對湯顯祖在此人生階段所透顯出的情觀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5 一、「二夢」本事的考證 5 二、主題思想的研究 7 (一)認為「二夢」反映並批判晚明社會 7 (二)對「二夢」佛道出世思想的探索 8 (三)人情意涵的擴充與探究 11 三、藝術成就的探討 15 (一)人物的形象塑造 15 (二)夢境的敘事形式 17 (三)戲曲舞台演出之研究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2 第二章 湯顯祖情觀的形成與建構 27 第一節 家族淵源與仕宦歷程 27 第二節 師承交遊與思想啟蒙 33 一、羅汝芳與泰州學派 33 二、達觀禪師 36 三、李贄 40 四、其他 45 (一)曲壇交遊人士 45 (二)帥機 48 (三)東林黨人 49 (四)趙邦清 50 第三節 三教圓融與佛道因緣 51 第四節 理學興衰與心學崛起 57 第三章 「二夢」的寫作背景 63 第一節 晚明的政治社會 63 第二節 晚明的文學環境 66 一、八股文與戲曲交互影響 66 二、經濟與心學思潮促使文藝變遷 72 三、仙佛錯綜風氣融合戲曲 74 第三節 湯氏寫作「二夢」的動機 77 一、針對宦途人生的省思 77 二、有關達觀接引的探討 81 第四節 「二夢」之取材與改寫 84 一、〈楊林〉故事、〈枕中記〉到《邯鄲記》的演變 84 二、唐人小說〈南柯太守傳〉到《南柯記》的演變 87 第四章《南柯記》的佛教書寫 91 第一節 佛教儀式 92 一、盂蘭盆解救倒懸苦 92 二、無遮會上燃指發願 94 三、祈願迴向升達諸天 96 第二節 佛教思維 97 一、因果業報 輪迴轉世 97 二、道在螻蟻 平等度脫 98 三、六塵緣影 無明妄起 100 四、癡迷纏戀 總歸情障 103 五、因緣和合 勘破我執 107 六、得度寶筏 從三皈依 109 第三節《南柯記》非為宗教宣傳之作 110 第五章《邯鄲記》的道教書寫 117 第一節 方術儀式 117 一、鍾離權點石成金之術 118 二、丹鼎派煉丹術 118 三、符籙派符咒術 120 四、採戰之術-房中術 120 五、辟穀及建醮科儀 123 第二節 道教思維 124 一、象徵浮生的「黃粱夢」 124 二、離俗斷欲 126 三、度世成仙-不學仙真是蠢 129 四、八仙的形象塑造 131 第三節《邯鄲記》非為宗教宣傳之作 135 第四節 宗教思想與情觀的關聯 138 第六章 湯顯祖情觀內涵與「二夢」書寫實例 141 第一節「情」的意涵 141 一、「情」在儒釋道家的哲學涵義 141 (一)儒家對「情」的理解 141 (二)佛家對「情」的理解 143 (三)道家對「情」的理解 144 二、湯顯祖對「情」的詮釋 145 三、「情」與「理」的對立與調和 151 四、因情成夢 因夢成戲 155 第二節《南柯記》的世態人情 160 一、善情 161 (一)夫妻敦慕相輔之至情 161 (二)任官民胞物與之溫情 163 二、惡情 165 (一)官場逢迎傾軋之俗情 165 (二)男女淫逸縱欲之恣情 169 第三節 《邯鄲記》的世態人情 170 一、善情 171 (一)夫妻順逆相隨之恩情 171 (二)官員體恤感念之別情 172 二、惡情 173 (一)君臣狡詐逢迎之世情 173 (二)士人荒淫做作之慾情 178 (三)功名貪癡眷戀之迷情 179 第七章 結論 183 參考書目 189 附錄 附表一 《邯鄲記》題材的淵源與發展 197 附表二 《南柯記》題材的淵源與發展 201 附表三 《南柯記》佛典義理及出處 205

    一、傳統文獻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注《南柯夢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明)臧懋循《負苞堂集》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2007年。
    (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臺北:大乘精舍,1988年。
    (晉)葛洪著、 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2005年。
    (劉宋)徐氏《三天內解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 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司馬承禎、張弧《天隱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玄奘撰、芮傳明譯注《大唐西域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玄奘譯《俱舍論》臺北:福智之聲,2007年。
    (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臺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廣五蘊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釋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注、(清)吳志忠校刊《中庸章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宋)宋徽宗注《西升經》臺北:藝文出版社,196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洪邁《夷堅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陳景元集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程顥、程頤撰,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遵式《金園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收入《卍續藏經》第101冊。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方孝孺著、徐光大校點《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4年。
    (明)王思任《王季重雜著》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
    (明)王驥德《曲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李贄《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贄《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明)帥機《陽秋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湯顯祖撰、(明)帥機選《玉茗堂集選》,金陵周如溟刊本,1606年。
    (明)程允昌《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上海:上海圖書館所藏西爽堂刻本。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應檟《大明律釋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羅汝芳《近溪子集》臺北:故宮博物院,明萬曆丁亥建昌知府李膺刊本。
    (明)羅近溪撰、(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明)釋真可《長松茹退》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釋真可《紫柏老人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釋真可著、(清)錢謙益輯《紫柏尊者別集》,《卍續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第127冊。
    (明)釋真鑒《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玩花主人輯、(清)錢德蒼續輯、汪協如校《綴白裘》上海:中華書局,1955年。
    (清)袁枚著、章榮譯註《小倉山房尺牘》臺南:大孚書局,200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2008年。
    (清)馮班《鈍吟雜錄》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案》清海鹽陳言揚手鈔本,1644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神宗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二、今人論著
    于凌波《唯識三論今詮》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王志遠主編《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建光《新譯梵罔經》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田啟霖《八股文觀止》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喜劇出版社,1984年。
    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吳秀華《湯顯祖〈邯鄲夢記〉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新雷 《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曉、金文京校注《〈邯鄲夢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汪辟疆著、朱沛蓮校訂《唐人小說》臺北:遠東圖書,1996年。
    周育德《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修訂本。
    屈大成《佛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姚衛群《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唐葆祥《清風雅韻播千秋-俞振飛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孫亦平《道教的信仰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2008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桑毓喜《幽蘭雅韻賴傳承-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浦江清《浦江清文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曹萌《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陸萼庭著、趙景深校《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程芸《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翊漢《中國道教與戲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年。
    費海璣《湯顯祖傳奇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社,1992年。
    黃強《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安邦《湯顯祖交遊與戲曲創作》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臺北:東初出版社,198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鄒元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臺北行天宮編《太上感應篇》臺北:行天宮,2009年。
    趙山林《中國古典戲劇論稿》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一明注《太上黃庭經》臺南:正海出版,2001年。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藏經書院編輯《卍續藏經》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釋慧森《佛學基礎知識》臺北:長春樹書坊,1992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龔國光《江西戲曲文化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三、期刊論文
    孔慶茂〈八股文與中國文學〉,《江海學刊》第3期,1999年。
    毛小曼〈20世紀對《南柯記》、《邯鄲記》研究概述〉,《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9期,2005年。
    王永健〈湯顯祖研究與湯學〉,《東吳教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
    王卓〈《臨川四夢》與湯顯祖後期思想的轉變〉,《北方論叢》第4期,2004年。
    王建科、張義光〈臨川四夢和湯顯祖的悲劇意識〉,《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4期,1995年。
    王煜〈湯顯祖的儒釋道三向〉,《中國文化月刊》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89年。
    王鳳霞〈佛道鏡下的《臨川四夢》〉,《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
    白辰〈紀念湯顯祖誕辰4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
    朱宇炎〈道教對湯顯祖生平和創作的影響〉,《中國道教》第3期,1995年。
    吳秀華〈解讀人生何其悲-試論湯顯祖《邯鄲夢記》的思想意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吳承學〈簡論八股文對文學創作與文人心態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 ,2000年。
    吳海燕〈《枕中一夢》的嬗變-從〈楊林〉、〈枕中記〉到《邯鄲記》〉,《邯鄲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李丹陽〈精神的漂泊與不朽之思的失落〉,《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李劍國〈千古一夢:談「黃粱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李曉明〈從唐代記夢小說看士子心態的變化-以〈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櫻桃青衣〉為參照的思考〉,《人文論壇》第7期,2010年。
    周文玲〈湯顯祖劇作運用唐小說的再創作歷程-從「紫簫記」至「邯鄲夢記」〉,《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
    周明初〈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之間〉,《中州學刊》第4期,1996年。
    金登才〈湯顯祖劇作的評價〉,《戲曲藝術》第2期,1994年。
    姚白芳〈受佛家影響的戲曲家湯顯祖-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91年。
    姚白芳〈受佛家影響的戲曲家湯顯祖-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91年。
    姚曉菲〈試論湯顯祖的《二夢》〉,《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
    胡玉萍〈夢的詩學: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湯顯祖戲劇理論的心理學闡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1998年。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純文學》,1967年。
    孫光耀〈湯顯祖的戲劇思想及其對當代戲劇創作的啟迪〉,《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07年。
    徐作聖〈湯顯祖的「玉茗四夢」〉,《藝文誌》,1972年。
    徐宏〈曲肱禪囈-湯顯祖《南柯記》禪宗思想雜談〉,《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徐保節〈湯顯祖夢境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藝術影響〉,《藝術百家》第3期,2000年。
    徐洪火、謝劍飛〈怵目驚心的噩夢 鮮血淋漓的現實-論湯顯祖的《南柯記》和《邯鄲記》〉,《學術爭鳴》。
    馬曉宏〈呂洞賓神仙信仰溯源〉,《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6年。
    高琦、李小蘭〈論臨川文學家對制義的獨特貢獻〉,《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
    陳采玉〈達觀禪師與湯顯祖〉,《有鳳初鳴年刊》,2005年。
    陳海敏〈湯顯祖與孟稱舜對情的傾訴比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
    程國斌、呂賢平〈敘事視角的轉換-論「臨川四夢」對唐代相關小說的改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
    黃三平〈論《臨川四夢》的時政之刺〉,《學理論》第8期,2009年。
    黃仁生〈論「臨川四夢」關於人的哲學思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
    黃寅〈論湯顯祖的戲劇觀〉,《浙江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
    黃強〈八股文的文學因素〉,《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 。
    黃麗貞〈湯顯祖和他的「四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6年。
    鄒元江〈情至論與儒、道、禪〉,《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
    鄒元江〈湯顯祖以情抗「理」是宋明理學之「理」嗎?-達觀「接引」湯顯祖的一段公案爭議〉,《中州學刊》第2期,2002年。
    鄒元江〈湯顯祖情至論對儒家思想的揚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06年。
    鄒自振〈論湯顯祖歸隱臨川後的戲曲創作〉,《龍岩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蔡孟珍〈中國戲曲的文學與藝術〉,《中國文學與美學》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
    蔡孟珍〈由表演美學論古典戲曲的特殊綜合歷程〉,《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
    劉君〈湯顯祖情觀及其相關戲曲思想〉,《問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年。
    劉彥君〈論湯顯祖的自由生命意識〉,《文學遺產》第1期,1997年。
    劉軍華〈論湯顯祖「情」之哲學的文藝思想〉,《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
    劉琳〈假作真時真亦假-論《南柯記》的夢幻與現實〉,《甘肅高師學報》第4期,2008年。
    劉廣春〈依稀幻影總是「情」-湯顯祖劇作中夢意象發微〉,《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
    鄭艷玲〈《邯鄲記》的世俗內容與文人體驗〉,《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
    鄭艷玲〈解讀湯顯祖《邯鄲記》中的女性形象〉,《蘭州學刊.文學研究》第6期,2008年。
    戴璉璋〈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
    藍凡〈試論湯顯祖《四夢》中的佛學禪宗思想-兼論湯顯祖的思想傾向〉,《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4年。
    魏青〈湯顯祖和八股文〉,《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
    魏建華〈《枕中記》故事原型〉,《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4年。
    魏麗芬〈新世紀以來湯顯祖《二夢》研究綜述〉,《科教文化》,2007年。
    羅傳奇〈對湯顯祖研究中若干問題的看法〉,《江西社會科學》,1981年。
    黨芳莉〈呂洞賓黃粱夢傳說考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
    四、學位論文
    (一)大陸碩博士學位論文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楊柳《湯顯祖之「情」的哲學》,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蔡莉莉《〈臨川四夢〉的夢幻意識與情的哲學》,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左其福《論湯顯祖的「唯情」文學觀》,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唐雪瑩《夢與情鑄就的人生豐碑》,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毛小曼《情、夢、幻》,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艷《明清道教與戲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董曄《論〈邯鄲記〉》,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三平《論〈臨川四夢〉的諷世意識》,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華紅《論〈臨川四夢〉的時局觀》,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台灣碩博士學位論文
    盧惠淑《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柯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葉慶炳教授指導。
    姜姈妹《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王熙元教授指導。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應裕康教授指導。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釵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金榮華教授指導。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熊琬教授指導。
    林智莉《明代宗教戲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曾永義教授指導。
    黃莘瑜《網繭與飛躍之間-論湯顯祖之心態發展歷程及其創作思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柯慶明教授指導。
    五、網站資料
    何善蒙〈本體、價值與境界:淺論中國哲學中「情」的內涵〉,《人文》第147期,2006年3月。
    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147-05.htm 
    〈天朝拾遺錄〉第七章 湯顯祖
    http://yiming323_20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90080
    六、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莘瑜〈論湯顯祖《南柯記》之佛教觀點的展現〉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
    鄭相峰〈淺析儒家情感倫理學—以四端七情為主〉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國哲學的心性論,200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