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秀英
Chiu, Hsiu-Ying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移民巴西的歷程及在地組織
The Immigration Process of Hakka Taiwanese to Brazi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Local Organizations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歷程巴西客家在地組織客家嘗會客家認同
英文關鍵詞: Process, Hakka Brazilians, Local organizations, Hakka Cháng huì (shareholding ancestral worship associations), Hakka identit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巴西在1810年已有招募華人的記載,而1888年廢除奴隸制度後,為因應國家發展、開發土地資源,而欲招募華工並積極和清政府進行商議。然而晚清時期卻因為發生古巴及秘魯華工被欺凌的事件,讓清政府開始重視華工的權利維護及生命保障。然而看似可行的巴西招募華工案,卻因為1893年發生了巴西非法從澳門運送約500名華工前往該國,清政府則採取防備措施來處理。不過清政府期望透過官方協議方式,協助華工進入巴西,卻因為巴西國內政爭的影響而中止。不過對於巴西招募華工的事件,影響清政府的態度,尤其對華人移往外國事宜,也從以往的漠視變成關心。
    1949年後由於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公開招募臺灣移民前往該國從事農業開墾活動,經過臺灣媒體公開報導後,也吸引諸多臺灣人民的注意,直接或間接促使臺灣人移民前往巴西等國,部分客家人也關注到這股潮流及訊息。而臺灣客家人選擇在戰後遷移至巴西,都有各自追尋目標,即使在移民的過程初對於異國生活的適應,從事的經濟活動及語言的學習等種種挑戰和困難,這群臺灣客家移民亦咬緊牙關努力建立巴西的家園。
    等到巴西生活穩定後,這些移往巴西的臺灣客家人,透過重整在1971年成立的巴西在地的客家社團-客屬崇正總會,積極辦理對內活動如巴西客家日、會員大會暨春節聯歡晚會、我愛媽媽懇親活動等等聯誼性活動,以凝聚巴西在地客家人的情感及強化人群的聯繫;對外則鼓勵幹部及會員參與巴西僑社或世界各國舉辦有關「客家」的懇親活動,透過交流來拓展視野。而1996年由崇正總會創辦,作為在地人群訊息流通的報刊-《客家親》雜誌,以社團訊息及公告、活動參與紀實、客家鄉親的生活記事及與客家有關的文章如客家文學、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等等多元的內容呈現。1999年發起籌建、2005年落成的巴西客家活動中心,作為巴西客家人共同的「家」,也作為辦理客家活動重要的場域,以募股取代募款,並採行股東制,以類似於客家嘗會系統運作的模式,由出資者購得「共有財產」以作為人群的融合。藉由這兩個相輔相成的社團,凝聚巴西客家的認同,在異國推展客家文化並融入在地生活,希冀能在海外的國度,持續維繫客家身分認同及保存客家文化,建立具客家特色且融合在地文化的巴西客家。

    Since 1810, there were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Chinese migration to Brazil. In 1888, after abolishing slavery, Brazil required a large amount of human force for cultivation in its extensive territory that applied pro-Chinese flow to the country. Qing Empire, with thoughts to alleviate pressure of over-population, encouraged immigration abroad as well. However, the racial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in Cuba and Peru evoked Qing authority to concern issues of these Chinese workers’ rights locally. In 1893, the event that Brazil government, without permission of Qing authority, arbitrarily imported 500 Chinese workers from Macao arose serious response of Qing officials, who proposed negotiable means mutually for following immigration. This pattern was forced to halt given that civil uprising in Brazil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Nevertheless, it is clear to witn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ng government’s stance for immigration to foreign countries: from ignorant to well-concerned.
    After World War II, Brazil and other countrie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merica started to recruit Taiwanese for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locally. Through public media to spread the information, it straigh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d Taiwanese, including some Hakka Taiwanese, to move to southern America. This wave of Hakka Taiwanese chose Brazil as their destination with different purposes, despite that they encountered common challenges, such as language, economic barrier and adaption issues. This story of early Hakka Taiwanese in Brazil witnessed industrious hardship that they established their homes in this foreign country.
    In 1971, established Hakka Taiwanese formed ethnic organizations in San Paul, Brazil: Hakka Chung Tsan Cultural Association(客屬崇正總會). This organization aggressively managed activities such as The Day of Hakka Brazilian,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 with membership meetings and Mother-day celebrations, leading to ethnic coalesce and Hakka cultural bonding in Brazil. It also became as a means to encourage members to communicate with host society, by the access of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with local Chinese (Cantonese) community and Brazilians. In 1996, this organization published a new journal,Hakka Qin magazine (客家親), to report organizational news and activities, as well as Hakka literature, folklores, and proverbs. The group of Hakka people continued to propose a program which came into practice in 2005: the formation of Hakka Social Center (客家活動中心). It currently becomes the most significant local organization with various functions for Hakka people. It serves as the physical space of “home” for a variety of ethnic activities, while applying system of shareholders to represent Hakka Cháng Huì (shareholding ancestral worship associations) that stabilized the organizational finance with share-purchasing as coherent common property rather than fundraising. The co-existence of Hakka Chung Tsan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Hakka Social Center work together for ethnic tie of Hakka Brazilians, not only promoting for their adaptions to the host society but also facilitating Hakka culture to develop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 in Brazi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時間及地區………………………………………………………………………………………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理論概念……………………………………………………………………………………………………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18 第二章 巴西的環境概況及與華人的關係……………………………………………………23 第一節 巴西的自然環境………………………………………………………………………………………23 第二節 巴西的歷史及人文概況………………………………………………………………………27 第三節 巴西與清代華人的關係………………………………………………………………………29 第四節 1949年以前巴西華人的概況……………………………………………………………39 第三章 1949年以後臺灣人移入巴西……………………………………………………………43 第一節 巴西招募台灣移民…………………………………………………………………………………43 第二節 政府對臺灣人民移往巴西的態度……………………………………………………45 第三節 民意與輿論………………………………………………………………………………………………58 第四章 臺灣客家跨洋移民巴西………………………………………………………………………65 第一節 移民動機及交通……………………………………………………………………………………65 第二節 臺灣客家移民在巴西的生活適應……………………………………………………73 第三節 臺灣客家移民在巴西的文化活動……………………………………………………84 第四節 臺灣客家移民巴西的觀察…………………………………………………………………86 第五章 巴西客家社團的發展及組織運作……………………………………………………89 第一節 巴西客家社團概述…………………………………………………………………………………89 第二節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的成立及其特色………………………………………………92 第三節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的建置及發展…………………………………………………118 第四節 巴西客屬總會與客家活動中心的關係………………………………………130 第六章 結論……………………………………………………………………………………………………………135 附錄 附錄一 【臺灣客家移民巴西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139 附錄二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章程】……………………………………………………………141 附錄三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章程】……………………………………………………………147 參考資料……………………………………………………………………………………………………………………151 表目錄 表1-1 中國移民階段彙整表……………………………………………………………………………14 表2-1 巴西五大地理區氣候、人口及面積彙整表…………………………………27 表2-2 19-20世紀巴西之華人人數估計……………………………………………………39 表3-1 1955年就業人口職業統計…………………….…………………………………………46 表3-2 1956-1958 求職概況…………………………………………………………………………48 表3-3 1952年臺灣歷年經濟活動人口及每一經濟活動人口負擔之人數…………48 表3-4 1952年至1958年臺灣歷年國民消費支出與資本形成佔國民支出之百分數…………49 表3-5 1961-1977年臺灣核發前往巴西許可証人數………………………………53 表3-6 1962-1964年臺灣人民移居巴西的人數………………………………………53 表4-1 日本東京經營歐亞海上旅運前往南美定期遠洋郵輪資料….….68 表4-2 日本大阪郵船公司船隻阿根廷丸、巴西丸與櫻花丸輪船資料…69 表5-1 巴西美濃同鄉會基本資料表……………………………………………………………………91 表5-2 巴西臺灣客家社團表………………………………………….…..……….……………………91 表5-3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成立及發展經過表…………………………..…..…………94 表5-4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第1屆至第21屆之幹部………………….………………….96 表5-5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社團活動彙整表…………………………..……………………103 表5-6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年表…………………………………..……………………………………111 表5-7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沿革…………………………………….….………………………………119 表5-8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歷屆管理委員會成員……………..………………………126 表5-9 嘗會系統與客家活動中心比較表……………………………………..……………130 表5-9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年表……………….........……………….…………..133 圖目錄 圖2-1 巴西地形圖……………………………….……..…….….……………………………………..24 圖2-2 巴西五大地理分區暨地理位置圖………………….………………………………….25 圖2-3 巴西氣候分區……………………………………….…….………………………………………….26 圖2-4 十八世紀初葉在巴西的中國茶農垂釣圖………..…………….…………33 圖2-5 十八世紀初葉在巴西的中國茶農種茶圖……………….……….……….33 圖3-1 1955年各職業人口分配圖………………………………………………………………..47 圖3-4 1959年中央日報刊登介紹巴西的專頁…………….……………………..……60 圖3-5 1972年自立晚報刊登介紹巴西之專頁……………….………….…………….60 圖5-1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會員會籍登記表(1996年版)………….……………96

    參考資料
    一、中文
    (一)論文及專書
    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著˙王龍曉譯 (2013) 《巴西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華民國駐巴西大使館編 (1958) 《巴西移民問答》。臺北:僑務委員會。
    巴西美洲華報編 (1998)《巴西華僑耕耘錄:華僑社團紀實》。巴西聖保羅:巴西美洲華報。
    郭元增 (2000) 〈巴西500年回眸與展望〉,《拉丁美洲研究》3:9-14。
    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策劃主辦 (1999)《南美華人天地:三十年來南美華人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臺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
    邢鑑生(1969) 《移民巴西研究》。臺北:實踐出版社。
    吳劍雄 (1993)《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李少陵 (1956)《拉丁美洲各國簡介》。臺北:中國南美經濟協進會。
    李崇道 (1981)〈中華民國農業技術援外的發展與成就〉,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五冊)》。臺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
    李漢魂 (1990)《拉丁美洲紀遊》。香港:力行出版社。
    宋郁玲 (2006) 〈人口地理學人口遷移研究的跨界與轉向 臺灣與英美研究的比較〉,《地理學報》43:61-79。
    杜慶海 (1975)《巴西華僑社會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硏究所未出版論文。
    肖文燕 (2011) 《華僑與僑鄉社會變遷:清末民國時期廣東梅州個案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林桂玲 (2013) 《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台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法撒克˙那墨禾 (2015)〈從臺灣到南非的跨國Pangcah:家、教會、族群認同、適應和發展〉,《臺灣人類學刊》13(1):131-169。
    施添福 (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9:203-242。
    施添福 (1987)《臺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施添福 (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1-39。
    施添福 (2009/11/12-13)〈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施添福 (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 (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4-201。
    施添福 (1980)〈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及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籠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5(4):188-242。
    姜蘭虹˙黃禮強 (2009)〈日久他鄉是故鄉 加拿大台裔移民的心聲〉,《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25-42。
    侯繼明 ( 1981)〈政府政策與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中興建設史》。臺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
    茅海建 (2007) 〈巴西招募華工與康有為移民巴西計畫之初步考證〉,《史林》5:1-18。
    [美]孔飛力著˙李明歡譯 (2016)《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高偉濃 ( 2012)《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移民史、社團與文化活動遠眺》。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郭婉容 (1981)〈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民國41年至68年〉,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中興建設史》。臺北:中央文物。
    陳其南 (1989)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出版社。
    陳鈺淳、姜蘭紅與劉盈君( 2010) 〈自阿根廷回流之臺裔年輕移民的適應歷程研究〉,《環境與世界》21:73-97。
    (清)徐繼畲著、宋大川校注 ( 2007)《瀛寰志略校注》。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翰璧 ( 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遠流。
    張維安計畫主持(2015)《東瀛客蹤:日本客家研究初探》。苗栗縣: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出版。
    張瓊惠˙梁一萍主編(2016)《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師大出版中心。
    曹梃光 ( 1955)〈對移民巴西的商榷〉,收於《華僑問題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海外出版社。
    莊英章(1994) 《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穌道馬耀著˙高思謙譯(1978)《巴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
    湯熙勇( 2005)〈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1947),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2):393-437。
    湯熙勇 (2009)〈清廷對巴西招募華工的反應(1881-1911)〉,收於夏誠華主
    編,《新世紀的海外華人變貌》(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叢書第六種)。新竹: 玄奘大學,頁285-294。
    湯熙勇 (2010)〈從臺灣到巴西:臺灣彰化住民建立巴西聖保羅「六家莊」為中
    心(1963-1972)〉,收於湯熙勇、顏妙幸編,《孫中山與海外華人論文
    集》。臺北:國父紀念館、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湯熙勇 (2012)〈從臺灣移民巴西──臺灣政府的態度與人民的反應〈1960年〉〉,《人口學刊》46:87-119。
    程鴻祺 (1977)《在巴西闖天下》。關島:美國關島僑報社。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印 (1956)《華僑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楊語芸主編 ( 2011)《客勤遠拓:中南美洲20個客家人足跡》。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成安 (1994) 〈國人海外移民現況與動機探討之研究〉。內政部八三年度研究發展報告。
    楊樺等譯 (2008) 《南美洲》。臺北:聯經出版社。
    僑務委員會編 ( 2000 )《巴西華人經濟與投資環境》。臺北:僑務委員會。
    鄭赤琰(2002)《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
    廖正宏著(1985) 《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廣東省檔案館編 (1991)《華僑與僑務史料選編(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清)薛福成 (1963)《薛福成全集.外編》卷一。臺北:廣文書局。
    熊建成 ( 2001) 〈中國契約勞工與古巴中國總領事館之設立〉,收於張存武及湯熙勇主編,《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I》。臺北:中央研究院。
    蔣碩傑、于宗先及侯繼明主持 (1989)《對外移民與我國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期末總結報告》。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
    劉秀美 (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未出版碩論。
    劉宏 (2013) 《跨界亞洲的理念與實踐:中國模式˙華人網絡˙國際關係》。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冰清˙石甜(2012) 〈族群離散與文化離散研究的來龍去脈〉。《學術探索》2:49-53。
    學雷、雷家平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孤本外交檔案》,第24冊,頁10050。
    賴旭貞(1999) 《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臺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鍾仁壽 (1973) 《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出版社。
    簡漢生 (1991)《巴西華僑概況》。臺北:中正書局。
    魏源(1998年) 《海國圖志》卷四。長沙:岳麓書社。
    羅榮渠 ( 1980) 〈十九世紀拉丁美洲之華工述略〉,《世界歷史》4:34-41。

    三、報章雜誌與外交部檔案
    《僑情週報》第146期,1955年3月27日。
    《僑情週報》第131期,1955年12月13日。
    征人,〈古巴華僑初期移植史話〉,《僑務月報》第237期,1972年5月,頁12-14。
    《外交部》,〈移民中南美各國資料(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1-11-03-001。
    《外交部》,〈移民中南美各國資料(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1-11-03-004。
    《外交部》,〈移民中南美各國資料(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1-11-03-006。
    《外交部》,〈移民中南美各國資料(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1-11-03-007。
    《外交部》,〈中南美簡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6-12-01-001。
    《外交部》,〈巴西移民(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4-08-01-001。
    《外交部》,〈巴西移民(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4-08-01-003。
    《外交部》,〈巴西僑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11-09-04-08-01-001。
    「巴西招工案」,孫學雷、雷家平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孤本外交檔案》第24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3年。
    〈巴西概況〉。中央日報,1959年2月11日,第三版。
    〈陳副總統告杜善篤 我將研究移民巴西〉。中央日報,1959年1月12日,第三版。
    〈向巴西移民問題 政府將予研究〉中央日報,1959年1月13日,第三版。
    〈吸引國人移民至巴拉圭 我將興建舒適華僑社區〉。中央日報,1988年8月17日,第二版。
    譚常愷,〈關於移民南美的問題(上)〉。聯合報,1961年2月7日,第二版。
    譚常愷,〈如何解決移民南美的問題〉。聯合報,1961年3月19日,第三版。
    〈我移民赴巴西 昨乘荷輪首途〉。徵信新聞報,1963年8月20日、1963年8月21日,第二版。
    〈赴巴西移民 二批今離臺 卅一人多為本省籍〉。徵信新聞報,1963年9月21日,第二版。
    〈移民巴西〉。徵信新聞報,1966年1月8日,第三版。
    〈人間的樂園 移民的天堂-巴西〉。自立晚報,1972年6月5日。
    余思宙 (1976)〈盲目移民的紅燈〉。中央日報,1976年5月5日,第二版。
    〈巴西哪來遍地黃金?移民偷渡必遭囚禁!〉。中國時報,1976年12月2日,第三版。
    〈移民中南美洲、國人絡繹於途〉。中國時報,1984年4月18日,第三版。
    〈人在家中坐、有錢可使鬼推磨〉。中國時報,1984年4月18日,第三版。
    〈國人移民目標轉向中南美洲 掮客趁機斂財政府難辭其咎〉。中國時報,1984年7月16日,第三版。
    〈旅巴西鄉音〉。美濃月光山雜誌,高雄:月光山雜誌社,1998年10月19日,第五版。
    溫吉雄(1999) 〈我移民巴西的奮鬥歷程〉。月光山雜誌,1999年8月19日。
    鍾啟文(2005) 〈萬里繫親情 家書抵萬金〉。月光山雜誌,2005年6月9日。
    編輯室,〈崇正歷史說從頭─回首來時路‧點滴客家心〉,《客家親》第一期,聖保羅:巴西客屬崇正總會,1996年9月27日,頁13。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發行,《客家親》第1~63期。

    四、外文
    Conrad, Robert. “The Planter Class and the Debate over Chinese Immigration to Brazil 1850-1893,”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9, no. 1 (Spring, 1975), pp. 41-55.
    Hu-Dehart, Evelyn. “Latin America i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in Rhacel S. Parrenas and Lok C.D. Siu, eds, Asian Diasporas: New Formations, New Conception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9-62.
    Kaur, Amarjit. Wage Labour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1840: Globalisatio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Labour Transform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Lesser, Jeffrey. Negotiating National Identity: Immigrants, Minorities, and the Struggle for Ethnicity in Brazil.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kidmore, Thomas 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Trejos, Bernardo and Chiang, Lan-Hung Nora. “Young Taiwanese Immigration to Argentina: The Challenges of Adaptation, Self Identity and Retu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Studies (IJAPS), vol. 8, no. 2 (July 2012), pp. 113-143.

    五、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海外客家網
    網址:http://global.ihakka.net/taiwan/hakka/index.php。
    巴西客家活動中心網站
    網址: http://br.ihakka.net/main.htm。
    巴西客屬崇正總會
    網址:http://global.ihakka.net/taiwan/association/in_about_01.php。
    外交部網站
    網址: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 8/almanac/almanac2013
    /almanac2013.htm。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網址:http://www.boca.gov.tw/ct.asp?xItem=1188&ctNode=753&mp=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