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志美 |
---|---|
論文名稱: |
陽明山生態學校發展特色環境教學活動之探討---以台北市大屯國小為例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生態學校 、環境素養 、自然環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陽明山生態學校發展環境教學活動之議題,探討生態學校有特色之教學活動,期望本研究的成果,可作為相關學校環境教學活動規劃工作及研究之借鏡與參考。研究者於研究期間(2010.7~2011.6),參與陽明山生態學校研習,跟隨汪靜明教授走訪陽明山生態學校,確定研究場域後,以教學者、觀察者、訪談者角度,進行研究。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法,研究場域為陽明山生態學校之一的大屯國小,教學研究對象為五年甲班十三位學生,本研究針對學校推行環境教育的相關活動進行探究,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資料收集、實際教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研究日誌、教學手札、學生作品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詮釋。大屯國小有多棵百年老樹,校園及其週邊環境的生態資源豐富,學生長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欲瞭解大屯國小學生對校園環境的認識與關懷、陽明山生態學校學生的戶外經驗與環境素養,以及加入陽明山生態學校後,學校環境的改善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等相關內容。
本研究結果在分析後發現學生對大屯校園的認識與關懷,主要透過在校園的所見所聞、遊樂經驗與生物觀察;學校多樣化的特色教學活動培育出學生有豐富的戶外學習經驗,進而產生愛護環境的行動力,主要依據老師專長、社區教室和配合在地資源的方式,如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活動--清理外來種植物、賞蝶、淨山等活動;而大屯國小加入生態學校後,原本阻礙大樟樹生長的石板鋪面,如今已改善完成為適合根部生長的木板平台,成為大屯友善老樹、創造生物與人和平共處最佳環境教學的場域與教材,在這過程中,學生學會友善校園生物與散發保護行動力,而木板平台也成為老師教學、學生學習與休憩的最佳場域。
中文部分
王鑫(1994)。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王佩蓮(2001)。校園教材化─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3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家祥譯(1994)。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著,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巴頓(Patton ,M.Q.),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市:學富。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4。
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內涵及其教育特徵。環境教育季刊,26,23-36。
汪靜明 (1997)。武陵地區環境保育的生態觀 。環境教育季利,34,59-76。
汪靜明 (1999)。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8,34-44。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 (2001)。環境教育活動設計---國寶魚生態教學模組。2001年生態教材教法講習會資料集(汪靜明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台北市,180頁。
汪靜明(2003a)。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 (2003b)。了解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教學設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縣政府,262頁。
汪靜明(2006)。集水區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水土保持思維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59-70。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汪靜明(2009)。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於台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台灣海洋大學。
汪靜明(2011)。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整合暨環境教育推廣計畫100年度期中報告書。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曾啟銘、徐健倫(2006)。生態武陵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教育課程設計。2006年環境教育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108-121。
汪慶雲(2006)。「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俊良等(2003)。正宗愛台灣的10個遊戲。新北市:正中。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崑山(1995)。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3-63。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圖的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沈翠蓮(2002)。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知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溪山國小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佑齡譯(2009)。環境解說實務指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Conducting 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 a field guide for sucess)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 杜威 (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泰安(2009)。問題導向學習輔以網路合作模式應用於石門水庫集水區地
理環境教育成效評量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雲(2005)。問題解決教學的設計模式,載於李咏吟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133-160,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金恆鑣(1997)。繽紛的生命(原著:Edward O.Wilson)。臺北市。天下文化。
金恆鑣 (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環境教育季刊,38,7-16。
金恆鑣(2000)。生命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2000 年台灣生物多樣性與
生態教育討會資料集4-1。
金恆鑣(2008)。國家公園的管理要面對入侵外來種的問題。國家公園季刊,3月,90-91。
周儒(2009)。台灣環境學習中心的理想、發展與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九十七學年度教授休假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2)。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市:五南。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原著,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原作1994年出版)。
周天賜譯(2003)。Robert Delisle(2003)原著:問題引導學習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高廣孚(2000)。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 Campbell, B. Campbell & D. 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台北市:遠流。
教育部(2008)。「問題導向專題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國立台灣大學教務處師資培育中心,304頁。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世忠(2001)。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張永達(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長期生態研究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主辦。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
張蕙芬(2002)。台灣老樹地圖。台北市:大樹。
陳向明(2009)。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梁明煌(1998)。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功能之成效評估與研究(一)報告。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錫鑫(2002)。認知圖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應用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曉虞(1999)。台灣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優先策略。《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188-190。
彭鏡毅、楊智凱(2008)。台灣維管束植物物種多樣性之研究與現況。2008台灣物種多樣性 - I.研究現況(邵廣昭、彭鏡毅、吳文哲 主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北。59-79。
楊仁理、彭玉美(2001)。珍視大地的一分厚禮~「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教育紮根工作。北縣教育,40,81-84。
楊仁理、彭玉美、林愛華(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生物多樣性」認知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7,19-37。
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 10:12-25。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2。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
楊冠政(2006)。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坤原(2008)。問題本為學習的理論基礎。第四屆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問題導向式專題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9。
黃增泉(1983)。陽明山國家公園植物生態景觀資源。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 17-27。
蔡惠卿、許毅璿(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慧敏(2001)。國家公園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角色與問題探討。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88-19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院。
錢秀梅(2002)。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
顏瓊芬(2000)。生物多樣性的教育。臺灣人文生態研究,2(2),113-135。
謝水南(1995)。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Chawla, L.(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11-22.
Dewey, J.(1916,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Dick, W.(1997). A model for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R. D. Tennyson,F.Schott, N. Seel,& S. Dijkstra (Eds.)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Volume 1: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Eisenberg, M. B.& Johnson, D.(2002).Learning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kills in context.Eric Digest,ED465377.
Eiss, A.F. & Harbeck, M. B.(1972). Behavioral objectives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Washington: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Entrekin, V. S.(1992). Mathematical mind mapping.The Mathematics Teacher.85(6),444-445
Gagn’e, R. M.(196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 Y.: Basic Books.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R.T.(1989).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Mager, R. F.(1962). Preparing objectives for programmed instruction (also titled 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Belmont, CA: Fearon.
Maxwell, J, A.(1992). Understanding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vard Education Review,62,279-300.
Maxwell, J, A.(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California:Sage.
Mento, A. J.& Jones, R. M.(1999). Mind mapping execu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8(4),390-408.
Palmer, J.A.(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Rousseau, JJ.(1979). Emile or on education. Trans. By A. Bloom. New York: Basic Books.
Scriven, M.(1967). Perspectiv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M. Scriven, R. Tyler, & R. M. Gagn’e (Eds), AERA monograph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pp. 1-26). Chicago: Rand McNally.
Singer, J., Marx, R. W., Krajcik, J., & Chambers, J. C.(2000). Constructing extended inquiry projects: Curriculum materials foe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5(3), 165-178.
Skinner, B. F.(1958). Teaching machines. Science, 128, 969-977.
Slavin, R.(1984). Students Motivating Students to Excel: Cooperative Incentives, Cooperative Task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1), 53-63.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r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olomon,J.(1987).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4, 63-82.
Sternberg, R. J.(1984). Toward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7, 269-287.
Sternberg, R. J.(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R.(2009). Students have a wild time with eco-education。Ecos;Dec2008/Jan2009, Issue 146,24-24。
Vygotsky, L.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ems, J. C.,(1981) .Almost Invariant Subspace:An Approach to High Gain Feedback Design–Part I: Almost Controlled Invariant Subspaces, IEEETransaction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26(1), 235-252.
Wolcott, H, F.(1994).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Description,analysis,and interpretation.California: Sage.
Wurdinger, S.(1996). The theory and pedagog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 critical look at teaching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Experience Education, 19(2), 60-61.
參考網站:
建安國小http://www.caes.ntpc.edu.tw/
清江國小http://web3.cjps.tp.edu.tw/greenangel/2.html
北勢國小http://bsesbutterfly.tw.class.urlifelinks.com/
生態登山學校http://mtschool.org/default.aspx
陽明山國家公園http://www.ymsnp.gov.tw/
自然生態學習網http://nature.edu.tw/actives/index/1
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示範課程http://environment.edu.tw/index2.php
永續校園成果展http://www3.nstm.gov.tw/review/tss/ixt3-1.htm 日期:2011.3.24
Ecoschools http://www.ecoschoolsscotland.org 日期: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