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晧菱
論文名稱: 唯識思想對經部的承接與批判──以世親《唯識二十論》為中心
指導教授: 李幸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唯識經部種習極微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寫作的動機,乃因讀了唯識家世親所造之《唯識二十論》,發現世親為證實「三界唯識」及「外境非實有」的理論,批判了許多不同的部派,並以破為立。其中值得注目的是《唯識二十論》批判了經部,而在佛教發展史上,多認為經部與唯識學有相當密切的關連。
    世親,本從有部出家,後來吸收經部學說造《俱舍論》,《俱舍論》中多處捨棄有部理論而採用經部義。所以筆者認為,在經部乃至於唯識學派中,世親皆佔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地位。故本文選擇《唯識二十論》作為研究文本。在本文第二章探討經部的源流與發展,先從漢譯論書中探討經部各種譯名與其內涵,再探討從《大毘婆沙論》中之譬喻者、《成實論》論主訶梨跋摩、《俱舍論》論主世親、新有部論師眾賢《順正理論》中記載之經部上座室利邏多之時代與經部所關注的議題。第三章透過世親在《唯識二十論》中批判經部的部份如「種習論」與「極微說」,去回溯世親所批判的經部思想之源流,以及其他相關的經部思想如「心、意、識結構」、「時間觀」與「認識論」。第四章則是再進一步檢討世親對在《唯識二十論》中對經部思想的批判是否得當。最後,以世親進入唯識學派後,在相同的議題上如何以唯識的觀點作解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27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及其侷限…………………………30 第二章 從經部到唯識學……………………………………….31 第一節 經部釋義………………………………………….31 第二節 經部的源起與發展…………………………….....40 第三節 經部教理的基本立場…………………………….69 第四節 《唯識二十論》與經部………………………….72 第三章 《唯識二十論》中的經部…………………………….87 第一節 經部的「種習論」與「業論」……………….....87 第二節 經部的「心、意、識」結構理論與時間觀…….124 第三節 經部的「極微說」與「認識論」………….……141 第四章 《唯識二十論》對經部的批判…………………………154 第一節 《唯識二十論》中經部之時期判定……………..154 第二節 世親《唯識二十論》對經部觀點之批判…….…172 第五章 結論……………………………………………………..191 第一節 總結………………………………………………..191 第二節 回顧與前瞻………………………………………..197 參考書目………………………………………………………….199 表 一…………………………………………………………….…204

    (一) 古典佛教論著

    《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No. 26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No. 99
    《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No. 125,
    世友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十八部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 2032
    世友著,隋˙真諦譯:《部執異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 2033,
    世友著,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No. 2031
    世親著,後魏˙瞿曇般若流支所譯:《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8
    世親著,唐˙玄奘譯:《唯識二十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90
    世親著,唐˙玄奘譯:《唯識三十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6
    世親著,陳˙真諦譯:《大乘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9
    世親著,唐˙玄奘譯:《大乘成業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 1609
    世親著,唐˙玄奘譯:《阿毘達摩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No. 1558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八冊 No.1546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No. 1545
    龍樹著,唐˙玄奘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No.1509
    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No.2049
    德慧著,隋˙真諦譯:《隨相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 1641
    普光:《俱舍論記》大正藏第四十一冊,No. 1821
    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 1852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No.2087
    唐˙窺基:《唯識二十頌述記》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4
    唐˙窺基:《異部宗輪論疏述記》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十三冊 No. 844
    唐˙窺基著:《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0
    智周著:《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第四十三冊,No. 1833
    眾賢著:《順正理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No. 1562
    陳那著,唐˙玄奘譯:《觀所緣緣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24
    獅子鎧(訶梨跋摩)著,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第32冊,No.1646
    護法等諸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5

    (二)近人研究專著

    中文著作

    Surendranath Dasgupta著,林煌洲譯:《印度哲學史》,(台北:編譯館,1996年)
    于凌波:《唯識二十頌. 觀所緣緣論新釋合刊》,台北:圓明出版社,1999.01.01
    于凌波:《唯識三論今詮》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
    方倫:《唯識三頌講記》,高雄:佛光出版社,2005.09.01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01.01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44.10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68
    印順著:《性空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
    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01.01
    李潤生:《唯識二十論導讀》,台北:全佛出版社,1999.01
    釋演培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台北:天華出版社,1990.01.01
    釋演培著:《唯識二十頌講記; 八識規矩頌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01.01
    釋演培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台北:天華出版社,1999年二刷)

    日文著作

    水野弘元˙中村元等人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
    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五月。
    加藤純章著:《經量部の研究》,日本:春秋社,1989年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業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01.01
    木村泰賢著,釋演培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01.01
    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六月初版二刷
    宇井伯壽:《四譯對照唯識二十論研究》,日本:岩波書店,1953年

    (三)期刊論文

    中文期刊論文

    工滕成性:〈世親對於萬有實相論的看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10.01
    化聲:〈《俱舍論》時間之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期,1980.10.01
    王恩洋:〈《二十唯識論》疏〉,《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10.01
    如實佛學研究室:〈《唯識二十論》及其相關典籍〉,《法光學壇》創刊號 ,1996.06.01
    李世傑:〈俱舍的法體恆有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期,1980.10.01
    林鎮國:〈「唯識無境」的現代爭論---管窺英語唯識學界研究趨勢〉,《鵝湖學誌》 第十一期,1993
    高揚:〈試論經量部的學說〉,《南亞研究》,1985.04.01
    寂安:〈《俱舍論》〈界品〉 之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期,1980.10.01
    張玉欣:〈對《俱舍論》的宗義和「三世實有」說的探究〉,《諦觀》第77期 ,1994.04.01
    曹志成:〈經量部種子思想的探討〉,《諦觀》第79期,1994.10.01
    曹彥:〈從極微論看佛教時空及涅槃觀〉,《佛學研究》,2002.01.01
    雪松:〈二十唯識論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10.01
    黃雪梅:〈經量部的業思想研究--試析在《中論》『業品』中的種子譬喻和細心17.相續, 業力因果之間的關聯性和矛盾性〉,《正觀雜誌》,1997.12.25
    楊白衣:〈俱舍要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期,1980.10.01
    楊白衣:〈唯識三十頌之研究〉,《佛光學報》創刊號,1976.03.01
    靖如:〈唯識二十頌略解〉,《獅子吼》,第24期,1985.02.01
    僧愍:〈《唯識二十論頌》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10.01
    徹爾巴茨基:〈關於《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我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2期,1980.10.01
    劉定權:〈經部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10.01
    磐石:〈世親及其著作〉,《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4期,1980.10.01
    濟群:〈《唯識二十論》的唯識思想〉,《法音》,1992.04.01
    羅光:〈印度佛教有與空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2期,1980.10.01
    羅光:〈俱舍論--業感緣起 〉,《哲學與文化》,第6期,1979.09.01
    釋如定:〈經量部「種子熏習」思想開展之探微〉,《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1999.06.01
    釋圓信:〈從ākāra的意涵探討經量部的認識論〉,《第十八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2007.09.16
    彭景輝:〈夢喻的探究─以《唯識二十論》為探討對象〉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論文集
    耿晴〈意識如何緣取五識的內容?以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論爭為中心〉(台哲會「批判與反思哲學研讀會」,2010.05.07

    日文期刊論文

    木村泰賢:〈部派佛教中的幾大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5期,1980.10.01
    木村泰賢:〈各派及其阿毘達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5期,1980.10.01
    加藤宏道:〈経量部の種子説に関する異説とその是非 (唯識思想の研究)〉,《仏教学研究》,1987.06
    福田琢:〈加藤純章著:《經量部の研究》〉,《佛教學セミナー》第50期,1989.10.30
    櫻部建:〈經量部の形態〉,《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2期,1953.09.30
    橫山紘一:〈世親的識轉變〉,《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12

    (四)學位論文

    李孟崧:《俱舍論對業論之批判》,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83.07.01
    溫金柯:《阿毘達磨俱舍論的諸法假實問題》,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8.06.01
    陳世賢:《「法體」與「時間」關係之研究 -- 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之論辯為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出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