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志銘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李綢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2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思考教學法 、導覽 、藝術小尖兵 、行動研究 、共識評量 |
英文關鍵詞: |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rt curatorial, elementary student docent, action research, consensus evalu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實施後,對學生創造力表現與導覽的影響與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臺北市TP國小高年級31位藝術小尖兵為對象,進行20週40小時的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藉由教學札記、協同研究員回饋紀錄、師生訪談紀錄、學習單、導覽稿、學習回饋單、導覽稿回饋單、導覽技能互評表、小尖兵訓練自評表、小尖兵暨家長心得表、攝影與錄影……等相關資料進行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同時,佐以研究者自編的「創造力表現測驗」前後測、「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為工具,以25位藝術小尖兵為實驗組,臺北市TM國小高年級未進行實驗課程之等量學生為對照組,進行準實驗研究中不等組前後測。所得測驗結果施以共識評量,並根據評分數據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在創造力方面,實施「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後實驗組學生的創造力與各分量表現,相較於對照組及實驗組前後測比較均有顯著差異。學生對於創造力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上均有顯著成長,並能運用於藝術導覽、其他領域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在藝術導覽方面,學生在自信心、藝術專業知識、導覽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均有顯著提升。能獨立進行畫作導覽與引導參觀展場的任務。並且懂得應用相關導覽技能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在培訓課程方面,本研究已建立出國小藝術導覽培訓課程架構、導覽稿組織架構、導覽評量指標與基本導覽教學模式。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pplying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in art docent training course on 31 5th and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Notes, reflective journals, interview scripts, study sheets, peer and self-evaluation sheets, videos and photos in the 20 weeks, 40 hours training course in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25 students and the other control group of 25 students were fully collected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d using “Creativity Performance Test” and “Creativity Performance Scal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ults were tested using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ANCOVA .
The main are findings:
1. Creativity performances such as expeditious,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elabo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earnt about knowledge of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trategy also be able to apply in art curatorial, schoolwork and daily life.
3. Students’ confidence, art knowledge, art curator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ing attitude wer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4. Students are able to tour exhibitions and curate paintings. Such skills are also helpful in the learning on other subjects.
5. An example of elementary school art curatorial training course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s it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module were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gives suggestions on research tools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1-12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臺北市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專輯(一)。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毛連塭 (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主編: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臺灣省加強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佳玲(2004)。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運用於社區取向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嘉義縣竹崎國小五年級美術才能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延煌(2006)。藝術是一種人文價值的體現。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研討會手冊。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王若馨(2008)。兒童擔任美術導賞員之個案研究:以G基金會美術教育巡迴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3。
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江武雄(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辦「科學教學專題研究」宣讀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沈以正(1987)。美術館辦理導覽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美術館。
余慧玉(1999)。博物館導覽員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教育趨勢導報,21,60-74。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43(6),50-55。
林佳靜(2000)。考古遺址公園的解說探討—以卑南文化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資賦優異者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山(200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彩岫(譯)(1997)。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原作者:George E. Hein)。博物館學季刊,11(4), 27-30。
林雅萍(2004)。語文領域協同教學之型態研究-以高雄縣實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潔盈等(譯)。(2002)。博物館經驗(原作者:Falk, J. & Dierking, L.)。臺北市:五觀藝術。(原作者出版年:1992)
李開復(2006)。做21世紀的人才。臺北市:聯經 。
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台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33。
周功鑫(1986)。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36,110-113。
吳忠宏(1999)。解說專業之建立。台灣林業,25(6),41-47。
吳忠宏(譯)(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指導原則(原作者:L. Beck & T. Cable)。臺北:品度。
吳忠宏 (2001a)。解說在自然保育上的應用。自然保育季刊,36,6-13。
吳忠宏 (2001b)。解說員證照之研議。臺灣林業,27(5),52-60。
吳忠宏(2004)。解說的新趨勢:談「意義的連結」在歷史文化場域之應用。解說的藝術。(26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吳舜文 (2003) 。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館。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45-71。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美國國家解說協會網站(2013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interpnet.com/
范振豐(2004)。我與藝術小天使的成長故事-大元國小美術館兒童志工培訓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生玉(198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江武雄、王夕堯(2000)。從理論到實務談建構主義。臺中縣國中教師資建構主義合作學習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中縣成功國中。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25-38。
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庭蘭、郭靜緻(2009)。以創造思考策略為媒介之藝術活動對幼兒創造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民生論叢,2,109-140。
梁光余 (2001)。我國公立博物館組織編制與非正式人力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允芸(1996)。導覽心法。故宮文物月刊,280,98-101。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明洵、林玥秀 (2002)。解說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3年6月20日)【部首表】。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13年6月20日)【課程綱要】。 http://teach.eje.edu.tw/
陳丹怡(2000):歷史創傷經驗與解說-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麗文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圖書。
陳國寧(1992)。博物館的營運與管理。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媛(2007)。故宮‧導覽‧志工-從志工經驗反思故宮導覽願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榮祥(2004)國中生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解說人員成效探討-以劇場教室之礦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鳳儀 (2005)。導覽解說技巧。故宮文物月刊,268,94-101。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黃光男(1993a)。美術館的導覽工程。現代美術,46,6-9。
黃光男(1993b)。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119,81-90。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楊明賢(2008)。解說教育。台北縣:楊智文化。
楊智淳(2005)。國小藝術教師培育學生導覽員之理念與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Posch & Somekh)。臺北:遠流。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中山通識教育學報,1,75-101。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趙惠玲(1989)。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生鑑賞能力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78。
詹志禹(2002)。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學生輔導,79,41-44。
鄭美女(2003)。公立博物館解說人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劉婉珍 (1992)。美術館導覽人員之角色與訓練。博物館學季刊,6(4),43-46。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
劉德勝(2004) 。博物館的本質與導覽員的關係,解說的藝術。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
劉豐榮(1991)。艾斯納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出版。
彭明輝 (1995)。畫展導覽的具體經驗。雄獅美術,290,74-77。
閻蕙群(譯)(2006)。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博物館相關文化教育機構導覽人員養成手冊(原作者:Alison Grinder & E.Sue McCoy)。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鍾昌修(2002)。解說摺頁對國小兒童解說效果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無尾熊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羅寶珠(1992)。概述導覽與導覽員。現代美術,44,64-66。
蘇振明(2000)。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現代美術,93,52。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Co: Westview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David, B. (1982). Can creativity be taugh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0(3), 280-294.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uropean Union (2007).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L394.
Gagne,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88).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 Winston.
Gilman, B. I. (1981). Museum Ideals of Purpose and Metho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Riverside Press.
Grinder, A. L.&McCoy, E. S. The good guide-A sourcebook for interpreters, docents and tour guides. Arizona : Ironwood Press.
Guilford, J. P.(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San Diego: Robert R. Knapp.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Joyce, B. & Weil, M. (1986). Models of teaching(3r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ker,C.J.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ited. Marland: An Aspen.
McCoy, S.(1989). Docent in art museum education. In N. Berry & S.Mayer (Eds.)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 theory and practice .(135-153),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arnes, S. T.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Chararles Scribner’s Sons.
Rhodes, M.(1987).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Isaksen(Eds),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arch, : Beyond the basics (pp. 216-222). Buffalo, NY Bearly.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USA: Basic Books.
Scott, G., Leritz, L. E., & Mumford, M. D. (2004).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A Quantitative Review.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Sternberg,R. J. (2001).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4). 360-362
Torrance, E. P.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 Englewood Cliff s , N.J.: Prentice-Hal.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Y: D.O.K.
Wright, D. W.(1983). Idealised structures in museums of general technology. Museums Journal, 83 (213),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