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偉傑 LIM WEI KEAT |
---|---|
論文名稱: |
蔡沈《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研究 The Research of Cai Shen 's "Shu Ji Chuan"-Thought of The Emperor on Five Dynasty |
指導教授: |
許華峰
Hsu, Hua-Feng |
口試委員: | 陳恆嵩 蔣秋華 許華峰 |
口試日期: | 2021/06/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蔡沈 、《書集傳》 、朱熹 、《尚書》 、二帝三王之心 |
英文關鍵詞: | Cai Shen, "Shu Ji Chuan", Zhu Xi, "The Book", thought of the emperor |
研究方法: | 文本分析法 、 歷史研究法 、 考據文獻引用出處 、 系統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8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蔡沈《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書集傳》是
宋代《尚書》學非常重要之著作。這一部著作繼承了朱熹的注經風格以及義理思想,
不但以義理解經,同時亦保留了傳統注疏和過去的解釋。然而在傳統注解義理發揮上,
蔡沈採取了獨特的原則作為其解經的核心標準,而這一核心即是——二帝三王之心。
因此,本文分為四個主題探究。
第一個部分旨在探討宋代《尚書》學中「心法」的概念形成因素,本文認為「心
法」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之修心理論,而儒佛會通也間接造成宋代儒家對
「心法」的鑽研。再者,<中庸>文本的地位提升也是原因之一,<中庸>作為宋代儒學
非常關注的文本,使得該書成為後來《尚書》學「心法」形成的基礎文本。
第二個部分旨在探討朱熹與蔡沈的《尚書》觀以及注經原則,本文認為蔡沈《書
集傳》根本上繼承了朱熹《尚書》學,而這也連帶影響了其文獻引用原則以及注經原
則。除此之外,本文認為蔡沈《書集傳》的注經原則,應當以朱熹與蔡沈之書信作為
標準。
第三個部分旨在探討《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中心法核心的建構,本文認為
蔡沈在建構「二帝三王之心」時,對於過去傳統注疏的解釋,有傾向於內聖化的現象,
而最明顯的即是<大禹謨>、<仲虺之誥>以及<洪範>中。
第四個部分旨在探討《書集傳》「二帝三王之心」心法的精神導入以及政治連接,
在此章,本文發現除蔡沈序文所言的三個篇章之外,亦提出「敬」與「誠」的概念使
心法精神完善。除此之外,本文亦認為《書集傳》提出「二帝三王之心」之背後,與
朱熹的政治生涯有很大的關聯。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the thought of the emperor on five dynasties, which is written in "Shu Ji Chuan" by Cai Shen. This is because "Shu Ji Chuan" is a significant book on the Song dynasty. This book is inherited Zhu Xi's annotation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Cai Shen is not only annotated the book by using Zhu Xi's philosophy but also reserve the classical annotation before Zhu Xi. However, Cai Shen also using the unique principle for his annotation, and this principle is "the thought of emperor on five dynasties". 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themes.
First,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ormation of "Xin Fa(the way of mind training)" by the
intellectual who research "The Book" on the Song dynasty. "Xin Fa" actually can be
backtracking by the Buddhism before Song Dynasty.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fucian and Buddhism indirect causing the Song Confucians to research "Xin Fa". Then, the elevation of "Zhong Yong" in the Song Dynasty is the reason for the "Xin Fa"'s formation. This phenomenon is causing "Zhong Yong" to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Books".
Next, the second discuss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thought and annotation principle by Zhu Xi and Cai Shen. "Shu Ji Chuan" written by Cai Shen inherits the idea of Zhu Xi directly, and this also affects his reference's rules and annotation principles. Apart from this, to investigate the reference's rules and annotation principle, the letters during Zhu Xi and Cai Shen is the critical evidence.The third discuss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thought-forms of emperors on the five dynasties. Compare with the classic annotation, Cai Shen is emphasizing the inner thought during the annotation. This phenomenon arises on "Da Yu Mo", "Zhong Hui Zhi Gao", and "Hong Fan" more obviously.
The last discuss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other theory in the thought of the emperor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s theory and Song's politics. This thesis found that Cai Shen also proposes the theory of "Jing(Respect)" and "Cheng(Honest)" beyond the main theory.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thesis also found that the theory is related to Zhu Xi's political career.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經部
1.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
3. 〔漢〕戴德著,〔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儀禮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9.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0.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1.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2.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3.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爾雅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4.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重刊宋本穀梁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5.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孝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6.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17. 〔宋〕胡瑗:《洪範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8. 〔宋〕蘇軾撰,舒大剛、張尚英點校:《東坡書傳》,《三蘇全書》第1-2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19. 〔宋〕林之奇:《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毛氏汲古閣抄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20. 〔宋〕林之奇撰,陳良中點校:《尚書全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21. 〔宋〕呂祖謙,陳金聲、王煦華點校:《東萊書說二種》,《呂祖謙全集》第3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22.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呂祖謙全集》第4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 〔宋〕朱熹:《周易本義》,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 〔宋〕朱熹:《易學啟蒙》,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 〔宋〕朱熹:《詩集傳》,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6.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7.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 〔宋〕朱熹:《四書或問》,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9. 〔宋〕朱熹:《論孟精義》,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0. 〔宋〕夏僎:《尚書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1. 〔宋〕史浩:《尚書講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2. 〔宋〕蔡沈:《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古逸叢書》3編之35,影印南宋淳祐10年呂遇龍上饒群庠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3. 〔宋〕蔡沈:《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存<書傳問答拾遺>及<後序>),南宋刊大字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
34. 〔宋〕蔡沈:《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元建陽初印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
35. 〔宋〕蔡沈著,王豐先點校:《書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36. 〔宋〕黃倫:《尚書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7. 〔宋〕陳大猷:《書集傳》,《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8. 〔元〕董鼎:《書傳輯錄纂注》,《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0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39.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40. 〔清〕皮錫瑞著,周春建校注:《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41.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二)史部(正史類)
1.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3. 〔漢〕高誘注,〔宋〕姚宏續註:《戰國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 〔晉〕孔晁注:《逸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7. 〔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太宗皇帝實錄》,《四部叢刊三編》海鹽張氏涉園藏宋館閣鈔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8.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3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9. 〔宋〕朱熹:《資治通鑑綱目》,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8-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11.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黃宗羲全集》第3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3.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子年譜》,《年譜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4. 〔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子部
1. 馬鳴菩薩造,〔梁〕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趙城金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42冊,2008年。
2. 〔漢〕班固:《白虎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 〔漢〕應劭:《風俗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宋〕釋延壽:《宗鏡錄》,上海:商務印數館,2002年。
5. 〔宋〕智圓:《閑居編》,金程宇編:《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第47冊,2012年。
6.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 ,《四部叢刊廣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弘治未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34冊,1981年。
7.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 〔宋〕沈括:《夢溪筆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 〔宋〕大慧宗杲撰述,〔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明萬曆乙酉集貲刊本。
10. 〔宋〕朱熹:《太極圖說解》,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 〔宋〕朱熹:《延平答問》,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 〔宋〕朱熹:《通書注》,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 〔宋〕朱熹:《西銘解》,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 〔宋〕朱熹:《近思錄》,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 〔宋〕蔡沈:《洪範皇極內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7.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5-7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8. 〔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9. 〔宋〕黃震:《黃氏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 〔宋〕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1. 〔清〕董誥編:《欽定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2. 〔清〕李绂撰,段景蓮點校:《朱子晚年全論》,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四)集部(別集類)
1. 〔唐〕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2.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 〔宋〕歐陽修撰寫,周必大編:《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 〔宋〕司馬光:《傳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 〔宋〕蘇軾:《東坡全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7. 〔宋〕蘇軾:《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 〔宋〕范純仁:《范忠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 〔宋〕曾鞏:《元豐類稿》,《四部叢刊正編》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0. 〔宋〕周敦頤撰,譚松林,尹紅整理: 《周敦頤集》,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11.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12.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3.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4. 〔宋〕蔡元定等:《蔡氏九儒書》,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
15. 〔宋〕呂祖謙撰,黃靈庚點校:《東萊呂太史文集》,《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6.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錄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二、今人專書(以姓名筆畫為順序)
1.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牟宗三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2.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5. 王春林:《<書集傳>研究與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6.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7.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8.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9. 漆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 〔日〕安井小太郎等著,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11. 張建民:《宋代<尚書>學研究》,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輯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12.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13.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4. 程元敏:《書序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15. 程元敏:《尚書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16.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17.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19. 束景南:《朱子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 束景南:《朱子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22.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3. 蔡方鹿主編:《道統思想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4.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輯刊》7編24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25. 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6.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27. 楊筠如著,黃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28. 蔡茂松:《朱子學》,臺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7年。
29. 錢穆:《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3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3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3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33.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研究》,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9編第11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34. 許華峰:《蔡沈<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的注經體式和解經特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35.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36.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7. 夏長樸:《王安石新學探微》,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38. 許育龍:《蔡沈<書集傳>經典化的歷程——宋末至明初的觀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39.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中國文化史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40.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3編第11-13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41.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42.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43. 甘鵬雲:《經學源流攷》,臺北:維新書局,1983年。
44. 何耿鏞:《經學簡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45. 劉師培著,陳居淵注:《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6. 劉起釪:《尚書源流及傳本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47.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8.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
49. 姜龍翔:《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20編第11-13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50. 林慶彰主編:《朱子學研究目錄(1900-1991)》,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51.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
52.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53.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4.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55.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學位論文(以姓名筆畫為順序)
1. 趙玫:《「心法」即「心學」——朱子「心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2. 張楠:《<書集傳>詮釋話語權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3. 白發紅:《轉道成儒,由<易>而<範>——蔡元定、蔡沈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4. 劉景:《蔡沈<書集傳>訓詁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5. 梁世惠:《宋明人論危微精一執中十六字及其證偽》,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6. 黃洪明:《宋代<尚書>學》,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7. 吳雯雯:《南宋朱子學派<尚書>學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8.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研究》,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9. 許育龍:《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10.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
11.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
12.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5年。
13. 謝曉東:《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探微》,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4. 劉余高暢:《蔡沈哲學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四、單篇論文(以姓名筆畫為順序)
1. 丁瑜:<宋刻《蔡九峯書集傳》與《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文獻》1988年第4期,。
2. 丁瑜:<影印宋本《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說明>,《古逸叢書三編·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 任峰:<經世精神和皇極觀念:宋儒的洪範思想傳統>,《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23卷第1期。
4. 庹永:<蔡沈易學中的辨證法思想>,《蘭州學刊》第9期2014年。
5. 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範》皇極說之解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6. 陳來:<《中庸》地位、影響與歷史詮釋>,《東岳論叢》2018年第11期。
7. 成中英:<朱熹論「人心」與「道心」——從心的主體化與主宰性到道德心的實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8. 李致忠:<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六卷(蔡沈撰)>,《宋版書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9. 吳哲夫:<善本書志·書集傳>,《故宮季刊》1975年3月第9卷第3期。
10. 吳銳:<蔡沈的《尚書》學思想>,《經學今詮初編——中國哲學》2000年第22輯。
11. 王治偉、李彩鳳:<蔡沈論氣>,《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12.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2004年6月第33期,。
13. 林月惠:<朱子與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14. 王奕然:<試論朱門弟子蔡元定父子的義理思想——以對朱子理學思想之繼承與發揮為主旨>,《成大中文學報》2011年3月第32期。
15. 簡明:<邵雍、蔡沈理數哲學芻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
16. 梅廣:<語言科學與經典詮釋>,葉國良:《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17. 程元敏:<朱熹、蔡沈師弟子書序辨說版本徵孚>,《經學研究論叢》第3輯,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5年4月。
18.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19. 宋鼎宗:<尚書蔡傳匡謬篇>,《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1979年5月第14期。
20. 古國順:<蔡沈書集傳之研究論著述評>,《臺北師專學報》1980年6月第12期。
21. 姜國柱、朱葵菊:<蔡沈的人性善論>,《中國人性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 劉暢、蔡方鹿:<道心與人心——從認識論視域看朱熹「十六字心傳」>,《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6期。
23.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24. 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1999年第9期。
25. 唐翠芳:<《書經集傳》之訓詁內容>,《安徽文學》2009年第4期。
26. 廉天嬌、張馨元:<朱熹「人心道心」思想的哲學詮釋>,《山西青年》2017年第18期。
27. 郭曉東:<論司馬光「中和」學說及其在道學史上的意義與局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28. 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04年12月第17期。
29. 蔣秋華:<明人對蔡沈書集傳的批評初探>,《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30.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2012年12月第13期。
31. 姜龍翔:<朱子疑《古文尚書》再探>,《嘉大中文學報》2011年3月第5期。
32. 姜龍翔:<論朱子疑辨<書序>之啟蒙淵源及其義理思維>,《興大人文學報》2012年3月第48期。
33. 胡繼明:<論蔡沈《書經集傳》的訓詁學價值>,《西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34. 胡繼明:<論蔡沈《書經集傳》的訓詁成就與不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35. 謝曉東、楊妍:<朱子哲學中道心人心論與天理人欲論之內在邏輯關係探析>,《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36. 楊儒賓:<中庸是怎樣變成聖經>,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