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澤
Wei, ze
論文名稱: 巨大無名物
The Gigantic Unknown –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ld of Perception and Reality via Creative Practice
指導教授: 陳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看見事件元素繪畫語言俯瞰視角
英文關鍵詞: seeing, event, element, painting language, aerial view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釐清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為構思起點,目的在以創作實踐為途徑,同時藉由文字撰寫分析創作理念與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探討繪畫將無形的知覺世界具現至現實世界,此過程中的轉化環節與成果,由高空視覺經驗啟發所繪製的系列作品與其創作過程,則為此論文探討的案例與研究對象。
      對於知覺的分析方面由現象學角度切入,以自身詮釋世界的方式為主軸,提出「無名物」與「看見」、「事件」與「元素」這四個要點進行探討。「看見」(seeing)並非單純意指由視覺感官所得之觀看經驗,作為動詞是追求「無名物」的方法,意指自發地改變自身對世界的認知,以破除人對世界慣常使用的詮釋方式;作為名詞則是尋求另類可知覺詮釋所達到的境界,為探討「無名物」的目的。
      在詮釋自身生活經驗方面,筆者以「事件」的理解觀點,作為自整體角度掌握知覺詮釋的方式;另外以「元素」,及連結「元素」使成為「元素群集」的「關係鎖鍊」概念,做為將前述知覺詮釋拆解,並轉化為創作零件的方法。此知覺中「元素」經過轉化,成為創作中構成畫面的要素。
      平面繪畫媒材作為連結知覺與現實世界的載體,其特質具體表現在畫面所呈現的繪畫語言系統。此處以符號學觀點加以探討,並將繪畫與文字語言系統的知覺運作方式互為比較。對自身系列創作進行剖析時,則更進一步將作品中的繪畫語言系統歸類為「造型」、「線條」、「色彩」與「視角」。此四要素分別象徵作品的體、骨、膚、眼,論文前半部所探討知覺詮釋與創作意識,則可比擬為賦予作品生命的靈魂。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methods how one perceives the world and, by means of creative practice as well as analytical writings about the creative idea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process, aims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s and outcomes of how painting actualizes the invisible world of perception into reality. The series of works inspired by the visual experience at high altitudes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are the cases studied in this project.

    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phenomenology,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method of how an individual interprets the world. The discussions are directed at four topics: the unknown, vision (or “seeing”), events and elements. Vision doe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visual experience obtained by visual perceptive organs. As a verb, it is the method to pursue “the unknown ,” which means to actively change the way in which one perceives the world in order to challenge the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world; as a noun, it refers to the purpose of pursuing “the unknown”, the realm reached by the pursuit of alternative perceptible interpretations.

    As it comes to interpreting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takes “events” as the view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perceptive interpretations from an overall angle. In addition, with the concepts of “elements” and “chains of relations,” which connect “elements” to make “element sets,” the aforementioned perceptive interpretations are dismantled and transformed into creative parts. Having been transformed, the “elements” in perception become the essentials of creative production.

    Plane painting media have the quality of a vector which connects perception and the real world and is explicitly revealed in the painting language system presented in the pictures. Semiotics is applied here in the discussion,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perceptive operations between the language systems of paintings and word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erial works, the painting language systems in the paintings a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shapes”, “lines”, “colors” and “viewpoint”. The four essentials symbolize the body, bones, skin and eyes of the creative works, whilst the perceptive interpretations and creative ideas could be seen as the life-giving spirit of the work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4 第二章 「巨大無名物」與現實的連結‧‧‧‧‧‧‧‧‧‧‧‧‧6 第一節 「無名物」與「看見」‧‧‧‧‧‧‧‧‧‧‧‧‧‧‧‧ 7 第二節  事件與元素‧‧‧‧‧‧‧‧‧‧‧‧‧‧‧‧‧‧‧‧18 第三節 繪畫語言系統‧‧‧‧‧‧‧‧‧‧‧‧‧‧‧‧‧‧‧23 第四節 「巨大無名物」的繪畫語言‧‧‧‧‧‧‧‧‧‧‧‧‧ 29 第三章 「巨大無名物」的要素‧‧‧‧‧‧‧‧‧‧‧‧‧‧‧ 37 第一節 造型─巨大無名物之「體」 ‧‧‧‧‧‧‧‧‧‧‧‧ 38 第二節 線條─巨大無名物之「骨」 ‧‧‧‧‧‧‧‧‧‧‧‧ 43 第三節 色彩─巨大無名物之「膚」 ‧‧‧‧‧‧‧‧‧‧‧‧ 52 第四節 俯瞰視角─巨大無名物之「眼」 ‧‧‧‧‧‧‧‧‧‧ 58 第四章 「巨大無名物」創作實踐‧‧‧‧‧‧‧‧‧‧‧‧‧‧‧64 第一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聯 ‧‧‧‧‧‧‧‧‧‧‧‧‧‧‧‧‧64 第二節 「巨大無名物」系列創作‧‧‧‧‧‧‧‧‧‧‧‧‧‧ 67 第三節 「空間」系列創作‧‧‧‧‧‧‧‧‧‧‧‧‧‧‧‧‧ 79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4 圖 次‧‧‧‧‧‧‧‧‧‧‧‧‧‧‧‧‧‧‧‧‧‧‧‧‧‧ 98

    參考文獻

    外文及翻譯書籍
    Arnheim, Rudolf著,郭小平 翟燦 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1994。
    Auping, Michael 主編,黃麗娟 譯:《抽象表現主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
    Barrett, William 著,彭鏡禧 譯:《非理性的人》,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Baudrillard, Jean等著,路況 譯:《藝術與哲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Berger, John著,連德誠 譯:《畢卡索的成敗》,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Berger, John著,劉惠媛 譯:《影像的閱讀》,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Berger, John著,吳莉君 譯,《我們在此相遇》,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
    Bergson, Henri 著,徐繼曾 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市:商鼎文化,1992。
    Blocker, H. G. 著,媵守堯 譯:《現代藝術哲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Briggs, John / Peat, F.David 著,姜靜惠 譯:《亂中求序─渾沌理論的永恆智慧》,台北,先覺,2000。
    Calvino, Italo 著,王志弘 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Cassirer, Ernst著,甘陽 譯:《人論》,台北市:桂冠圖書,1990。
    Cassirer, Ernst 著,羅興漢 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
    Cassirer, Ernst著,于曉 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市:桂冠圖書,2002。
    Castaneda, Carlos著,魯宓 譯:《巫士唐望的世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6。
    Castaneda, Carlos著,魯宓 譯:《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9。
    Castaneda, Carlos著,魯宓 譯:《巫士唐望的教誨》,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8。
    Cézanne, Paul等著,潘襎 編譯:《塞尚書簡全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7。
    Chalumeau, Jean─Luc著,陳英德/張彌彌 譯:《藝術原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
    Cowan, James著,王瑞香 譯:《地圖師之夢:威尼斯修士筆記》,台北市:雙月書屋,1998。
    Crary, Jonathan著,蔡佩君 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台北市:行人出版,2007。
    Derrida, Jacques著,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 譯:《言語與現象》,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
    Focillon, Henry著,吳玉成 譯:《造型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1。
    Gorst, Brian著,顧何忠 譯:《油畫技法全集─各種油畫表現技法的步驟解析》,台北縣:視傳文化,2004。
    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興 譯:《林中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Huismann, Dénis 著,欒棟/關寶艷 譯:《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0。
    Husserl, Edmund 著,李光榮 編譯:《現象學》,四川:重慶出版社,2006。
    Jung, Carl著,鴻鈞 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
    Kandinsky, Vassily 著,吳瑪悧 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
    Kandinsky, Vassily 著,吳瑪悧 譯,《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5。
    Klee, Paul著,雨云 譯:《克利的日記》,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Kottak, Conrad Phillip著,徐雨村 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市:桂冠圖書,2005。
    Levine, Robert著,陳玲瓏 譯:《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不同的解釋》,台北市:台灣商務,1997。
    Lowry, Bates 著,杜若洲 譯,《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圖書,1990。
    Maquet, Jacques 著,袁汝儀 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McLuhan, Marshall,鄭明萱 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6。
    Meecham, Pam/ Sheldon, Julie著,王秀滿 譯,《現代藝術批判》,台北縣:韋伯文化,2003。
    Merleau─Ponty, Maurice 著,龔卓軍 譯:《眼與心》,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出版社,2007。
    Merleau─Ponty, Maurice 著,姜志輝 譯:《符號》,北京:商務出版,2003。
    Moszynska Anna 著,黃麗絹 譯:《抽象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9。
    Ocvirk, Otto G.等著,江怡瑩 譯:《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六合出版社,2004。
    Pradel, Jean-Louis 著,董強/姜丹丹 譯:《當代藝術》,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03。
    Rosenberg, Harold著,錢正珠 譯:《藝術品與包裝》,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Sartre, Jean─Paul著,魏金聲 譯:《影像論》,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Westgeest, Helen著,曾長生/郭書瑄 譯:《禪與現代美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
    Worringer, Wilhelm 著,魏雅婷 譯:《抽象與移情》,台北市:揚智出版社,1992。
    段義孚 著,周尚義/張春梅 譯:《逃避主義》,台北縣:立緒文化,2006。
    Birdsall, Derek / Bernard, Bruce: Evelyn Williams : works and words, London : Omnific, 1998.
    Leeman, Richard: Cy Twombly, London, Thames & Hudson , 2005.
    Merleau─Ponty, Maurice: L’œil et l’esprit, Paris: Édition Gallimard, 2007.

    中文圖書
    尤昭良 著:《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市:高談文化,2003。
    史作檉 著:《塞尚藝術之哲學探測》,台北市:書郷文化,1994。
    吳密察 等撰,國立編譯館 主編:《地圖台灣─四百年來相關台灣地圖》,台北市:南天書局,2007。
    夏曼‧藍波安 著:《航海家的臉》,台北縣:印刻出版,2007。
    陳淑華 著:《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
    莫貽謀 著:《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2001。
    張 法 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8。
    鄭金川 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劉千美 著:《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
    劉思量 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嚴靈峯 著:《老子達解》,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71。

    論文
    1. 游雯珍,〈「白似白」─繪畫創作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美術教育組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 張芳非,〈藝術的真相─以「藝術的創造」、「藝術的自由」、「藝術的心靈」為主要論述暨自我創作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論文,2009年1月。
    3. 劉麗玲,〈高爾基抽象繪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