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秉富
HUANG,BIN-FU
論文名稱: 解構主義表現手法應用在數位影像之創作研究
The Study on Applying Deconstruction Representation on Digital images
指導教授: 康台生
Kang, Tai-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解構解構主義數位影像3D
英文關鍵詞: deconsruct, deconsruction, digital image, 3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3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數位影像對於傳統影像表現媒材的突破和挑戰,如同機械美學對古典美學的突破、解構主義對現代主義之反動一般,其發展領域及面貌實有著令人嚮往的無限憧憬,在既有的基礎上與新理念、新技術交織出新的表現風貌,擴展數位影像所能發揮的張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標。
在數位影像表現的形式與觀念十分多元的時代中,本創作研究試圖以一種普遍易接受的離散感,藉由畫面雜亂、零散不完整的解構主義構成手法,傳達在理性、傳統思維外的一種符合接近科幻意象的新形式及概念,藉以突破傳統創作理念追求形象完整、意義完整的迷思,同時藉由可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數位3D造形及解構表現手法,將數位影像的技術層面融入解構主義的範疇裡,使本創作研究的立論基礎更穩固,並以本研究創作表現結果及過程,提供數位影像創作者更寬廣的創作空間。

Like machine aesthetics to classic aesthetics, deconstruction to modernism, digital technology broke through even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expression of imag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digital images are always dreams to imagin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ry to strengthen the impact which digital images can bring to the audience and hope to create new expression on the basis of activation of yesterday’s theories and personal ideas.
Nowadays, the thoughts and forms of digital images are complicated. To jump out of the myth which worships the idea “Everything should be totally completed”, this study conveys imaginational forms and ideas in fragmental expression of deconstruction’s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the extraordinary construct of 3D has brought the techniques of digital images into the realm of de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and the outcome of the study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possibility for all of the image makers.

第一章、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內容…………………………………… 3 一、研究方法 …………………………………………… 3 二、研究內容 …………………………………………… 3 三、研究流程圖 ………………………………………… 4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解構主義之探討……………………………………… 6 一、解構主義的意義……………………………………… 6 二、解構主義之歷史背景與發展………………………… 8    三、解構主義相關文獻探討……………………………… 11 (一).立體派…………………………………………… 11 (二).未來派…………………………………………… 13 (三).達達派…………………………………………… 15 (四).構成主義與解構建築…………………………… 16 (五).風格派…………………………………………… 18 (六).解構主義與現代主義…………………………… 20 (七).解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0 (八).解構主義與碎形理論…………………………… 23   四、解構主義表現手法…………………………………… 26 (一).分解、零散……………………………………… 26 (二).富含動勢的構成方式…………………………… 27 (三).不完整…………………………………………… 29 (四).無中心…………………………………………… 30 (五).突變……………………………………………… 31 (六).誇張的透視變形………………………………… 31 (七).疊合……………………………………………… 33 (八).錯位……………………………………………… 34 (九).多義與多元……………………………………… 35 (十).標新立異………………………………………… 37 (十一).以純粹視覺效果表現隱喻…………………… 38 (十二).偶發性的注重與強調 ……………………… 39  第二節、數位影像探討……………………………………… 40    一、數位影像意義、類別、特性及發展………………… 40    二、數位影像與解構主義………………………………… 42    第三節、文獻探討小結 ……………………………………… 42 第三章、創作方法的程序及與創作媒材探究………………… 44 第一節、創作方法的程序……………………………………… 44 第二節、創作媒材探究………………………………………… 45 第四章、個人創作表現………………………………………… 47 第一節、創作主軸思想的形成………………………………… 47 第二節、作品一 嶄新的世紀………………………………… 50 第三節、作品二 永恆的片斷………………………………… 55 第四節、作品三 碎裂的幻化 …………………………………58 第五節、作品四 未知的生命………………………………… 60 第六節、作品五 機械的滅亡………………………………… 62 第七節、作品六 意義的延續………………………………… 64 第八節、作品七 相對論……………………………………… 66 第九節、作品八 chaos ………………………………………68 第十節、作品九 虛擬解構-解構虛擬 ……………………… 70 第十一節、展場佈置及效果…………………………………… 7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7 中文書籍………………………………………………………… 77 論 文………………………………………………………… 78 外文書籍………………………………………………………… 79

中文書籍

1、小林重順著,邱永福審訂(1991):造形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
2、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尹國均、邱敏(2003):人與建築的解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5、田中隆雄著,柯純融譯(2002):挑戰的設計過程,台北市,田園文化。
6、林崇宏著(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台北市,雄獅。
8、江怡瑩譯(2004):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六合。
9、呂清夫(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10、呂清夫(1999):造型原理,台北,雄獅。
11、吳鼎武.瓦歷斯(2003):碎形,台北市,田園文化。
12、南云治嘉著,黃雷鳴譯(2004):視覺表現,台北市,中國青年出版社。
13、時報廣告獎-創意精選(2003):台北市,時報廣告執行委員會。
14、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5、張詩言(1995):模糊理論,台北市,全欣資訊。
16、賀承軍(1997):建築-現代性、反現代性與形而上學,台北市,田園文化。
17、朝倉直巳著,林品章譯(1990):光構成,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18、雄獅出版社(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
19、楊大春(1997):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
20、楊清田(1997):構成(一),台北,三民書局。
21、楊裕富、林萬福(2004):後現代設計藝術,台北市,田園文化。
22、鄔烈炎(2001):解構主義設計,江蘇,江蘇美術。
23、歐崇敬(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市,揚智。
24、劉其偉(2000):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
25、蕭湘文(2002):廣告創意,台北市,五南。
26、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五四圖書。
27、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1996):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28、Hans Richter著,吳瑪俐 譯(1988):達達-藝術與反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29、Harold Rosenberg著,周麗蓮譯(1998):拆/解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
30、Jeff Collins著,安原良譯(2002),德希達,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論文

1、江韋儀(2003):碎形幾何自我相似特徵應用於視覺識別設計之研究,中原商設所碩士論文。
2、陳心怡(2000):平面設計構成方式運用與創作 以電腦繪圖構成複合圖像重疊法為例,師大設計所碩士論文。
3、陳瀚凱(2003):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中原商設所碩士論文。
4、黃真真(1999):後現代碎形觀-美國新表現繪畫體現之社會心理,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5、曾翔姿(2002):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於設計手法上的表現初探,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所碩士論文。
6、張國徵(2003):數位造形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研究,師大設計所碩士論文。
7、廖鴻瑞(2002):物象的模擬再現及其結構和解構之間的關係,師大美術所碩士論文。
8、蔡芳姿(2004):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師大設計所碩士論文。
9、蔡穹紋(2004):平面廣告解構式表現研究-以海報設計為例,高師大視傳所碩士論文。

外文書籍

1、Anders F Ronnblom/Andreas Lindholm(2001),METALHEART,LondonLaur Ence king Publishing,U.K.
2、Anders F Ronnblom/Andreas Lindholm(2002),METALHEART IS MOVEMENT,LondonLaur Ence king Publishing,U.K.
3、Patrick Burgoyne(2003):Creative Review,Jess Macdermot,U.K.

網路資料:

1、古重仁(2002),從後現代主義談九年一貫之藝術與人文,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一卷(秋季號),民國94年3月21日,
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journal/iournal1/page3-12/index-2.htm。

2、汪振軍(2004),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美學的發展趨向,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民國94年2月22日,
取自http://www2.zzu.edu.cn/beauty/show.aspx?ID=91&cid=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