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盈如
Lai, Ying-Ju
論文名稱: 清代北臺灣公共事業的運作:以淡水同知婁雲的義渡建設為例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Utilities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Yi-du" by Tan-shui Tung-chih Lou Yun
指導教授: 陳志豪
Chen, Chih-Hao
口試委員: 林欣宜 陳宗仁 陳志豪
口試日期: 2021/07/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婁雲義渡公共事業慈善救濟士紳北臺灣
英文關鍵詞: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6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淡水同知婁雲設置義渡為核心,分析婁雲設置義渡過程中,如何劃規義渡地點以及經費運作。釐清婁雲設置義渡背後的行政想法,以及義渡在婁雲離任後,得以持續運作的關鍵。在地方落實的過程中,如何將各渡口被串連一起,以及官員在參與此制度的形成過程如何進行的地方整頓,並透過淡水廳各地民眾的參與,將渡口與地方的關係重新釐清。除了可以了解清代官府參與地方交通建設以外,也可以用來觀察官府如何透過義渡設立的過程,和地方士紳建立合作關係。義渡的出現不僅是慈善、救濟的考量,在婁雲的身份及規劃之下展現出地方整頓的面向,但制度落實的過程中,有著與地方社會妥協的一面,在彼此之間利益交換的基礎上合作,以維持著義渡最基本的運作。

    第一章 緒論1 一、問題意識1 二、文獻回顧2 三、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婁雲創設義渡過程8 一、義渡概念構想8 二、創設地點選擇11 三、離任前的安排17 第三章 義渡運作與經營22 一、捐款人物分析22 二、經費的來源與運作32 三、義渡的規章與管理36 第四章 義渡與地方社會45 一、同光年間的渡口45 二、義渡的相關訴訟58 三、義渡與地方關係61 第五章 結論64 附錄一、義渡總碑66 附錄二、官設義渡碑69 附錄三、設立義渡詳牒70 參考書目72

    (一)檔案文獻
    《中國方志庫》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資料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淡新檔案》(共三十六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995-2010。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人,《新竹縣縣制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鄭鵬雲,《新竹縣制度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86。
    黃旺成修,《臺灣省新竹縣志稿(卷11)藝文志》,新竹:新竹縣政文獻委員會,1957。
    潘敬尉主編,《明清臺灣碣選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中縣市・花蓮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苗栗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二)專書著作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1986。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錄於《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7。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研究(上)(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著,徐建青譯,《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衡平、黃鴻山,《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韓書瑞(Susan Naquin)、羅友枝(Evelyn Rawski)著,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魏光奇,《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北京:商務印刷館,2010。
    瞿同祖著,范中信、何彭、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黃偉智,《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11。
    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研究-以晚清江南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羅有生,《清代州縣經費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韓德林(Smith Joanna Handlin)著,吳士永、王桐、史楨豪譯,《行善的藝術:晚明中國的慈善事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陳乃瑄、李興華、胡玲等譯,《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全三卷)》,新北:大家出版社,2017。
    陳志豪,《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臺北:南天書局,2019。
    (三)期刊論文
    許雪姬,〈竹筏在臺灣交通史上的貢獻〉,《臺灣風物》,33:3,新北,1983.9,頁3-7。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南投,2007,頁1-60。
    盛清沂,〈清代本省之一般貧困暨行旅救濟事業〉,《臺灣文獻》,21:4,南投,1960.12,頁67-71。
    婁子匡,〈道光淡水同知婁雲底事蹟調查〉,《臺灣文獻》,12:4,南投,1966.12,頁156-167。
    宮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508-539。
    連瑞枝、莊英章,〈從一張古契談清代台灣基層稅收組織的運作〉,《臺灣風物》,46:1,新北,1996.3,頁181-202。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制-以淡水廳為例〉《臺灣史研究》,5:1,臺北,1998,頁1-46。
    莊吉發,〈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及賑災措施〉,《臺灣文獻》,51:1,南投,2000,頁23-43。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部銀價比價變動初探〉,收入於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41-171。
    王世慶,〈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中部銀價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收入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八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239-268。
    李文良,〈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臺北,2006,頁387-416。
    李文良,〈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3:2,臺北,2006.12,頁87-122。
    陳志豪,〈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全球客家研究》,4,2015,頁1-30。
    楊文華,〈清代四川民間義渡的社會功能整合〉,《求索》,7,湖南,2016,頁65-70。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的組成及其資金〉,收入於卓克華主編《吳學明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臺北:蘭臺出版社,2018,頁11-61。
    詹孟桐,〈文化建構與歷史書寫:臺中石崗劉文進家族與義渡會的創建源流〉,《師大臺灣史學報》,11,2018.12,頁157-178。
    (四)學位論文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吳淑慈,〈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偉智,〈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劉晏齊,〈從救恤到「社會事業」-臺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鳳虹,〈清代臺灣食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文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姜明雄,〈巧聖仙師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1761~189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冠妃,〈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為例〉(1868-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田姝榛,〈客家非營利組織與地方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李柏賢,〈晚清北臺灣的義倉與地方社會──以「明善堂」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江昱緯,〈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許仟慈,〈跨政權下北臺灣義渡的整編與轉型(1796-1945)〉,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