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致穎
論文名稱: 楊廷理的行旅經驗與台灣論述
指導教授: 林淑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楊廷理旅行書寫帝國邊陲噶瑪蘭文化論述
英文關鍵詞: Yang Ting-li, Travel writing, Empire border, Kavalan, Cultural discour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6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呈現楊廷理《知還書屋詩鈔》、《東瀛紀事》等著作中的行旅經驗與台灣論述,其書寫內容包含對台灣、新疆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書寫、以及於邊陲任官經歷與心理感懷等面向。這些文學作品再現清代中期的自然文化樣貌,並留露出遊宦官員觀看邊陲與異文化的視域。楊廷理曾參與噶瑪蘭的施政規劃,恰好提供筆者一種官方的觀察視角,除分析楊廷理的空間移動感知與異地體驗外,並進而解讀其文學作品書寫內容與邊陲治理政策的關聯。於內容論述的部分,本論文藉由楊廷理的文學作品與相關文獻史料,分從楊廷理生平與社會關係、新疆邊陲體驗、噶瑪蘭政策、台灣文化面貌四個面向進行探討。
    首先,筆者針對楊廷理的生平與社會關係網絡進行探討,試圖理解楊廷理的學養視域及任官理念等,應有助對其著作全面的爬梳與分析。後分析其新疆的邊陲文化體驗,並以記憶、邊陲考察、文化差異等視角詮釋其作品,建構其完整的行旅經驗。關於噶瑪蘭政策方面,則藉由楊廷理對噶瑪蘭的空間認知與劃分,以及其施政規劃的分析解讀,進而呈現帝國權力介入新領地的統治軌跡。最後,分析楊廷理詩文中對台灣社會事件與文化面貌的書寫。筆者藉由《東瀛紀事》內容所紀錄的林爽文事件發生過程為案例分析,將分析其論述帶有何種書寫策略與文化意涵。後探討其詩作中的氣候書寫帶有哪些特殊觀點與對於社會事件的記憶感觸,以及詩作中所呈現的邊陲文化、空間地景的體驗與想像。筆者將針對楊廷理生平中任官與貶謫的行旅經驗,以及著作中關於台灣的論述,填補其相關研究的空白,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使楊廷理詩文的文化意涵有更多元的呈現。

    This study mainly showed Yang Ting-li "Zhihuan Shuwu Shichao"," Dongying Jishi " and other works on the Travel Experience and Thesis, the writing includes Taiwan, Xinjiang'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cultural writing, and at the border of any official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such a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face. These literary works reproduce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appearanc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watch the left border of exposed workers travel eunuch sight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Yang Ting-li participated in the policy planning Kavalan; just provide the author an official of the viewing angle, with the exception of Yang Ting-li room to move outside the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places, and thus interpret the contents of their literary works writte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order control policy.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Yang Ting-li literature and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minutes from the Yang Ting-li life and social relations, Xinjiang border experience, Kavalan policy for Taiwan's natur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to explore four.
    First, the author's life and for the Yang Ting-li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 trying to understand Yang Ting-li of school support sight and the idea of any such government should help its overall through her writings and analysi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Xinjiang border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memory, border inspectio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 of his work to construct the complete Streams experience. About Kavalan policy, the rationale for Kavalan by Yang Ting Spatial Cognition and divis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cy planning of the analysis, thus rendering the power involved in the new territory of the Empire's rule trajectory.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Yang Ting-li poetry events on Taiw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ing. By the author, " Dongying Jishi " records the contents of the Lin Shuang-wen as case studies during the incident, will analyze the discourse with which writing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meaning. After the climate of the poems written in the view with which the special memories and feelings of social events, and the poems presented in the periphery of culture, landscape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imagination. Hope by writing this paper, so that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poetry Yang Ting-li more present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01 第二節 相關文獻顧………………………………………0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素材…………………………………0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二章 楊廷理生平及其社會關係 第一節 楊廷理研究面向的開展………………………………14 第二節 生平與交友 …………………………………………18 一、家世背景與任官歷程…………………………………18 二、交友經歷………………………………………………22 第三節 社會關係網絡…………………………………………28 一、推薦與欣賞…………………………………………28 二、彈劾與反對…………………………………………32 第三章 新疆行旅的記憶與邊陲體驗 第一節 流放之旅………………………………………………38 一、新疆的人文地理………………………………………38 二、楊廷理的行跡路線……………………………………40 第二節 記憶書寫與邊陲記事………………………45 一、自我記憶的書寫……………………………………45 二、行旅詩中的邊陲記事………………………………50 第三節 文化差異與今昔對比…………………………………54 一、風俗與差異………………………………………………55 二、今昔對比…………………………………………………60 第四章 形塑噶瑪蘭 第一節 噶瑪蘭新天地…………………………………………64 一、漢人入墾前與噶瑪蘭的………………………………65 二、噶瑪蘭設治前的新住民………………………………70 三、海盜入侵………………………………………………74 第二節 帝國的邊陲空間與權力…………………………78 一、空間的認知與劃分……………………………………79 二、權力中心的確立………………………………………84 第三節 邊陲的治理策略……………………………91 一、經濟政策………………………………………………92 二、族群政策………………………………………………98 三、文化政策………………………………………………104 第五章 台灣社會文化面貌的再現 第一節 抗清事件的論述………………………………………111 一、林爽文事件與民間團體的關係………………………112 二、林爽文事件的發展……………………………………114 三、人物形象塑造…………………………………………117 四、敘事者的形象建構……………………………………123 第二節 邊陲的氣候書寫……………………………128 一、瘴癘的體驗與論述……………………………………129 二、氣候知識的形成………………………………………132 三、異地的氣候感懷………………………………………135 第三節 歷史詮釋與邊陲敘事………………………139 一、以詩敘事…………………………………………………140 二、文化論述與社會關懷……………………………………144 三、地景的體驗與想像………………………………………147 第六章 結論…………………………………………………151 參考文獻……………………………………………………………156 附錄一 楊廷理於台灣到訪處簡表…………………………………170 附錄二 楊廷理交友關係表…………………………………………172 附錄三 楊廷理社會關係表…………………………………………175 附錄四 《海國聞見錄》『雍正聞見錄台灣後山圖』番社位置圖…176 附錄五 乾隆中葉番界圖……………………………………………176 圖表目錄 圖2-1:楊廷理檢索結果分布圖………………………………………15 表2-1:引用關係圖事件內容說明表…………………………………17 表3-1:楊廷理前往伊犁沿途地點表…………………………………41 表3-2:楊廷理戍守伊犁期間到訪地點表……………………………42 表3-3:楊廷理返回嘉峪關內沿途地點表……………………………43 圖4-1:十九世紀前宜蘭噶瑪蘭族舊社分佈暨關係示意圖…………69 圖4-2:噶瑪蘭廳地輿全圖……………………………………………89

    一、古籍與史料
    丁紹儀
    1957 《東瀛識略》,臺灣文藝叢刊第2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
    1958 《明清史料‧戊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2002 《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
    1987 《嘉慶朝宮中檔》,北京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李元春
        1958 《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周璽
    1962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56種。
    林焜煌
       1960 《金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
    林熊祥主編
    1954 《廷寄》,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培元
    1961 《噶瑪蘭志略》,臺灣文藝叢刊96種。
    郁永河
        1959《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藝叢刊7種。
    1958 《東冥奏稿》,臺灣文藝叢刊49種。
    1960 《中復堂選集》,臺灣文藝叢刊83種。
    徐珂
        1965 《清稗類鈔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14種。
    張本政主編
    1993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
    孫爾準
        1987 《孫文靖公奏牘稿本》,天津市:古籍出版。
    章甫
    1964 《半崧集簡編》,臺灣文藝叢刊第201種。
    陳倫炯
    1958 《海國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
    陳淑均
    1963 《噶瑪蘭廳志》,臺灣文藝叢刊160種。
    陳培桂主編
    1963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陳衍主編
    1964 《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95種。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賀長齡、魏源編
    1992 《清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舒啓修、吳光昇編
    1961 《廣西省柳州縣志》,台北市:成文。
    嵇璜等編
    1958 《清朝文獻通考》,台北市:新興。
    趙爾巽等編
    1981 《清史稿》,台北市:鼎文書局。
    楊廷理著
    1996 《知還書屋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廷理著,劉漢忠編校
    2000 《楊廷理詩文集》,香港:香港新世紀國際金融文化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
    1959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藝叢刊31種。
    1959 《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4種。
    1961 《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藝叢刊191種。
    1961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藝叢刊102種。
        1963 《清仁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7種。
    1964 《臺案彙錄‧辛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5種。
    1965 《海濱大事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13種。
    1968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43種。
    1968 《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
        1968 《清史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274種。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2004 《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鄧傳安
    1958 《蠡測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9種。
    劉如仲、苗學孟編
        1984 《台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鄭兼才
    1963 《六亭文選》,臺灣文藝叢刊143種。
    謝金鑾主編
    1962 《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藝叢刊140種。
    藍鼎元
    1958 《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
        1958 《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
    二、專著
    王爾敏
    2009 《明清社會與文化生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德威
    2009 《臺灣:從歷史看文學》,台北市:麥田。
    王文進
    2008 《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市:里仁。
    王幼華
    2008 《考辨與詮說:清代臺灣論述》,台北市:文津。
    甘懷真編
       2007 《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明珂
       2009 《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台北市:中央研究
    院、聯經。
    2003 《羌在漢藏之間 :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硏究》,台北市:
    聯經。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王世慶
    1994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田啓文
    2006 《臺灣古典散文硏究》,台北市:五南。
    古鴻廷
    2005 《清代官制硏究》,台北市:五南。
    丘逸民
    2005 《清代台灣詩歌氣候識覺》,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系。
    江寶釵
    1999 《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
    李有成
       2006 《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市:允晨文化。
    李豐懋、劉苑如主編
    2002 《空間、地域與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李壬癸
    2000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市:常民文化。
    李并成
    1995 《河西走廊地理歷史》,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
    李亦園
    1982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
    杜國清
       1993 《詩情與詩論》,廣州市:花城出版社。
    邱澎生,陳熙遠編
    2009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市:中央硏究院、聯
    經。
    吳治平
    2008 《空間理論與文學的再現》,蘭州市:甘肅人民。
    林淑慧
    2009 《禮俗.記憶與啓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
    市:臺灣學生書局。
    2007 《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004 《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硏究》台北市:萬
    卷樓。
    林慶元
    1998 《楊廷理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市:自立晚
    報。
    林萬榮編
    1972 《宜蘭文獻》,台北市:宜蘭文獻委員會。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
    2000 《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編
    1964 《宜蘭文獻:開蘭名宦楊廷理特輯》,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
    會。
    洪麗完
    2009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
    (1700-1900)》,台北市:聯經。
    范銘如
    2008 《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麥田出版。
    施雅軒
    2007 《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
    市:麗文文化出版。
    施添福
    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
    立文化中心。
    柯志明
    2002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硏院
    社會學硏究所。
    馬大正主編
    1994 《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唐次妹
    2008 《清代台灣城鎮硏究》北京市:九州出版。
    夏鑄九主編
    1988 《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台北市:台大土大工
    程學硏究所都市計劃室。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
    孫金濤主編
       1989 《中國地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張勝彥
    1993 《清代台灣廳縣制度之硏究》,台北市:華世。
    張隆志
    1991 《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
    理解》,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的
    歷史變遷》,台北縣板橋市:稻鄉。
    湯熙勇
    1988 《清代台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台北市:中央硏究
    院三民主義硏究所。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硏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陳進傳
    1989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硏究》,彰化縣鹿港鎮:左羊。
    陳國棟主編
    2003 《「漢文化與周邊民族」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研
    院史語所。
    陳昭瑛
       2005 《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2000 《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鴻圖
    2009 《臺灣水利史》,台北市:五南。
    陳秋坤
    2009 《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富三等編
    1997 《臺灣史硏究一百年:回顧與硏究》台北市:中央硏究院台灣史
    研究所籌備處。
    許毓良
    2008 《清代台灣軍事與社會》,北京市:九州。
    許俊雅
    2007 《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2004 《講座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市:萬卷樓。
    許雪姬
    1987 《清代臺灣的綠營》,台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1993 《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台北市:自立晚報。
    許大齡
    1950 《清代捐納制度》,劍橋市:哈佛燕京出版社。
    國家圖書館編
    2003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
    變遷》,台北縣板橋市:稻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委員會編
    1993 《新疆地方史》,烏魯木齊市:新疆大學出版社。
    曾問吾
    1978 《中國經營西域史》,台北市:文海。
    葉舒憲編
       1999 《文學與治療》,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翟玉樹
    1976 《清代新疆駐防兵制的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
    會。
    楊正寬
    2007 《明清時期臺灣旅遊文學與文獻硏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楊熙
    1983 《清代台灣:政策與社會變遷》,台北市:天工。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
    1995 《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
    2001 《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市 : 中硏院臺史
    所籌備處。
    詹素娟,張素玢編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
    2006 《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市:五南。
    蔡家藝
    2006 《清代新疆社會經濟史綱》,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廖炳惠
    2001 《另類現代情》,台北市:允晨文化。
    廖風德
    1990 《清代之噶瑪蘭》,台北市:正中出版。
    劉麗卿
    2002 《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市:文津。
    劉紀蕙編
    2001 《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市:麥田出版。
    劉益昌,潘英海主編
    1998 《平埔族群的區域硏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繼道
    2001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硏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謝國興
    1993 《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台北市:自立晚報。
    謝崇耀
    2001 《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台北市:蘭臺出版社。
    盧纘祥,甘阿炎編
      1959 《宜蘭縣志》,宜蘭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市:聯經。
    簡政珍
    1991 《歷史的騷味》,台北市:尚書文化。
    譚君強
    2002 《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碩斌
    2005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權力運作
    模式的轉變》,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
    嚴明
    2004 《東亞漢詩的詩學架構與時空景觀》,台北縣板橋市:聖環圖
    書。
    1993 《洪亮吉評傳》,台北市:文津。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
    2008 《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出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
    2003 《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
    麥克‧格蘭(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2003 《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
    羅伯特‧楊格(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
    2006 《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市:巨流。
    羅伯特‧克萊本(Robert Claiborne)著,楊震宇譯
    1978 《氣候‧人‧歷史》,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薩依德 (Said, Edward W.),蔡源林譯
    2001 《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段義孚 (Tuan, Yi-Fu)著,潘桂成譯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編譯館。
    基辛 (Keesing, Roger M.),張恭啟、于嘉雲譯
    1989 《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Emma Jinhua Teng
    2005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iy :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
    1895,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Mary Louise Pratt
    1992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New York :
    Routledge.
    Michael W. Doyle,
    1986 Empi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ocock, Douglas C.D.
      1981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Essays on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London and Totowa, N.J: Croom Helm.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Taipai : SMC Publishing
    INC,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學位論文
    王慧芬
    2000 《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
    文。
    吉申君
    2008 《清代臺灣防禦性城市之建城原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樺
    2009 《楊廷理《知還詩屋詩鈔》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何培夫
    1980 《楊廷理台灣治績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懿琳
    1991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博士論文。
    施澔霖
    2006 《清代邊政策略-乾隆朝治理新疆之個案分析(1760-
    1795)》,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靑
    2005 《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硏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
    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
    1974 《清代治台政策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
    文。
    黃于玲
    1998 《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以國家與階級關係為
    中心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1989 《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86 《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硏究所碩士論文。
    賴仕堯
    1993 《風水:由論述構造與空間實踐的角度硏究清代臺灣區域與城市
    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硏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王世慶
    1983.3 〈蔡牽〉,《臺北文獻直字》第61/62期,頁1-19。
    田啟文
    2005.7 〈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東海中文學
    報》第17期,頁93-126。
    池永歆
    2005.12 〈清初異己空間的書寫:《諸羅縣志》「番俗考」中的想像
    的地理〉,《人文研究期刊》,頁159-174。
    牟重行,王彩萍
    2003.5 〈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
    38期,頁13-29。
    李信成
    2009.9 〈清代宜蘭的「保甲」與「清庄聯甲」之研究〉,《興大人
    文學報》第43期,頁219-255。
    2005.3 〈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徙噶瑪蘭之研究〉,《臺灣文獻》第
    56卷第1期,頁93-130。
    李建崑
    1999.6 〈論唐代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文史學報》第29
    期,頁27-48。
    沈松僑
    2006.6 〈江山如此多嬌——一九三○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
    像〉,《臺大歷史學報》第7期,頁145-216。
    林淑慧
    2008.12 〈旅遊、記憶與論述--蔡廷蘭《海南雜著》的跨界之旅〉,
    《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頁219-247。
    林開世
    2007.6 〈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
    學》第18卷第2期,頁1-60。
    2007.12 〈風水作為一種空間的實踐:一個人類學的反思〉,
    《臺灣人類學刊》第5卷第2期,頁63-122。
    2003.12 〈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
    灣人類學刊》第1卷第2期,頁1-38。
    林耀潾
    2005.12 〈在邊緣的邊緣實踐─以清代臺灣澎湖文石書院山長林豪為例
    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13期,頁195-213。
    林慶元
    1998.6 〈楊廷理與「拾遺草」〉,《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第5期,
    頁65-72。
    胡曉真
    2006.9 〈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婚禮記》中的禮學世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頁17-83。
    洪健榮
    2006.3 〈塑造境域「佳城」:清代臺灣設治築城的風水考量〉,《臺
    北文獻直字》第155期,頁45-113。
    施懿琳
    2000.3 〈清代遊宦與在地詩人的臺灣意象〉,詩歌中的臺灣意象研
    討會,臺南:成功大學。
    施添福
    1980.1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203-242。
    涂豐恩、杜協昌、陳詩沛、項潔
    2010.11〈當資訊科技碰到史料: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中的未解問
    題〉,收錄於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2010數位
    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97-116。
    陳偉智
    1996.3〈吳沙開蘭歷史的形成〉,《宜蘭文獻雜誌》第20期,頁51-
    72。
    莊吉發
    2000.12〈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文教措施〉,《臺灣文獻》第
    51卷第4期,頁15-31。
    徐國明
    2007.4 〈一種餵養記憶的方式─析論達德拉瓦‧伊苞書寫中的空間隱
    喻與靈性傳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頁167-188。
    徐雪霞
    1984.9 〈清代宜蘭的發展 (一八一0至一八九五)〉,《臺北文獻直
    字》,頁131-170。
    黃美娥
    2005.3 〈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臺北
    文獻直字》第151期,頁215-269。
    黃于玲
    2004.3 〈從清代邊域統治理論看噶瑪蘭廳之設治〉,《宜蘭文獻雜
    誌》67/68期,頁55-81。
    康培德
    2004.11 〈清代「後山」地理空間的論述與想像〉,《臺大文史哲學
    報》第61期,頁299-318。
    董琳,楊曉梅
    2001.12 〈清代新疆台站與古今交通地名〉,《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第20卷第4期,頁59-62、78。
    夏黎明
    2004.10 〈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
    展〉,《興大歷史學報》第 15期,頁39-59。
    郝延平
    2003 〈中國與域外:近代國史上的內與外〉,收錄於陳國棟主編,
    《漢文化與周邊民族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
    研院史語所),頁25-64。
    張隆志
    2006 〈殖民歷史研究與臺灣史的再書寫:兼論印度和英國後殖民史
    學的研究動向〉,收錄於成功大學台文系編,《跨領域的台灣
    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頁
    433-455。
    2004.8 〈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十九世紀臺灣的「番地」問題〉,
    《歷史月刊》第199期,頁69-75。
    張麗珠
    1996.6 〈清代學術中的「學」「思」之辨〉,《漢學研究》第14卷
    第1期,頁53-75。
    許毓良
    2006.6 〈清代臺灣的衙門統治─以行政、司法為主的討論〉,《臺北
    文獻直字》第156期,頁113-161。
    許惠玟
    2005.7 〈清代臺灣詩中儒學傳承與文昌信仰的關係〉,《東海大學
    文學院學報》第46期,頁95-120。
    許文雄
    2001.9 〈林爽文起事和臺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
    第1期,頁95-150、300。
    許達然
    1996.7 〈械鬥與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 期,
    1-81。
    楊俊哲
    2003.7 〈楊廷理古道─兼談淡蘭古道的演變〉,《歷史月刊》第186
    期,頁11-15。
    1998.3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清代臺灣築城檔案簡介〉,
    《臺灣文獻》第49卷第1期,頁105-116。
    郭美芳,徐明福
    2006.3 〈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
    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3
    期,頁45-90。
    郭果六
    2002.9 〈楊廷樺與楊廷理─從故宮收藏的上諭與奏摺探討兩位清代治
    臺官員的生平事蹟〉,《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6期,頁
    88-108。
    葉憲峻
    1999.6 〈清代台灣儒學教育設施〉,《臺中師院學報》第13期,頁
    187-203。
    詹素娟
    2006.12 〈「熟番」身世--臺灣歷史上的原住民〉,《臺北文獻直
    字》第158期,頁1-32。
    廖炳惠
      2009  〈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收錄於台灣大學台文
    所編:《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
    際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
    2002.3 〈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第57期,頁84-105。
    賴維菁
    1997.9 〈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
    學》第26卷第4期,頁70-82。
    劉振維
    2008.9 〈論清代臺灣書院學規的精神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哲
    學與文化》第 35卷第9期,頁107-127。
    2004.6 〈宜蘭仰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漢學研究》第22卷
    第1期,頁253-280。
    劉淑芬
    1985.3 〈清代臺灣的築城〉,《食貨月刊》第14卷第11、12期,頁
    484-503。
    蔡振念
    2007.12 〈沈宋貶謫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文與哲》第11期,
    頁237-262。
    鄭毓瑜
    2000.12 〈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
    《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頁285-318。
    簡炯仁
    1996.12 〈「臺灣是瘴癘之地」─ 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
    第46卷第4期,頁21-52。
    Kuapp,Ronald G.原著,梁廣漢譯
    1990.6 〈臺灣之中國邊地的殖植聚落〉,《思與言》第28卷第2期,
    頁 89-138。
    五、資料庫
    1.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2.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http://thdl.ntu.edu.tw/
    3.台灣清代官職表
    http://thdl.ntu.edu.tw/Career_tb/
    4.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