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宇辰 Cheng, Yu-Chen |
---|---|
論文名稱: |
臺灣特殊教育法變革與融合教育發展研究 A Study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A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Chou, Yu-W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特殊教育法 、融合教育 、身心障礙教育 、零拒絕 |
英文關鍵詞: | The Special Education Act, inclusive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disable students, zero rejec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融合教育的發展為主軸,透過文獻分析、文件分析及訪問等方法,對民國73年、86年、98年與102年《特殊教育法》的制定與修正進行分析,探討其對融合教育之影響。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民國73年立法開始主張零拒絕,以保障身心障礙學生的受教權作為融合教育之開端。
二、民國86年修法時,提出最少限制環境原則,讓身心障礙學生得到適性的安置與輔導。
三、民國98年修法後,始建立真正特殊教育支持系統並提出「融合」一詞。
四、民國102年修法後,再將融合教育理念延伸至高等教育階段。
研究者並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三項建議,以供教育決策單位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落實法律讓身障者在普通教育系統與特殊學校間安置更具彈性。
二、未來修法時應納入身障者本身的聲音。
三、制定法規增加專業團隊人數以完善特殊教育支持系統。
The aims of this thesis were to inqui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pecial Education Act in Taiwan and the polici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 Special Education Act was enacted in 1984, and revised three times: 1997, 2009 and 2013. The author tried to inqui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Act on the polici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s were made as following:
i. Special Education Act 1984 began to advocate the idea of ‘a zero reject’ to protect disabled students’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ii. In Special Education Act 1997 revised, the principle of ‘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was initiated, which provided disable students appropriate placement and counseling.
iii. In Special Education Act 2009, the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term ‘inclusion’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iv. In Special Education Act 2013, the idea of inclusive education was extended to higher education level.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legislature 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futher research.
i. Implement the law to make the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more flexibility between the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pecial schools.
ii. Revised law should adopt the views of disabled persons.
iii.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eam to complete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
一、中文部分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5 -14。
王天苗(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臺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天苗(1999)。迎向二十一世紀的障礙者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
編,殊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頁1-25)。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文科、謝建全、陳訓祥(1994)。我國特殊教育之現況與評估。特殊教育學報
,9,1-31。
王雪瑜(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殊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立法院(1984a)。立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審查特殊教育法草案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73(48),109-121。
立法院(1984b)。立法院教育、法制兩委員會審查特殊教育法草案第二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73(61),21-32。
立法院(1984c)。立法院第二屆第六會期教育委員會審查委員謝長廷等擬具「身心障礙教育法草案」第一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5(4),342。
立法院(1996a)。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教育、內政及邊政委員會審查院會交付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及委員陳永興等擬具「特殊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5(56),11-60。
立法院(1996b)。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教育、內政及邊政委員會審查院會交付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及委員陳永興等擬具「特殊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二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5(58),309-348。
立法院(2001)。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教育及文化、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兩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立法院公報,90(29),1 -24。
立法院(2009a)。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委員黃義交等26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十九條條文修正草案」、委員楊麗環等17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三十條條文修正草案」及委員陳節如等22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98(16),113 -168。
立法院(2009b)。繼續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委員黃義交等26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十九條條文修正草案」、委員楊麗環等17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三十條條文修正草案」及委員陳節如等22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98(21),45 -74。
立法院(2009c)。繼續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委員黃義交等26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十九條條文修正草案」、委員楊麗環等17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第三十條條文修正草案」及委員陳節如等22 人擬具「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案。立法院公報,98(37),459 -476。
立法院(2009d)。特殊教育法─完成三讀。
立法院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小組(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立法院公報,98(55),57 -172。
民生報(1998 年6月4日)。南臺灣第一所融合教育實驗小學喜見雛形。
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竹師實小融合班(2000)。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竹師實小融合班。
何淑玓(2003)。國小融合班教師與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何華國(198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2013年9月2日教育部臺教學(
四)字第1020125519B號令修正發布。
吳武典(1984)。我國身心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134-181。
吳武典(1998)。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19。
吳武典 (2011)。我國特殊教育之發展與興革,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199-22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永怡(2008)。海峽兩岸特殊教育狀況之比較與思考。台東特教期刊,27
,56-61。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淑美(1996)。探討「竹師實小特教實驗班第二年實施中重度殘障學生完全
包含課程模式(full-inclusion)成效」之實驗研究。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新竹市。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困境。國教世紀,188,6-11。
李佳璉(2010)。彰化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參與融合教育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榮珠(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麗娟(2004)。臺灣與英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系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卓怡君(2006)。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碧珠(2006)。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林碧霞(2011)。新北市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與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麗莉(2011)。學前融合班一般幼兒家長對融合教育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上真(2002)。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洪啟芳(2007)。桃園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市:學富。
馬家蕙(1995)。臺灣地區智障者家長團體之發展:兼論其與社工專業之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特殊教育法(1984)。中華民國73年12月27 日華總(一)義字第6692號令修正公佈。
特殊教育法(1997)。中華民國86 年5 月14 日華總(一)義字第8600112820
號令修正公佈。
特殊教育法(2009)。中華民國98年11 月18 日華總(一)義字第09800289381
號令修正公佈。
特殊教育法(2013) 。中華民國102年1月23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200012441號令修正。
特殊教育法(2014) 。中華民國103年6月18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093311號令修正。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998)。教育部(87)臺參字第八七○五七二六六號令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教育部(101)教育部臺參字第1010214785C號令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教育部公布,12月31日。
教育部(1968)。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1970)。特殊教育推行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台(七六)參字第一二六一九號令發布。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落實學前身心障礙幼童入學年齡向下延至三歲」教改計畫。特教園丁,13(4),1-2。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法規編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76)。中華民國特殊兒童普查報告(第一次)。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主編(1993)。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教育部。
曹玉鳳(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特殊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重視度及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曹佳蓉(2011)。屏東縣幼托園所教師與家長對融合教育之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曹愛蘭、柯平順(1996)。身心障礙義務教育問題之對策 。 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文景。
郭為藩(2004)。特教中心的發展-從過去邁向未來。特殊教育季刊,91,1-2。
郭為藩(2014)。特殊教育法草案審查過程中的論議。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4,11,1-20。
郭訓呈(2011)。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秋伶(2010)。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困擾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羿庭(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現況之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邱上真、任懷鳴、林淑玲、莊竣博(2000)。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馮淑珍(200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實施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黃榮村(1996)。身心障礙教育之問題與對策。教改通訊,16,5-10。
楊孝誼(2009)。普通班教師實施學習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特殊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楊芳美(2006)。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雙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2008)。台北市特殊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灣日報(1998 年4月29日)。融合教育成效各界一致肯定。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中華民國86 年7 月17日 86 教一字第12893 號。
劉江裕(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軒銘(2009)。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態度與教學困擾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博允(2000)。臺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文龍(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明富(1999)。從融合教育趨勢探討其對普通教育的啟發。菁莪,10(4),36-43。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
聯合報(1983)。《政府強化福利政治決制定殘障福利法將採適當措施扶助自力更生使殘障者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聯合知識庫,1983年6月23日。
簡明建、邱金滿(2000)。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指標。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87-112頁)。臺北市:心理。
蘇琬婷(2011)。紐西蘭特殊教育政策及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二、英文部分
Bersten, R. & Woodward, J. (1990). Rethinking the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Disorders? Let's think again. Phi Delta Kappan, 76(7), 542-546.
Cohen, C. P. (1989). Introductory note to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28 I.LM.1448.
Downing, J. E. & Eichinger, J. (1996a).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diverse strengths and
focus on the classroom teacher.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1(3), 7-16.
Downing, J. E. & Eichinger, J. (1996b).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diverse strengths and
needs together. In J. E. Downing ,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in typical classroom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pp.1-14).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Kauffman, J. M. (1995). Inclusion of all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Let's think again. Phi Delta Kappan, 76(7), 542-546.
Kauffman, J. M. & Hallahan, D. P. (1997)(Eds.). The illusion of full inclusion. New York: Routledge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4). Inclusion: what it is, what it's not, and why it
matters. Exceptional Parent, 24, 36-38.
Lindsay﹐G. (1997). Are we ready for inclusion?In G . Lindsay & D . Thompson (Eds)﹐Values into practice in special education (pp.89-103) . London:David Fulton.
Mittler, P. (2000). Working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Social contexts. London:
David Fulton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To assure the free appropriate public education of al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eighteenth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ESCO (1994). Final report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ducation: Accessand quality. Salamanca, Spain, June , 1994.
UNESCO (2008).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48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ICE) . Geneva 25–28 November, 2008
Wertheimer, A.(1997). Inclusive education: A framework for chang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416616.
Will, M. C. (198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xceptional Children, 52(5), 4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