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陽儀
Ou Yang, Yi
論文名稱: 北宋時期嶺南地區的文教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嶺南文教經濟社會少數民族市舶司興學儂智高之亂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01.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0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嶺南自古被中原王朝視為偏遠、瘴癘之地,是以在宋代前的中原歷朝各代對嶺南的統治,較缺乏積極的作為。
    在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971年)將嶺南歸入宋朝版圖後,宋代歷任君主及大臣在朝廷的主流政策更迭下,對嶺南之經營策略或有變更,本文爰以《宋史》及《續資治通鑑長篇》為宗,並以當時時人筆記及其他古籍為輔,試圖從「文教」、「經濟」、「社會」等三個面向,著手探討嶺南在宋廷的經營下,其所採取之相關措施為何?又替嶺南一地帶來何種的文教與經濟發展?社會上又有何變遷?
    於文教上,北宋時期計有三次官方之大舉興學──分別為仁宗、神宗及徽宗時因為新政改革,重視人才之培育,而在全國各地推動官學之新建或擴充。受到此三波興學政策的影響,嶺南一地的州縣官學林立,連帶使得嶺南一地出身的進士人數也大幅度地增加,且降自北宋後期,嶺南登科進士的出身地已非集中於廣南東路或單一州縣,如廣州、潮州等,而是呈現擴散狀分布至廣南西路甚或更為偏遠的邕州與瓊州等地,顯示出當時儒學已經逐漸普及且深化的事實,也反映出嶺南一地於此時已經具備日後士人社會的雛型。
    其次在經濟上,嶺南一地位於廣州的市舶司於北宋時期獲得不小的發展。在宋初太祖於廣州置有市舶司後,北宋歷代君王除了讓管理市舶司的主政者由宋初的廣州地方長官兼任,改為由朝廷派任官員專職管理外,尚有一些強化廣州商貿地位與保護商業的措施──如神宗朝令商人請引必須至廣州市舶司請引方得貿易,便反映出朝廷日漸重視廣州市舶司的事實。此外,太祖、太宗朝開始對嶺南當地不合理的稅制進行改革,及北宋中期對經濟作物種植政策的變更與糧食作物(如占城稻、麥作等)之推廣與種植技術的進步,都對嶺南當地的經濟民生有著相當的助益。
    至於社會變遷上,嶺南是有著許多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宋初沿襲過往朝代,於邊境上設有羈縻州,對當地的少數民族視為化外,採取羈縻式的消極管理。仁宗景祐年間,在嶺南一地爆發儂智高之亂後,促使宋廷意識到嶺南當地少數民族管理的重要性,開啟了對少數民族政策的改革。爾後神宗、徽宗二朝於嶺南一地開邊拓土後,將眾多的少數民族納為王民,此舉不只使得戶數、兵源增加,也使得朝廷對當地的控制力逐漸深入,更有別於過往,此時朝廷積極將當地峒丁、土丁納編為王朝體制,並使之戍守嶺南當地,實是充實了嶺南邊地的國防實力。
    綜而言之,在經過北宋一朝的多元經營後,嶺南一地於文教、經濟上有不少的發展,於社會上亦有不少的變遷,使嶺南自傳統的鳥聲禽呼之地,逐漸成為文明與穩定的社會;並在後來宋室南渡後,成為宋廷抵禦北方金人、蒙古等強權之重要後備基地,是以北宋對嶺南地區的經營,在中國南方發展史上實是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緒論 1 第一章:北宋以前中原政權對嶺南地區的經營 17 第一節:秦漢到六朝時期嶺南地區的政治社會變遷 17 第二節:隋唐五代時期嶺南地區文教與經濟的發展 39 第二章:宋太祖與宋太宗對嶺南地區的經略與整頓 60 第一節:宋太祖滅南漢與廢除弊政 60 第二節:宋太宗對嶺南的治理措施 81 第三章:安邊政策下北宋中期嶺南地區的文教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102 第一節:北宋中期嶺南地區的文教與經濟發展 102 第二節:北宋中期嶺南地區的社會變遷 122 第四章:變法新政下北宋後期嶺南地區的文化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153 第一節:北宋後期嶺南地區的文教發展 153 第二節:北宋後期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178 結論 200 參考與徵引書目 212

    參考與徵引書目
    壹、史料文獻
    1.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2.《唐宋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唐圭璋 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5. (秦)呂不韋 撰,(漢)高誘 注,《呂氏春秋》(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漢)劉珍 等撰,《東觀漢記》(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漢)司馬遷 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6.(漢)班固 撰,(唐)顏師古 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7.(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8.(晉)孔晁 注,《逸周書》(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劉宋)范曄 撰,(唐)李賢等 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10.(梁)沈約 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1.(梁)蕭子顯 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2.(北齊)魏收 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3.(唐)姚思慮 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4.(唐)李延壽 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5.(唐)長孫無忌 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6.(唐)魏徵 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7.(唐)杜佑 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8.(唐)吳兢 撰,戈直 集論,《貞觀政要》(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9.(唐)劉恂 撰,《嶺表錄異》(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0.(日)真人元開 著,汪向榮 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1.(唐)李吉甫 撰,賀次君 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2.(後晉)劉昫 等撰,《舊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年。
    23.(北宋)王欽若、楊億 等撰,《冊府元龜》(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北宋)歐陽脩、宋祁 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5.(北宋)歐陽脩 撰,(宋)徐無黨 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6.(北宋)司馬光 撰,《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27.(北宋)司馬光 撰,(元)胡三省 音註,《資治通鑑》(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8.(北宋)朱彧 撰,《萍洲可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9.(北宋)樂史 著/王文楚 等 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5.(北宋)王存、曾肇、李德芻 撰/王文楚、魏嵩山 點校,《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0. (北宋)蘇軾 撰,《東坡全集》(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南宋)范成大 著/胡起望、覃光廣 校注,《桂海虞衡志輯軼校注》,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32.(南宋)周去非 著/楊武全 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33.(南宋)王象之 著,《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34.(南宋)李燾 著/上海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研究室、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35.(宋)沈括 撰,《夢溪筆談》(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6.(宋)曾敏行 撰,《獨醒雜誌》(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7. (宋)舒璘 撰,《舒文靖集》(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8. (宋)陶弼 撰,《邕州小集》(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9.(宋)王銍 撰,《默記》(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0.(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1. (宋)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2.(宋)薛居正 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43.(宋)錢若水 修,范學輝 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44.(宋)祝穆 撰/(宋)祝洙 增訂/施和金 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45.(宋)歐陽忞 著/李勇先、王小紅 校注,《輿地廣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46.(宋)趙汝適 原著/馮成鈞 撰,《諸蕃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47. (宋)趙汝愚 編,《宋名臣奏議》(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8.(宋)楊仲良 撰,《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9.(宋)蔡絛 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50.(宋)龔明之 撰,《中吳紀聞》(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第589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1.(宋)羅大經 撰,《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52.(宋)王溥 撰,《唐會要》(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3.(元)脫脫 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54.(元)馬端臨 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55.(明)郭棐 撰,黃國聲、鄧貴忠 點校,《粵大記》,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
    56.(明)陳邦瞻 撰,《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57.(明)歐大任 撰,《百越先賢志》(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8.(明)邱濬 撰,邱爾穀 編,《重編瓊臺藳》(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9.(清)徐松 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60.(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1.(清)畢沅 編著/標點續資治通鑑小組 點校,《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62.(清)顧祖禹 撰,賀次君、施和金 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3.(清)嚴可均 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64.(清)黃以周 等輯注,顧吉辰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65.(清)阮元 輯,《宛委别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66.(清)謝啟昆 修,胡虔 纂《廣西通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7. (清)郝玉麟 等監修,魯曾煜 等編纂,《廣東通志》(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8. (清)金鉷 等監修,《廣西通志》(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9.(清)梁廷枏 著,《南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70.(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1.(清)屈大均 著,《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2. (清)吳任臣 撰,《十國春秋》(收於(清)永瑢、紀昀 等編,《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73.黎崱 著,武尚清 點校,《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1.梁明釗、林淑娟 著,《漢越和集:漢唐嶺南文化與生活》,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2.戶崎哲彥,《唐代嶺南文學與石刻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3.廖幼華,《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4.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5.楊宇勛,《取民與養民:南宋的財政收支與官民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
    6.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7.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8.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9.黃寬重,《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10.黃純艷,《唐宋政治經濟史論稿》,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1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13.何寧 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14.張榮芳、黃淼彰 著,《南越國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朱易安、傅璇琮 等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6.周愚文 著,《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17.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龔延明 編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9.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20.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21.范宏貴 主編,《儂智高研究資料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
    22.季嘯風 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郭齊家 編著,《中國古代的學校和書院》,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24.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25.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26.李學勤 等編,朱漢民 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李弘祺、朱漢民 主編,《中國書院》,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朱漢民,《中國的書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29.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31.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32.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編,《嶺南歷史與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
    33.漆俠,《漆俠全集》第6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34.黃仁賢 編著,《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36.楊渭生 等著,《兩宋文化史研究》,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37.廖伯源,《秦漢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8.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9.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出版,1985年。
    40.呂思勉,《隋唐五代史總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年。
    41.鄧廣銘,《隋唐五代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2.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 等編著,《隋唐五代史(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43.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1998年。
    44.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二)學位論文
    1.林世清,《唐代嶺南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郎國華,《宋代廣東經濟發展研究》,中國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3.湯佩津,《宋代廣州的建置及其社會文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湯佩津,《北宋的南邊政策――以交趾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5.李小紅,《巫覡與宋代社會》,中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三)期刊論文
    1.楊宗霖,〈從番禺到廣州: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研究〉,收錄於劉石吉、王儀君、林慶勳主編之《海洋文化論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0年),頁121-160。
    2.全漢昇,〈宋代廣州的國內外貿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1939年,頁303-356。
    3.廖隆盛,〈從傳統中原政權的華夏獨尊意識看北宋對遼夏和戰的策略與得失〉,收於:臺灣歷史學會編輯,《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年),頁189-209。
    4.林煌達,〈宋初對南方諸降國地區苛捐雜稅處理之探討〉,《淡江史學》第26期(2014年),頁65-83。
    5.楊宇勛,〈南宋地方財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50-2000)〉,《史耘》第6期(2000年),頁17-48。
    6.林蔚文,〈《太平御覽》所反映的嶺南民族經濟〉,《民族研究》第4期,1995年,頁62-69。
    7.昌慶志,〈北宋遷摘文人筆下的嶺南商業文化〉,《南方文壇》第3期,2012年,頁113-115。
    8.熊興,〈宋代海上貿易的發展〉,《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6年,頁58-62。
    9.鄭世剛,〈宋代海外貿易政策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0年,頁116-119。
    10.粟冠昌,〈宋代的廣西社會經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1年,頁75-84。
    11.張錦鵬,〈宋代廣西的交通與區域經濟〉,《廊坊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9年,頁49-53。
    12.朱文慧,〈試論宋代廣南西路對外貿易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10年,頁160-164。
    13.鄭天一,〈從《嶺外代答》解讀宋代廣西繁榮的商品貿易〉,《廣西民族研究》第3期,2004年,頁109-112。
    14.于城,〈宋代廣東經濟概況〉,《嶺南文史》第1期,1987年,頁41-50。
    15.郎國華,〈試論宋代廣東的經濟地位與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1期,2004年,頁21-29。
    16.何維鼎,〈宋代人口南遷與珠江三角洲的農業開發〉,《學術研究》第1期,1987年,頁59-64。
    17.陳偉明,〈宋代嶺南主糧與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中國農史》第1期,1990年,頁20-31。
    18.王麗歌、姜錫東,〈宋代福建與兩廣地區的糧食生產與調運〉,《中國農史》第1期,2011年,頁54-63。
    19.張顯運,〈宋代嶺南地區畜牧業簡論〉,《農業考古》第6期,2010年,頁19-21。
    20.張澤洪,〈兩晉南朝的蠻府和左郡縣〉,《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0年,頁30-37。
    21.林志杰,〈簡論六朝時期廣西的民族關係〉,《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1995年,頁33-36。
    22.吳建新,〈漢六朝隋唐時期嶺南農業文化的特色──兼述冼馮家族的興起與嶺南農業文化的關係〉,《農業考古》,第4期,2006年,頁83-107。
    23.劉美崧,〈唐代嶺南的開發及漢族與俚僚等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頁95-103。
    24.王若楓、肖紅,〈張九齡開鑿大庾嶺新路的政治文化意義〉,《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0卷,第10期,2009年,頁10-13。
    25.顧吉辰,〈論宋太祖統一嶺南〉,《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頁3-10。
    26.陳芳明,〈宋初弭兵論的檢討(960-1004)──北宋文人政治研究之一〉,收於: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九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頁63-97。
    27.劉季洪,〈范仲淹對於宋代學術之影響〉,收於: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一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年),頁357-366。
    28.宋晞,〈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收於: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頁123-130。
    29.喬好勤,〈嶺南儒學的興起及其著述〉,《圖書館論壇》第6期,2006年,頁347-350。
    30.鄭君雷,〈俗化南夷──嶺南秦漢時代漢文化形成的一個思考〉,《華夏考古》第3期,2008年,頁121-127。
    31.程有為,〈先秦及秦漢時期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6期,2010年,頁31-34。
    32.何海龍,〈走出蠻荒──交通與秦漢時期的嶺南越族社會淺析〉,《貴州民族研究》第4期,2006年,頁201-206。
    33.何海龍,〈兩漢時期嶺南商品經濟發展淺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2008年,頁1-5。
    34.冼劍民,〈漢代對嶺南的經濟政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4期,1989年,頁32-58。
    35.雷少圓、羅彩陽,〈淺議靈渠的開鑿在秦漢時期的歷史意義〉,《傳承》第3期,2009年,頁160-161。
    36.呂名中,〈秦漢時期的嶺南經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0年,頁32-43。
    37.朱鳳祥,〈論趙佗經略嶺南的作用〉,《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頁84-85。
    38.劉漢東,〈論秦漢時期西南地區與嶺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往〉,《文史雜誌》第2期,2004年,頁56-60。
    39.楊豪,〈有關秦漢趙佗族屬與嶺南三大民系形成發展舉述〉,《嶺南文史》第3期,2008年,頁75-82。
    40.昌慶志,〈柳宗元與唐代嶺南文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頁13-17。
    41.昌慶志,〈論唐代詩人筆下的嶺南商業文化〉,《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2006年,頁65-68。
    42.昌慶志,〈柳宗元與唐代嶺南商業文化〉,《柳州師專學報》第4期,2006年,頁5-8。
    43.王承文,〈唐代嶺南地區的奴婢問題與社會變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頁39-47。
    44.雷學華,〈試論唐代嶺南民族政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1年,頁84-88。
    45.艾冲,〈論唐代「嶺南五府」建制的創制與演替──兼論唐後期嶺南地域節度使司建置〉,《唐都學刊》第6期,2011年,頁1-9。
    46.陳偉明,〈唐代嶺南用兵與安邊〉,《廣西民族研究》第4期,1987年,頁67-74。
    47.王章偉,〈文明推進中的現實與想像──宋代嶺南的巫覡巫術〉,《新史學》第2期,2012年,頁1-55。
    48.林富士,〈「舊俗」與「新風」──試論宋代巫覡信仰的特色〉,《新史學》第4期,2013年,頁1-5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