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慧禎 Huang Hui Chen |
---|---|
論文名稱: |
鴦掘摩羅故事傳本研究 A Study o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Aṅgulimāla Story |
指導教授: | 王開府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9 |
中文關鍵詞: | 鴦掘摩羅 、覺音 、《中部.鴦掘摩羅經》 、《〈中部.鴦掘摩羅經〉注》 、如來藏 |
英文關鍵詞: | Aṅgulimāla, buddhagosha, MN Aṅgulimālasuttaṃ, MN Aṅgulimālasuttavaṇṇanā, Tathāgatagarbh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在印度佛教的傳統中,保留著許多和佛陀相關的傳說,甚至各式各樣的追隨 者——佛陀的弟子們的故事。而在這些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傳誦千古的聖弟子傳 中,筆者認為最能激勵人心的,是關於原為大惡人後來卻成為聖弟子的傳說。鴦 掘摩羅從殺人不眨眼的嗜殺者轉變為永斷輪迴的阿羅漢,其過程自是相當耐人尋 味。但目前以鴦掘摩羅為題的研究不多,多以單篇期刊論文為主,尚未看到完整 的專書研究。特別是國內,筆者發現似乎只有零零星星的幾篇。因此本論文擬以 鴦掘摩羅的紀事作為研究主題,盡力地呈現巴利傳統中以及各漢譯鴦掘摩羅故事 的真實樣貌,並考察這些故事在其形成過程中是否有前後相互影響的關係,另外, 再由傳本間相異情節一窺由鴦掘摩羅相關紀事所呈現的佛教思想脈絡的演變。
說明:所有文獻皆先依巴利文、中文、日文、英文次序,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或字母次序排列。
一、經典
(一)巴利語佛典
1. Thera-gāthā, London:Pāil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29.
(二)中文佛典
1.《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2.《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4.《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5.《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9.《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第十一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0.《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二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1.《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三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2.《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五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3.《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六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4.《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第四十冊,元亨寺妙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5.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正聞出版社,西元一九九四年。
(三)日文佛典
1.《南傳大藏經.中部》第十一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2.《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二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3.《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三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4.《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五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5.《南傳大藏經.小部》第三十六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6.《南傳大藏經.律藏》第三冊,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西元一九七八年。
(四)英文佛典
1.The Thera-and Theri-Gāthā, London:Pāli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90.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1.丁敏
《譬喻文學的研究》,東初出版社,西元一九九六年。
《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岳麓書社,西元
二〇〇七年。
《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元二〇〇七年。
2.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東大圖書公司,西元一九九六年。
3.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巴利文法》,《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五冊,華宇出版社,西元一九八六年。
4.向智長老及何慕斯.海克著、賴隆彥譯《佛陀的聖弟子傳》第三冊,第二十三頁,橡樹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五年。
5.舟橋一哉、佐佐木現順、佐佐木教悟等著,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西元一九八六年。
6.呂澂《佛教研究法》,常春樹書坊,西元一九八四年。
7.狄雍著、霍韜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佛教法住學會,西元一九八三年。
8.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學苑出版社,西元二〇〇四年。
9.李世傑譯《印度奧義書哲學概要》,台灣佛教月刊社,西元一九六五年。
10.服部正明與長尾雅人著、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元一九九八年。
11.柳無忌《印度文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西元一九八二年。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元二〇〇四年。
12.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一九八三年。
13.梁麗玲《〈賢愚經〉研究》,法鼓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西元二〇〇二年。
14.梅維桓《繪圖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一書,北京燕山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二年。
15.楊郁文《阿含要略》,法鼓文化有限公司,西元一九九九年。
16.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西元二〇〇四年。
17.糜文開《印度兩大史詩》,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一九六七年。
18.羅喉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慧炬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九年。
19.釋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西元一九八一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西元一九八一年。
《佛學概論》,正聞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二年。
20.釋章慧《〈申曰經〉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元二〇〇六年。
21.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西元二〇〇五年。
(二)日文專書
1.干瀉龍祥等著《本生經類の思想史的研究》,山喜房佛書林,西元一九七八年。
2. 宇井伯壽
《印度哲學研究》,甲子社書房,西元一九二七年。
《譯經史研究》,岩波書局,西元一九八三年。
3.早島鏡正、高崎直道、原實、前田專學《思想史》,東京大學出版會,西元一九八五年。
4.金倉圓照《哲學史》,平樂寺書店,西元一九八六年。
5.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インド大乘仏教思想研究》,東京春秋社,西元一九七八年。
(三)英文專書
1. Hellmuth Hecker, Angulimala—A murderer’s road to Sainthood, The Wheel Publication No. 312,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Sri Lanka , 1984.
2.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 New Delhi , 1997.
3. Richard F. Gombrich, How Buddhism Began: The Conditioned Genesis of the Early Teachings, 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97.
4. K. R. Norman,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7.
(四)學位論文
1.高明道《如來智印三眛經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一九八三年。
2.李坤寅《釋迦牟尼八相成道及其神話性初探》,私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二〇〇三年。
3.釋繼穩《〈梵天所問經〉法護譯本研究》,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二〇〇五年。
4.吳呴意《漢文〈郁伽長者所問經〉譯者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二〇〇六年。
三、期刊或會議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1. Bhikkhu Bodhi著、蔡奇林譯《佛陀的話語:巴利經典選集》之總導讀,《正觀雜誌》第四十八期,第五十頁至第六十七頁,南投正觀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九年。
2. Bhikkhu Anālayo〈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正觀雜誌》第四十八期,第十頁至第四十七頁,南投正觀雜誌社,西元二〇〇九年。
3.王開府〈初期佛教之「我」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六期,第一至二十二頁,中華佛學研究所,西元二〇〇三年。
4. 呂凱文〈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一卷,第三十一至八十二頁,西元二〇〇六年。
5.紀贇〈早期佛教之口傳文獻研究〉,《佛經文學研究論集續篇》,第一頁至第三十五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西元二〇一一年。
6.莊國彬〈覺音論師注釋書略探—以《中部.注釋書》為例〉,《圓光佛學學報》第十三期,第一頁至第二十二頁,圓光佛學院,西元二〇〇八年。
7.孫尚勇〈論佛教經典的戲劇背景—以《央掘魔羅經》為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三期(總第一三八期),第六十六頁至第七十一頁,四川大學出版,西元二〇〇五年。
8.陳敏齡〈佛教思想入門〉,《宗教學概論》,第一〇九頁至第一一〇頁,台北五南出版社,西元二〇〇七年。
9.黃慧禎
〈親鸞「惡人正機」說初探〉,《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頁至第十五頁,高雄道德院,西元二〇〇七年。
〈佛經中「阿闍世」和「韋提希」形象及其解脫之道探究——以《觀無量壽佛經》為主〉,《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頁至第十五頁,高雄道德院,西元二〇〇八年會後修正稿。
10.溫宗堃〈巴利註釋書的古層——《雜阿含經》和《相應部註》語句交會的幾個例子〉,《福嚴佛學研究》第一期,第一頁至第三十一頁,福嚴佛學院,西元二〇〇六年。
11.越建東〈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八期,第三二七頁至第三四八頁,中華佛學研究所,西元二〇〇四年。
12.蕭玫〈《央掘摩羅經》說法策略分析〉,《正觀雜誌》第五十三期,第五至第三十六頁,南投正觀雜誌社,西元二〇一〇年。
(二)日文期刊論文
1.小川一乘〈『央掘摩羅經』における「如來藏」管見〉,《佛教學セミナ》,第一至十二頁,西元一九九五年。
2.松本文三郎〈小乘より大乘へ—指鬘譚的進化〉,《宗教研究》第一卷第二號,東京宗教研究發行所,西元一九二四年。
3.稻荷日宣〈經典の加增型態より見たる央掘摩羅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七卷第二號, 第二二九至二三二頁,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昭和三十四年。
4.藤田宏達〈關於原始佛教的善惡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第二十二卷第二號。
(三)英文期刊論文
1.Jan Nattier. ”One Vehicle”(一乘) in the Chinese Agamas: New Light on an Old Problem in Pāli, ARIRIAB VoL.X, p.181-200, IRIAB, JAPAN Soka University, 2007.
四、工具書
(一)日文工具書
1.水野弘元《—語辭典》,春秋社,西元一九八九年。
2.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等編《佛典解題事典》,春秋社,西元一九八三年。
3.赤沼智善《印度固有名詞辭典》,東京法藏館,西元一九七九年。
4.荻原雲來《梵和大辭典》,講談社,西元一九七九年。
5.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辭典》,地平線出版社,西元一九九二年。
6.雲井昭善《—語佛教辭典》,東京:山喜房佛書林,西元一九九七年。
(二)英文工具書
1.M. Monier-Williams,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 reprinted 1999.
2.T.W.Rhys Davids and William Stede, The Pail Text Society’s Pail-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Pail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