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明蒨
論文名稱: 在分化與統整中擺盪--國民中學實習教師生涯探索研究
指導教授: 金樹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實習教師分化統整生涯探索生涯興趣類型生涯建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國民中學實習教師之生涯探索歷程,並以Tiedeman的生涯決定理論來瞭解實習教師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由「分化」走向「再統整」的生涯決定歷程模式之異同。在本研究中,藉由瞭解各科實習教師之生涯興趣類型及其生涯建構系統,作為分化階段的探索工具,並透過生涯訪談過程,澄清實習教師之生涯決定。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是在國民中學進行教學實習之實習教師,採立意取樣,共有研究參與者15科15人。每位研究參與者需完成「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版)」及「生涯興趣量表」的施測,利用階梯法尋找研究參與者之核心建構,最後完成生涯訪談。所得資料分別透過適配性指數分析、生涯建構分析及生涯訪談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 實習教師生涯興趣類型與任教科目之適配性結果普通。
    二、實習教師之生涯建構結果:
    1. 一般建構之前五項生涯主題為:人際導向、資格條件、工作性質、刺激挑戰及氣質傾向。主要主題以「性質關注」主題的影響力最大,「基本關注」主題影響力較小,且不屬於前五項出現頻率較高的生涯主題中。
    2. 核心建構:研究參與者核心建構模式多由最外緣的建構出發,符合由外緣走向核心的方向,其核心建構的發展方向可分為下列三種型態:(1)由外緣到核心;(2)停滯;(3)來回跳動。研究參與者之建構平均位置處於第三圈附近,代表核心建構是影響其生涯決定的重要依據。
    三、實習教師生涯決定之澄清歷程:
    (一)實習教師的生涯探索歷程--分化過程中的自我探索:
    在分化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展現了:個別且多樣化的生涯興趣類型理解及以自我經驗為軸心的生涯興趣類型結果覺察。
    (二)統整過程中的教師生涯定位:
    . 實習教師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在入門與重整中擺盪的實習生活體會及實習生活在生涯調適階段的衝擊。
    (三)實習教師的生涯決定—在分化與統整中來回擺盪:
    通過教師甄試為多數實習教師的短期目標,遠程目標則是追求積極進修成長。面對未來,實習教師充滿不確定感,也引發內心的衝突與掙扎,性別也導致不同的決定。
    就Tidedman的理論來說,我們發現較多的研究參與者是在教學實習階段,同時經歷「在分化與統整中擺盪」的過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分析 5 第一節 教師之生涯發展理論 5 一、教師生涯發展理論 5 二、實習教師之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分化與再統整的生涯探索歷程 10 第三節 生涯興趣類型之理論基礎 12 一、生涯興趣類型論 12 第四節 生涯建構系統之理論基礎 16 一、個人建構理論 16 二、生涯建構系統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1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1 一、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版) 21 二、生涯興趣量表(增訂版) 24 三、生涯訪談大綱 25 第三節 研究實施程序 26 一、問題形成 26 二、前導研究 26 三、正式研究 2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29 一、適配性指數分析 29 二、生涯建構分析 30 三、生涯訪談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33 第一節 實習教師生涯興趣類型與任教科目之適配性 33 第二節 實習教師之生涯建構 36 一、實習教師之一般性建構整理與分析 36 二、實習教師之核心建構整理與分析 44 第三節 實習教師生涯決定之澄清歷程 48 一、實習教師的生涯探索歷程--分化過程中的自我探索 48 二、統整過程中的教師生涯定位 53 三、實習教師的生涯決定—在分化與統整中來回擺盪 63 四、總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一、實習教師生涯興趣類型與任教科目之適配性結果 69 二、實習教師之生涯建構結果 69 三、實習教師生涯決定之澄清歷程 70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71 一、本研究的檢討 71 二、建議 71 參考文獻 74 中文部分: 74 英文部分: 76 附錄 78 一、生涯訪談大綱(初稿) 78 二、生涯訪談正式大綱 79 三、「職業興趣組合卡」理由集錦結果一覽表 8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玉珍(1998)。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高二女學生職業建構系統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誕生(1998)。讓教師專業生涯發展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中。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四卷第一期,5-10。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大學聯考選填志願輔導手冊。台北市:作者。
    李玉嬋(1992)。實習教師效能訓練與同儕支持小團體輔導在團體歷程、治療因素及效果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沁芬(1992)。輔導教師生涯發展及生涯重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倩鈺(2000)。教育實習中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師徒關係之探討。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輔導學報,12期,165-279。
    林幸台(1992)。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1997)。教師角色與生涯發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5-18。
    林幸台、金樹人、陳清平、張小鳳(1996)。生涯興趣量表指導手冊(增訂版)。北市:測驗出版社。
    林信榕(2000)。影響中等學校實習教師教育實習成效相關因素研究。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207-231頁)。北市:台灣書店。
    林信榕、陳斐卿(2000)。影響中等教育實習成效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9 – 2413 – H – 008 –002 -S),未出版。
    林麗美(1997)。國中實習教師的社會支持、教學困擾、教師效能及教師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1991)。生計發展與輔導。北市:天馬。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北市:東華。
    金樹人(2000)。職業興趣組合卡(國中版)--指導手冊。北市:心理出版社。
    金樹人(2002)。職業興趣組合卡(高中職版)--指導手冊。北市:心理出版社。
    金樹人(2003)。階梯法。未出版。
    金樹人、許宏彬(2000)。國中學生生涯建構與生涯發展程度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卷2期,23-64頁。
    吳芝儀(1998)。犯行青少年生涯建構系統與生涯關注。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1(社會科學分冊),51-92。
    吳芝儀(1999)。從建構論觀點看犯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與選擇。學生輔導雙月刊,61期,66-75。
    吳芝儀(2003)。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
    邱兆偉(2000)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相關關係。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101-120頁)。北市:台灣書店。
    施冠慨譯(1993)。初任教師的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高雄復文。
    袁志晃(1997)。你也抓得住!--談師範生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三卷第二期,23-26。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輯,113-133頁。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6)。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本科系相關科系及專門科目學分對照表暨施行要點。台北市:作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實習輔導組編印(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手冊。
    陳利玲(2001)。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斐卿(2000)。實習老師的蛻變—班級經營概念圖分析。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81-100頁)。北市:台灣書店。
    陳健生(2000)。實習教師的教學信念與發展。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121-154頁)。北市:台灣書店。
    陳聰文(1998)。教師生涯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4。
    許良明(2001)。我國中等學校實習教師教育實習實施現況、成效與改進之研究。台北市:文馨。
    許清練(2003):實習教師行政實習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輔導室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下冊)。台北市:東華。
    張振成(1998)。教師的專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1-16。
    楊深坑等(1991)。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專案研究。
    教師法。
    教育部(1995)。國中教師生涯輔導研習教材。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教育實習手冊編輯小組(1997)。教育實習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教育實習手冊編輯小組(1997)。教育實習手冊(法令解釋部分)。台北市:作者。
    楊惠琴(1997)。教育實習制度的理想與實際。載於中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227-267頁)。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6)。「教師實習與檢定制度討論與展望」討論文。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師範制度的挑戰與展望(157-159頁)。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1-226頁)。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劉之穎(1998)。教師生涯起步走。台北市:幼獅。
    劉金松(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覺丹英(2002)。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urden, P.(1981).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Des Moines, IA, Nov. 20, 1981).
    DeMoulin, D.F. & Guyton, J.W.(1988).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career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Louisville, KY, Nov. 1988).
    Fessler, R.(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J. Bruke & R.G. Heiderman(eds.) .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186-193). Stringfield ,I11.:Charles C. Thomas.
    Fuller, F. & Brown, O.(1975). Becoming a teacher. In K. Ryan(ed.) , Teacher education (pp25-5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and, J. L.(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Hycner, R.H.(1985). Some guidelines for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Human Studies,8,279-303.
    Katy, L.G.(1972). Development sta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rary School Journal ,73(1),50-54.
    Kelly, G. A.(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Vols.1-2).New York:Nortorn.
    Miller-Tiedeman, A.,& Tiedeman, D. V. (1990).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 In D. Brown, L. Books and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
    Neimeyer, R. A.(1985).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Lincoln/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Pervin, L.A.,&John, O. P.(1996).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Y: John Wiley&Sons, Inc.
    Sike, P., Meason, L. & Woods, P.(1985).Teacher Career: Crises and continuties. Great Britain: Tayolor & Francis Ltd, Basingstorke.
    Steffy, B. E.(1989)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Lancaster, Basel: Teachnomic Publishing Co.
    Tiedeman, D. V.&O’Hara,R.P.(1963). Career development:Choice and adjustment.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Weiner, D., & Gate, I.(1986). Congnitive complexity and interest crystalliz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6,48-59.
    Wu, C.-Y. (1997).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A Sample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PhD Thesis. Reading, U. K.: University of Reading.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