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奕綺
Tseng, Yi-Ci
論文名稱: 敘事理論運用於紀州庵文學地圖創作研究
A Creative Study of Kishu-An Literature Map by Narrative Theory
指導教授: 劉建成
Liu, Chi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敘事理論紀州庵文學地圖
英文關鍵詞: narrative theory, Kishu-An, literature ma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D.031.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9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城南的紀州庵一帶曾經是文人聚集的地方,作家王文興、余光中與房慧真都曾居住於此,詩社和文學出版社在這裡聚集萌芽,長久下來累積了豐厚的文學資源。紀州庵因為與地區文學歷史的連結,在2014年修復完成後轉型成為「文學森林」。有鑑於此,本創作研究以地圖敘事的方式來重現紀州庵地區的地方記憶,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對於地區場景的描述,轉換為敘事地圖的方式呈現。創作研究目的在於:1.探討地圖的相關文獻,歸納出地圖的功能形式表現。2.將敘事理論導入地圖設計中,建立一套敘事性地圖的案例分析架構,探討敘事性地圖中所運用的美感形式與象徵手法,作為創作模式建構的依據。3.收集描述紀州庵地區的文學作品,並轉換為文學場景的方式呈現在地圖上,讓觀看者一探當時的生活和認識地景的變化。
    在文獻探討階段以「地圖」、「敘事理論」與「紀州庵」等三個主題,討論地圖與敘事理論的關係,及紀州庵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文學作品之間的連結。在案例分析階段建構敘事性地圖的文化符碼分析架構,歸納出地圖中的圖像敘事所運用的方法,大多是以人物遊憩其中的形象和景物的象徵轉化手法來表現,因此運用於下一階段的地圖創作中。在創作表現階段期初,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找尋文學作品內容與地區中對應的位置,配合影像資料加以比對,作為場景視覺的參考依據,進而運用圖像敘事的方式和鳥瞰圖、重疊法與斜投影的表現手法,創作出八個文學場景,包含萬新鐵路、舊貨市場、廈門街、洪範與爾雅出版社、同安街、紀州庵、川端橋與新店溪,融入紀州庵文學地圖中。經由上述過程歸納出本研究結論:1.文學地圖運用於歷史地景再現,為建立地區特色的推力。2.敘事性地圖分析架構能有效解析地圖中的圖像敘事表現。3.敘事理論導入地圖創作,有助於表現地區的人文特色。

    The area of Kishu-An in Southern Taipei used to be a gathering place for literati. Writers, Wang Wen-Xing, Yu Guang-Zhong, and Fang Hui-Zhen once lived here. Poetry clubs and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s gathered here and bud. This area has accumulated abundant literary resources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Due to the conn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area, Kishu-An was restored and transformed to“Forest of Literature”in 2014. In view of this, the creative study reappeared the local memory of the Kishu-An area with the way of map narrativ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s of regional scenes in literary work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we converted these words to a presentation of narrative map form. The goals of the creative study including: 1.Exploring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map, and then inducting the presentations of function and form of map. 2.Importing narrative theory into map design, establishing a case study framework for narrative maps,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forms and symbolic methods used in narrative maps a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reative mode. 3.Collecting literary works describing Kishu-An area, and converting to literary scenes on the map, letting viewers glimpse the life at that time and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
    In the stage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p and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links between historical changes and literary works in Kishu-An area with three themes: “map”, “narrative theory” and “Kishu-An”. In the stage of case study, we constructed a cultural cod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narrative maps, and summarized the image narrative methods used on the maps mostly presented by images of characters and symbolic conversion methods of scenes. Therefore, we used the image narrative methods in the next stage of map creation. In the beginning stage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we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data, found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ry works, the corresponding location of the area, and image data as references for scene visions. Then we used image narrative methods, bird’s eyes view, overlapping and oblique projection performance to create eight literary scenes including Wanxin Railway, second-hand goods market, Xiamen Street, Hongfan and Erya Publishing Houses, Tong'an Street, Kishu-An, Kawabata Bridge and Xindian River in Kishu-An literature map.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ummarized by the above process is as follows: 1.Literature maps help to establis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y being used to reappear historical landscapes. 2.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narrative maps can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image narrative performances in maps. 3.Importing narrative theory into map design helps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3 研究方法 4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文獻回顧 7 2.2 地圖 12 2.2.1 地圖的定義 12 2.2.2 地圖的分類 14 2.2.3 地圖的特性 17 2.2.4 地圖的設計原則 18 2.2.5 地圖的設計表現 19 2.2.5.1 地圖的構成元素 19 2.2.5.2 地圖的空間表現 27 2.2.5.3 地圖的圖像表現 31 2.2.6 文學地圖的文化意涵 34 2.3 敘事理論 35 2.3.1 敘事的定義 35 2.3.2 圖像敘事 38 2.3.3 地圖中的圖像敘事 43 2.4 紀州庵地區概況 46 2.4.1 紀州庵的歷史 46 2.4.2 紀州庵地區的空間脈絡 50 第三章 案例分析 54 3.1 敘事性地圖分析架構 54 3.2 地圖案例的篩選原則 56 3.3 地圖案例分析 56 3.4 小結 81 第四章 設計創作 82 4.1 創作理念 82 4.2 創作流程 83 4.3 創作過程說明 84 4.4 創作主題 89 4.4.1 萬新鐵路文學場景 89 4.4.2 舊貨市場文學場景 92 4.4.3 廈門街文學場景 95 4.4.4 洪範與爾雅出版社文學場景 98 4.4.5 同安街文學場景 101 4.4.6 紀州庵文學場景 104 4.4.7 川端橋文學場景 107 4.4.8 新店溪文學場景 110 4.4.9 紀州庵文學地圖 113 4.5 創作成果展出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專書
    Anne Rooney著,馮奕達譯,2016,大人的地圖學,台北市:聯經。
    Ashley Baynton-Williams著,張思婷譯,2017,怪奇地圖:從虛構想像到歷史知識,115幅趣味地圖翻轉你所認知的世界,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Evelyn Goldsmith, 1984, Research into Illustration: An Approach and a Revie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D.K. Ching & Steven P. Juroszek著,林貞吟譯,2005,設計圖學,台北市,藝術家。
    Gerald Prince著,喬國強、李孝弟譯,2011,敘述學詞典,上海市:譯文。
    John Roman著,何佳芬譯,2016,插畫地圖藝術,新北市:楓書坊。
    Perry Nodelman著,楊茂秀、黃孟嬌、嚴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2010,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台東市: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Robinson, A.H., 1995, Elements of Cartography,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台北市,南方叢書。
    Steiner W., 2003, Pictorial narrativity. Narrative across media: The languages of storytelling, pp.145-177,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Wesseling E., 2004, Visual narrativity in the picture book: Heinrich Hoffmann’s Der Struwwelpeter.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35(4), pp.319-345.
    徐鍾珮,1951,我在台北,台北市:重光文藝。
    王文興,1978,家變,台北市:洪範。
    王文興等,2012,城之南—紀州庵與台北文學巷弄,台北市: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王開立,2007,畫地圖.說故事,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木村博之著,楊宗訓譯,2012,設計的邏輯—深入人心的視覺法則,台北市,旗標。
    李文堯、林心雅,2007,地圖會說話,台北市:時報文化。
    余光中,2006,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市:洪範。
    余光中,2007,蓮的聯想,台北市:九歌。
    吳宜庭等,2016,12個插畫家的台灣風情地圖,台北市:聯經。
    周得豪等,2017,時代、生活與環境的流變-城南文學地景藝術行動,台北市: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周慶華,2002,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房慧真,2013,小塵埃,新北市:木馬文化。
    房慧真,2013,河流,新北市:印刻。
    胡亞敏,2004,敘事學,武漢市 : 華中師範大學。
    祝國瑞,2004,地圖學,武漢市:武漢大學。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市:聯經。
    翁振盛、葉偉忠,2010,敘事學.風格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2002,地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
    孫皓瓊,2012,解構圖像:隱藏在圖像設計間的訊息傳達,台北市:佳魁資訊。
    陳玉文,2007,誰把地圖變裝了,台北市:橡實文化。
    張哲銘,2017,菜市:畫家帶你逛菜市,新北市:步步。
    張哲銘,2017,夜市:畫家帶你逛夜市,新北市:步步。
    賀忠儒、徐聖謨、姜道章、吳信政,2002,地圖學通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舒國治,2010,水城臺北,台北市:皇冠。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市:田園城市。
    劉可強,2005,市定古蹟紀州庵修復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潘桂成,1995,地圖學原理,台北市:三民。
    鄧家宙、Carmen Ng,2017,香港地區報:18區文藝地圖,香港:中華書局。
    賴玉釵,2013,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台北市:五南圖書。
    羅慧明,1994,應用透視圖學,台北市,南天書局。

    期刊
    吳忠性,1995,地圖學內涵的變化和發展,地理學報,第50卷,第1期,pp.90-93。
    陳俊文、游萬來,2002,地圖學中的視覺傳達設計,設計研究,第2期,pp.117-127。
    童約信,1999,臺灣主題地圖之現況分析與評價,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10期,pp.59-68。
    聞祝達、石慶得、鄒永龍,1992,地圖設計之研究,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3期,pp.95-108。
    聞祝達、石慶得,1999,資訊時代的地圖學教育,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10期,pp.1-14。

    論文
    李沂霏,2006,後現代敘事設計理論應用於平面廣告設計之影像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家榮,2008,插畫地圖之創作研究~以台南縣六甲鄉地圖設計創作為例,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憲群,2014,高雄市鹽埕區美食地圖之研究創作,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洪于婷、謝省民,2010,插畫式地圖的圖名及角色之視覺表現分析—以鄉鎮觀光地圖為例,設計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2010期。
    侯明秀,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珮瑄,2012,圖文敘事結構運用於成人繪本創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
    郭又瑀,2015,敘事理論應用於臺灣奇幻小說封面設計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今,2010,以地圖展開方式的記錄性繪本創作研究—以洲美國小為核心的社區風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任,2001,網路空間認知地圖之初探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陳嘉雯,2011,敘事性插畫地圖設計研究與創作,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陳藝茹,2015,文化地圖及空間文化的再現與學習—以城南文學地圖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鈺山,2005,保存運動與都市再發展—以紀州庵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景如,2009,淡水觀光導覽地圖摺頁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雜誌
    2014,庵心水岸生活誌,台北市:庵心水岸生活誌製作委員會。
    2016,城南臺北市定古蹟紀州庵冬季號06 2016.11-2017.02,台北市: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網路資料
    紀州庵文學森林http://kishuan.org.tw/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正橋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店線_(台鐵)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