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裴璞
Hong, Pei-Pu
論文名稱: 2005年台北市國三學生國家認同與相關因素之分析
A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9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in 2005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國家認同統獨意識政治社會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9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家認同的議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直是呈現備受爭議的一個焦點,從早期的歷史中一直被遺忘與犧牲,到後來甲午戰爭時的戰敗,興起對此種結果不滿的抗議心聲,但此卻也凝聚了台灣人的意識,而在日本統治殖民之下,使得台灣人的意識更為堅定,興起了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展開一場自我認同的追尋與摸索。
    但在國民政府收復台灣之後,因當時的統治方式不當,造成廣泛性的族群衝突,後來在蔣氏父子統治台灣時期,國民政府對於台灣民眾進行了國家形塑與整合的工作,也就是塑造了中國大一統的觀念,但是隨著民主化的開展,本土意識的崛起,社會有愈來愈多的不一樣聲音與主張,然而伴隨著選舉時惡性的炒作手法,使得族群之間呈現出更加嚴重的對立,如此模糊又分歧的情形促使得國家認同的危機更形惡化。
    基於上述歷史的發展與國內社會的現況,因此擬以問卷調查法針對西元2005年台北市國三學生調查其國家認同態度的傾向與政治社會化間相關因素的探討。此一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有:

    1.台北市國三學生認為中國此一名稱是不同於中華民國的,而中華民國的領土與人民被認為是指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的範圍比例占最高,但是儘管前項結果是獲得大多數國三學生的共識,但是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在關係上的認定,卻是呈現分歧的意見,有主張兩岸是毫無關係的,亦有主張儘管台灣是具有獨特性的,但是與中國大陸間仍然是有相連性。
    2.台北市國三學生的統獨意識較為支持無條件獨立建國與有條件獨立建國,但是此種結果與未來走向有人主張是自行決定即可,亦有人主張應該將國際社會的意見一同併入考量。
    3.台北市國三學生在國家認同上,情感的付出比行動的落實比例上來得更高,在付出行動時,較會考慮現實性的因素後再做決定的比例是很高的。
    4.台北市國三學生在國家認同的類型上是偏向於支持制度認同為主,文化認同為輔的主張,在族群認同上較為兩極,影響也並具有非全面性。而文化認同基礎上亦將中華文化的認同包含進去。
    5.關於國家認同的態度,在基本資料方面呈現顯著差異的有性別、政黨支持、職業與省籍的因素,但在教育程度上是看不出有顯著差異的,而母親的顯著差異又高於父親的影響層面。
    6.國家認同態度與政治社會化因素所列出家庭、學校、同儕與傳播媒體的選項上,均是很關的。
    7.台北市國三學生與父母或朋友在談論議題的互動上比例是偏低的。
    8.台北市國三學生在獲取政治新聞的管道上與政治知識的獲得上均以傳播媒體的比例所占最高。
    9.台北市國三學生以看電視或上網的方式來獲取政治方面的資訊在比例上是很高的。但是此部分僅止於單方面的接收而已,在參與電視上或是網路上有關於政治性議題方面的討論或投票是較少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台灣國家認同歷史之回顧 第一節 被遺忘、犧牲的邊陲地帶…………………………… 15 第二節 日本殖民社會的自我探尋…………………………… 17 第三節 國家認同的塑造、衝擊與轉變……………………… 22 第四節 民主化中眾聲喧嘩的國家認同……………………… 25 第三章 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國家認同相關實証研究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相關概念與理論………………………… 33 第二節 影響政治社會化媒介之分析………………………… 38 第三節 國家認同相關理論…………………………………… 43 第四節 國家認同的實証研究文獻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分析…………………………………………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取樣…………………………………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分析………………………………… 69 第五章 國家認同問卷基本資料分析 第一節 個人與父母親基本資料分析………………………… 73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因素基本資料分析……………………… 84 第三節 國家認同對象、統獨意識與國家認同強度之分析… 89 第四節 國家認同類型之分析………………………………… 101 第六章 國家認同與相關因素間的交叉分析 第一節 國家認同對象與相關因素間的分析………………… 109 第二節 統獨意識與相關因素間的分析……………………… 117 第三節 國家認同強度與相關因素間的分析………………… 121 第四節 國家認同類型與相關因素間的分析………………… 129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3 第三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155 參考書目……………………………………………………………… 157 附錄…………………………………………………………………… 162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甫昌(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p.145-147。
    王詩琅(1988),《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
    史 明(1998),《台灣人四百年史(增補版)》,台北:草根文化。
    田秀萍(1986),《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朱全彬(1998),〈由年齡、族群等變項看台灣民眾的國家及文化認同〉,《新聞學研究》,第56期,p.35-63。
    江玉貞(2004),《資訊全球化下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中學生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成有信(1993),《教育政治學》,江蘇:江蘇教育。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p.33-61。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p.5-39。
    (1997),〈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共生、衝突與解決〉,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p.15-30。
    (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p.53-85。
    吳新興(1993),〈民間交流對於臺海兩岸整合的意義〉,收錄於黃天中、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p.73-92。
    (1998),《海峽兩岸交流》,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叡人譯,Benidict Anderson著(200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2001),〈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的《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p.45-50。
    吳濁流(1989),《台灣連翹》,台北:前衛。
    李筱峰(1995),《台灣,我的選擇!:國家認同的轉折》,台北:玉山社。
    (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戰前篇)》,台北:玉山社。
    李廣均(2001),〈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的《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
    余 霖(1985),《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1973),〈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第11卷第3期,p.13-22。
    林嘉誠(1980),《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博士論文。
    (1989),《政治心理行程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 儒(1996),〈政治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研究〉,《國民教育》,第36卷第6期,p.60-66。
    周育仁(1997),《認識政治》,台北:台灣書店。
    易君博(1970),〈政治社會化的分析〉,《憲政思潮》,第12期,p.1-15。
    (1998),《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碩士論文。
    胡 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討(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
    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p.85-126。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台北:月旦。
    馬起華(1977),《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晏揚清(1996),〈國家認同與中國的統一〉,《師大三民主義學報》,第17期,p.106- 136。
    袁頌西(1969),〈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思與言》,第7卷,p.4。
    (1974),〈我國家庭政治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上)(下)〉,《思與言》,第11卷第5、6期,p.1-12、22-29。
    (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
    (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資訊教育出版部。
    (1994),〈台灣大學生的省籍意識與國家認同〉,《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2期,p.41-91。
    (1995),〈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2期,p.99-136。
    (2000),〈「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家庭與臺灣國小學童的政治學習」〉,《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2卷第4期,p.97-132。
    陳韋碩(2001),《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八十九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昭男(2001),《屏東縣國小教師國家認同觀及其國家認同議題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生(2001),《台灣政黨與政治文化》,台北:翰蘆。
    陳信義(2003),《台灣青少年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市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1977),〈政治社會化的意涵〉,《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1期,p.139-145。
    (1979),《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德成。
    (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慧萍(2005),《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
    張秀雄(1992),《加強各級學校民主法治教育整體研究與規劃「高中組」》,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案委託研究報告。
    (1993),《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頁強,p.233-278。
    郭洪紀(2002),《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台北:慧明文化。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
    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彭堅汶(1992),〈國家認同與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近代中國》,第87期,p.51-70。
    彭懷恩(1993),《政治學的世界》,台北:風雲論壇。
    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台北:月旦。
    傅曉芬(2002),《國家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佳文(2001),《台灣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以桃園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1994),〈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第21卷第2期,第22卷第1期,p.127-137。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p.51- 84。
    (2003),〈台灣民主理念的發展及其問題〉,收錄於江宜樺、李強所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p.3-37。
    趙 剛(1996),〈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p.1-72。
    劉俊斐(1995),〈「政治共同體」的塑造與重整─兼談國家認同教育之政策方向〉,《國教園地》,第53、54期,p.11-18。
    蔡文輝、李紹嶸編(1998),《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1998),《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賴麗瑩(2005),《海外台灣僑民國家認同的世代差異─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1971- 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易竣(1997),《台灣選民國家認同類型之研究:1996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臺灣社會研究》,第26卷,p.1-27。
    蕭揚基(2002),〈臺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及其相關因素〉,《公民訓育學報》,第11卷,p.67-107。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partyID.htm(西元2005年1月25日)

    貳.英文部分
    Almond,G.A. & Verba,Sidney(1963)The Civic Cultur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y.London:Verso.
    Beck, P.A.(1977)”The Role of Agents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A.R.Staley(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Y.:A Divis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Easton, D.(1965)An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Rustow,Dankwart.(1970)“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2(3):337- 363.
    Smith, Anthony D.(1986)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d:Basil Blackwell.
    Sorensen,George(1993)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Vishnevskii, Iu R. and L. Ia Rubina(1999)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1990s,” 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Vol.40, Iss. 5, pp.25-52, Armon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