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摘 要
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從整體結構來看,乃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顯現出政治倫理的社會性;或者因時代的動亂與征戰,人心渴求精神上的安定與超脫,若因社會民生富足康樂,顯現在水墨人物畫中的是生活悠閒安樂的一面。本文著手探討女性圖像在於中國水墨人物畫中的呈現與時代意義、社會心靈的反應以及女性圖像在水墨人物畫中的心裡意涵。指的便是時代因子下女性圖像呈現的的心靈反應。
而本論文之主題:「戲與迷思」,最主要便是探討女性在時代歷程中的角色扮演問題,以及畫面中呈現出的女性心裡意涵。採取一個特別的角度,由女性心緒的角度出發,以時代背景對女性心理的影響及畫家眼中的時代女性作一探究。
戲,隱喻女性的定位問題與父權體制之間的關聯,以及社會虛假的現象。
迷思,則指的是生命流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反思。自古女性深受父權體制之限制,現代女性則得以獨立自主。但現代社會之女性又深受紛亂的社會因素困惑,抑鬱和疏離的社會傾向,紙醉金迷等對女性自身的定位產生迷思。
中國水墨畫中女性圖像的題材擷取隨著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的變遷及女性角色身份的改變與增加,賦予繪畫中女性圖像的變革。繪畫反應現實,進行對繪畫中女性角色定位的反思。在創作中作古今的對比省思。我們在研究中看到,民國之前,傳統仕女人物畫仍無法擺脫對女性美貌的聯想,但在傳統中女性地位的呈現上,容易表現出陰性特質在社會上的附屬地位,如娼妓、女僕、或妻子與丈夫地位差異的次等形象,而民國之後,在女性的心理意涵著述方面,也漸漸不再侷限於面無表情或含羞媚態,反而漸漸顯出現代女子的自在和自信。可見畫家受時代影響,因時代之脈動而有了新的作法,並忠實的表現出當時的女性心緒。我們也在研究中瞭解女性角色的演變和定位的移轉。在畫家的思想中,可能真實呈現自我心中的意念,亦可能就時代的角度,忠實的描繪女性在時代中的形象。本文除了加入關於生物學、女性主義的觀點外,並在圖像佈局上作型態上的研究,更加入對筆墨應用的立論,因為畫家本身作品在技術上的呈現,是影響畫面在心理意涵呈現上相當重要的環節。
其次,女性的陰性特質可能是時代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也是畫家們樂於描述的題材。不可否認就圖像學的觀念看之,畫家們樂於以女性的陰性特質、陰柔特質、母性形象作為安定社會的力量,我們甚至可以發現,由中國的水墨人物畫中,對女性的描述,皆是帶著善意的,似乎女性的陰性特質便是一種善的特質。也因女性的美貌和陰性特質使得畫家經常將女性的角色使用在一種唯美理想的展現。另一個角度觀之,因此女性形象的表現,似乎在無形之中受到某種程度的束縛。
在此次的研究中是以作品為主而立論為輔,行理論實驗之後,以筆者自身的創作體驗和動作,其中之基本創作理念為:
1.女性系列:以現代女性與古代作一對照,傳達傳統與現代的歷程,女性對傳統包袱的承擔與迷思,
2.戲系列:以戲劇臉譜、佛之面容及其中的女性角色對繪畫社會性作一探究省思,反映社會之景況與心靈反應
3.迷思系列:以女性對現代社會與時間流逝的迷思為主要探討之議題。
結論部分,希望藉由個人對藝術本質、東方美學、文化傳承的了解及對現實環境時代精神、創作自由的體現,督促自己不要做世俗的附庸,而要秉持歷史使命感,找尋自己的定位點。最後,旨在透過人物外表的神形,傳達內心的感知,以是關心社會,表現人生為訴求。
參考書目
一、專 書:
1.蘇利文,《中國藝術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85年10月
2.沈柔堅等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9年4月
3.王秀雄等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5月
4.何恭上主編,沈以正撰文,《歷代美人畫選》,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4年2月28日
5.何恭上主編,陳長華撰文,《當代美人畫選》,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4年2月28日
6.沈以正,《人物畫法123》,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7.劉芳如,《中國人物畫技法》,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88年11月
8.吳梅東主編,《中國美術之旅》1至5集,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
9.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三信出版社,1975年
10.夏乾豐譯,凱.埃.吉爾伯特,赫.摩恩著(K.E.Gilbert,H.Kuhn),《美學史》(A HISTORY OF ESTHETICS)上下卷,上海洋文出版社,1987,
11.刁筱華譯,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12.Panofsky《造形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年
13.俞昆,《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14.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下冊,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15.陳朝平,《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2月初版
16.楊翠屏譯,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新潮文庫:358,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3年1月
17.陳貞馥,《明清人物肖像畫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18.H.W.JASON著,曾堉.王寶蓮譯,《西洋藝術史》,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1986年
19.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張大千-仕女》,香港, 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1日
20.傅申、陸蓉之合著,《張大千的世界-張大千先生百年紀念展導覽手冊》,台北市,時報出版1998年
21.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2年
22.李美枝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1985年1月
23.賀田武良,《近代中國繪畫》日本,角川書店,1974年
24.胡品清譯,波特萊爾著,《巴黎的憂鬱》,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年9月
25.蔣健飛,《中國民初畫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76年5月再版
26.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雄獅叢書6-031,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27.李德,《一廬畫談》,台北縣,一盧同門印行
28.王朝聞,《中國美術全集》,遊藝編,《面具臉譜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29.吳文彬《傳統人物畫法》,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4年
30.吳梅東等編,《中國美術之旅》1至5集,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31.神林恆道、朝將宏三、島本浣,《藝術學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9月
32.凱蒂.米列(Kate Millett),《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紐約,1996年9月
二、畫冊
1.《蔣兆和全集》上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2.《鄭善禧畫集》,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0年10月
3.《袁金塔 1985-1988》,袁金塔出版,1988年12月
4.《梁秀中六十回顧展》,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1.陳綬祥,《顧愷之》,《中國美術巨匠週刊》026,編號126,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2月25日
2.薛永年,《任伯年》《中國美術巨匠週刊》014,編號114,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3日
3.單國霖,《仇英》,《中國美術巨匠週刊》054,編號154,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9日
4.劉曦林,《徐悲鴻》,《中國美術巨匠週刊》013,編號113,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26日
5.巴東,《張大千》,《中國美術巨匠週刊》076,編號176,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2月10日
6.《中國美人畫的發展》,藝術家9,1976年2月
7.李渝,《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女性形象》,雄獅美術85,1978年3月
8.單國強,《古代仕女畫瑣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2,1981年5月
9.李霖燦,《中國的仕女畫》,雄獅美術187,1986年9月
10.沈以正,《論我國人物畫觀念和技法在發展中的重要性》,藝術家84,1982年5月
11.黃光男,《表裡如一之美--由人品與畫品談起》,收錄於美術論叢42《生活美學》,頁157
12.聶蕙雲《仕女畫的美感造型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83學年度,民84年
13.劉芳如,《民初中國人物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71學年度,民72年
14.劉美芳 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家的女性題材畫作研究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85學年度,民86年
15.薛鈺蓉,《女性意識的成長及其教育意涵—以西蒙•德•波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民88年
16.李慧蓉,《水墨人物畫中的社會性與人文試探——城市掠影創作研究》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民88年
17. 印淳玉,《任伯年人物畫風格之研究》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民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