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黃國維
Thesis Title: 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1945-1972)
A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1945 to 1972
Advisor: 周愚文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1
Academic Year: 99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211
Keywords (in Chinese): 台灣二次大戰後大學教育高等教育
Keywords (in English): Taiwan, post-war, university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448Downloads: 28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本文主要在探討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1945-1972)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情形,全文從機構、學生與教師三大面向加以探究,透過相關文件與統計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一步地了解當時台灣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最後並試圖探尋出影響大學教育發展的可能因素。據此,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校院成長速度並不一致,是歷經先緩慢、後快速、再緩和的過程。
二、聯合招生方式成為大學主要的入學管道,國文、英文及三民主義成為聯合招生考試的共同考科。
三、整體的大學教育品質雖是向上提升,但潛藏影響教育品質的隱憂。
四、女性參與大學教育的程度逐步提升。
五、中央政府對於大學教育發展的位居主導的地位。
六、經濟發展對於戰後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七、人口的持續增長帶動教育的擴張,並促使對大學教育的需求逐漸提升。
總之,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已不同於日治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亦為日後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利基。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quir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1945 to 1972.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institutions, students and teachers. By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statistics, it is furth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t that time in Taiwan, and try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factors affecting its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growth rate of university in Taiwan from 1945 to 1972 is inconsistent. At first, it was slower, and then became faster, finally slower again.
2. Joint admission has become the main method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Chinese, English and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have become the common examination subjects.
3. Although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was improving in general, but there were the potential factors to impact on it.
4. The rate of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5. Amo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6.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aiwan was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7.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population caused the expansion of primary &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t also made the demand for university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sum,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1945 to 1972 is different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has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and was also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史料 14 第二章 時代背景簡述 17 第一節 政治發展 17 第二節 經濟發展 22 第三節 教育發展 30 第三章 機構面的發展 39 第一節 學校體制的轉變 39 第二節 學校數量的成長與分佈 43 第三節 個別時段的發展情形 49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學生面的發展 73 第一節 入學資格、方式與修業年限 73 第二節 學生數量的成長與分佈 85 第三節 學生就讀科系分佈的發展 97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五章 教師面的發展 107 第一節 專任教師資格與聘任 107 第二節 教師數量的成長與分佈 112 第三節 教師素質的改變 122 第四節 小結 126 第六章 影響我國大學發展的可能因素 127 第一節 政治因素 127 第二節 經濟因素 133 第三節 人口因素 142 第四節 中小學教育因素 144 第五節 小結 147 第七章 結論 149 參考文獻 155 附 錄 167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
<台北大學校務委員任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檔號:1315。
二、報紙
中央日報,《中央日報》,1954. 06. 13,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學聯合招生各系錄取最高最低分數 聯招會昨公佈>,《中央日報》,1962. 08. 08,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丙組取一二九三人 甲組新生今夜發榜>,《中央日報》,1963. 08. 25,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甲組發榜共錄取四七六七人 最高分數四七○最低分二○九分>,《中央日報》,1963. 08. 26,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專乙組新生昨起分批發榜 今下午可全部揭曉>,《中央日報》,1963. 08. 27,第四版。
聯合報,<大專聯招新生 丙組今放榜 教部將續研究改進聯考問題>,《聯合報》,1964. 08. 25,第二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招丙組昨天放榜 錄取一三八一名>,《中央日報》,1964. 08. 26,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專乙組新生昨起分發放榜 全部名單今可公佈 最高最低錄取標準揭曉>,《中央日報》,1964. 08. 27,第四版。
中央日報,<丙組名單揭曉計一六五二名 各校科系錄取分數人數發表>,《中央日報》,1965. 08. 10,第四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招錄取新生 甲組今起分發 乙組新生昨天全部分發完畢共取八一九○名多取六八名>,《中央日報》,1965. 08. 12,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院校本年聯考甲組科系錄取名額 比預定人數增加九六名 聯招會並公佈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5. 08. 14,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院校聯招放榜 甲組已分發三千餘名 錄取最高分為五一七分 四大學須在四百分以上>,《中央日報》,1966. 08. 13,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乙組取三六九八名 丙組今晚兩次放榜>,《中央日報》,1966. 08. 15,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院校聯考丙組昨日放榜 共錄取三六三一名 比率逾百分之四六>,《中央日報》,1966. 08. 17,第三版。
中央日報,<本年大專聯考各組分發竣事 丁組共錄取六○一五名部分名單今晨張貼>,《中央日報》,1966. 08. 17,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甲乙組各科系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7. 08. 15,第三版。
中央日報,<丁組各科系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7. 08. 16,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招丙丁組各科系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7. 08. 17,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甲乙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8. 08. 07,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甲丁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8. 08. 08,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丙丁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8. 08. 09,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乙丙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9. 08. 07,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甲丁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69. 08. 09,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乙丙兩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70. 08. 07,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專聯考甲丁兩組錄取標準>,《中央日報》,1970. 08. 09,第三版。
中央日報,<乙丙兩組首日分發最高最低錄取分數>,《中央日報》,1971. 08. 12,第三版。
中央日報,<甲丁組錄取最高最低分數>,《中央日報》,1971. 08. 14,第三版。
中央日報,<大學聯招昨日分發科系最低錄取分數>,《中央日報》,1972. 08. 31,第三版。
自立晚報,<關於高等教育的幾件事>,《自立晚報》,1953. 09. 02,第ㄧ版。
秦亦文,<教育復員建設的準備(上)>,《中央日報》,1950. 08. 29,第六版。
三、專書、論文
大同工學院編,《大同工學院大同工業職業學校》。台北:大同工學院,1967。
中央大學七十周年特刊委員會編,《中央大學七十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85。
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譯,美國加州司丹福研究所著,《教育與發展-中華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教育計劃之任務》。台北:譯者,1962。
中國文化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大學校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9。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學會編,《張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台北:編者,1982。
中國教育學會、師大教育研究所編,《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台北:編者,1976。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1972:7-9)。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1。
天主教輔仁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輔仁大學,2007。
王永太,《鳳鳴華岡:張其昀傳》。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台北:天下遠見,1999。
王承緒譯,C. Kerr著,《高等教育不能迴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王紹楨等撰,《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台北:南京出版,1982。
王塗發,<戰後台灣經濟的發展>,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387-414。
丘愛鈴,《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未出版。
古明芳主編,《中大風光:中央大學九十週年校慶特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稿》,卷十,光復志。台北:編者,1952。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台北:編者,1954。
台灣省立海洋學院出版組編,《台灣省立海洋學院簡介》。基隆:省立海洋學院,1968。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台灣民政》(第一輯)。台北:編者,1946。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編者,1946。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中民國台灣省統計提要》。台北:編者,1971。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6。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7。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8。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59。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0。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1。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2。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6。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7。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8。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69。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70。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71。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72。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統計室編印,《台灣省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7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台灣教育》。台北:編者,195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九年國民教育籌備工作及其主體計畫之實施》。台北:編者,197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篇)。台北:編者,198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北:編者,1984。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篇)(上)。台北:編者,1987。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篇)(下)。台北:編者,1987。
台灣省稅務局編,《台灣省稅務統計年報》。台北:編者,1992。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民國45年5月18日行政院臺(45)教字第2628號令核准「四十五年高級中學畢業生會考暨專科以上學校入學聯合試驗辦法」。
石萬壽主纂,《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稿:建校六十週年紀念》。台南:國立成功大學,1991。
伍振鷟,<我國高等教育之回顧:體制、組織與功能>,載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廿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體制、功能與學校組織》。台北:師大書苑,1990。頁1-33。
伍振鷟、吳清山、周愚文編,《見證教育發展軌跡:百件教育重要檔案選輯》。台北:教育部,2006。
交通大學工學院編,《交通大學八十年》。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1976。
成功大學校史編纂小組編,《世紀回眸:成功大學的歷史》。台南:成大,2001。
朱澤民、劉阿榮,《中國國民黨與經濟建設》。台北:正中,1984。
江丙坤,《中華民國經濟發展概況》。台北:經濟部,1984。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月報》。台北:編者,1967。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月報》。台北:編者,1979。
余玉照,<我國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7。頁195-212。
何宛倩,<東吳大學在台復校與衛理公會關係之探討(1951-1962)>,載於東吳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東吳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01),頁133-211。
何振盛、杜嘉芬譯,D. Roy著,《台灣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書局,198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未出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5期(1993年9月),頁143-157。
吳文星、陳舜芬、伍振鷟著,陳舜芬譯,<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載於伍振鷟主譯《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台北:師大書苑,1990。頁339-363。
吳振漢、梁世佑編撰,《中大校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
呂興昌主編,《國立成功大學校史紀要.初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1976。
宋平著,《蔣介石和他的對手們》。台北市:風雲時代,1993。
李匡郎總編輯,《恩典:輔仁大學在台復校四十週年特刊》。台北:輔仁大學,2001。
李怡紋,《張其昀因應學校教育發展課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未出版。
李松林著,《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1993。
李玲珠、湯兆舜、黃尚志編,《高醫傳薪-歲月足跡:高醫五十年ㄟ代誌》。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04。
李玲珠、湯兆舜、黃尚志編,《高醫傳薪-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04。
李紹盛,《民國精英人物的故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黨史述》(第四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會,1994。
李雲漢,《史學圈裏四十年》。台北:東大,1996。
李雲漢,<指南山下話當年-五十年前就讀政大研究部的回憶>,載於第五屆政大校友世界嘉年華會籌備委員會編,《親愛精誠八十年-政大校友回憶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2007。頁181-199。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1984。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
李筱峰著,《島嶼新胎記:從終戰至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沈文叔、唐慧貞、溫鼎勳編,《交通大學九十年》。新竹:國立交通大學,1986。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書店,1959。
汪知亭編,《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汪淳主編,《中國醫藥學院二十年》。台中:中國醫藥學院,1978。
私立中原理工學院編,《中原理工學院概況》。桃園:中原理工學院,1972。
周進興,<大學聯招的演變>(二),《選才》,第78期(2001年2月)。
周愚文,<社會發展與教育政策—中央政府遷台初期我國教育政策的回顧(1949-1954)>,《教育資料集刊》,第31輯(2006年),頁1-16。
林正芳譯,E. Patricia Tsurumi 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2005。
林佳靜主編,《台北醫學大學校史:1958-2007》。台北:台北醫學大學,2008。
林建福,<台灣高等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1993。頁159-183。
林美惠譯,彭明敏著,《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1988。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文化問題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
東海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編,《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1955-2005》。台中:東海大學,2007。
林清江,<我國大學教育的社會學分析>,《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8輯(1976年),頁27-43。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1981。
林清江,<各級各類教育之發展-高等教育>,載於郭為藩編撰,《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上)》。台北:廣文書局,1981。頁223-254。
林鐘雄,《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台北:三通圖書,1995。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1983。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1992。
孫震,《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
朗裕憲、陳文俊編著,《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1983。
財政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財政統計年報》。台北:編者,1976。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1991。
高明士主編,《台灣史》。台北:五南,2006。
高信等作,《逢甲大學創校卅週年的回顧》。台中:逢甲大學,1991。
國史館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
國立台灣大學編,《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報告書》。台北:編者,1945。
國立台灣大學編,《國立台灣大學校史稿(1928-2004)》。台北:編者,20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史》。台北:編者,1993。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二十週年專輯編輯小組主編,《國立高雄師範學院20年》。高雄:高雄師範學院,1987。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編者,2007。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1998。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台北:文化大學,1984。
張其昀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三冊)。台北:文化大學,1984。
張建邦等譯著,《大學的功用》,台北:驚聲文物,1969。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1996。
教育部,《教育通訊》,5卷15、16期合刊(1954年6月)。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1991。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2003。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1957。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1974。
淩鴻勛等撰,《學府紀聞:國立交通大學》。台北:南京出版,1981。
許智香,《臺灣的大學教育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 發展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未出版。
逢甲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滄海雄心在: 逢甲大學四十年》。台中:逢甲大學,2001。
郭俊銘,《政府遷台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
郭為藩,《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台北:文景,1982。
郭碧英,《台灣地區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
陳三井,〈政治情勢的演變〉,載於台灣省文獻會編,《台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編者,1995。頁367-397。
陳正茂,《台灣經濟發展史》。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
陳昭穎,《從菁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未出版。
陳舜芬,<戰後台灣地區高等教育設校政策>,載於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205-237。
陳舜芬,<戰後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的發展>,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7。頁161-170。
陳碧華,<大學聯考貧家子弟靠它出人頭地>,載於聯合報社編,《歷史的創造者:為台灣四十年選拔企劃典範專輯》。台北:編者,1992。頁25-34。
陳儀深,<論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303-349。
陳曉飛譯,A. Flexner著,《現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鹿憶鹿主稿,《世紀春風: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紀念特刊》。台北:東吳大學,2000。
傅錫任主編,《淡江大學校史》。台北:淡江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1987。
曾守得總編輯,《彰化師範大學30周年校慶特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1。
程思遠著,《李宗仁先生晚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
黃人傑,《我國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與高中(職)「三民主義」教材適切劃分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87。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台灣史》。台北:五南,2001。
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楊亮功,<我國高等教育之沿革及其進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高等教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65。頁11-34。
楊亮功、何漢文,<調查二二八事件報告>,載於李雲漢、許師慎、蔣永敬編,《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1988。頁377-408。
楊亮功口述,<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經過>,載於李雲漢、許師慎、蔣永敬編,《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1988。頁340-376。
楊深坑,<西德大學教育的發展背景與特色>,《比較教育通訊》,第21期(1989年10月),頁12-21。
經濟部工礦計劃連繫組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編,《台灣土地改革論叢》。台北: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1963。
葉娟娟,<從統計分析看台省高等教育發展>,《師友》,第251期(1988年),頁52-53。
葉龍彥,<台灣光復初期的高等教育(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文獻》,第102期(1992年),頁63-96。
詹盛如,<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9期第6卷(2001年),頁99-122。
管美蓉,《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教育控制:台灣地區的歷史考察(1949-2001)》。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
蒯通林譯,松本巍著,《台北帝國大學沿革史》。台北,譯者,1960。
趙文藝,<我國近二十年來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1期(1973年),頁369-447。
趙賡颺,《梅貽琦傳稿》。台北:邦信文化,1989。
劉真,<歡欣與憂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34期(1951年6月)。
歐素瑛,<光復初期的國立臺灣大學>,《國史館館刊》,第24期(1998年),頁51-90。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台灣大學(1945-195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未出版。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載於孫文,《三民主義》。台北:正中,1953。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圖書館複印,1987。
盧紹稷,《從教師到教授—一個中學教師升為大學教授的自述》。台北:三民,1977。。
興大七十年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興大七十年》。台中:國立中興大學,1990。
賴光臨等撰,《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南京出版,1981。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
遲景德,<國民大會繼續進行>,載於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五篇,戡亂與建國。台北:編者,1991。頁720-769。
靜宜大學編,《喝采:靜宜大學四十五週年校慶特刊》。台中:編者,2001。
錢復,<外交之奮鬥>,載於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五篇,戡亂與建國。台北:編者,1991。頁984-1020。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2006。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1999。
薛化元等編撰,潘繼道執筆,《台灣的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
羅文基,<近四十年來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檢討>,載於歐陽教、黃俊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書苑,1994。頁21-36。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貳、西文部份
M. G. Ash.(ed.) German Universities: Past and Future. RI: Berghahn, 1997.
J. H.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Y : Image Books, 1959.
M. Trow.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197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