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芸
論文名稱: 從Basay 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
指導教授: 詹素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Basay金雞貂平埔族社群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以北部濱海地區的原住民之社群關係為研究核心,從「地域社群」概念出發,透過歷時性的觀察視角,檢視十七世紀至清代的北濱原住民─指涉的對象分別為十七世紀的Basay 部落,與清代的金包里、大雞籠、三貂三社,於經歷過西荷勢力進駐與納入清朝的帝國體制下,其社群內部結構、對外的村際關係、與外來勢力的互動方面之現象及變遷。藉由文獻、契書、考古資料同時檢視空間與時間的方式,剖析兩個時代的社群所呈現在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的延續性、相關性、抑或斷裂性,以及社群關係的結構內涵所發生的作用。北部濱海地區做為一個完整的地理區域,從Basay 到金雞貂,係從原始建構在血緣、地緣而發展出具有相當程度文化同質性的社群關係,經歷清朝政治勢力與漢人社會在各方面產生一體兩面的影響下,形成的金雞貂三社社群關係與結構已然改變,無論是空間上的社域分佈,亦或與住民密切相關的生計問題、文化傳統,均顯示與漢人農業型態的文化發生涵化的痕跡。北濱原住民的地理、歷史特殊性,有臺灣島上強烈區域性發展的特質,藉由本文的論述,希望能提供一個可探索的途徑,去瞭解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的歷史脈絡。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源起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概念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 12 第二章 近代初期歷史的展開 第一節 十七世紀的東亞貿易體系與西荷勢力擴張 15 第二節 Basay 進場──雞籠、淡水間的活動舞台 19 第三節 Basay 三社的分佈與聚落特色 24 第三章 Basay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遭逢 第一節 地緣分類與人群邊界 43 第二節 Basay 的對外關係與社經角色 49 第三節 Basay 與外來勢力的互動關係 57 第四節 Basay 的內部差異 70 第四章 清代族群勢力之配置與重新分配 第一節 清代國家體制與漢人文化之移入 73 第二節 土地所有權概念的植入與社地、社域、社址分佈 81 第三節 社域:十七世紀至清領時期,空間範圍的延續及變遷 106 第五章 經濟社會文化的延續與涵化 第一節 維生方式與經濟概況 115 第二節 部落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會 134 第三節 人群邊界與村際關係 154 第六章 結論 163 徵引書目 169 附錄:契約文書編目表

    一、一般史料(包括檔案與古文書集)
    丁曰健,1997《治臺必告錄》,文叢17。臺北:臺銀經研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朱景英、盛清沂校訂,1974《海東札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邱秀堂編著,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文叢105。臺北:臺銀經研室。
    周鐘瑄,1962《諸羅縣志》,文叢141。臺北:臺銀經研室。
    郁永河,1996《裨海記遊》,文叢44。臺北:臺銀經研室。
    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文叢92。臺北:臺銀經研室。
    姚瑩,1958《東槎紀略》,文叢7。臺北:臺銀經研室。
    故宮藏軍機檔,《軍機處檔摺件》。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拱乾,2004《臺灣府志》,文叢65。臺北:臺銀經研室。
    高賢治編,2003《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北市文獻會。
    唐贊袞,1984《臺陽見聞錄》,文叢30。臺北:臺銀經研室。
    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文叢105。臺北:臺銀經研室。
    陳侃,1969《使琉球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文叢172。臺北:臺銀經研室。
    陳夢林,1993《諸羅縣志》,文叢141。臺北:臺銀經研室。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1993 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中華。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藏;收錄於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折頁圖)。
    張燮,1968《東西洋考》,臺北:商務。
    黃叔璥,1981《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美英,1995《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福建臺灣鎮總兵武隆阿(等),《宮中檔奏摺-嘉慶朝》。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2000《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地契文書》。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
    1959《臺案彙錄甲集》,文叢31。臺北:臺銀經研室。
    1966《臺案彙錄壬集》,文叢227。臺北:臺銀經研室。
    1863《臺灣私法物權編》,文叢150。臺北:臺銀經研室。
    《清代臺灣大租取調書》,文叢152。臺北:臺銀經研室。
    1994《臺灣私法物權編》,文叢150。臺北:臺銀經研室。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74。臺北:臺銀經研室。
    劉澤民編,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上﹚》。南投:文獻館
    謝繼昌,1999《凱達格蘭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二、專書與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等編,
    2001《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下)》。臺北:稻鄉。
    1991.03.23〈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臺北〉,《臺灣風物》41(3):118-133。
    江樹生譯,
    2002《熱欄遮城日誌(二)》。臺南:台南市政府。
    2003《熱欄遮城日誌(三)》。臺南:台南市政府。
    李文良,2004〈土地行政與契約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解題〉,《臺灣史研究》11(2):224-225。
    李毓中,2006〈西班牙人在福爾摩沙〉,《艾爾摩沙: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慧珍、吳孟真、周佑芷、許壬馨、李毓中等譯,
    2003〈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1632 年所寫「福爾摩沙島情況所關事務的報告」〉,《臺灣文獻》54(4):283~305、55(2):325~341。
    2004〈前福爾摩沙島長官阿隆索˙賈西亞˙羅美羅(Don Alonso Garcia Romero)致新西班牙(墨西哥)副王卡德列依塔侯爵(Marques de Cadereita),告訴他在該島所遭遇的情況,並包括一份有關該島防禦概況的報告〉,《臺灣文獻》55(1):273~279。
    Jose Maria Alvarez 著,吳孟真、李毓中譯,2003〈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在福爾摩沙的傳教〉,《臺灣文獻》54(4):311~323、55(1):281~296。
    李文良,2004〈土地行政與契約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解題〉,《臺灣史研究》11:2,頁224-225。
    宋錦秀,1996.6〈嘉慶以前三貂鹽寮地域史的建構〉,《臺灣史研究》3(1):97-142。
    吳守禮,1952〈乾隆八堵番契釋文與事類集證〉,《文獻專刊》3(3⁄4):42-43。
    林朝棨、周瑞燉編著,1974《臺灣地質》。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金関丈夫、国分直一,1965〈基隆灣沿岸における考古学的調查〉,《水產大學校研究報告》人文社會篇11:32-35。
    施添福,199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麗完,
    2005〈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
    《臺灣史研究》12:1-41。
    2002《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中冊)》。臺中:中縣文化。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志明,2003《番頭家 :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翁佳音,
    1999〈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商業交易與原住民〉,《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45-80。臺北市: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西班牙道明會在北臺灣的宣教〉,《臺灣教會公報》2381。
    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翁佳音,
    2003〈世變下的臺灣早期原住民〉,《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
    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翁佳音、薛化元撰,
    1998《萬里鄉志》。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唐羽,
    2001《雙溪鄉志》。臺北縣雙溪鄉:北縣雙溪鄉公所。
    2004《貢寮鄉志》。臺北縣貢寮鄉:北縣貢寮鄉公所。
    1989〈清代基隆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上)〉,《臺北文獻》直字第90期,頁33-73。
    1990〈清代基隆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下),《臺北文獻》直字第91期,頁59-95。
    曹永和,2001〈環中國海域史上的臺灣和日本〉,《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頁1-36。臺北:聯經。
    陳宗仁,
    2000〈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1-26。
    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市:南天。
    陳秋坤,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2001《地契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移川子之藏,1934〈ヶタガラン族の大雞籠社〉,《科學の臺灣》2(5):7-12。
    康培德,
    2001.12〈荷蘭時代蘭陽平原的聚落與地區性互動〉,《臺灣文獻》。52(4):219-253 。
    2003.6〈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1-22 。
    2003〈十七世紀基隆河流域、淡水地區原住民社群分類再議〉,《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頁17-3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6〈林仔人與西班牙人〉,收於呂理政編《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209-222。臺北:南天。
    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2004〈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師大地裡研究報告》40:67-89。
    溫振華,
    1997〈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5:15-24。
    1998〈清朝小雞籠社初探〉,《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5:17-23。
    1998〈臺北縣鄉土史的重建──以三貂社為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3:35-48。
    1998〈再讀1654 年北臺古地圖〉,《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8:4-8。
    2000〈清代武朥灣社社史〉,《臺灣史蹟》36:136-147。
    2003〈毛少翁社社史〉,《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頁1-1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15-41。
    詹素娟,
    1998.4〈Sanasai 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頁29-5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地域與社群──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多群性〉,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合辦之「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1999 年5月1-3日。
    2001〈地域社群的概念與檢驗――以金包里社為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頁63-80。
    2003〈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2。
    2006〈「熟番」身世~臺灣歷史上的原住民〉,《臺北文獻直字》,158:1-32。(未出版)《金山鄉志(歷史篇)》。臺北:金山鄉公所。
    詹素娟、劉益昌主編,1999《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e Mari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澤民,2004〈從古文書看清代東螺社、眉裏社名制-聯名制之親名後聯型或永續性姓名制姓後聯型〉,《臺灣文獻》55(2):頁1-45。
    劉益昌,
    1995〈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1-2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籌備處。
    1998〈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平埔族群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28。
    1998.11〈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讀後〉,《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8:16-20。
    1997《臺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
    Blusse Leonard,1999 The Formosan Encounter: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v. 2. 1636-1645)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Jose Eugenio Borao Mateo,
    1992.12 “Spanish Presence in Taiwan 1626-164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17:315-330。
    1993.6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98-120。
    1998.11 〈對《大臺北古地圖考釋》一書之評論〉,《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8:38-41。
    2001 Spaniards in Taiwan。臺北:南天書局。

    三、學位論文
    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臺大歷史所碩論,1997。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坊 : 17 至19 世紀臺灣的藍靛業〉,暨大歷史所碩論,2001。

    四、契約表格資料來源
    本文契約來源有以下專書或網站資料庫,為使表格不致繁雜,故於契約表格之資
    料來源欄位,將以下出處以代號或簡稱表示。

    A 高賢治編著,《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市:北市文獻會,2003 年
    B 劉澤民編,《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上﹚》, 南投市:文獻館,2004
    C 黃美英,《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D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市 : 環球書社 , 民66
    E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年
    F 謝繼昌,《凱達格蘭古文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民88
    G 邱秀堂編著,《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75
    H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銀經研室,臺灣文獻叢刊44,1996)
    I 《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 30-31
    J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北:文建會,2006。該項資料出處包括第貳輯之第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冊。以第十冊之第10 頁為例,係以「J10:頁10」表示
    K 詹素娟、劉益昌主編,《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市文獻會,1999 W 翁佳音編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 基隆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5。

    另有簡稱「臺中」,係指臺中圖書館之臺灣地區古文書資訊網收錄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博物館課民族文物館及永漢民藝館所收藏之古契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典藏之古契書、及臺灣大學歷史系所「臺灣關係已刊印古契約文書調查收集計畫」所提供之古文書資料數位化成果。編號以原件編號表示簡稱「臺史所」,係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藏契書,本文自古文書資料庫搜尋相關契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與「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二出處,均以此名稱及原件編號表示。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