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育禎
論文名稱: 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
THe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王如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優質學校優質學校因素優質學校品牌管理
英文關鍵詞: Quality School, quality factors of Quality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優質學校的優質因素與品牌管理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與學校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優質學校成員知覺優質學校優質因素與品牌管理的差異情形,進而探究優質學校優質因素與優質學校品牌管理的關係,再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小學、學校成員及後續研究參考之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在參酌相關文獻後,編製成「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2006-2009年臺北市優質學校獲獎之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為研究母群,先採取立意抽樣,共計47所學校接受調查。再依據學校規模採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填答人數,共發出547份問卷,回收問卷355份,回收率達64.9%;剔除填答不完全之無校問卷10份,總計有效問卷為34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3.1%。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綜合文獻及調查研究結果之發現,獲得以下十一項結論:
    一、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優質因素之程度佳,其中以「採取實際的行動」、「瞭解與認同」及「規劃適宜的策略」等層面具備較高程度。
    二、臺北市優質學校具有優質因素程度大致為佳。
    三、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優質因素之程度,不因學校類別與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差異。
    四、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優質因素之程度,會隨成員之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職務或身份與最高學歷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知覺上差異。
    五、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優質因素之程度,會因學校性質與學校歷史等學校背景之不同而有差異。
    六、臺北市優質學校具有品牌管理之程度佳,其中以「成效評估」層面程度較高。七、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品牌管理之程度大致為佳,但「執行與管理」層面與「計畫」、「成效評估」等兩層面間仍有落差。
    八、臺北市優質學校具備品牌管理之程度,不會因成員之性別、最高學歷不同而有差異,亦不會因學校歷史與學校規模等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九、臺北市優質學校具有品牌管理之程度,會因成員之年齡、服務年資、職務或身份等不同而有顯著的知覺差異。
    十、臺北市優質學校具有優質學校品牌管理之程度,會因學校類別與學校性質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十一、臺北市優質學校優質因素與品牌管理之整體及各層面,皆具有高度正相關。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小學、學校成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factors and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uality factors and brand management in personal variables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tud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for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as developed as the study tool.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livered to 47 Qualit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from 2006 to 2009. Then 547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the Quality Schools. 355 out of the 547 questionnaires sent out were effective.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a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2.0, and the statistics techniqu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finding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scores of the quality factors of the Quality Schools were high. Among all dimensions of quality factors, the dimensions of adopting the practical actions,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ying, and planning the suitable strategy were scored higher.
    2.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factors in Quality Schools showed high-leveled quality.
    3.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school staffs’ quality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variable school level and school scale.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wareness of quality factor of Quality Schools’ staffs in terms of the variable gender, age, seniority, current position, and education level.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factor of Quality Schools in terms of the variable school level and school history.
    6.The scores of the brand management of the Quality Schools were scored high. Among all the dimensions, the dimension of effects- evaluation was scored higher.
    7.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rand management in Quality School showed high-leveled quality. However, it still existed a drop between the dimension of implement and management, and the dimension of planning and effects- evaluation.
    8.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awareness of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s’ staffs in terms of the variable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school history and school scale.
    9.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ward the awareness of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 between staffs’ age, seniority, and current position.
    10.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ward the awareness of br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School between staffs’ school level and school quality.
    11.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r the whole, there wa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factors and brand management.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to ou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staffs and the future studies for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意涵、相關理念與現況 13 第二節 優質學校品牌管理意涵與相關理論 33 第三節 優質學校與品牌管理之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優質學校優質因素現況分析與討論 75 第二節 優質學校品牌管理現況分析與討論 111 第三節 優質學優質因素與優質學校品牌管理相關情形分析與討論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一、中文部分 157 二、英文部分 162 附錄 165 附錄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165 附錄二 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問卷(初稿) 168 附錄三 專家效度推薦函 172 附錄四 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問卷(專家效度用) 173 附錄五 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問卷(正式問卷) 180

    一、中文部分
    王章嘉(2006)。臺北市優質學校指標之學校顧客知覺研究 -以市立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炤喬(200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嬿淑(2006)。教育政策行銷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教育局精緻教育政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國嬪(2007)。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朱經明(2007)。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艾豐(2003)。品牌經營策略。高雄市:宏文館。
    沈怡君(2007)。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雲驄、湯宗勳譯(1998)。D. A. Aaker著。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勢品牌?臺北市:商業周刊。
    李佳芬(2006)。私立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義良(1995)。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慶宗(2005)。優質學校的核心關鍵--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134,48-50。宋幸娟(2008)。臺北市優質學校之行政管理指標與經營策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一斌(1999)。品牌卡位贏家。臺北市:維德文化。
    吳明清(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臺灣教育,631,42-45。
    吳玟琪譯(2000)。L. B. Upshaw著。建立品牌識別。臺北市:台視文化。
    吳宗霖(2005)。從知覺品質及品牌忠誠度來探討消費者對延伸產品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行動通訊系統業者的的雙品牌客制化手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思華(2001)。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城邦。
    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臺北縣:冠學文化。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5)。優質學校經策略與校長專業發展:指標城市與指標領導者。教育研究月刊,129,118-125。
    吳清基(2006)。優質學校2006。載於吳清基等(主編),研習叢書第一九七期精緻教育系列「優質學校2006:校園營造篇」(6-13)。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婉如(2007)。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磐聳(1993)。企業識別系統。臺北市:藝風堂。
    金恩堯譯(2006)。Marshall King著。品牌就是王牌。臺北縣:前景。
    金恩堯譯(2006a)。Marshall King著。贏在品牌。臺北縣:前景。
    胡政源編著(2006)。品牌管理:品牌價值的創造與經營。臺北縣:新文京開發。洪雪卿(2004)。優質學校營造之研究--以教師效能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順慶(2001)。品牌:行銷之跟。輯於高登第譯,D. A. Aaker等著。品牌管理(頁1-2)。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袁世珮、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臺北市 :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臺灣分公司。
    涂季吟(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國立臺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高登第譯(2001)。D. A. Aaker著。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品牌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高登第譯(2002)。D. A. Aaker & E. Joachimsthaler著。品牌領導。臺北市:天下文化。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惠祺(2005)。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徐孝恭(2005)。優質學校校園文化精進策略--以「螢橋國中」為例。教師天地,134,40-43。
    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Allan Afuah著。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臺北市:華泰。
    徐秀媚(2007)。小老闆啦啦隊6:品牌操作實務完全解析。臺北縣:數位人。陳玉君(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志銘譯(2003)。Thomas God著。品牌密碼。臺北市:培生。
    陳金珍(2004)。學校本位校務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陸谷孫(1992)。英漢大辭典,p 2742。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統計處(2008)。國民小學校別資料。200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8)。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0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4)。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2009年3月24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張文權(2008)。臺北市優質學校政策分析。臺灣教育,650,50-56。
    張明輝(無日期)。優質學校經營理念與策略ppt。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schooladministration/excellenceschoolmanagement(simple).pdf
    張明輝(無日期a)。優質學校經營ppt。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web.ntnu.edu.tw/~minfei/schooladministration/excellenceschoolmanagement(97-1ppt).pdf
    張明輝(1998)。美國藍帶學校計畫,2009年3月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artical(american)-4.html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9-20。
    張明輝、王湘栗(無日期)。教育行銷策略的創新思維,2010年3月22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educationalmarketingstratedgy.pdf
    郭瓊俐等譯(2003)。Schultz, D.E. & Barnes, B.E.著。品牌策略。臺北市:五南。湯志民(2002)。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面向。臺灣教育,618,2-14。
    黃坤謨(1999)。從CIS到SIS,談校園識別系統在學校公共關係上的實際運用。研習資訊,16(4),83-86。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英(2002)。行銷學的世界。臺北市:天下文化。
    黃桐良(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行政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國序(2006)。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義良(2008)。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的內涵及其困境探討。學校行政,53,122-141。
    黃義良、馬惠祺(2008)。國民小學品牌管理、學校效能及其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0,63-84。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101-103。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華泰。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114,96-110。葉連祺(2006)。品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48,107-109。
    葉連祺(2007)。增進品質與品牌之教育經營策略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79,19-4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珮嘉(2005)。私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趙嘉文(1999)。朗文十萬詞辭典,p. 787。香港:培生教育。
    蔡瑤昇等(2004)。品牌對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量表之建構。行銷評論,1(1),37-52。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明德(2002)。企業識別系統與學校識別系統。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2,59-62。
    劉舜傑(2000)。建構優質的學校環境教育教材之特質取向及參考指標:一個德懷術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蘊芳(譯)(2000)。Thomas D. Kuczmarski著。創新K管理(Knowledge)。臺北市:經典傳訊。
    鍾巧如(2007)。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點。
    戴國良(2005)。行銷管理:策略、經營與本土實務。臺北市:五南。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輯於戴曉霞等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9)。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世隆(2005)。國立大學行銷策略對品牌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3。
    藍美貞、高仁君譯(2004)。Marc Gobe著。公民品牌,感性行銷。臺北市:天下雜誌。
    羅竹風主編(1997)。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9). Brand management.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mstrong, G. & Kotler, P. (2004).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UK: Prentic-Hall.
    Andersen & Pettersen (1996). The benchmarking handbook: Step-by-steo instructions. London: Chabman & Hall.
    Barnes, C. (1993). Practical marketing for schools.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Belk, R. W. (1988). Possessions and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aseach, 15, 139-168.
    Bendell,Tony,Boulter,Louise & John,K. (1993). Benchmark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ndon: 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Blackston, M. (1992). A brand with an attitude: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Journal of the Marketing Research Society, 34(3), 231-241.
    Blackston, M. (1993). Beyond brand personality: Building brand relationships. In Aaker, D. A. & Biel, A. L.(Eds.), 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pp. 113-12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ernatony, L. (2002). Misaligned values. Brand Strategy, 163, 31.
    Davis, S. M. (2000). Brand asset management: Driving profitable growth your bran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Evans,I. G. (1995). Marketing of schools. New York, NY: Cassell.
    Frase, L. E. & Conley, S. C. (1994). Creating learning places for teachers, too.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Gibbs, P. & Knapp, M. (2002). Marketing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An educator’s guide to promoting courses,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 London: Kogan Page.
    Keegan, W. J., Moriarty, S. E. & Duncan, T. R. (1995). Market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 Hall.
    Kim, P. (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3(7), 20-30.
    Kolter, P. (2002).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1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Keller, K. 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Knapp, D. E. (2000). The brand Mindset. New York: McGraw-Hill.
    Lanrent, G. , Kapferer, J. N. & Roussel, F. (1995).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brand awareness scores. Marketing Science, 14(3), 170-179.
    Latta, R. F. & Downey, C. J. (1994). Tools for achieving TQ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Marconi, Joe. (2000). The brand marketing book: creating, managing and extending the value of your brand.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ark, C. S. & Srinivasan, V. (1994). A survey-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and its extendi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1, 271-288.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 (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Rich, J. M. (1992).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4th). New York: The Free.
    Savioz, P., & Sannemann, E. (1999).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IEEE, 2, 137-143.
    Scheetz, M & Benson, T. (1994). Structuring schools for succes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Sirgy, M. J. (1982). Self 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287-300.
    Tauber, E. M. (1988). Brand leverage: 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control wor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8(4), 26-30.
    Temporal, P. (2002). Advanced brand management from vision to valu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VanAuken, B. (2000). The brand management checklist: Proven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winning brand. London: Kogan P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