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嘉璐
Hsu, Chia-Lu
論文名稱: 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與學校適應經驗之分析-以北部一所頂尖大學為例
An Analysis of Working-Class Students' Family Resource and Experience of School Adaptation–An Example From a Top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許殷宏
Hsu, Yin-Hung
口試委員: 楊洲松
Yang, Chou-sung
陳淑敏
Chen, Shu-min
許殷宏
Hsu, Yin-Hung
口試日期: 2023/01/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6
中文關鍵詞: 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學校適應因應策略
英文關鍵詞: working-class, family resource,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coping strategies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13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在個體處於「半獨立」的大學時期,原生家庭的資源仍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高度影響力,影響著學生生活的每一道選擇。不同家庭社會階級所持有的資源自個體大學前的成長歷程即產生差異,勞工階級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過去的生命經驗與手中握有的資源持續在大學中的學校適應產生影響,個體在結構與資源的拉扯下,進而影響了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邀請四位就讀頂尖大學的勞工階級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分享親身經歷的生命故事,帶領我們瞭解其成長歷程中家庭中的各項資本如何作用於當前的大學學校適應,面對適應問題採取的因應策略又是哪些類型。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勞工階級大學生家庭資源的匱乏對其教育歷程造成主要限制,卻也激發潛在的推力
貳、勞工階級大學生在頂尖大學中的適應問題主要為經濟不利所衍生,但伴隨社會期望而來的心理壓力亦有重要影響
參、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採多重因應策略,在生活、學習與生涯面向以積極性因應為主,社交面向以消極性因應為主
肆、勞工階級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受所處社會脈絡影響,但學校文化和文憑主義進一步突顯適應問題的嚴重性
伍、勞工階級大學生能敏銳覺察結構限制且具備高度自我效能感,使其在結構限制下仍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

During the "semi-independent" college years, the resources of the original family still play a high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l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ing every choice they make in their lives. The resources held by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of families vary from the growth process before entering college. After college students from working-class families enter college, their past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resources they possess continue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school adaptation in college, and the individual's coping strategies are further influenced by the tug of structure and resources.
This is a qualitative study in which four working-class students attending top universities were invited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and share their life stories, leading us to understand how various capital in the family plays a role in the current college adaptation and what kind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y adopt in the face of problems.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concluded:
1. The lack of family resources brings limitations as well as impetu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of children
2.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of working-class college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caused by economic disadvantage, but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s that accompany social expectations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3. Working-class 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to life, study and career is mainly focused on positive, while social adaptation is mainly focused on negative.
4.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working-class colleg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context, but the school culture and credentialism further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adjustment problem.
5. Working class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acutely aware of th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have a high sense of self-efficacy, so that they still have the ability to choose actively under th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背景對家庭資源的影響 11 第二節 大學生學校適應內涵與相關研究 36 第三節 學生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61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6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9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7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3 第四章 四位勞工階級大學生的故事 75 第一節 阿松的故事 75 第二節 阿竹的故事 107 第三節 小梅的故事 137 第四節 小蘭的故事 174 第五節 故事之後 2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9 第一節 結論 239 第二節 建議 245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248 參考文獻 250 中文部分 250 英文部分 261 附錄 264 附錄一 知情同意書 26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265

中文部分
王佳琦(2017)。高職進修學生學校適應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王怡澄(2009)。大學生的完美主義、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王啟宇(2017)。優秀勞工階級子女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正向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
王雅文(2017)。打造階級流動力:家庭學校與階級再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石兆蓮(2006)。明新科技大學學生學習狀況探討。明新學報,32,379-395
行政院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6次修訂)。取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41413555071.pdf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朱晴(2021)。大學生謹慎性特質、一般自我效能與大學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41-66。
江建芳(2020)。繁星推薦生進入國立大學適應之研究-以就讀嘉義縣某高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何國賓(2011)。國小學童圖形推理能力、社經背景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何皓婷(2018)。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普通班教師特教專業知能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何薇玲(2017)。幼兒發展與輔導。高點。
吳正耀(2021)。體育班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田徑代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吳來信、葉至誠(2022)。社會學。國立空中大學。
吳淑禎(2018)。生涯韌力:大學青年的生涯逆境知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197-230。
呂綺芬(2010)。弱勢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家庭互動對兒童學習情形影響之研究:從兒童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李佾珏(2016)。國民中學學生學校適應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李宗穎(2019)。知識建構、母職論述與階級慣習:論汪培珽的親職書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李明峻(2012)。學生生涯需求之探討—以北部普通大學職輔中心之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嘉欣(2018)。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
沈姍姍、王瑞賢、方德隆、蘇峰山 (2016)。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符碼與教育機制之介紹。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2),153-182。
沈暉智、林明仁(2019)。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以1993-1995出生世代及其父母稅務資料為例。經濟論文叢刊,47(3),394-453。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心理。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1),35-62。
林大森(2017)。當今大學教師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解析:Weber學派的觀點。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1),1-42。
林怡瑩(2017)。身心障礙資優學生之自我認同、學校適應及支持需求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家琪(2016)。中部地區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培斯(2019)。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思考、心理健康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林梅蓉(2005)。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林湘慧(2003)。家庭社會空間與學童習性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林琬穎(2019)。啟聰學校聽障生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林楷育(2018)。全國中等學校手球選手社會支持及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
施品禎(2013)。高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現況和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胡幼慧、姚美華(2002)。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17-132)。巨流。
孫麗君(2005)。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金錢觀之比較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6,309-330。
徐茹郁(2016)。國中學生現實與虛擬之憤世嫉俗、人際關係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祝子媛(2008)。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翁伯寧(2019)。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不同類別的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
馬于雯(2009)。「軍校生學校適應量表」發展與模式初探。測驗學刊,56(4),519-542。
馬國棟(2008)。個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貸款與工讀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升智。
高雅雯(2019)。發展遲緩兒童自早期療育機構轉銜至幼兒園之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高嘉蔚(2007)。階級與國小生的學校學習:從生存心態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劭柔(2013)。弔詭的分叉路?兩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教育行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明蘭、鄭博真(2020)。技專校院新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華醫學報,53,1-24。
張芳全、陳俐君(201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自然科學習興趣對自然科學習動機影響之縱貫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2),1-33。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教育研究集刊,52(1),129-161。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東華。
張智淵(2022)。大學生自我分化對人際關係滿意度之影響: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張雅清(2018)。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校適應之影響:新北市建國國小新住民家庭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莊士賢(201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學校適應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莊淑娟(2021)。大學生性別平等素養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春足(2020)。國民中學學生學校適應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殷宏(1997)。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刊,39,149-168。
許嘉猷(1987)。台灣與美國階級結構之比較。美國研究,17(2),37-79。
陳玉珍(2014)。學歷非通膨、文憑未貶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4-15。
陳如涵(2011)。台灣勞工階級的孩童照顧安排與養育風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陳李綢(2000)。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心理。
陳定金(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心理。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79-98。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采宣(2020)。國中甲組女子籃球隊隊員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
陳俐綸(2013)。八位都會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的教育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三民。
陳威(2021)。新北市國中田徑代表隊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109年新北市中等學校田徑運動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禹昕(2021)。自我認同與環境支持對經濟弱勢大學生校園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陳迪暉(2004)。古典社會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與比較:以Marx、Weber、Durkheim及Simmel為例。通識研究集刊,5,129-156。
陳韋霖(2020)。體育系學生的成就目標取向與學校適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體育學系。
陳書梅、劉益君(2014)。大學生對生涯資訊需求之探索性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0(1),82-100。
陳桂菊(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淑玫(2009)。低社經背景學童具高學業成就者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琇杏(2015)。陪孩子走出困境,看到生命的光亮。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86-191。
陳莉芹(2020)。臺灣大學生生涯發展議題之探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9(1),7-10。
陳惠玲(2021)。提升國小情緒行為問題學生學校適應之普通班自我決策教學方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斐虹(1996)。大學生離家經驗及其與父母依附關係改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陳意嘉(2021)。大學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陳嘉良(2018)。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工作活力、班級氣氛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陳錦鴻(2018)。大學生人際關係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
陸怡芬(2020)。思覺失調症青年重返校園之學校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傅翌雯(2007)。大學生學習策略及其運用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游錦雲、李慧純(2010)。臺灣地區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生涯自我效能感與就業意願之關係探討-以高等教育資料庫為例。國教新知,57(1),26-42。
程湘芸(2015)。不同社經背景母親與子女親子互動探討—以課後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黃百善(2020)。大學生人際壓力與適應之關係:探討華人文化雙軸向因應之中介與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Bogdan, R. C., & Biklen, S. 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黃炯彬(2019)。新北市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
黃庭康(2017)。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37-63。
黃素芳(2015)。社經背景及教師文化知覺對家長在親師合作的教育行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
黃筑翊(2020)。雙北市國民小學運動社團學童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黃隆興(2022)。家庭社經背景、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對學生學習表現與教育抱負之影響:植基於PISA 2018臺灣學生的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心理。
黃詩芸(2021)。國小在家教育學生回歸普通班學校適應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身體病弱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綱維(2018)。新移民子女文化資本、人際關係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龍岡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毅志(1998)。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5,5-36。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8,1-31。
黃毅志、林俊瑩(2010)。「教育與職業不相稱」的新測量與其對工作收入、主觀意識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45-83。
黃稼芸(2008)。大學生離家經驗、依附風格與大學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黃瓊諄(2011)。國中生選擇高職之升學決策因素、職業興趣與高職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黃韞臻、林淑惠(2009)。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中部五所大學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41-56。
黃獻戊(2019)。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希望感、生命意義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楊玉惠(2014)。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楊國豐(2014)。高職進修學校新移民子女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楊淨瑜(2019)。高中職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緒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緒經驗的影響歷程之探討: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葉重新(2020)。心理學(第五版)。心理。
廖慧宜(2006)。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劉世閔(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高等。
劉佳怡(2021)。中部地區大專校院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劉怡彣(2008)。不同背景大學生的多元經驗與公民參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劉昌和(2009)。台灣勞工教養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劉俐均(2015)。大學生學習困擾及其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劉後頌(2001)。屏東地區大學生次級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鎔毓(2007)。大學生課業學習相關經驗分析:一般生與技職生之比較。課程研究,2(2),91-122。
潘宥因(2021)。桃竹苗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援服務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心理。
潘憲華(2021)。臺中市各大學原住民族大學生學校適應問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
蔡元福(2019)。國家文化對子女學校適應之影響-以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蔡宛娟(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新住民家庭學童學校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蔡宜璇(2014)。大專校院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蔡瑞明、林大森(2000)。教育與勞動市場的連結:以台灣教育分流為例。在劉兆佳(主編),市場、階級與政治: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頁143-190)。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五南。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蕭凱愛(2019)。大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友誼自尊後效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蕭雅如(2012)。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培生。
賴楷嬑(2016)。經濟壓力下,大學生打工對課業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駱明慶(2016)。誰是臺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6(1),47-95。
謝仲豪(2016)。我國大學射箭選手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謝志龍(2014)。家長參與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之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4(1),93-134。
謝甄滿(2008)。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謝曉穎(2022)。家庭社經地位、家庭資本、教養行為與幼兒認知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
簡若純(2021)。新住民子女家庭支持對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簡茂發、郭碧唫、葛道明、鮑洪生、魏麗敏(1994)。國、市立師院學生適應問題、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8,1-46。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97-140。
顏妤庭(2021)。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與大學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羅玉容(2005)。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羅貞貽(2010)。價值的界線:台灣中產階級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蘇銘勳(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少子化現象下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
英文部分
Anderson, K. T., & McClard, A. P. (1993). Study time: Temporal orientations of freshmen students and computing.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4(2), 159-177.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McGraw-Hill.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and meth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Greenwood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rth, H. H., & Mills, C. W. (2014).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st ed.).Routled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6)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Doubleday.
Hammersley, M., & Turner, G. (1980). Conformist pupils? In P. Woods (Ed.), Pupil strategies: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pp. 29-49). Croom Helm.
Hodgson, P., So, K. Y., & Hung, P. (2008). Th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freshmen through a blended approach. In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Lareau, A.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rear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5), 747-776.
Lazarus, R.S., & Folkman, S. (1996).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akulski, J., & Waters, M. (1996). The reshaping and dissolution of social class in advanced society. Theory and Society, 25(5), 667-691.
Phelan, P., Davidson, A. L., & Cao, H. T. (1991). Students' multiple worlds: Negotiating the boundaries of family, peer, and school culture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2(3), 224-250.
Reay, D., Crozier, G., & Clayton, J. (2009). ‘Strangers in paradise’? Working-class students in elite universities. Sociology, 43(6), 1103-1121.
Sirin, S. R. (2005).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3), 417-453.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ods, P. (1979). The divided school. 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7/07/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