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佳玲
Lee, Chia-Ling
論文名稱: 臺灣網路小說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以「蝴蝶」的「穿越小說」為例
The Implications for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of Taiwan's Internet Novels: Seba's " Time-traveling Novels"
指導教授: 李琪明
Lee, Ch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網路小說穿越小說
英文關鍵詞: feminism, care ethics, internet novel, time-traveling nove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75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路小說作為文學之新興形式,不僅具有休閒之功能,同時能成為承載文化與傳遞道德價值之工具;此外,網路小說以作家與讀者雙方互為主體,重視互動與交流,並呈現多元化觀點之樣態,乃與女性主義精神及關懷倫理理念相互契合。
    本研究基於前述以網路作家「蝴蝶」(Seba)之穿越小說系列為文本,探究其所具備之道德意涵與教育意義,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究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的女性主義意涵;二是探究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的關懷倫理意涵;三是藉由探究蝴蝶穿越小說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進而尋求網路小說所具備之教育意義。
    研究方法主採文本分析,以蝴蝶已出版之十八本穿越小說與部落格上相關之留言作為分析對象,並兼納內容分析,透過研究者自編之「網路小說之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分析類目表」,以連載之回數作為分析單位,呈現出蝴蝶穿越小說中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分布樣貌。
    根據研究結果可發現: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富含女性主義意涵,不只重構性別後天/社會建構,呈現對女性生命經驗的觀照,同時顯露對於父權社會系統的質疑,展現出對平等社會制度的追求,相當重視女性主義價值的實踐。其次,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亦蘊含關懷倫理意涵,不僅表露出對於不同聲音的關注,展現對道德情感的重視,同時體現互賴關懷關係之的建立,呈現關懷行動之落實,更反映出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互為主體的觀點。再者,本研究亦發現蝴蝶網路小說具備教育意義,其不但可作為價值與道德意涵之傳遞媒介,而且提供了溝通平台,可用以關懷實踐,並提供讀者進行批判與反思之空間。
    有感於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而對文本創作者、教育者以及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期望網路小說所蘊含之價值與其所具備之功能可被重視與善用,以建立當代資訊科技下的公共溝通網絡,以利多元與理性的互動與分享。

    Internet novel as a new genre of literature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recreation, but also can be an expressibl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moral values. In addition, internet novel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of writers and readers, and pres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through both subjects. The quality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dea of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This study inquires moral implications and educational meanings of "Time-traveling Novels" written by Seba.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in Seba's time-traveling novels, and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tents, to seek educational meanings in the internet novels.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ncludes textual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Seba's 18 time-traveling novels and the related comments on Seba's blog are adopted as the texts for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uses “The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Category Table of Internet Novel” as a research tool to present the distribution of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in Seba's time-traveling novels.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at Seba's time-traveling paper novels contain the implications of feminism and care ethics. Besides, her internet novels have the educational meanings.
    Firstly, Seba's time-traveling novels not only reconstruc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s and reflect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women, but also challenge the patriarchal social system and pursue the equality. Seba notices the subordination of women; what is more, she narrates women's experiences as a feminist practice of writing. Besides, Seba's time-traveling novels consist of care ethics. The novels not only appear the attention on different voices to show the emphasis on morality, but also implement caring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reliable caring relationships of characters. We can even find Seba's time-traveling novels reflec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are-giver and the cared-for subjects. Moreover,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eba’s internet novels becomes the media of expressing moral meanings and values. Her blog provides readers with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criticize, reflect and implement caring.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clus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writer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are as follow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f the public sphere on the internet can be established. And the merit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internet novels will be valued and put to good use. Therefore, the pluralistic and rational interaction on the internet can be promo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四節 名詞解釋............................................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女性主義與文學......................................21 第二節 當代關懷倫理的意涵...................................42 第三節 臺灣網路小說與蝴蝶的穿越小說..........................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9 第二節 研究對象............................................93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信度..................................101 第四節 研究期程...........................................1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111 第一節 蝴蝶穿越小說中的女性主義意涵.........................111 第二節 蝴蝶穿越小說的關懷倫理意涵...........................136 第三節 蝴蝶穿越小說網路型態的教育意義.......................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建議..............................................178 參考文獻.................................................182 附錄.....................................................193

    壹、中文部分
    aimify (2014年11月12日)。誤棲梧桐之十【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30518746-%E8%AA%A4%E6%A3%B2%E6%A2%A7%E6%A1%90--%E4%B9%8B%E5%8D%81
    bhtw85(2014年09月19日)。傅探花之三十五【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30366995-%E5%82%85%E6%8E%A2%E8%8A%B1--%E4%B9%8B%E4%B8%89%E5%8D%81%E4%BA%94
    Lily Lily (2014年07月17日)。傅探花之四【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30203955-%E5%82%85%E6%8E%A2%E8%8A%B1--%E4%B9%8B%E5%9B%9B
    Vicky Wang(2012年04月17日)。洞仙歌之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7482628?comment_page=2
    九把刀(2007)。依然九把刀。臺北市:蓋亞出版。
    万俟尹(2010年02月24日)。望江南二十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4927632-%E6%9C%9B%E6%B1%9F%E5%8D%97--%E4%B9%8B%E4%BA%8C%E5%8D%81%E4%BA%8C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2),1-20。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丹丹、劉建(2014)。論網絡文學中「穿越小說」的敘事模式。文教資料,14,9-10。
    王光明(1996)。談談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寫作。二十一世紀雙月刊,37,77-84。
    王春香(2010),談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的區別。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2(6),153-154。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譯(原編者:Carol Gilligan)。臺北市:心理。
    王瑞香(2012)。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王璦玲(2003)。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71-128。
    石致華(2011)。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何春蕤(1994)。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台灣文藝,145,7-11。
    何錫蓉(2006)。女性倫理學的哲學意義,社會科學,11,139-146。
    吳秀瑾(2009)。論Darwall理性關懷福祉理論:關懷倫理學的評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1,85-121。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原作者:Strauss, A. & Corbin, J.)。嘉義市:濤石。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
    呂育生(2009)。以關懷為核心的師生關係-諾丁之關懷倫理學在道德教育上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彥達(2012)。當代穿越小說研究 ---以耕林出版社迷系列言情小說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健忠(2010)。情慾花園:西洋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情慾文選。臺北市:秀威資訊。
    呂慧君(2009)。臺灣網路小說之呈現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呆呆滴小颯(2010年02月23日)。望江南二十一【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4927630-%E6%9C%9B%E6%B1%9F%E5%8D%97--%E4%B9%8B%E4%BA%8C%E5%8D%81%E4%B8%80
    宋建峰(2010)。穿越小說:流行元素下的徬徨與吶喊。廣東教育學院學報,6,68-70。
    李自芬(2004)。網絡文學與文學本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36-140。
    李佳蓉(2010)。倫理美學品格教育的力量:以Nel Noddings思想初探。美學雙月刊,177,66-75。
    李宜芳(2005年10月)。陰性書寫的「身體」寫作-以郝譽翔為例。盧孳艷(主持人),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實踐。「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2005年女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
    李琪明(2007)。德育理念與實踐。載於教育部(編印) ,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9-53頁)。臺北市:教育部。
    李琪明(2011)。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
    李琪明(2015)。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作為品德教育的核心。中等教育,66(4),6-17。
    李貴生(2009)。純駁互見--王國維與中國純文學觀念的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69-204。
    杜國清(譯)(1981)。中國文學理論(原作者:劉若愚)。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75)
    沐清(2011年08月03日)。燕侯君之八【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7230668-%E7%87%95%E4%BE%AF%E5%90%9B--%E4%B9%8B%E5%85%AB
    林世璿(2012)。結與解──蝴蝶療癒小說的敘事模式與讀者效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林芳玫(2012)。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9-53。
    林容榆(2010)。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8THU00045025)
    林淑惠(200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閱讀理解、行為、介面、策略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麗珊(2007)。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市:五南。
    邱于修(2013)。殘缺與完整-蝴蝶穿越系列小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貴芬(2012)。後殖民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339-372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金莉(2009)。美國女權運動,女性批評,女權批評。美国研究,23(1),62-79。
    金莉(2010)。20世紀美國女性小說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阿薇(2010年12月02日)。再綻梅之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6098838-%E5%86%8D%E7%B6%BB%E6%A2%85--%E4%B9%8B%E4%BA%8C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原作者:Abbott,P, & Wallace,C.)。臺北市:巨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
    柯景騰(2004)。網路虛擬自我的集體建構:台灣BBS網路小說社群與其迷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柳秀真(2012)。高中職學生閱讀網路小說之現況研究─以台南市佳里區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櫻芬(2010)。理性與情感之關係-論休謨的道德情感主義。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2), 13-22。
    范宜如(2007)。邊緣發聲:藍博洲《藤纏樹》的書寫策略及其意涵。人文集刊,5,141-159。
    范情(2012)。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01-242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徐明(2006)。我道德兩難故事教學對提升學前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效果初探。康寧學報,8,1-29。
    徐學(2011)。地母與瘋婦:台灣女性半世紀。臺北市:秀威資訊。
    馬琇芬(2006)。鹿橋小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康韻梅(1997)。《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載於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237-281頁)。臺北市:里仁書局。
    張小虹(2012)。女同志理論。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43-268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張芬芬(2012)。文本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的回顧與前瞻(161-19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梅家玲(1997)。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載於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129-166頁)。臺北市:里仁書局。
    許慧卿(2010)。性別差異的道德論述初探:女性道德發展的確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7,1-20。
    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原編者:Greene, G, & Kahn, C.)。台北:駱駝。(原著出版年:1985)
    陳正芬(譯)(2011)關懷的力量(原作者:Mayeroff, M.)。臺北市:經濟新潮。(原著出版年:1971)
    陳秀貞(2005)。台灣網路小說之文學社會學考察——生產、傳播、消費與社群的相互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
    陳金木、許瑋珊(2012)。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師天地,181,4-15。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臺北市:心理。
    陳冠華(2002)。媒體形式對於閱讀動機和行為的影響:以實體小說和電子版小說為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66-86。
    陳淑滿(2014)。析論網路文學的發展與閱讀。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1,85-108。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碧月(2003)。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市:秀威資訊。
    陳翠英(1997)。抗拒性對話-試析〈快嘴李翠蓮記〉的女性意識。載於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195-235頁)。臺北市:里仁書局。
    陳潔詩(譯)(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原著:Moi,T.)。台北縣:駱駝。(原著出版年:1985)
    陳蓮琦、韋麗霞(2007)。從美國女性文學看女性主義發展,柳州師專學報,3,22-26。
    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映理論批評(原作者:Freund, E.)。臺北:駱駝。(原著出版年:1987)
    晴(2010年02月23日)。望江南二十一【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4927630-%E6%9C%9B%E6%B1%9F%E5%8D%97--%E4%B9%8B%E4%BA%8C%E5%8D%81%E4%B8%80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翔琳(2015)。多邊平台打造生態圈之模式探討---以臉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滋恩(2014年09月02日)。傅探花之二十五【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30333938-%E5%82%85%E6%8E%A2%E8%8A%B1--%E4%B9%8B%E4%BA%8C%E5%8D%81%E4%BA%94
    絳月(2010年02月23日)。望江南二十一【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4927630-%E6%9C%9B%E6%B1%9F%E5%8D%97--%E4%B9%8B%E4%BA%8C%E5%8D%81%E4%B8%80
    超級幸運星(2013年08月26日)。深院月之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8676944-%E6%B7%B1%E9%99%A2%E6%9C%88--%EF%BC%88%E5%AE%8C%EF%BC%89
    須文蔚(2003)。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二魚文化。
    黃洛晴(2003)。網際空間中虛擬社群的自我組構——以網路小說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黃淑玲(2012)。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楊孝濚(1991)。傳播研究與統計學。新北市:臺灣商務。
    楊孝濚(1993)。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廖思逸(2005)。公開的祕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趙靜、孫瑜(2012)。覺醒·探求·解放--女性文學視角下美國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1,26-28。
    颯亞(2010年02月24日)。望江南二十一【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24927630-%E6%9C%9B%E6%B1%9F%E5%8D%97--%E4%B9%8B%E4%BA%8C%E5%8D%81%E4%B8%80
    劉心華(2005)。俄國古典文學中的厭女情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105-129。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臺北市:文景。
    蔡智恆(2007年6月)。網路小說之寫作。「第三屆實用中文寫作策略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蝴蝶Seba(2010a)。望江南。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0b)。蠻姑兒。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0c)。下堂後。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0d)。百花殺。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0e)。芙渠。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1a)。倦尋芳。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1b)。再綻梅。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1c)。燕侯君。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2)。洞仙歌。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3a)。臨江仙上冊。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3b)。臨江仙下冊。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4年11月20日)。誤棲梧桐之十四【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eba.pixnet.net/blog/post/30536944-%E8%AA%A4%E6%A3%B2%E6%A2%A7%E6%A1%90--%E4%B9%8B%E5%8D%81%E5%9B%9B
    蝴蝶Seba(2014a)。深院月上卷〈轉朱閣篇〉。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4b)。深院月下卷〈低綺戶篇〉。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5a)。徘徊上卷〈獨徘徊篇〉。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5b)。徘徊下卷〈慶豐年篇〉。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5c)。傅探花。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5d)。誤棲梧桐。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蝴蝶Seba(2016)。翠樓吟。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鄭至慧(2012)。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81-120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鄭培凱(1993)。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載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97-119頁)。臺北:稻鄉出版社。
    鄭雅勻(2014)。蝴蝶「植物妖」小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盧能彬(2012)。台灣部落格空間之網絡變遷分析。資訊社會研究,23,36-65。
    盧智芳(2012)。藤井樹:靠自己的力量「為所欲為」。Cheers雜誌,136。2015年,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600
    蕭任婷(2014)。文學家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之研究--以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戴華(2001,12月)。姬莉根的關懷倫理與康德的道德觀點。「臺灣哲學會2001年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謝艷麗(2009)。浅析网络小说的新特征。現代語文,4,95-97。
    簡成熙(1997)。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縣:復文。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25,185-211。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市:高等教育。
    聶珍釗(2015)。文學倫理學批評:新的文學批評選擇。哲學與文化,42(4),5-19。
    魏岑玲(2009)。臺灣當代網路小說研究(1996-200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顧燕翎(主編)(2012)。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貳、英文部分
    Abrams,M.H.(1971).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ackmore, J. (1989).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feminist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In: J. Smyth, e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 Falmer, 93–129
    Buzzelli, C. A., and Johnston, C. (2002).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Language,Power,and Culture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Friedman M.(1987). Beyond Caring: The De-Moralization of Gender.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3, 87-110.
    Gilligan, C. (1982/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ld, V. (2006). The Ethics of Care: Personal, Political, Glob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rvaez, D. (2002). Does reading moral stories build characte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2), 155-171.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1984).Women and Evi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2002). 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eilly, T. (2007).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Communications & Strategies, 65, 17-37
    Tronto, J. (1989). Women and caring: What can feminists learn about morality from caring? In A.M. JAGGAR & S.R. BORDO (Eds.), Gender/body/knowledge: Feminist re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 knowing(pp.172-187). New Brunswick,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ronto, J. (1993). Moral boundaries: A 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 London: Routledge.
    Walker, M. (1989) Moral understanding: alternative "epistemology" for a feminist ethics. Hypatia, 4(2), 15-28.
    Winer, D. (2001). What are Weblogs? Retrieved from http://oldweblogscomblog.scripting.com/personalWebPublishin gCommunitie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