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志弘 Chih-hung Wang |
---|---|
論文名稱: |
學術翻譯的症候與病理:台灣社會學翻譯研究,1950s-2000s Symptoms and Pathology of Academ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Sociology in Taiwan, 1950s-2000s |
指導教授: | 賴慈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翻譯史 、學術翻譯 、文化政治 、台灣社會學史 |
英文關鍵詞: |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cademic translation, cultural politics, sociology in Taiwa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1 下載:10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翻譯不僅是為了克服語言隔閡,滿足文化交流需要的事業,翻譯還是文化政治的一環。本研究首先釐清學術翻譯的文化政治疑旨,界定學術做為特殊社會場域的性質,提出翻譯概念的視野:翻譯是社會性的行動與關係,是表意實踐與再現的越界,涉及了主體與他者之定位,以及意識形態的傳佈和運作。翻譯之為焦慮的症候,以及本研究做為翻譯病理的探究,便在這種界定下展開。
本研究以台灣戰後社會學通論和理論類譯作為例,大體區分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首先是1950年代至 1980年代中期,社會學體制化與現代化範型下的翻譯,討論早期以適應教學需求的翻譯事業,如何從1950年代和1960年代重印大陸時期的舊譯作,演變到新譯作逐漸增多,但緊跟美國現代化範型的1970年代,附帶討論「翻譯強國論」的遺緒與國家機構如國立編譯館扮演的角色。
第二個時期是解嚴以後,新興批判性思潮湧入下,學術翻譯市場的蓬勃與轉折。討論的要點包括:以《當代》與南方叢書為例,說明1980年代中後期批判新知的輸入熱潮;大陸譯作翻印風潮與大型學術譯叢的崛起;以及當前學術翻譯產業在蓬勃發展之際,迅即遭受幾個重大趨勢拉扯而陷入困局,這包括大陸譯作大舉進入造成的市場銷量和語言文化影響、著作權的修法加重了譯書成本和限制,以及大量新生代譯者翻譯品質的問題等。
相對於順著歷史進程的縱向來探討社會學類譯作的發展特性,本研究還從橫切面解析翻譯和學術發展的關連,藉由碩博士學位論文的譯作引用分析,討論翻譯和學術研究的關係,並且考察翻譯的教學運用,以及翻譯和學術生涯及學術政治的關連。本研究尚以「穿針引線」的縫合裂縫為喻,期許學術場域的翻譯實踐,展望以翻譯做為批判性社會介入行動的可能,並綜合討論了圍繞著翻譯而展開的焦慮,藉以檢驗學術翻譯的各種症候和病理。
在結論部分,本研究循著翻譯是學術實踐「臨界」(同時意指跨界和關鍵所在)場域的基本立場,討論了面對本地與西方之間不對等文化跨界交流下,翻譯活動中的自我和他人關係,以及譯者的主體定位和實踐能力,藉此思索面對翻譯焦慮症候的可能療癒之道。
□文中提到的譯作,若已經列入附表1-1,參考文獻即不予列入。
《中外文學》(1999)〈精神分析詞彙、E-mail、翻譯專號〉,28卷7期。
《中外文學》(2000)〈翻譯、文學研究與文化翻譯專號〉,29卷5期。
《中外文學》(2001)〈翻譯研究專輯〉,30卷7期。
王宏志(1999)《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王志弘(2000a)《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2000b)〈翻譯的文化政治與品管問題〉,收於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pp.128-136),台北︰巨流。
王志弘(2001)〈翻譯的自我與他者問題〉,《翻譯學研究集刊》6: 1-25。
王志弘(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31: 83-115。
王志弘(2005)〈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9): 9-51。
王道還(2001)〈大學教授在翻譯事業中的角色與問題〉,《當代》167: 58-71。
王曉元(1999)〈意識形態與文學翻譯的互動關係〉,《中國翻譯》2: 10-13。
王曉明(2002)〈翻譯的政治—從一個側面看80年代的翻譯運動〉,《印跡》第一期,pp. 275-89。
幼獅翻譯中心(1969)〈出版的話:為譯介世界最新名著敬告讀者〉,收於Remy Kwant《社會現象學》(朱瑞祥譯)(頁1-6),台北:幼獅書店。
永井江理子(2000)《現代中國文學翻譯百年史——日本人所讀過的中國文學》,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岑樓(1962)〈譯者序〉,收於柯尼格著《社會學—社會之科學導論》(pp. 1-2),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米樂(Miller, J. Hillis)(1993)〈跨越邊界:理論之翻譯〉(單德興譯),收於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pp. 1-32),台北:書林。
李惠珍(1996)《美國小說在臺灣的翻譯史:1949至1979》,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沙亦群(1973)〈譯序〉,收於Alex Inkeles等著《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pp. 1-4),台北:巨流。
周文萍(1995)《英語戲劇在台灣:1949至1994》,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兆祥(1978)〈莎劇翻譯是怎麼一回事〉,收於鄭樹森等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pp. 333-58),台北:時報。
周憲文(1969)〈譯序〉,收於Robert Owen《社會新論》(pp. 1-5),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1998)〈譯後餘話〉,收於《解殖與民族主義》(pp. 255-68),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1997)《社會科學的措辭》,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唐維敏(1999)〈文化研究的翻譯:初步考察〉,收於《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pp. 127-45),台北:文化研究學會。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孫中興(2004)〈是橋還是門?古典社會學理論原典中譯本與教學〉,《台灣社會學會通訊》53: 5-8。
高幸玉(2004)《日本小說在台灣的翻譯史:1949-2002》,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2004)《臺灣翻譯產業現況調查研究總結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張世文(1972)〈譯者序〉,收於邁基文著《社會學原理》(台一版)(pp. 9-13),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光耀(1992)〈漫說國立編譯館在臺組設的經過〉,《國立編譯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專輯》(pp. 119-126),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君玫(2004)〈且論,翻譯的不可理喻性〉,《台灣社會學會通訊》53: 15-22。
張景森(1987)〈意識形態的矛盾與轉化——評賀陳詞的《近代建築史》〉,《當代》20: 141-150。
張琰(1997)《說了又說的故事——十九世紀英國小說中譯在台灣(1949-1994》,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寶強、袁偉選編(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巨擘(2001)〈學術書籍翻譯市場的困境〉,《當代》167: 92-99。
陳光興等譯(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陳德鴻、張南峰編(2000)《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傅大為(1999)〈翻譯在東方〉,收於Edward W. Said著,《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pp. 13-6),台北:立緒文化。
傅大為(2001)〈打開翻譯潘朵拉盒子—從翻譯書的認識論到大學教育中的翻譯書〉,《當代》167: 44-57。
曾松友(1967)《社會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曾濟群(1990)〈國立編譯館五十八週年館慶記盛〉,《國立編譯館通訊》3(4): 24-32。
程之行(1981)〈關於韋以希——譯序〉,收於Harvey Wish《美國近代社會想發展史》(pp. I-IV),台北:聯經。
賀陳詞(1988)〈建築與意識形態——奉答〈評賀譯《近代建築史》〉〉,《當代》21: 143-148。
黃瑞祺編著(198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楊國樞(1987)〈緒論: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研究的台灣經驗〉,收於賴澤涵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pp. 1-31),台北:東大。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書局。
鄒理民(1981)《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祥麟(2004)〈代序:相互渴望的科技與社會〉,收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pp. 7-17),台北:群學。
趙麗雲(1992)〈序〉,《國立編譯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趙麗雲(1997)〈書香歲月一甲子,不廢江河萬古流—站在轉捩點上國立編譯館〉,《國立編譯館通訊》10(3): 2-8。
劉人鵬(2000)〈「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pp. 75-126),台北:學生書局。
劉宓慶(2000)《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
劉鈐佑(2004)〈學術翻譯〉,《台灣社會學會通訊》53: 25-30。
蔡惠任(2003)《日本近現代詩在台灣的翻譯史:1949-2002》,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貴顯(2004)〈翻譯與閱讀中的偶連性〉,《台灣社會學會通訊》53: 23-24。
蕭新煌(1987)〈三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學;歷史與結構的探討〉,收於賴澤涵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pp. 329-90),台北:東大。
蕭新煌編(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
賴慈芸(1995)《飄洋過海的繆思——美國詩作在台灣的翻譯史:1945至1992》,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康(1967)〈譯者序言〉,收於狄馬舍夫著《社會學理論——其本質及成長》(pp. 1-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蘇哲安(2005)〈也是觸摸Jean-Luc Nancy:與夏可君曾慶豹兩先生商榷〉,《當代》212: 136-41。
蘇碩斌(2004)〈學習的價值或工具?談原文書與反翻譯〉,《台灣社會學會通訊》53: 12-4。
Allen, J., Massey, D. and Pryke, M. (1999) Unsettling Cities. London: Routledge/ The Open University.
Althusser, Louis (1984) Essays on Ideology. London: Verso.
Althusser, Louis and Etienne Balibar (1970) Reading Capital (trans. by Ben Brewster). London: NLB.
Alvarez, Roman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s) (1996)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s)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eds) (1999)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Benjamin, Andrew (1989) 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A New Theory of Words. London: Routledge.
Benjamin, Walter (1969)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Illuminations (pp. 69-82).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ourdieu, Pierre,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Bourdieu, Pierre (1988) Homo Academicvs (Peter Collier tra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4)
Boyd-White, James (1990) Justice as Translation. Chicago.
Brooker, Peter (2002)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2 nd). LondonL Arnold.
Budick, Sanford and Wolfgang Iser (eds) (1996) The Translatability of Cultures. Stanford, CA.: Stanfod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huang, Chun-Mei (2003) Chinese Writing Difference in Modernity: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Linguistic Modernity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 Beaugrande, Robert, A. Shunnaq and H. Heliel (eds) (1994) Language,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e Man, Paul (2000)〈評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商承禹譯),收於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pp. 225-33),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Derrida, Jacques (2000a)〈巴別通天塔〉(黃國彬譯),收於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pp. 211-24),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Derrida, Jacques (2000b)《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Le Monolinguisme de l’ature: ou la prothse d’origine)(張正平譯),台北:桂冠。
Drefus, Hubert and Paul Rabinow (1983)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2nd ed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non, Frantz (2005)《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
Foucault, Michel (1967)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trans. by Richard Howard). London: Tavistock.
Foucault, Michel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by A.M. Sheridan Smith). London: Tavistock.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I: An Introduction. (trans.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Random House.
Frost, Peter J., & Taylor, M. Susan (eds) (1996) Rhythms of Academic Life: Personal Accounts of Careers in Academia. London: Sage.
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Jenkins, Richard (1992) Bourdieu. London: Routledge.
Kennedy, Donald (1997) Academic Du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楊振富譯(2000)《學術這一行》。台北:天下。)
Kerby, Anthony Paul (1991) Narrative and the Self.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ulia (1991) Strangers to Ourselves (trans. by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Kristeva, Julia (2003)《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彭仁郁譯),台北:桂冠。
Lefevere, Andr (1992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Lefevere, Andr (ed.) (1992b)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London: Routledge.
Liu, Lydia H. (1995)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a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 China, 1900-1937.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sey, D., Allen, J. and Pile, S. (eds.) (1999) City Worlds. London: Routledge/ The Open University.
Miller, J. Hillis (1993)〈跨越邊界:理論之翻譯〉,收於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頁1-32),台北:書林。
Niranjana, Tejaswini (1992)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vcevic, Edo(1986)《胡賽爾與現象學》(廖仁義譯),台北:桂冠。(原書出版於1970年)
Ricoeur, Paul (1992) Oneself as Another (trans. by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kai, Naoki (1997) Translation and Subjectivity: on “Japan”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Minneapolis: Minneasota University Press.
Schaffner, Christina and Helen Kelly-Holmes (eds) (1995)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Schulte, Rainer and John Biguenet (eds) (1992)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mon, Sherry (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ed.)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1998)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Routledge.
Zhong, Yong (1999) “To transliterate or not to transliterate, that is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ith special regard to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v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ommercial terms.”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譯學報》), 3, 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