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志超 |
---|---|
論文名稱: |
蘇軾辭賦論及其創作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新雄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7 |
中文關鍵詞: | 蘇軾 、辭賦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9 下載:2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蘇軾辭賦是東坡文學作品研究中較弱的一環,要全面認識和評價蘇軾文學的地位和成就,不能忽略其辭賦創作。本論文以「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為題,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討蘇軾的辭賦理論及其創作,先是考查蘇軾辭賦創作的背景淵源、數量編年;其次綜理其辭賦理論;再者分析其作品之內容與形式;最後闡發其成就與價值影響。全文凡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疇、前賢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步驟。
第二章「蘇軾辭賦創作的背景與淵源」,凡分二節,第一節「蘇軾辭賦創作的時代背景」,分別從政治、思想、文學思潮、辭賦發展等背景,探討影響蘇軾辭賦形成的外在客觀因素;第二節「蘇軾習賦的淵源」,分別從蘇軾的習賦時間、習賦取資及習賦方法等,說明其極富個人創造精神的內在主觀因素。
第三章「蘇軾辭賦數量與繫年考論」,確定蘇軾辭賦研究的範圍,並完成作品繫年的基礎工作。
第四章「蘇軾的辭賦理論與批評」,連綴蘇軾散見於詩文集的辭賦見解,加以歸納分析,分試賦論、功能論、創作論、風格論及批評論五節,全面探究蘇軾關於辭賦創作、鑒賞和批評的理論系統。
第五章「蘇軾辭賦分期析論」,依其辭賦創作時間及政治背景,分仁宗嘉祐中舉初仕時期(1059-1063)、神宗熙寧外任知州時期(1075-1078)、神宗元豐貶謫黃州時期(1082-1083)、哲宗元祐在京侍君時期(1086-1089)、哲宗元祐出入京師時期(1091-1093)、哲宗元符流放海南時期(1098-1099)六個小節,以見其情感思想。
第六章「蘇軾辭賦分體析論」,將蘇軾辭賦分為騷體、駢賦、律賦、文賦等四類,分析其內容特點、篇章結構、句式、押韻,用典等,以見其體式特點。
第七章「蘇軾辭賦的成就與價值」,凡分二節,第一節「蘇軾辭賦的成就」,分(一)觸處皆理,議論縱橫、(二)題材多樣,涉筆成趣、(三)廣備眾體,改舊造新、(四)因物賦形,姿態橫生、(五)文理自然,明白曉暢等五節,析論歸納蘇軾辭賦創作的成就。第二節「蘇軾辭賦的價值」,就蘇軾辭賦在蘇軾文學上及在辭賦學史上的地位來析論其價值,並探討其作品對宋代及後世的影響。
第八章「結論」,綜括研究成果,以呈現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研究之成果與價值;檢討研究過程,並預擬蘇軾辭賦研究未來進一步的方向或期望。
一、蘇軾之屬
(一)著作版本、選集、注本
《三蘇文選校注評析新編》,陳雄勳、范月驕評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三蘇全書》,曾棗莊、舒大剛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三蘇選集》,曾棗莊、曾濤選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赤壁賦墨跡精華》,孫寶文編,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3。
《東坡七集》,宋.蘇軾撰,《四部備要》集部,台北:中華書局據匋齋校刊本校刊,1981。
《東坡全集》,宋.蘇軾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東坡詞選析》,陳師新雄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
《東坡詩選析》,陳師新雄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
《東坡樂府箋》,龍榆生校箋,台北:華正書局,1990。
《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宋.蘇軾撰,石聲淮、唐玲玲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93。
《東坡賦譯注》,孫民著,成都:巴蜀書社,1995。
《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宋.蘇軾撰,明.毛九苞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台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雪泥鴻爪》,張境校訂、朱昆槐選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8。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宋.蘇軾撰、郎曄編,上海:上海書店印行,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
《詩詞吟唱與賞析》(附錄影帶),陳師新雄著,台北:東大圖書,1994。
《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清.王文誥輯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蘇東坡全集》,宋.蘇軾撰,段書偉、李之亮、毛德富主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朱靖華,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
《蘇東坡詞》,曹樹銘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蘇東坡詩文選》,戴麗珠,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
《蘇軾》(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賞),呂晴飛主編,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
《蘇軾文集》,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軾全集》,宋.蘇軾撰,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蘇軾散文研讀》,王更生編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蘇軾散文選注》,王水照、王宜瑗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蘇軾詩集》,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軾詩集》,清.馮應榴、王文誥輯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蘇軾詩選》,陳師新雄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9。
《蘇軾選集》,王水照,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
(二)年譜、傳記
《三蘇年譜彙證》,易蘇民撰,台北:大學文選社,1969。
《三蘇後代研究》,舒大剛,成都:巴蜀書社,1995。
《三蘇傳》,曾棗莊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
《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王水照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眉山三蘇》,陳書良主編,長沙:岳麓書社,1998。
《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王保珍,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1969。
《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宋碧雲譯,台北:遠景出版社,1988。
《蘇東坡新傳》,李一冰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蘇軾年譜》(上中下),孔凡禮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
《蘇軾評傳》,曾棗莊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蘇軾評傳》,劉維崇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蘇軾傳記研究》,費海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三)資料彙編及其他工具書
《三蘇著述考》,易蘇民撰,台北:大學文選社,1969。
《宋人別集敘錄》,祝尚書著,北京:中華書局,1999。
《蘇文彙評》,曾棗莊、曾濤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蘇文繫年考略》,吳雪濤著,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蘇東坡軼事匯編》,顏中其編注,長沙:岳麓書社,1884。
《蘇東坡書昆陽城賦》,蘇軾書,台北:華正書局,未著出版年月。
《蘇詞彙評》,曾棗莊、曾濤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蘇詩彙評》,曾棗莊、曾濤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蘇軾著作版本論叢》,劉尚榮,成都:巴蜀書社,1988。
《蘇軾傳記資料彙編》,朱傳譽主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
《蘇軾資料彙編》,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蘇軾論書畫史料》,李福順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四)研究專著、論文集
《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陳雄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三蘇文研究》,陳雄勳,台北:三民書局,1987。
《三蘇文藝思想》,曾棗莊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
《三蘇研究》,曾棗莊,成都:巴蜀書社,1999。
《天涯方草─東坡足跡行》,宋明剛、夏葉著,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
《中國第八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大學,1996。
《中國第十三屆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眉山:南方印務有限公司,2002。
《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濟南:齊魯書社,1999。
《東坡文初探》,鄭韻蘭,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
《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東坡研究論叢》,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東坡詩論叢》,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中國著名碑帖選集33),宋.蘇軾,吉林省博物館供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蘇軾研究學會、儋縣人民政府合編,成都:四川大學,1991。
《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陳韻竹,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黃鳴奮著,福州:海峽文藝,1987。
《論蘇軾的創作經驗》,徐中玉著,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蘇辛詞比較研究》,陳師滿銘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
《蘇東坡文集導讀》,徐中玉著,成都:巴蜀書社,1990。
《蘇東坡的文學理論》,游信利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
《蘇東坡的立身與論文之道》,游信利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蘇軾文學論集》,劉乃昌,濟南:齊魯書社,1982。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劉國珺著,天津:南開大學,1984。
《蘇軾考論稿》,吳雪濤,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1994。
《蘇軾的莊子學》,姜聲調,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蘇軾思想研究》,唐玲玲、周偉民合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蘇軾研究史》,曾棗莊等合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蘇軾集》(〈赤壁賦〉中國著名碑帖選集22),宋.蘇軾,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蘇軾新評》,朱靖華撰,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
《蘇軾詩分期代表作研究》,江惜美著,台北:華正書局,1996。
《蘇軾與前赤壁賦--宋元的書法藝術》,張偉生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蘇軾與道家道教》,鍾來因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蘇軾論》,朱靖華,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蘇軾論文藝》,顏中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蘇軾論稿》,王水照,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
《蘇軾禪詩研究》,朴永煥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二、辭賦之屬
(一)賦集、選注
1.合集
《太平御覽》,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台北:大化書局,1977。
《文苑英華》,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前150卷為賦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文選》(前19卷為賦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
《古文苑》,編者不詳,《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台北:世界書局,1969。
《全宋文》,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都:巴蜀書社,1994。
《全唐文》,清.董誥等奉敕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文鑑》,南宋.呂祖謙奉敕編、齊治平點校,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文粹》,北宋.姚鉉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2.專集
《七十家賦鈔》,清.張惠言輯,台北:世界書局,1984。
《古賦辯體》,元.祝堯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05,總集類,冊136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御定歷代賦彙》,清.陳元龍編纂,《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1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楚辭集注》,宋.朱熹,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楚辭補注》,東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
《歷朝賦格》,清.陸葇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
3.選注
《中國歷代賦選》,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中國歷代賦選》,畢萬忱、何沛雄、洪順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古代抒情賦精華》,何建華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全漢賦》,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詩詞曲賦名作欣賞》,陳貽煒,台北:木鐸,1987。
《漢魏六朝賦選》,瞿蛻園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賦選注》,傅隸樸,台北:正中書局,1977。
《歷代名賦選》,宋安華,鄭州:黃河文藝,1988。
《歷代名賦譯釋》,田兆民主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歷代抒情小賦品匯》,惠淇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歷代抒情小賦選》,黃瑞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歷代詠物賦選》,王巍選編,瀋陽:遼寧大學,1987。
《歷代賦譯釋》,李暉、于非,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歷代辭賦選》,劉禎祥、李方晨選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二)賦話、賦論
《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陳良運主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文章辨體》,明.吳訥編,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文章辨體序說》,明.吳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文體明辨》,明.徐師曾編,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文體明辨序說》,明.徐師曾,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四六叢話:騷話、賦話》,清.孫梅,台北:世界書局,1984。
《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何玉蘭,成都:巴蜀書社,2002。
《雨村賦話校證》,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清代賦論研究》,詹杭倫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 (清)浦銑,香港:三聯書店,1982。
《賦品》,清.魏謙升,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賦概》,清.劉熙載,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賦話》,清.李調元撰,台北:廣文書局,1971。
《賦話六種》(增訂本),何沛雄,香港:三聯書店,1982。
《歷代賦論輯要》,徐志嘯,上海:復旦大學,1991。
《選堂賦話》,饒宗頤,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藝概.賦概》,清.劉熙載撰,台北:華正書局,1988。
《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清.王芑孫,香港:三聯書店,1982。
《讀賦拾零》,何沛雄,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三)賦史與賦論史
《中國楚辭學史》,易重廉,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中國賦論史稿》,何新文,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中國辭賦發展史》,郭維森、許結著,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六朝辭賦史》,王琳著,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賦史》,馬積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賦史大要》,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台北:正中書局,1992。
《賦史述略》,高光復,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著,南京:江蘇古籍,1992。
《辭賦流變史》,李曰剛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辭賦述略》,高光復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87。
(四)賦辭典
《中國詩詞曲賦辭典》,何寶民主編,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古文鑒賞大辭典》,徐中玉主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詩賦詞曲聯精鑒辭典》,李青春、桑思炳,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
《歷代山水名勝賦鑑賞辭典》,章滄授主編,北京:中國旅遊,1998。
《歷代賦辭典》,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瀋陽:遼寧人民,1992。
《歷代辭賦鑒賞辭典》,霍旭東、趙呈元、阿芷主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辭賦大辭典》,霍松林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五)辭賦專著
1.通論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散文賦》,王鍾陵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中國的辭賦家》,蔡義忠撰,台北:南山堂發行,1979。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許結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2001。
《習賦椎輪記》,朱曉海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新增賦學入門》,余丙照編,台北廣文書局,1979。
《詩詞歌賦》,吳宏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詩詞賦散論》,胡國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詩賦詞曲概論》,丘瓊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賦》,袁濟喜著,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陳慶元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賦與駢文》,簡師宗梧著,台北:台灣書店,1998。
《賦學》,張正體、張婷婷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賦學概論》,曹明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馬積高著,北京:中華書局,2001。
《辭賦通論》,葉幼明,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辭賦散論》,何新文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辭賦論集》,鄭良樹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辭賦論叢》,洪順隆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辭賦學綱要》,陳去病,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2.專著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李翠瑛著,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六朝駢賦研究》,黃水雲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先秦辭賦原論》,姜書閣,濟南:齊魯書社,1989。
《屈賦新探》,湯炳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
《南朝賦闡微》,廖志強著,台北:天工出版社,1997。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廖國棟,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許東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張書文著,台北:正中書局,1983。
《楚辭研究論文集》,余崇生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楚辭新論》,張正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楚辭綜論》,徐志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楚辭類稿》,湯炳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
《漢賦:唯美文學之潮》,劉斯翰,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
《漢賦之史的研究》,陶秋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漢賦史論》,簡師宗梧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漢賦研究》,龔克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
《漢賦美學》,章滄授,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漢賦通義》,姜書閣,濟南:齊魯書社,1989。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簡師宗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漢賦綜論》,曲德來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漢賦縱橫》,康金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漢賦攬勝》,程章燦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高光復,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何沛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漢魏六朝賦論集》,何沛雄,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台北:國文天地,1992。
《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魏晉詠物賦研究》,廖國棟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三、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二十四史九通政典類要合編》,黃書霖,台北:大通書局,1979。
《山谷集》,宋.黃庭堅,台北:世界書局,1988。
《中國文學史》,孟瑤,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0。
《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撰,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中國文學理論史》,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撰,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張少康、劉三富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中國文學發達史》,劉大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2。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褚斌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郭英德等,北京:中華書局,1995。
《中國宋遼金元文學史》,彰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徐吉軍等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中國散文史》,陳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中國駢文史》,劉麟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中國駢文發展史》,張仁青,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文心雕龍》,梁.劉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文章軌範》,宋.謝枋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359冊。
《文章精義》,宋.李耆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文章體裁辭典》,金振邦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台北:世界書局,1988。
《王臨川集》,宋.王安石,台北:世界書局,1988。
《北史》,唐.李延壽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黃啟方編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北宋的古文運動》,何寄澎著,台北:幼獅出版社,1992。
《北宋詩文革新研究》,程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古文關鍵》,宋.呂祖謙編,台北:鴻學出版社,1989。
《永樂大典》,明.姚廣孝等奉敕監修,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本,1962。
《曲洧舊聞》,宋.朱弁,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宋人別集敘錄》,祝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人軼事彙編》,清.丁傳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昌彼得等編,台北:鼎文書局,1987。
《宋元學案》,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王梓材等校,台北:世界書局,1991。
《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洪本健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宋文紀事》,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宋文學家年譜》,曾棗莊、舒大剛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宋代文史考論》,諸葛憶兵著,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代文學思想史》,張毅,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張高評主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代詩歌史論》,韓經太,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宋代詩學通論》,周裕鍇,成都:巴蜀書社,1997。
《宋史》,元.脫脫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宋史記事本末》,明.陳邦贍,台北:三民書局,1973。
《宋史翼》,清.陸心源輯撰,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宋金元文學批評史》,顧易生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張健,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
《宋朝燕翼詒謀錄》,宋.王詠撰,台北:新興書局,1988。
《宋會要輯稿》,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
《宋詩紀事續補》,孔凡禮輯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宋詩話考》,郭紹虞,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
《兩宋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庚子銷夏記》,清.孫承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東都事略》,宋.王稱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東塘集》,宋.袁說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齊書》,梁.蕭子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後山詩注補箋》,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宋.胡仔,台北:中華書局,1965。
《唐宋八大家文鈔》,清.張伯行,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高海夫主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唐宋八大家彙評》,吳小林編,濟南:齊魯書社,1991。
《唐宋古文運動》,錢冬父,台北:國文天地,1991。
《容齋五筆》,宋.洪邁,台北:新興書局,1988。
《容齋隨筆》,宋.洪邁,台北:新興書局,1984。
《徐氏筆精》,明.徐(火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
《能改齋漫錄》,宋.吳曾,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之52第68函。
《荊溪林下偶語》,宋.吳子良,台北:新興書局,1988。
《崇文文訣》,宋.樓昉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354冊。
《張右史文集》,宋.張耒,上海:上海書店,1989。
《梁谿漫志》,宋.費袞撰、傅毓鈐標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淮海集箋注》,宋.秦觀,徐培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曾鞏集》,宋.曾鞏,陳杏珍、晁繼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黃山谷詩集註》,宋.黃庭堅,宋.任淵等注,台北:世界書局 1996。
《嵩山文集》,宋.晁說之,上海:上海書店,1984。
《愛日齋叢鈔》,宋.葉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敬齋古今黈》,元.李冶,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新唐書》,宋.宋祁、歐陽修等著,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詩韻集成》,陳仕華,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嘉祐集箋注》,宋.蘇洵,曾棗莊、金成禮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碧雞漫志》,宋.王灼,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管錐編》,錢鍾書,北京:中華書局,1984。
《樂全集》,宋.張方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歐陽文忠公集》,宋.歐陽修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歐陽修資料彙編》,洪本健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駢文史論》,姜書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濟南先生師友談記》,宋.李廌,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雞肋集》,宋.晁補之,台北:世界書局,1988。
《韻語陽秋》,宋.葛立方,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5。
《蘇轍集》,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0。
《續通志》,清.清高宗敕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續通典》,清.清高宗敕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續通鑑長篇》,宋.李燾撰,台北:世界書局,1961。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李燾著,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83。
《欒城集》,宋.蘇轍,曾棗莊、馬德富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欒城遺言》,宋.蘇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四、學位論文
(一)蘇軾之屬
《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東坡和陶詩為主》,陳英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
《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吳雅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
《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黃惠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2。
《東坡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張尹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9。
《東坡在詞風上的繼承與創新》,郭美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
《東坡版本著述考》,王景鴻,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69。
《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劉曼麗,東海中文所,碩文論文,1989。
《東坡詞韻研究》,許金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8。
《東坡黃州經驗之探討》,蔡秀玲,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
《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李慕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
《東坡語言風格研究》,陳逸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東坡嘲戲文研究》,洪劍鵬,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
《東坡樂府用韻考》,袁蜀君,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0。
《東坡樂府校訂箋注》,鄭向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69。
《東坡謫黃研究》,吳淑華,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東坡瓊州詩研究》,林採梅,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烏臺詩案研究》,江惜美,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陳韻竹,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蘇辛詞內容與風格比較研究》,張垣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9。
《蘇辛豪放詞的形成及其成就研究》,李浚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
《蘇東坡文學之研究》,洪瑀欽,中國文化學院中文所,博士論文,1977。
《蘇東坡的書法藝術》,盧廷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文論文,1988。
《蘇東坡美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林鈺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論文,1995。
《蘇東坡書法研究》,陳錚,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蘇東坡散文研究》,彭珊珊,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蘇東坡詠物詞研究》,楊麗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8。
《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柳明熙,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8。
《蘇東坡黃州詞研究》,林玟玲,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蘇東坡與秦少游》,何金蘭,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0。
《蘇東坡與詩畫合一之研究》,戴麗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1975。
《蘇東坡辭賦研究》,禹埈浩,韓國外國語大學校大學院中國語科,博士論文,1990。(韓文寫成)
《蘇黃唱和詩研究》,杜卉仙,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蘇軾、黃庭堅之交游及其唱和詩》,劉雅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
《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廖志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蘇軾「以賦為詩」研究》,鄭倖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李貞慧,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
《蘇軾小品文研究》,蔡造有,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蘇軾之生平及其文學》,江正誠,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2。
《蘇軾元祐詞研究》,許錦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研究》,黃美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
《蘇軾文學研究》,吳炎城,能仁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蘇軾在韓國詩話中接受形態研究》,金宰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6。
《蘇軾和陶詩之比較研究》,宋丘龍,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7。
《蘇軾和陶詩研究》,金汶洙,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蘇軾杭州詩研究》,楊珮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9。
《蘇軾的書信研究》,金桂台,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蘇軾的莊子學》,姜聲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9。
《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陳英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9。
《蘇軾記遊散文研究》,高顯瑩,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蘇軾寓言研究》,于學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9。
《蘇軾策及奏議之研究》,李貞慧,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蘇軾黃州詩研究》,羅鳳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
《蘇軾意內言外詞隅測》,劉師昭明,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
《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史國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6。
《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江惜美,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
《蘇軾與莊子--東坡文學作品中的莊子思想》,劉智濬,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林錦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蘇軾嶺南詩論析》,劉師昭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
《蘇軾禪詩研究》,朴永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2。
《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謝惠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4。
《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衣若芬,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
《蘇軾題畫詩藝術技巧研究》,戴伶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4。
《蘇軾藝術思想研究》,鄭文倩,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蘇軾辭賦研究》,朴孝錫,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二)辭賦之屬
《六朝小賦研究》,譚澎蘭,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
《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林麗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
《六朝賦論研究》,李翠瑛,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
《六朝駢賦研究》,黃水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
《天問研究》,高秋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1。
《王勃詩賦研究》,陳錦文,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簡師宗梧,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5。
《左思生平及其〈三都賦〉之研究》,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1。
《江淹生平及其賦之研究》,段錚,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
《宋代散文賦研究》,李瓊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李國熙,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李國熙,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
《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
《東漢辭賦與政治》,何于菁,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初唐賦研究》,白承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陳燕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洪興祖《楚辭補注》研究》,李溫良,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唐代古賦研究》,陳成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
《唐代訪古賦研究》,王欣慧,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唐律賦研究》,馬寶蓮,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
《唐傳奇與辭賦關係之考察》,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祝堯古賦辯體研究》,游適宏,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許東海,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韓中慧,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簡麗玲,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曹植詩賦研究》,吳明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郭璞之詩賦研究》,陳秀美,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陸機及其詩賦研究》,王秋傑,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陸機文賦研究》,金良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3
《敦煌賦研究》,陳世福,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
《敦煌賦篇考探》,李蓉,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吳儀鳳,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
《楚辭三九暨後世以九名篇擬作之研探》,高秋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
《漢代散體賦研究》,陳姿蓉,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
《漢代騷體賦研究》,王學玲,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漢賦的時空美感》,何筱敏,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漢賦體裁與理論之研究》,朴現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
《漢諷諭賦研究--漢賦家的愛與痛》,翁燕珍,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張秋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齊梁詠物賦研究》,李嘉玲,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
《潘岳、陸機辭賦之比較研究》,殷念慈,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
《鮑照辭賦研究》,陳芳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韓愈辭賦研究》,謝妙青,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魏晉女性題材辭賦之研究》,謝月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梁承德,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
《魏晉詠物賦研究》,廖國棟,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5。
《魏晉賦研究》,蕭湘鳳,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
五、期刊、單篇論文
(一)蘇軾之屬
〈二十世紀蘇軾文論研究〉,程國賦,《暨南學報》哲社版,1999,頁26-32。
〈人生須臾與時空無限--蘇軾前赤壁賦主題闡釋〉,張晶,《文史知識》,1991,頁30。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蘇軾赤壁詞、賦漫談之二〉,華唐,《明道文藝》,1995,226期,頁50-57。
〈文學道俱,療饑伐病--蘇軾的文學主張芻議〉,梅介夫,《常德師專教學與研究》,1981,1-2期,頁11-21。
〈「文賦雙璧」--歐陽修〈秋聲賦〉與蘇軾〈赤壁賦〉之比較研究〉,廖志超,《中興大學中文學報》,2002,14期,頁151-181。
〈水月禪境,山鶴幽情--重讀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鄧紅梅,《名作欣賞》,1999,2期,頁103-107。
〈巧取眼前風月妙抒心中悲樂--蘇軾〈赤壁賦〉賞析〉,張覺,《明道文藝》,1998,270期,頁162-175。
〈由蘇東坡作〈黠鼠賦〉的年齡問題引起的〉,呂叔湘,《讀書》,1982,7期,頁152-154。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東坡論書及其墨〉,石叔明,《故宮文物月刊》,1987,4期,頁122-127。
〈赤壁書畫特展簡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譚怡今,《故宮文物月刊》,1984,2卷,9期,頁10-29。
〈赤壁賦特展專輯〉,《故宮文物月刊》,1984,2卷,9期,頁10-49。
〈東坡〈後杞菊賦〉解--兼論蘇賦的淵源及獨創風格〉,曹慕樊,蘇軾研究會編,《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91-100。
〈東坡「赤壁」三問〉,陳師滿銘,《國文天地》,1991,7卷,6期, 9-10頁。
〈東坡「前、後赤壁賦」之比較〉,吳奕蒼,《輔大中研所學刊》,1996,頁261-275。
〈東坡少作〈黠鼠賦〉〉,臧克家,《光明日報》,1982.3.3,4版。
〈東坡文談〉,徐季子,《寧波大學》(人文科學版),1996,3期,頁9-13。
〈東坡在黃州〉,劉師昭明,《國文天地》,1988.9,4卷,4期,頁52-57。
〈東坡前赤壁賦的人生索解〉,林士琛,《四海工專學報》,1991,頁293-297。
〈東坡前赤壁賦散論〉,葉百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2,1期,頁79-81。
〈東坡散文藝術探微〉,王文龍,《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29-48。
〈東坡黃州文散論〉,劉少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3期,頁143-158。
〈近五十年(1949-1999)臺港蘇軾研究概述〉,衣若芬,《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2001,頁921-1104。
〈前後〈赤壁賦〉游蹤考〉,饒學剛,蘇軾研究會編,《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15-121。
〈〈後杞菊賦〉解 --兼論蘇賦的淵源及獨創風格〉,曹慕樊,《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91-100。
〈〈後赤壁賦〉析評〉,柯慶明,《現代文學》,1976,33期,頁144-152。
〈哲理‧情感‧意象‧議論--蘇軾哲理詩之我見〉,王洪,《成都大學學報》,1986,1期,頁13-20。
〈酒趣.詩心--從蘇軾的飲酒看其文化性格〉,劉揚忠,《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3期,頁84-88。
〈從〈前赤壁賦〉看蘇軾與佛學〉,黃進德,《揚州師範學報》,1987,頁84-89。
〈從「變」到「化」--談〈赤壁賦〉中「一」與「二」的問題〉,何寄澎,《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513-517。
〈從前後「赤壁賦」談蘇東坡的矛盾心境〉,黃美鈴,《中國文化月刊》,1993,164期,頁107-111。
〈從韓愈與蘇軾散文的比較看北宋古文運動的成就〉,謝桃坊,《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13。
〈從蘇東坡的小學造詣看他在詩學上的表現〉,陳師新雄,《古典文學》,1985,7期(上),頁531-555。
〈從蘇詩的名篇看蘇軾的一生〉,陳師新雄,《孔孟月刊》,1991,11期,頁37-45。
〈從蘇軾賦看其人生哲學的內部構成〉,薛亞康,《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期,頁31-34。
〈淺談蘇軾小品文的風格〉,李苓,《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80-90。
〈略談蘇軾的創作理論〉,李壯鷹,《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1,1期,頁46-51。
〈略談蘇軾的詩歌理論〉,章楚藩,《杭州師院學報》,1986,4期,頁33-40。
〈最傑出的姐妹篇--蘇軾赤壁二賦〉,林恭祖,《故宮文物月刊》,1984,9期,頁38-49。
〈循物之理,無往而不自得--略談蘇軾的世界觀及其人生態度〉,邱俊鵬,《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頁51-58。
〈筆勢彷彿〈離騷〉經--東坡賦考論〉,楊勝寬,《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6期,頁240-246。
〈解脫與超越--論赤壁三詠的深層意蘊〉,喻世華,《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期,頁74-78。
〈試析〈前赤壁賦〉的虛構思想〉,顧偉鋼,《名作欣賞》,1986,6期,頁155-159。
〈試論蘇軾的文藝思想〉,曹學偉,《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6輯,1980,頁67-71。
〈試論蘇軾的藝術追求與人格境界的統一〉,楊勝寬,《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2期,頁58-61。
〈詩情與哲理的交響曲--蘇軾文學散文藝術美淺探之一〉,陳華昌,《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4-28。
〈與屈原的靈魂對話:景仰與沉思--讀蘇軾的〈屈原廟賦〉〉,王許林,《名作欣賞》,頁30-33。
〈寫我盡意,體物傳神--蘇軾美學思想札記之一〉,周裕鍇,《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五輯,1982,頁82-89。
〈談東坡詩的用典〉,劉乃昌,《東坡詩論叢》,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頁121-138。
〈談蘇軾後赤壁賦中所夢道士人數之問題〉,衣若芬,《臺大中文學報》,1994,6期,頁333-353。
〈論「赤壁賦」〉,徐信義,《中國學術年刊》,1991,頁291-305。
〈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許結,《社會科學戰線》,1995,3期,頁170-179。
〈論東坡詩畫理論及其影響〉,戴麗珠,《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3期,頁59-63。
〈論蘇軾「言必中當世之過」的創作思想〉,徐中玉,《社會科學戰線》,1980,3期,頁264-272。
〈論蘇軾同情人民的詩歌〉,朱靖華,《文學論集》,1979,1期,頁47-54。
〈論蘇軾的「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說〉,徐中玉,《社會科學戰線》,1981,4期,頁211-218。
〈論蘇軾的「自是一家」說〉,徐中玉,《學術月刊》,1981,5期,頁58-64。
〈論蘇軾的文藝批評觀〉,徐中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0,6期,頁25-32。
〈論蘇軾的四六文〉,尹照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2期,頁78。
〈論蘇軾的美學思想〉,王向峰,《文藝理論研究》,1985,4期,頁81-88。
〈論蘇軾的散文美學〉,姜光斗、顧啟,《南通師專學報》,1986,頁54-61。
〈論蘇軾的散文藝術〉,劉乃昌,《東岳論叢》,1986,頁54-61。
〈論蘇軾的賦〉,馬德富,《東坡文論叢》,蘇軾研究學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01-114。
〈論蘇軾的賦〉,馬德富,蘇軾研究會編,《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01-114。
〈論蘇軾的辭賦創作〉,王許林,《中國第十三屆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眉山:南方印務有限公司,2002,頁421-428。
〈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美〉,王水照,《社會科學戰線》,1985,3期,頁311-321。
〈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特色〉,蘇利生,《下關師專學報》,1982,1期,頁1- 7。
〈論蘇軾詩的人民性〉,孫蘭廷,《內蒙古師院學報》,1981,2期,頁124-131。
〈縝密的藝術構思--讀蘇軾的前〈赤壁賦〉〉,吳功正,《長安》,1981,7期,頁70-73。
〈雕刻家的赤壁賦--簡介院藏赤壁圖器物〉,蔡玫芬,《故宮文物月刊》,1984,2卷,9期,頁30-33。
〈簡論蘇軾「變賦」的審美特徵〉,胡立新,《黃岡師專學報》,1999,2期,頁46-51。
〈黠鼠賦〉,江克謙,《語文月刊》,1991,8期,頁22。
〈蘇文繫年補正〉(下),周裕鍇,《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3期,頁58-66。
〈蘇文繫年補正〉(上),周裕鍇,《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1期,頁64-71。
〈蘇東坡的文學評論〉,陳宗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4,6期,頁54-55。
〈蘇東坡的性格與人格〉,陳宗敏,《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3,4期,頁61-66。
〈蘇東坡詩論〉,戴麗珠,《中華復興月刊》,1977,4期,頁74-77。
〈蘇東坡與賦〉,顧易生,《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415-432。
〈蘇軾、黃庭堅的賦體文學〉,何玉蘭,《文史雜誌》,1999,80期,頁39-40。
〈蘇軾〈前赤壁賦〉〉,吳鶴久,《語文教學通訊》,1957,頁10-11。
〈蘇軾〈前赤壁賦〉語法淺析〉,李炳傑,《中國語文》,1985,3期,頁67-71。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墨跡手卷〉,段成桂,《文物》,1983,6期,頁1-2。
〈蘇軾「前後赤壁賦」心靈境界之探討〉,張學波,《興大中文學報》,1992,5期,頁101-108。
〈蘇軾「無意為文」說略論〉,祈海文,《山東大學學報》,1996,4期,頁99-102。
〈蘇軾之「詩」「書」「畫」〉,劉啟華,《古今談》,1974,111期,頁16-17。
〈蘇軾在宋代文學革新中的領袖地位〉,姜書閣,《文學遺產》,1986,3期,頁67-75。
〈蘇軾赤壁二賦:最傑出的姐妹篇〉,林恭祖,《故宮文物月刊》,1984,2卷,9期,頁38-49。
〈蘇軾的「辭達」說〉,林俊相,《復旦學報》,1998,4期,頁124-129。
〈蘇軾的文章理論體系及其美學特質〉,黨聖元,《人文雜誌》,1998,頁126-133。
〈蘇軾的文論〉,張良志,《南寧師專學報》,1983,頁12-16。
〈蘇軾的文學批評〉,張健,《現代學苑》,1966,3期,頁9-13。
〈蘇軾的文學批評研究〉,張健,《文史哲學報》,1973,22期,頁169-262。
〈蘇軾的文藝美學思想〉,王世德,《國文天地》,1992,6期,頁9-19。
〈蘇軾的文藝創新精神〉,吳枝培,《南京大學學報》,1988,3期,頁 148-155。
〈蘇軾的文藝觀〉,劉乃昌,《文史哲》,1981,3期,頁36-40。
〈蘇軾的風格論〉,程千帆、莫礪鋒,《成都大學學報》,1986,1期,頁3-12。
〈蘇軾的書法及其書論〉,江正誠,《幼獅月刊》,1976,2期,頁60-64。
〈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下),江正誠,《藝文誌》,1976,133期,頁57-61。
〈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上),江正誠,《藝文誌》,1976,132期,頁54-58。
〈蘇軾的崇道名作〈赤壁賦〉〉,鍾來因,《國文天地》,1992,6期,頁21-29。
〈蘇軾的散文美學思想〉,王文龍,《寶鷄師院學報》,1990,4期,頁57-64。
〈蘇軾的散文藝術〉,陳學超,《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6期,頁14-16。
〈蘇軾的游記文〉,黃立群,《河南大學學報》,1986,頁39-41。
〈蘇軾的楚辭觀及其詞賦創作〉,朴永煥,《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1期,頁28-34。
〈蘇軾的詩畫同體論〉,黃鳴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頁151-157。
〈蘇軾前赤壁賦的思想根源〉,潘銘燊,(香港)《文訊》,1971,4期,頁16-17。
〈蘇軾前後赤壁賦研究〉,劉中和,《中國語文》,1971,2期,頁54-64。
〈蘇軾書簡中所論「晁君騷辭」之「晁君」考辨〉,周小兵,《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2期,頁25-27。
〈蘇軾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及其特徵〉,張碧波,《佳木斯師專學報》,1985,1期,頁41-43。
〈蘇軾散文的寫作藝術〉,徐惠元,《山東大學學報》,1984,4期,頁65-70。
〈蘇軾著述生前編刻情況考略〉,曾棗莊,《中華文史論叢》,1984,4期,頁71-78。
〈蘇軾傳神論美學思想的幾個特點〉,艾陀,《東北師大學報》,1983,5期,頁9-16。
〈蘇軾詩論〉,王士博,《吉林大學社會學報》,1981,1期,頁13-29。
〈蘇軾對陶淵明〈閑情賦〉評價之正解〉,張子剛,《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期,頁58-59。
〈蘇軾熙寧科舉之議的意義〉,孫民,《中國第十三屆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眉山:南方印務有限公司,2002。
〈蘇軾與〈赤壁賦〉--〈蘇軾在黃州〉之二〉,饒學剛,《長江文藝》,1981,10期,頁65。
〈蘇軾與章惇之交遊及相關詩文考論〉,劉師昭明,《國立編譯館刊》,1998,1期,頁137-183。
〈蘇軾談「錢」及其「了然」說〉,王夢鷗,《東方雜誌》,1984,11期,頁26-28。
〈蘇軾論文藝創造的自由境界〉,張惠民,《汕頭大學學報》,1989,4期,頁48-57。
〈蘇軾論藝術的「自然」美〉,張德文,《中國文化月刊》,1991,141期,頁64-73。
〈蘇軾賦的散體特徵及其形成〉,何國棟,《蘭州大學學報》,1998,頁122-128。
〈蘇軾賦作數量及其編年考略〉,廖志超,《中國第十三屆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眉山:南方印務有限公司,2002年,頁485-512。
〈蘇軾賦觀及其相關的問題〉,簡師宗梧,《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洪葉出版社,2001,頁799-818。
〈蘇賦簡論〉,李博,《東坡研究論叢》,蘇軾研究學會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頁134-143。
〈讀東坡〈赤壁賦〉漫記〉,左成文,《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81,1期,頁74-76。
〈讀後赤壁賦--由「追蹤前遊」意圖之逐漸破滅談起〉,黃奕珍,《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3期,頁647-663。
〈讀蘇軾文論札記〉,劉國珺,《南開學報》,1984,2期,頁48-53。
(二)辭賦之屬
1.論文集
《文史哲》(首屆國際賦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山東:文史哲編委會,1990,5期。
《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二屆國際賦學術討論會論文),鄺行健主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4,13期。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賦學術討論會論文),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賦學研究論文集》,馬積高、萬光治主編,成都:八蜀書社,1991。
《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簡師宗梧主持,(計畫編號:NSC 83-0301-H-004-064-I2)。
《近五年(1991-1995中外賦學研究評述》,簡師宗梧主持,(計畫編號:NSC 86-2417-H-004-014)。
《宋代辭賦研究》,廖國棟、詹杭倫,國立成功大學延攬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研究成果報告,2002。
2.單篇論文
〈《昭明文選》賦體分類初探〉,楊利成,《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307-319。
〈《賦譜》與唐賦的演變〉,陳萬成,《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559-578。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何新文,《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15-34。
〈「自成一片風華景象」--台灣三部漢賦論著評述〉,何新文,《文學遺產》,1992,2期,頁106-109。
〈「辭」、「賦」關係新證〉,李立信,《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51-63。
〈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簡師宗梧,《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769-790。
〈一種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張國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頁72-75。
〈十年漢賦研究綜述〉,章滄授,《文學遺產》,1992,3期,頁118-125。
〈也談〈洛神賦〉和〈神女賦〉〉,李華年,《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頁70--75。
〈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許結,《學術月刊》,1994,6期,頁86-95。
〈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王基倫,《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889-906。
〈五十年來台灣賦學研究論著總目一九四九~一九九八〉,王學玲,《漢學研究通訊》,總77期,2001,頁217-232。
〈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葉幼明,《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320-334。
〈六朝紀行賦繁榮之鳥瞰〉,于浴賢,《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386-402。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賦語言功能之轉變〉,高莉芬,《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187-206。
〈文賦的形成及其時代內涵--兼論歐陽修的歷史作用〉,張宏生,《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592-608。
〈文變染乎世情--談魏晉南北朝賦風的轉變〉,龔克昌,《文史哲》,1990,5期,頁39-44。
〈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發展〉,馬寶蓮,《國文天地》,1993,11期,頁32-39。
〈王禹偁的辭賦觀和辭賦創作〉,王延梯、肖培,《齊魯學刊》,1997,3期,頁65-71。
〈主刺言理亦是賦家之事--論唐代諷刺小賦在賦史上的地位〉,田耕宇,《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177-189。
〈北宋散文賦類型論--以詠物、諷諭為例〉,顧柔利,《黃埔學報》,1999,36期,頁1-14。
〈北宋賦家的人文素養--從溫柔敦厚觀北宋諷諭賦〉,顧柔利,《黃埔學報》,1999,38期,頁43-58。
〈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許結,《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69-88。
〈古賦與文賦芻論〉,萬光治,《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369-383。
〈生鏽的文學主環:賦〉,簡師宗梧,《國文天地》,1998,6期,頁7-11。
〈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論漢大賦的形式美〉,尹砥廷著,《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頁27-34。
〈宋人《離騷》辨體--從宋人對《騷》類作品的選評出發〉,徐寶余,《蒙古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5期,頁36-40。
〈宋玉神女賦與曹植洛神賦的比較研究〉,高師秋鳳,《師大國文學報》,1997,26期,頁61。
〈宋賦家的生命安頓--從託物寄興觀北宋詠物賦〉,顧柔利,《黃埔學報》,1999,37期,頁73-95。
〈李調元和他的《雨村賦話》〉,詹杭倫,《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335-347。
〈兩宋賦述略〉,霍旭東,《社科縱橫》,1999,5期,頁33-37。
〈和諧統一、自由通脫的初唐賦--初唐賦特徵及其成因述論〉,于浴賢,《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335-348。
〈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許結,《文學遺產》,1994,4期,頁77-85。
〈近二十年大陸賦學文獻整理的新進展〉,何新文,《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750-768。
〈近十年辭賦研究述評〉,李生龍,《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323-337。
〈律賦與八股文〉,鄺健行,《文史哲》,1990,5期,頁68-73。
〈柳宗元貶謫期創作騷怨精神--兼論南貶作家的創作傾向及其特點〉,戴偉華,《文學遺產》,1994,4期,頁44-52。
〈柳宗元辭賦的思想評價〉,高海夫,《唐代文學論叢》第4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179-195。
〈唐代的科舉制度與詩賦體制研究〉,張正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7,1期,頁25-37。
〈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曹明綱,《學術研究》,1994,4期,頁115-119。
〈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鄺健行,《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399-414。
〈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羅聯添,《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85,17期,頁9-20。
〈唐宋賦地位論略〉,萬光治,《文史哲》,1990,5期,頁92-95。
〈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尹占華,《西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9,頁9-14。
〈唐宋賦學批評述要〉,王以憲,《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期,頁78-83。
〈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鄧國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363-381。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錄早期作家之籍貫、身份推測賦體之來源〉,周祖譔,《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73-78。
〈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廖國棟,《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763-788。
〈從「和賦」看賦的文體屬性〉,李立信,《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685-697。
〈從「變」到「化」--談〈赤壁賦〉中「一」與「二」的問題〉,何寄澎,《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513-517。
〈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萬光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4期,頁47-55。
〈從杜牧阿房宮賦看晚唐到宋初賦的發展〉,廖雲仙,《勤益學報》,1996,13期,頁455-462。
〈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簡師宗梧,《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99,1期,頁59-78。
〈晚唐舉業與詩賦格樣〉,王夢鷗,《東方雜誌》,9期,頁50-55。
〈略論楚辭體作品在漢代的流變〉,郭建勛,《中國韻文學刊》,4期,頁75-80。
〈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何沛雄,《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559-582。
〈略論賦與詩的關係〉,馬積高,《社會科學戰線》,1992,1期,頁265-271。
〈略論韓愈辭賦〉,龔克昌,《文史哲》,1992,3期,頁31-37。
〈陸機賦論探微〉,曹虹,《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17。
〈楚辭的名義、編集與流傳〉,吳宏一,《辭賦文學論集》,1999,頁112-125。
〈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高光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519-532。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簡師宗梧,《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09-127。
〈試論秦觀的賦作賦論及其與詞的關係〉,徐培均,《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1015-1027。
〈試論曹植的辭賦〉,呂美勤,《中國韻文學刊》,4期,頁66-74 。
〈漢人觀念中的「辭」與「賦」〉,郭見勛,《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209-220。
〈漢賦問答體初探〉,何沛雄,《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43-50。
〈漢賦源流試探〉,畢庶春,《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27-37。
〈暮年辭賦動江關--庾信鄉關之賦評述〉,于浴賢,《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第13期,頁7-15。
〈編輯《歷代辭賦總彙》芻議〉,馬積高,《文史哲》,1990,5期,頁98-103。
〈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洪順隆,《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91-114。
〈論「不歌而誦謂之賦」〉,駱玉明,《文學遺產》,1983,2期,頁36--41。
〈論四傑辭賦與唐初文風〉,高光復,《文史哲》,1990,5期,頁95-98。
〈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何玉蘭,《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1期,頁54-59。
〈論宋賦諸體〉,曾棗莊,《陰山學刊》,1999,1期,頁1-8。
〈論李白賦對六朝文風的因革〉,許東海,《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305-334。
〈論柳宗元辭賦對屈賦的繼承與發展〉,劉洪仁,《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6,1 期,頁62-69。
〈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曹明綱,《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247-258。
〈論散體賦的文體因素〉,萬光治,《天府新論》,1989,頁90-96。
〈論漢魏六朝俳諧滑稽之賦及賦體文的內容與型式〉,蘇瑞隆,《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621-656。
〈論賦的源流及其影響〉,馬積高,《中國韻文學刊》,1期,頁55-64。
〈論賦對宋詞的影響〉,劉乃昌,《文史哲》,1990,5期,頁84-86。
〈論賦與駢文〉,馬積高,《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153-161。
〈論賦體的源流〉,康達維(美),《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14-26。
〈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80-87。
〈賦的現代作用與實用價值〉,梁佳蘿,《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183-196。
〈賦與賦學研究的命運〉(代序),萬光治,《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1-25。
〈賦論流變考略〉,蔡鍾翔,《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533-547。
〈賦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略論八十年代四部賦學論著〉,許結,《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頁303-322。
〈聲律與情境--中古辭賦詩化論〉,許結,《江漢論壇》,1996,1期,頁69-72。
〈魏晉六朝賦中戲劇型式對話的轉變〉,蘇瑞隆,《文史哲》,1995,頁89-93。
〈魏晉南北朝賦的憂思精神〉,吳兆路,《復旦學報》社科版,1992,頁71-75。
〈辭、賦關係新證〉,李立信,《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1994,13期,頁51-63。
〈辭與賦〉,費振剛,《文史知識》,1984,12期,頁9-15。
〈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程千帆,《文史知識》,1992,3期,頁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