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美珠 |
---|---|
論文名稱: |
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 |
指導教授: | 王仲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戰國 、變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10 下載:16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關戰國變法運動的研究,在中國上古史領域中是一個頗受注意的題目。過去對於戰國時代變法運動的研究雖然不少,但是半數以上集中在秦國及商鞅之上,對於他國情形的研究則是付之闕如,呈現不平均的缺憾。近年來,有關戰國變法研究逐漸開始注意到秦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重要性,藉由學者的努力許多新觀點相繼被提出,有助於對整個戰國時代變法運動的通盤認識。本文即欲以文獻史料為主,佐以近人研究論著,針對秦國與東方六國的變法成果,加以分析,以了解影響變法成效的主要因素,以及戰國變法運動成敗原因。本文主要內容分為四章,從變法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論起,分析各國變法進行前的形勢、變法的過程以及各國變法成效等等,進而論證各國變法成就實與能否做到全盤性改革有關。由於戰國諸侯變法成就不同,各有特色,只以成敗做為唯一評比的標準,容易過度強調秦國改革成果的正面價值,忽略其負面影響,也抹煞了東方六國救亡圖強的努力。若以完整性與延續性作為評比標準,則戰國時代所有變法可明顯區分為秦國與東方六國兩個集團,既可肯定各國變法成績,亦可從中明白秦國進行了徹底且完整的改革,使得全國上下煥然一新,成為軍國主義的強權政體,秦國最後得以兼併天下絕非僥倖。
參考書目
(一) 文獻
《詩經》,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周易》(四部叢刊正編冊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月臺一版。
《春秋》,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左傳》,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公羊傳》,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穀梁傳》,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論語》,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孟子》,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1月初版。
《國語》,臺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1月版。
《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3年版。
《韓非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臺一版。
《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版。
《史記》,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10月三版。
《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68年版。
《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4年臺一版。
《鹽鐵論》,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12月初版。
《漢書》,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5年3月再版。
《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12月初版。
《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初版。
《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9月初版,民國76年12月臺一版。
《資治通鑑》(四部叢刊正編冊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1臺一版。
朱 熹:《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4年9月初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陸書局,民國47年10月初版。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0年8月臺初版。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3年10月初版。
(二)專書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大學出版社,民國24年12月初版,1956
年6月增訂初版。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
6月初版,1995年7月修訂三版。
童書業:《春秋史》,開明書店,民國35年11月初版。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民國37年5月初版,民國59
年臺四版。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臺北,學術出版社,民國45
年1月香港初版,民國67年10月臺四版。
童書業:《中國疆域沿革略》,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46年10月
臺一版,民國58年8月臺二版。
呂思勉:《先秦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50年臺一版。
陳啟天:《商鞅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5月臺一版。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57年3月一
版。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5月
初版,民國71年8月四版。
羅根澤等編:《古史辨》,第6冊,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59年3月
臺初版。
鄭良樹:《戰國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12月新加坡一
版,民國71年3月三版。
羅 焌:《諸子學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年9月臺初版。
《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四輯第二冊-史記考證研究論集》,臺北,大陸
雜誌社,民國64年10月初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9月初
版。
梁啟超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臺北,牧童出版社,民
國65年10月初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
民國66年9月初版。
蕭 璠:《先秦史》,臺北,長橋出版社,民國68年版。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8年
12月初版。
梁啟超原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有限
公司,民國69年6月初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0年8月初版。
嵇 哲:《先秦諸子學》,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71年1月再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71年3月初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
年3月初版。
石璋如等:《中國歷史地圖(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
國72年6月新一版。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2
年6月初版。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2年
9月新一版。
張正男:《戰國策初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
年4月初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6月初版。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3年9月版。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6
月一版。
陳啟夫:《中國法家概論》,臺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4年9月四版。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古代篇)》,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4年
9月。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
年12月初版。
郭沫若:《十批判書》,臺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版。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國75年2月初版。
韓連琪:《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8月版。
馬非百:《秦集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10月初版。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8月初版。
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一版。
劉澤華、李瑞蘭:《競爭、改革、進步-戰國歷史反思》,北京,求實
出版社,1988年6月一版。
彭文賢:《行政生態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9
月初版,民國81年11月修訂初版。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自印,1989年4月初版。
姚秀彥:《先秦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5版。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年4
月初版。
王 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9年7月版。
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一版。
黃 松:《齊魯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一版。
馮寶志:《三晉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一版。
錢 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一
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冊一、冊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初版。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
年2月初版。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
年5月初版。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11
月初版。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8月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再
版。
林劍鳴:《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11月初
版。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2月初版。
晁福林:《霸王迭興-春秋霸主論》,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93年3月初版。
黃新亞:《三秦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一版。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5月初
版。
鄭 均:《戰國紀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7月初版。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
版,1995年5月北京一刷。
楊生民:《中國春秋戰國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
版,1995年5月北京一刷。
陳恩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
版,1995年5月北京一刷。
孫開泰:《中國春秋戰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
版,1995年5月北京一刷。
宋鎮豪:《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一
版,1995年5月北京一刷。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3年5月初版。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初版。
徐衛民、賀潤坤:《秦政治思想述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7月一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生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5月一版。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
國85年12月初版。
繆文遠:《戰國史繫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一版。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
月一版。
楊 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
月初版。
臧知非等撰,田昌五等編:《中國歷代經濟史(一)先秦兩漢卷》,臺
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余宗發:《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9月版。
楊 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
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劉道元:〈商鞅變法與兩漢田賦制度〉,《食貨半月刊》,第一卷第三
期,民國24年1月,P.77-89。
齊思和:〈商鞅變法考〉,《燕京學報》,第33期,民國36年12月,
P.163-194。。
郭人民:〈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新史學通訊》,1953:3,
開封,P.8-10。
楊 寬:〈論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55:9,天津,P.30-35。
羅祖基:〈"商鞅變法"促進奴隸使用制度發展說-兼與葉玉華先生商
榷〉,《歷史研究》,1956:9,北京,P.65-75。
羅祖基:〈春秋戰國的變革標誌著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嗎?〉,《學
術月刊》,1957:5,上海,P.31-38、30。
吳 澤:〈吳起的學說思想與變法運動〉,《歷史教學問題》,1957:5,
上海,P.25-31。
冉昭德:〈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1957:6,北京,P.43-63。
葉玉華:〈商鞅變法與西方秦國以及秦漢統一帝國封建制的成長〉,《歷
史教學》,1957:12,天津,P.2-8。
戚其章:〈春秋戰國的變革標誌著什麼?-駁羅祖基"春秋戰國的變革
標誌著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嗎?"〉,《學術月刊》,1958:3,
上海,P.68-75。
傅啟學:〈春秋時代的外交〉,《社會科學論叢》,第10輯,臺大法學
院,民國49年7月,P.149-197。
永 深:〈簡述春秋至戰國前期東方各國的變法〉,《歷史教學》,1961
年8、9合期,天津,P.7-11。
胡柄權、寶志強:〈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61年8、9合期,天
津,P.10-16。
傅啟學:〈戰國時代的外交〉,《社會科學論叢》,第11輯,臺大法學
院,民國50年6月,P.253-305。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34本下冊,臺北,民國52年12月,P.559-587。
蔣君章:〈商鞅變法研究〉,《民主評論》,第16卷15期,臺北,民
國54年9月,P.15-17。
蔣君章:〈重農主義與法治主義-商鞅變法研究之二〉,《民主評論》,
第16卷16期,臺北,民國54年10月,P.7-9、22。
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文史哲學報》,第14期,臺北
臺大文學院,民國54年11月,P.205-239。
蔣君章:〈商鞅的著作-商鞅變法研究之三〉,《民主評論》,第17卷
1期,臺北,民國55年1月,P.21-23。
勞 榦:〈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36本下,臺北,民國55年6月,P.801-828。
陶希聖:〈齊學入晉‧晉學入秦〉,《食貨月刊》復刊第2卷第12期,
臺北,民國62年3月,P.1-24。
李善明:〈商鞅的經濟思想〉,《文史哲》,1974:2,濟南,P.83-90。
王曉波:〈戰國初期的法家-李悝和吳起〉,《食貨復刊》,第3卷第12
期,民國63年3月,P.547-565。
鄭鶴生、鄭一鈞:〈李悝變法〉,《文史哲》,1974:3,濟南,P.28-38。
張柳雲:〈商君思想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5期,
臺北,民國63 年5月,P.3-10。
王曉波:〈商君與商君書的思想分析〉,《大陸雜誌》,第49卷第1期,
臺北,民國63年7月,P.3-21。
李冕世:〈論戰國七雄的疆域與地理環境所產生影響〉,《成大歷史學
報》,第1號,臺南,民國63年7月,P.23-69。
何宇同:〈商鞅的重農思想和農業政策〉,《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75:2,廣州,P.56-61。
王曉波:〈申不害的重術思想研究〉,《大陸雜誌》,第51卷第4期,
臺北,民國64年10月,P.3-22。
洪善思:〈歷代關於商鞅變法的兩派論爭〉,《歷史研究》,1976:3,
北京,P.68-71。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9月初版,P.1-46。
戴晉新:《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
年6月。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國67年6月。
戴晉新:〈談李悝的改革〉,《史原》,第8期,臺北,民國67年9月,
P.1-14。
張其昀:〈變法創制-戰國的政治〉,《文藝復興》,第97期,民國67
年11月,P.12-21。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3
號,臺北,民國68年6月,P.471-539。
鄭昌淦:〈井田制的破壞和農民的分化-兼論商鞅變法的性質及其作用〉,
《歷史研究》,1979:7,北京,P.60-65。
侯家駒:〈「開阡陌」辨〉,《大陸雜誌》,第59卷第2期,臺北,民
國68年8月,P.22-31。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
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初版,P.1-92。
李冕世:〈三晉法家思想淵源的剖析〉,《成大歷史學報》,第77期,
臺南,民國69年9月,P.1-36。
黃中業:〈重評戰國變法運動〉,《史學月刊》,1981:5,鄭州,P.27-31。
林甘泉:〈從出土文物看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革〉,《文物》,1981:5,
北京,P.34-44。
王曉波:〈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第63卷第3期,臺
北,民國70年9月P.15-32。
靳生禾:〈趙武靈王史蹟考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2:1,石
家莊,P.66-76。
徐夕明:〈商鞅變法異議〉,《江漢論壇》,1982:5,武昌,P.56-61。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租賦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1,
濟南,P.18-25。
楊善群:〈商鞅「允許土地買賣」說質疑〉,《陝西師大學報》,1983:
1,P.82-86。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1983:
2,北京,P.26-41。
李清和:〈論商鞅變法〉,《中國史研究》,1983:3,北京,P.25-33。
臧知非:〈"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試析-兼談秦的"抑末"政
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3:3,徐州,P.124-128。
田澤濱:〈試論商鞅的稅制改革〉,《東北大學學報》,1983:5,P.74-82。
張榮錚:〈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天津社會科學》,1983:6,天津,
P.58-62。
楊善群:〈略談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社會科學》,1983:7,上海,
P.57-59。
余天熾:〈戰國秦漢的重農抑商政策及其歷史檢討〉,《華南師範大學
學報(社科版)》,1984:1,廣州,P.71-76。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的變化〉,《文史哲》,1984:2,濟南,
P.10-20、61。
杜正勝:〈周代封建解體後的軍政新秩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臺北,民國73年3月,P.73-113。
孫開太:〈先秦時期的社會與思想概述〉,《歷史教學》,1984:9,天
津,P.37-39。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央官制及其演變〉,《文史哲》,1985:1,
濟南,P.3-12。
陳振裕:〈從雲夢秦簡看秦國的農業生產〉,《農業考古》,1985:1,
北京,P.127-136。
石永士:〈戰國時期燕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考古》,1985:1,
北京,P.113-121。
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背景〉,《食
貨復刊》,第14卷第9、10期,臺北,民國74年2月,P.371-381。
黃顯功:〈論戰國"重本抑末"政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與影響〉,《中
國農史》,1985:3,P.9-20。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文物》,1985:4,北京,P.27-38。
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所集刊》,第56本3分,臺北,民國74年9月,P.485-542。
孫家洲:〈試論戰國、秦、漢時期立法指導思想的演變〉,《杭州師院
學報(社科版)》,1986:1,杭州,P.10-16。
陳 翰:〈談《商君書‧墾令篇》中的重農抑商思想〉,《古籍整理研
究學刊》,1986:3,長春,P.14-17。
許倬雲:〈東周到秦漢:國家型態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86:4,
北京,P.35-43。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的郡縣制及其演變〉,《文史哲》,1986:5,
濟南,P.38-47。
劉澤華:〈從春秋戰國封建主形成看政治的決定作用〉,《歷史研究》,
1986:6,北京,P.102-116。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生產力和農工商業的發展〉,《先秦兩漢
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8月一版,P.135-158。
郭豫才:〈論戰國時期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再論我國封建制生產關係的
形成過程〉,《史學月刊》,1987:1,鄭州,P.6-14。
陳長琦:〈郡縣制確立時代論略〉,《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
1,開封,P.24-30。
俞敏聲:〈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7:
2,長春,P.156-161。
陸中明:〈先秦社會型態初探〉,《西部學壇(哲社版)》,1987:2,
新吉昌,P.54-58。
李瑞蘭:〈戰國七雄改革成敗得失散議〉,《天津師大學報》,1987:2,
天津,P.70-78。
徐鴻修:〈從祿賞制的演變看周代的土地制度-兼評"軍功地主"論〉,
《文史哲》,1987:2,濟南,P.3-11。
周自強:〈生產力發展規律與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中國史研
究》,1987:3,北京,P.3-15。
林劍鳴:〈從秦人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歷史研究》,1988:3,
北京,P.66-79。
盧昌德:〈從吳起變法失敗看楚國的衰亡-楚滅於秦原因初探〉,《湖
北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4,黃石,P.72-79。
李元慶、高銀秀:〈先秦三晉文化思想探析〉,《晉陽學刊》,1987:6,
太原,P.42-50。
鄭良樹:〈秦國政治與《商君書》〉,《書目季刊》,第21卷第2期,
民國76年9月,P.9-14。
林劍鳴:〈秦人的價值觀和中國的統一〉,《人文雜誌》,1988:2,西
安,P.85-90。
趙樹民:〈從中國歷史上的體制改革與法治建設來看兩者的良性循環〉,
《南京大學學報(人文、哲學、社科版)》,1988:4,南京,
P.107-115。
尹振環:〈法家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封建國家-試析周秦國家形式的演變〉,
《貴州文史叢刊》,1988:4,貴陽,P.8-15、16。
閻守誠:〈重農抑商試析〉,《歷史研究》,1988:4,北京,P.136-146。
李元慶:〈三晉文化思想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晉陽學刊》,1989:1,
太原,P.33-38。
武樹臣:〈晉國文化:"法治"思潮的發祥地和輸出港〉,《晉陽學刊》,
1989:1,太原,P.39-42。
楊作龍:〈秦商鞅變法後田制問題商榷〉,《中國史研究》,1989:1,
北京,P.3-13。
楊榮基:〈改革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社
版)》,1989:1,武漢,P.54-61。
李 元:〈論戰國時代的人才觀〉,《求是學刊》,1989:3,哈爾濱,
P.72-77。
張玉勤:〈論戰國時期的國家授田制〉,《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
1989:4,太原,P.34-39。
黃中業:〈戰國社會改革的歷史經驗〉,《史學月刊》,1989:6,鄭州,
P.5-12。
劉九生:〈《商君書》新論:對秦國飛躍的一個探討〉,《陝西師大學
報(哲社版)》,1990:3,西安,P.43-53。
馮慶余:〈井田制與商鞅的開阡陌〉,《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0:2,西寧,P.37-42。
詹子慶:〈戰國時代世風問題散議〉,《史學集刊》,1990:3,長春,
P.24-29、23。
曾憲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意義辨〉,《中山大學學
報(哲社版)》,1990:4,廣州,P.71-77。
鍾祥財:〈中國古代宏觀與微觀農業管理思想的比較〉,《中國農史》,
1990:4,P.65-76。
袁仲一:〈從考古資料看秦文化的發展和主要成就〉,《文博》,1990:
5,西安,P.7-18、111。
王雲度:〈秦史分期與發展階段當議〉,《文博》,1990:5,西安,P.35-43。
劉文瑞:〈征服與反抗-略論秦王朝的區域文化衝突〉,《文博》,1990:
5,西安,P.50-59。
趙 沛:〈試論秦文化特質的成因〉,《文博》,1990:5,西安,P.60-62、
49。
賀潤坤:〈論秦的宗法制-兼談胡亥篡位與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文
博》,1990:5,西安,P.112-118、157。
林吉郎:〈商鞅變法及其現代意義-從思想與制度層面的分析〉,《復
興崗論文集》,第12期,臺北,民國79年6月,P.41-61。
黃中業:〈移風易俗是戰國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學術月刊》,1991:
1,上海,P.53-57。
楊師群:〈戰國法家代表地主階級嗎〉,《學術月刊》,1991:3,上海,
P.66-71。
蔡 鋒:〈春秋戰國禮俗的差異性及其對社會變革的影響-兼論秦俗是
影響秦國變法徹底的原因之一〉,《甘肅理論學刊》,1991:3,
蘭州,P.58-62。
張金光:〈對《秦商鞅變法後田制問題商榷》的商榷〉,《中國史研究》,
1991:3,北京,P.3-11。
沈星棣:〈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參政的社會潮流〉,《江西大學學報(社
科版)》,1991:4,南昌,P.72-77、87。
許抗生:〈論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北方和東方地域文化的差異〉,《中
州學刊》,1991:4,鄭州,P.63-68。
金善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臺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
6月。
嚴 賓:〈秦國井田制衰亡簡論〉,《江海學刊》,1991:6,南京,P.118-122。
袁 林:〈《管子》、商鞅兩大學派經濟政策比較研究〉,《管子學刊》,
1992:1,淄博,P.7-13。
邵 鴻:〈略論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
版)》,1992:2,南昌,P.53-57、75。
臧知非:〈"初稅畝"新探〉,《學術界》,1992:2,P.26-31。
張興智、徐雪琪:〈先秦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
科版)》,1992:3,貴陽,P.24-29、7。
黃樸民:〈先秦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趨勢〉,《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2:3,煙台,P.36-43。
姚偉鈞:〈論法家的形成與影響〉,《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2:6,武昌,P.58-63。
韓玉德:〈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效應〉,《青島師專學報》,1993:1,
青島,P.54-66。
楊師群:〈春秋土地私有制問題的商榷〉,《學術月刊》,1993:3,上
海,P.41-47。
楊師群:〈戰國新興地主階級說質疑〉,《社會科學戰線》,1993:4,
長春,P.172-177。
楊師群:〈試論戰國軍功官僚集團〉,《中國史研究》,1993:4,北京,
P.139-146。
李訓祥:〈戰國時代「壹」的觀念〉,《新史學》,第4卷第3期,臺
北,1993年9月,P.1-17。
譚前學:〈商鞅「燔詩書」辨析〉,《簡牘學報》,第15期,臺北,民
國82年12月,P.189-193。
臧知非:〈先秦什伍鄉里制度試探〉,《人文雜誌》,1994:1,西安,
P.68-75。
洪家義:〈論商鞅變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
1994:1,南京,P.121-127。
江廣新:〈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學術論壇》,1994:1,
西寧,P.84-88。
臧知非:〈試論戰國山林管理制度與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蘇州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P.90-103。
徐 進:〈法家法治理論的精髓〉,《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2,濟南,P.72-79。
晁福林:〈商鞅史事考〉,《中國史研究》,1994:3,北京,P.123-132。
晁福林:〈商鞅變法史事考〉,《人文雜誌》,1994:4,西安,P.70-75。
單 寶:〈我國古代的平抑物價政策及其演變〉,《史學月刊》,1994:
4,鄭州,P.2-6。
黃樸民、徐勇:〈試論戰國軍事法規的建設及其特色〉,《求是學刊》,
1994:4,哈爾濱,P.106-110。
鄭曉時:〈春秋時期的政軍關係〉,《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6卷
第2期,臺北,民國83年6月,P.167-197。
楊善群:〈商鞅變法與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學術月刊》,1994:
12,上海,P.48-54。
臧知非:〈共同的歷史道路不同的發展過程-秦國社會結構與秦文化散
論〉,《秦文化論叢》,第三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年12月一版,P.51-66。
陳春慧:〈從文化結構看秦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秦文化論叢》,第
三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一版,P.368-379。
楊師群:〈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發展原因新探〉,《社會科學戰線》,1995:
3,長春,P.111-118。
楊師群:〈從雲夢秦簡看秦的國有制經濟〉,《史學月刊》,1995:4,
鄭州,P.42-47。
楊師群:〈商鞅變法的性質與作用問題駁談〉,《學術月刊》,1995:6,
上海,P.97-103。
李則鳴:〈春秋戰國史中幾個問題的探討〉,《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5:6,武漢,P.91-97。
葉高樹:〈趙武靈王的易俗及其宮廷改革〉,《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23期,臺北,民國84年6月,P.1-26。
沈星棣:〈先秦人才市場的開拓〉,《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9,南昌,P.81-86。
史建群:〈戰國秦漢世風的區域性特徵〉,《中國史研究》,1996:2,
北京,P.87-95。
胡安全:〈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區發展問題〉,《社會科學》,1996:2,
上海,P.73-76。
喬 健:〈論商鞅的一元化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
3,蘭州,P.113-119。
晁福林:〈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化及其社會影響〉,《江海學刊》,1996:
4,南京,P.108-114。
周蘇平:〈春秋時期晉國的軍功制度及其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6:4,西安,P.30-33。
王雅紅:〈秦楚勝敗的文化分析〉,《江漢論壇》,1996:10,武昌,P.39-42。
吳彰裕:〈商君書治國思想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臺
北,民國85年11月,P.193-208。
曾振宇、崔明德:〈由法返德:商鞅社會理想之分析〉,《中國史研究》,
1997:1,北京,P.25-33。
馬克林:〈略論戰國秦漢的經濟立法思想〉,《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7:5,P.35-41。
晁福林:〈先秦時期爵制的起源與發展〉,《河北學刊》,1997:3,石
家莊,P.73-81。
郭麗萍:〈論春秋時期晉國政治文化的超前現象〉,《山西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8:2,太原,P.37-41。
于孔寶:〈論稷下之學與戰國學術中心〉,《中國史研究》,1998:2,
北京,P.13-22。
顧奎相、陳涴:〈春秋戰國時期改革之同異及啟示〉,《遼寧大學學報》,
1998:5,瀋陽,P.86-92。
晁福林:〈論戰國相權〉,《中國社會科學》,1998:5,北京,P.179-
192。
楊師群:〈論東周秦代社會財產私有權問題〉,《學術月刊》,1998:5,
上海,P.68-74。
晁福林:〈試論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的發展與演變〉,《史學史研究》,1999:
1,北京,P.40-44。
劉軍社:〈秦人吸收周文化問題的探討〉,《文博》,1999:1,西安,
P.13-16。
崔永東:〈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9:1,北京,P.139-145。
錢林書:〈戰國時期齊國的封君及封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2,上海,P.106-108。
高專誠:〈三晉變法的當代思考〉,《晉陽學刊》,1999:2,太原,P.68-77。
王彥輝:〈東周秦漢時期的工商政策與豪民兼併-兼論"以末致財,用
本守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長春,P.14-19。
趙雲旗:〈秦國由弱變強與財政改革的關係〉,《齊魯學刊》,1999:3,
曲阜,P.91-96。
宋 杰:〈春秋戰爭之地域分析與列國的爭霸方略(上)〉,《首都師
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北京,P.1-6。
宋 杰:〈春秋戰爭之地域分析與列國的爭霸方略(下)〉,《首都師
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北京,P.14-19。
劉禮堂:〈簡論秦國的人才開發〉,《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4,武昌,P.116-119。
仝晰綱:〈春秋戰國時期鄉村社區的變異及其社會職能〉,《文史哲》,
1999:4,濟南,P.68-73。
李根蟠:〈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看戰國畝產和生產率〉,《中國史研
究》,1999:4,北京,P.28-36。
何 晉:〈秦稱"虎狼"考〉,《文博》,1999:5,西安,P.41-50。
白音查干:〈戰國時期燕、趙、秦長城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
文版)》,1999:5,呼和浩特,P.51-55。
晁福林:〈論"初稅畝"〉,《文史哲》,1999:6,濟南,P.80-86。
楊 華:〈商鞅變法與秦兵制〉,《文博》,1999:6,西安,P.31-34、
25。
張懷通:〈先秦時期的基層組織-丘〉,《天津師大學報》,2000:1,
天津,P.35-39、49。
孫開泰:〈論三晉古文化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的影響〉,《河北學
刊》,2000:2,石家莊,P.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