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秋雅 |
---|---|
論文名稱: |
幼而學,壯而行-<<三字經>>的生成與傳承 |
指導教授: | 陳昭揚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三字經 、蒙書 、歷史敍述 、宋代 、教育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5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5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蒙書發展至宋元時期,呈現多種體例及多元類別的寫作趨勢。而宋元之際的蒙學體系主要含有識字教育、傳統思想教育、歷史教育等三個部份,進而延伸發展出以「三、百、千」為主要蒙書教育的脈絡。其中,《三字經》為綜合類蒙書,有關《三字經》真正作者之議,至今雖未成定論,然而,《三字經》對後世影響是持續存在的。形式方面,《三字經》全部篇幅均為三言體例;內容方面,由《三字經》生成的環境背景探析得知,其所含早教理念、儒學理念、忠君理念、史學理念,均與宋代國家環境氛圍、社會期待,互相呼應;進而從《三字經》眾多流傳版本比較獲知,其主要傳承的核心理念是史學意識。《三字經》成書淵源,是其來有自的,其寓意理念可追溯自更早時期的古籍。《三字經》成書既有淑世目的與忠君理念的確立,則《禮記》所強調與提倡的儒家主張必成為其傳續和宣揚的源流;《急就篇》成書內容的屬性及其對蒙童所具備的教育功能,實與《三字經》相同,皆為綜合性教材及小百科全書的特質;《啟蒙初誦》則與《三字經》有著高度相似之處,主要顯現於字句形式及教育理念兩個層面。而在《三字經》與同時期歷史蒙書內容之比較觀察方面,歸納發現《三字經》在後世流傳久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歷史敍述的影響。歷史解釋歷代不同,然而對於歷史的重視卻是歷代皆然。因此,《三字經》影響所及,便明顯呈現在明代趙南星《三字經註》、清朝王相《三字經訓詁》、清朝賀思興《三字經注解備要》、章炳麟《重訂三字經》等改編本著作之中。由本文的觀察與分析獲知,《三字經》對後世(明清時期)蒙書之影響,實較同時期歷史類蒙書對後世蒙書之影響來得深遠。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1.不著撰人,《周易》,收入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東周‧孔子,〈庭聞〉,收入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
3.漢‧史游著、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急就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嘉禮上篇〉,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5.隋.顏之推,《顏氏家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宋.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9.宋‧王應麟、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
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0.宋‧司馬光,《家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11.宋.朱熹,《晦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宋.朱熹,《二程遺書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李之彥,《東谷所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呂祖謙,《少儀外傳》,標點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
16.宋‧呂本中,《宋文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標點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19.宋‧陳模,《東宮備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宋.陸游,《劍南詩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22.宋‧張載,《張載集》,標點本,台北:里仁書局, 1979。
23.宋‧張載,《橫渠張子釋‧張子正蒙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24.宋‧項安世,《項氏家說》,標點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25.宋‧黃繼善,《史學提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8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6。
26.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宋.歐陽修,《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元.鄭玉,《師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明.宋濂等合修,《元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明.高拱,《本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明.黃佐,《泰泉鄉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明.黃佐,《廣州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34.明.黃宗羲,《明文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明.黃淳耀,《陶菴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明.趙南星,《三字經註》,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38.明.葉盛,《水東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清.紀昀、愛新覺羅永瑢,《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
40.清.紀昀、愛新覺羅永瑢,《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41.清.陳廷敬、張玉書,《御定佩文韻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清.李光地、熊賜履,《御纂朱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清.愛新覺羅弘晝、愛新覺羅允祿,《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清.王相,《三字經訓詁》,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45.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46.清.凌揚藻,《蠡勺編》,標點本,台北:世界書局,1984。
47.清.許印芳,《增訂發蒙三字經》,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48.清.賀思興,《三字經注解備要》,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49.清.章太炎,《增訂三字經》,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50.王貴元,《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書局,2002。
51.李朝遠、沃興華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2.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7。
53.徐梓、王雪梅合編,《蒙學輯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54.不著撰人,《三字經》,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55.不著撰人,《蒙學三字經》,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
二、近人專書
1.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等合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書局,1989。
3.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朱瑞強,《萬斯同與《明史》修纂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
5.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6。
6.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書局,2001。
7.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1995。
8.高明士,《中國教育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9.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0.袁征,《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4。
12.苗春德編著,《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13.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4.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書局,1996。
16.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6。
17.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事業,2000。
18.鄭阿財、朱鳯玉合編,《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三、近人專文
1.王德毅,〈由宋史質談到明朝人的宋史觀〉,《台大歷史學報》,4,(台北,1977.05),頁232-233。
2.王財貴,〈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施教方案〉,《文教新潮》,6:3,(台北,2001.09),頁15-20。
3.王有英,〈宋代日常讀物與社會教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6,(上海,2004.07),頁11-15。
4.王仁磊,〈魏晉南北朝時期兒童教育略論〉,《山西師大學報》,38:5,臨汾,2011.09),頁79-81。
5.方敏,〈《急就篇》傳本述略〉,《湖北大學學報》,35:5,(武漢,2008.09),頁83-86。
6.方光華,〈論章太炎史學思想演變的三個階段〉,《哲學與文化》,20:4,(台北,1993.04),頁410-419。
7.白雲開,〈「三百千」形式結構上的經典意義〉,文收何文勝、張中原合編《新時期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香港:文思出版社,2008,頁167-180。
8.宋伊霈〈《三字經》與兒童文學〉,《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0,(台北,2003.09),頁271-282。
9.李良品,〈《三字經》的作者究竟是誰〉,《文史雜誌》,115,(重慶,2005.02),頁70-72。
10.李良品,〈《三字經》的成書過程與作者歸屬考略〉,《社會科學家》,109,(重慶,2004.09),頁157-159。
11.李良品,〈試論古代蒙學教材的類型、特點及教育功能〉,《甘肅社會科學》,3,(重慶,2004.08),頁84-86。
12.李健明,〈《三字經》作者細考〉,《學術研究》,8,(佛山,2007.07),頁104-109。
13.李健明,〈《三字經》主要版本內容研究〉,《學術研究》,8,(佛山,2008.07),頁125-129。
14.李健明,〈《三字經》作者區適子〉,《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佛山,2008.07),頁1-3。
15.何立新,〈從兩宋蒙學教材看中國古代歷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2,(北京,2002.02),頁49-53。
16.林文寶,〈啟蒙教材與讀經〉,《國文天地》,20:2,(台北,2004.07),頁4-13。
17.周寶榮,〈試論宋代教育的平民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6:4,(鄭州,2009.07),頁134-137。
18.周玲玲,〈中國古代蒙學對兒童的人文啟蒙教育〉,《南昌教育學院學報》,1,(南昌,2010.07),頁153-154。
19.徐梓,〈傳統蒙學中歷史類教材的編纂特點〉,《歷史教學》,7,(北京,2006.07),頁55-58。
20.徐梓,〈《三字經》的淵源〉,《歷史月刋》,250,(台北,2008.11),頁130-131。
21.徐梓,〈《三字經》的流傳〉,《歷史月刋》,251,(台北,2008.12),頁126-129。
22.孫夢嵐,〈我國古代蒙學教材淺議〉,《集寧師專學報》,30:3,(烏蘭察布,2008.06),頁58-62。
23.宮麗豔、劉經緯,〈近年來《三字經》研究述評〉,《寧波大學學報》,35:2,(寧波,2013.03),頁25-26。
24.倪紅,〈《開蒙要訓》用字初探〉,《語文學刋》,1,(蕪湖,2013.01),頁164-165。
25.梁庚堯,〈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文收《宋史研究集》,第30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頁317-318。
26.郭婭,〈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點〉,《史學月刋》,5,(武漢,2001.07),頁47-52。
27.郭婭,〈宋代童蒙教育興盛的原因及意義〉,《湖北大學學報》,30:1,(武漢,2003.01),頁108-112。
28.許瑤麗,〈宋代民間助學述論〉,《成都理工大學學報》,19:1,(成都,2011.01),頁95-99。
29.屠峰、郭鑫、呂國光,〈宋代蒙學教育興盛的原因探析〉,《大慶師範學院學報》,31:5,(昆明,2011.07),頁123-125。
30.許然、盧莉,〈略論《三字經》在海內外的傳播〉,《天中學刊》,24:3,(鄭州,2009.06),頁128-130。
31.賀科偉,〈蒙學讀物與漢代儒學傳播〉,《文學界》,2,(長沙,2012.02),頁2-3。
32.張偉,〈兩宋正統史觀的歷史考察〉,《寧波大學學報》,16:2,(寧波,2003.06),頁94-96。
33.楊宇勛,〈《敍古千文》與宋代兒童歷史蒙書〉,《歷史教育》,2,(台北, 1997.12),頁11-21。
34.趙永春、張喜豐,〈試論清人的遼金“正統觀”-以遼宋金“三史分修”
“各與正統”問題為中心〉,《社會科學》,1,(上海,2014.07),頁158-166。
35.劉子健,〈比《三字經》更早的南宋啟蒙書〉,文收氏著《兩宋史研究彚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頁303-306。
36.劉豔卉,〈我國古代蒙學識字教材的歷史沿革〉,《安陽師範學院學報》,4,(安陽,2002.06),頁43-44。
37.蔡若蓮,〈古代識字教材《三字經》之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3,(石家莊,2000.07),頁35-36。
38.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4,(北京,1961.12),頁45-47。
四、學位論文
1.王慶,《論宋代蒙養讀物及其對當今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啟示》,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2.林佩怡,《《三字經》之音韻風格》,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3.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4.陳俞志,《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5.陳雯萍,《《三字經》之啟蒙價值及其運用》,台北:私立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6.張紅梅,《蒙學讀物《三字經》述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7.張燁,《社會化視角下的宋代童蒙教育》,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8.鄭天蕙,《宋代蒙書分類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9.潘偉娜,《宋代新編童蒙讀物初探》,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
10.駱亭妘,《《三字經》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11.盧永芳,《古代蒙學教材《三字經》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