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家懿 |
---|---|
論文名稱: |
柳永俗詞意象探討 |
指導教授: | 陳滿銘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6 |
中文關鍵詞: | 柳永 、俗詞 、意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那以詩教為標準的時空背景下,影響著宋詞的審美觀念,也讓柳永的詞飽受爭議。「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是不能真正看出柳詞之全貌,殊不知柳詞能俗能雅,且雅俗共賞、風格多樣,平民化的語言及市井的趣味,為他贏得廣大的支持者,也影響著當代詞人。歷來詞評多推崇柳詞之雅詞但卻完全摒棄其側驗香軟之俗詞,本文以柳永俗詞為探討範圍,期以意象的角度去解讀詞人的匠心獨運,如何藉由意象的鋪陳組合去呈現不同的主題意涵,進而論述其俗詞的特色與貢獻及對後世的影響,以見其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書目
壹、專著
一、關於柳永專著
樂章集.東坡樂府:世界書局,1983年4月。
薛瑞生:《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12月初版1刷。
葉慕蘭:《柳永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粱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6月初版。
謝桃坊主編:《柳永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7月初版。
謝桃坊:《柳永》,台北:群玉堂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
賴橋本:《柳永詞校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5年4月初版。
韋金滿:《柳蘇周三家詞之修辭較研究》,台北:天工書局,1997年2月初版。
宇野直人:《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次印刷。
黎活仁主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宋代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二皈。
薛瑞生:《柳永詞選》,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1月初版。
葉嘉瑩:《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 2005年。
薛瑞生:《柳永別傳──柳永生平事迹新證》,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年12月初版。
二、詞學專論著作
徐信義:《詞學發微》,:華正書局,1985年7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8月第3次印行
龍廈材:〈倚聲學〉,《詞學十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2月台一版。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集成(上、中、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5月初版1刷。
余毅恆:《詞荃》,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10月初版增訂本
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11月新4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饒宗頤:《詞集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1刷。
林玫儀:《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第2刷。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初版。
葉嘉瑩:《唐朱詞十七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3月初版2刷。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6月初版。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第6次印刷。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10月初版1刷。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2月初版1刷。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韋金滿:《柳蘇周三家詞之聲律比較研究》,台北:天工書局,1997年1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錢鴻英:《柳周詞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楊海明:《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祈,1998年6月初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2次印刷 。
王隆升:《宋詞的登高意識與境界》,台北:文津書局,1998年9月初版。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初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初版。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書局,2000年6月初版。
徐時儀:《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唐圭璋:《詞學論叢》,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5月初版。
張麗珠:《袖珍詞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5月。
金諍:《宋詞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沈家庄:《宋詞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上彊村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2005年8月第一版。
鄧喬彬:《唐宋詞美學》,齊魯書社,2006年3月。
唐圭璋編:《宋詞紀事》,中華書局,2008年5月。
三、詩話詞話類
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初版。
王灼:《碧雞漫志》,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王國維:《人間詞話 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田同之:《西圃詞說》,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沈謙:《填詞雜說》,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胡仔:《苕溪漁隱詞話》,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張炎:《詞源》,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張惠言:《詞選序》,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楊湜:《古今詞話》,收於 詞話叢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收於:《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毛詩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1989年8年1月11版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3次印刷。
劉慶雲編著:《詞話十論》,三重祺齡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一刷。
沈德潛:《說詩晬語》,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一刷。
葉燮:《原詩》,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一刷。
四、章法學及文章學類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第二刷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五刷。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五刷。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四刷。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以中學國文課文為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陳滿銘:《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8月初版。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
浦基維、涂玉萍、林聆慈:《散文。新詩義旨古今談》,台北:萬卷摟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9月初版,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鄭頤壽等主編:《辭章學論文集》,福建: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鄭頤壽主編:《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陳滿銘:《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7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仇小屏等編:《陳滿銘與辭章章法學:陳滿銘辭章章法學術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五、美學及風格學類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0年8月一版一刷。蔡宗陽、余祟生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5月初版一刷。
六、關於社會學、心理學、女性主義、人類學、歷史學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2月初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
王隆升:《文學時空與生命情調》,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3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孟元老撰,﹝民國﹞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1999年,頁200。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王水照主編:《新宋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七、其他
《十三經注疏本.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十三經注疏本.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十三經注疏本.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洪邁:《容齋隨筆五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台一版。
村上哲見:《宋詞研究》,東京:創文社,1984年初版第二刷。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9月初版。
周振甫:《詩詞例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為9月二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台灣初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7月第2版。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9月二版二刷。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一版。
韋金滿:《古典文學論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元月出版。
李元洛:《歌鼓湘靈-楚詩詞藝術欣賞》,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初版二刷。
陳欽忠:《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7月初版。
黃果泉:《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研究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葉嘉瑩:《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說詩談詞》,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二刷。
貳、博碩士論文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2年。
何春環:《唐宋俗詞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廖為祥:《樂章集析論》,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6年。
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意象析論》,高雄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連美惠:《柳永詞情色書寫之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靜雯:《《樂章集》修辭藝術之探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卓紅:《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及其詞的異質性考察》,首都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
宓瑞新:《柳永論》,陜西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
關寧:《北宋文人俗詞流變論》,廣西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施惠娟:《柳永詞女性形象之研究》,中興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燕姈:《柳永詞對都會描寫的開拓》,南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康念春:《論柳永詞的雅與俗》,江西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林佳欣:《柳永詞評價及其相關詞學問題》,東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
姜昭影:《柳永詞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廖雪琴:《柳永詞研究》,南昌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王靜:《柳永三論》,東北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李克:《宋代歌妓與宋詞的傳播》,東北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張瀠文:《宋初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柳詞觀照》,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林柏堅:《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馮愛婷:《柳永及其創作的社會文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姍姍:《柳永詞在宋代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南民族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海燕:《宋代柳詞對元代戲曲的貢獻》,湖北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趙華麗:《柳永的個性心理與其創作的關係》,新疆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薛孟佳:《宋代柳永詞傳播初探》,重慶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參、期刊論文
丁芒:〈柳永慢詞的藝術特色與開創價值〉,《鎮江師專學報》第3期, 1994年。
金振華:〈柳永與李清照歌詞之比較〉,《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1994年。
章明壽:〈論柳用的豔情詩〉,《淮陽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 1994年。
趙謙:〈柳永歌妓詞三題〉,《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
易勤華:〈線型美與環型美─柳永、周邦彥詞結構形態比較〉,《懷化師範學報》第13卷第3期,1994年8月。
田維瑞、王培謙:〈薄倖贏當世,詞境拓後人──柳永詞的文學史意義〉,《廣西大學學報》第1 期,1995 年。
邱俊梅:〈柳永詞文化意蘊簡論〉,《惠州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
豐家驊:〈略論柳永慢詞與賦體文學之關繫〉,《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 1995年。
邱昌員:〈淺析柳永詞的抒情格局〉,《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5 年4 月。
楊清蓮:〈論蘇軾對柳永詞的繼承與發展─兼談唐宋詞的一個發展軌跡〉,《河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4期, 1995年7月。
崔海正:〈近年柳永詞研究述略〉,《中國文學研究》,1995 年11 月。
任映紅:〈柳永人格新論〉,載於主編:《上饒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1996年。
吳紹禮:〈簡論柳永在宋詞革新中的作用學習與探索〉,1996 年。
唐科霞:〈柳永詞中的浪子形象〉,《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6年增刊。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產》第5期,1996年。
崔海正:〈近年柳永詞研究述略〉,《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
楊勝寬:〈柳永詞情論〉,《樂山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
趙瑾:〈《樂章集》中的人性意識──兼與《花間集》比較〉,《開封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
唐科霞:〈柳永詞中的浪子形象〉,《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6年11月。
王兆鵬:〈宋詞流變史論綱〉,載於主編:《湖北大學學報》第5期,1997年。
宇野直人著,張海鷗、羊昭紅譯:〈柳永對宋玉的受容〉,《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7年。
高秀華:〈柳永早年居崇安時期的傳統觀念和巿民文學意識〉,《南平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
張海鷗:〈浪子詞人柳永與正統君臣審美意識的衝突〉,《學術研究》第3期,1997年。
黃小蓉:〈淺論柳永詞的適俗性〉,《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1997年。
楊海明:〈柳永:世俗詞人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況味〉,《陽山學刊》第4期,1997年。
龍建國:〈論柳永詞的自我意識〉,《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1月。
李冬紅:〈斜陽暮草煙波茫茫──談柳永詞的黃昏意象〉,《濟寧師專學報》,1997年3月。
劉虹:〈從柳永的詞看中國士林階層的科第情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4月。
霍瑛:〈論柳永在詞藝術形式上的貢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10月。
王洪:〈近代俗文化的先聲──柳永詞論〉,《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
王洪:〈試論唐宋詞發展史上的五個里程碑及其詞史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 1998年。
梁越健、李雲:〈談談柳永詞的發展的貢獻──從八聲甘州切入〉,《阜陽師院學報》第4期,1998年。
龐建國:〈論柳永式的超然〉,《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1998年。
張銀堂:〈被放逐的理想──柳永的生命歷程與文學歷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1998年。
閔軍:〈蘇軾對柳永評價的複雜心態〉,《黑龍江社會科學》第3期總第48期,1998年。
高知賢:〈論柳永二題〉,《浙江社會科學》第4 期,1999年。
陳心浩:〈有宋「倚聲家初祖」-從宋詞發展的歷程重新評價柳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1999年。
蘇涵:〈從柳永詞四言句論詞體建構的語言美學問題〉,《山西師大學報》,1999年10月。
陳佳君:〈情景法的理論與應用-以中學詩歌課文為例〉,《國文天地》,15卷5期,1999年10月。
祝宗武:〈柳永詞:人性覺醒的樂章〉,《宜春師專學報》,1999年12月。
仇小屏:〈詩歌中的「時空交錯」結構〉,《國文天地》,15卷8期,2000年1月。
曹志平:〈論柳永社會角色的多重內涵及其文化意蘊〉,《齊魯學刊第4期》,2000年。
許伯卿:〈詞體起源新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第22卷第5期,2000年。
許伯卿:〈詞體起源新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
程瑞釗:〈論柳永新聲創作與宋詞之繁榮〉,《重慶師院學報》,第3期2000年。
黃向陽:〈對浪子詞人柳永的文化闡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
黃賀麗:〈簡論柳永俗詞的貢獻和地位〉,《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
鄧安麗:〈從柳永詞之爭觀雅與俗〉,《唐都學刊》第4期,2000年。
田彩仙:〈也談柳永慢詞的鋪敘特徵〉,《泰安師專學報》,2000年9月。
杜鵑:〈孤獨的歌者:柳永生存悲劇之再思考〉,《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9月。
孫克強:〈柳詞新論〉,《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11月。
袁美麗:〈試論柳永人生悲劇的深層文化意蘊〉,《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0年12月。
王寶琴:〈通俗.典麗.醇雅-柳永、周邦彥、姜虁與宋詞詞風變化〉,《青海師專學報》第2期,2001年。
朱崇才:〈從柳永詞的評價看雅俗觀念的轉化〉,《江海學刊》第6期,2001年。
何梅琴:〈論柳永詞〉,《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范長華:〈漢卿似柳耆卿說〉,《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1年。
唐軍:〈細密妥溜 明白常 直處能──柳永慢詞的鋪敘特徵〉,《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2001年。
殷國良:〈宋詞至柳永而一變〉,《電大教學》第1期,2001年。
張廷杰:〈論“柳永熱”現象及其成因〉,《寧夏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
張似梅:〈柳永詞新論〉,《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1年。
張滌雲:〈論柳永現象的產生背景及歷史意義〉,《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曹志平:〈都巿的沈淪與掙──論的戀都情結及其文化心態〉,《浙江師大學報》第5期,2001年。
熊篤:〈柳永詞語言風格探微〉,《社會科學探微》第5期,2001年。
劉慶雲:〈首屆柳永學術研討會在武夷山巿舉行〉,《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2001年。
顏震:〈雅化與新變的整合〉,《語言文學研究》第1期,2001年。
胡春玲:〈柳永生存悲劇之因探析〉,《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3月。
王天輝:〈淺斟低唱的背──詞作淒迷色彩的成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
李曉康:〈柳永對宋詞的開拓評議〉,《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1年5月。
崔海正、劉培:〈論柳永詞作與宋初賦風的內在聯繫〉,《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7月。
王文娟:〈北宋詞壇柳永熱初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9月。
文師華:〈柳永詞中的意象美〉,《南昌大學學報》,2001年10月。
王國瓔:〈柳永詞之世俗情味〉,《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王百靈:〈柳永慢詞創作原因之管見〉,《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王金壽:〈關於柳永批評之批評〉,《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
吳劍:〈淺論柳詞的俗與雅〉,《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
李中合:〈簡論柳詞寫景上的開拓〉,《唐都學刊》第3期,2002年。
馬寶記:〈論柳永詞的創作風格〉,《許昌師專學報》第1期,2002年。
邱世友:〈柳永詞的聲律美〉,《文學遺產》第4期,2002年。
徐安琪:〈試論柳永慢詞的創作思想〉,《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月。
趙曉濤,劉尊明:〈「教坊丁大使」考釋〉,《學術研究》第9期,2002年。
歐明俊:〈柳永評價「熱點」 「盲點」透視〉,《福建師苑大學學報》第114期,2002年。
曾大興:〈柳永的文學貢獻及其成功之秘〉,《廣州大學學報》,2002年2月。
宓瑞新:〈論柳永的文化人格〉,《山西師大學報》,2002年4月。
許芳紅:〈柳永為何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文藝學研究》,2002年4月。
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5月。
孫虹:〈柳永的「 賦筆為詞」與宋初的文學精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6月。
龐建國:〈論六朝小賦對柳永詞的影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卷第3期,2002年6月。
常言:〈論理學對宋詞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2002年7月。
陳水雲、蘇建新:〈清初詞壇的「尊柳」與「抑柳」〉,《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7月。
孫虹、任翌、張媛:〈柳永詞的語體風格以及對宋詞的影響〉,《江南大學學報》,2002年8月。
張再林:〈略論白居易與柳永對唐宋文人俗文學發展的貢獻〉,《廣西師院學報》,2002年10月。
陳滿銘:〈論章法與層次邏輯〉,《國文天地》,18卷9期,2003年2月。
王偉勇:〈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18卷9期,2003年2月。
陳銘滿:〈談章法結構的節奏與韻律〉,《國文天地》,18卷10期,2003年3月。
仇小屏:〈論新詩中「時間定格」的現象與美感-以久暫章法切入〉,載於主編:《屏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3年6月。
陳滿銘:〈章法風格中剛柔成分的量化〉,《國文天地》,19卷6期,2003年11月。
陳滿銘:〈論章法「多、二、一(O)」的核心結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卷2期,2003年12月。
楊建躍:〈從柳永詞中國傳統文學的世俗化傾向〉,《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
馬黎麗:〈“時、空、情、景”的漫衍更迭──柳永慢詞藝術論略〉,《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3月。
劉曦:〈論柳永詞〉,《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6月。
曹翠:〈對柳永歌妓詞的解讀〉,《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8期,2004年8月。
王輝斌:〈柳永詞藝術成就新論〉,《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9月。
韋喬元:〈談柳永詞的雅量高致〉,《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9月。
張進:〈論柳永詞的「賦法」〉,《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9月。
楊海明:〈試論宋代詞人享樂心理的雅俗分趨──以柳永、蘇軾為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11月。
楊新平:〈虛實相生話羈旅─柳永羈旅行役詞的結構分析〉,《社會縱橫》第19卷第6期,2004年12月。
木齋:〈論柳永體對民間詞的回歸〉,《東方論壇》第4期,2005年。
曲向紅:〈柳永詞的巿井趣味及文化衝突〉,《文藝研究》第10期,2005年。
李江峰:〈柳永詞與他的從政之路〉,《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
張瑞芳:〈柳永詞的開拓貢獻〉,《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
曹美豔:〈愛在煙花的感悟─評詞人柳永對女性情感的特殊關懷〉,《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05年1月。
易勤華:〈外向型與內省化─柳永、周邦彥詞情比較〉,《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
鍾其鵬:〈略論柳永豔情詞中的愛情觀〉,《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
姜明:〈淺近俚俗寄情幽遠──柳詞藝術探微〉,《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4月。
霍建波、呼格吉樂圖:〈從柳詞看柳永的浪子行迹和科第情結〉,《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6月。
趙曉蘭:〈柳永「屯田家法」探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9月。
鄧建:〈論柳永詞在明代的傳播與接受〉,《江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5期,2005年10月。
王增斌:〈柳永詞中的景物意象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月。
葉青泉:〈柳永仕宦不顯的文化解讀〉,《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月。
鄧建:〈20世紀柳永詞傳播的定量分析〉,《學術交流》,2006年2月。
鄭玲:〈論柳永在詞境上的開拓〉,《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月。
廖泓泉:〈論柳永詞的美學特質〉,《甘肅社會科學》第1期,2008年。
平玉霞、張瑞靜:〈淺談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安徽文學》第4期,2009年。
鄧建:〈從詞選、詞話看柳永詞在宋代的傳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