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雅婷 Chang, Ya-Ti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教育體制反省──以《拒絕聯考的小子》、〈飛天〉、《我的兄弟黃非紅》、《危險心靈》為主的討論 |
指導教授: |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成長小說 、教育體制 、吳祥輝 、陳燁 、羅葉 、侯文詠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6.2019.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成長小說」源自德國,在西方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後,逐漸成為歷久不衰的書寫題材,以青少年為關懷對象的文本,亦漸趨豐富多元。其後成長小說在中國與臺灣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與脈絡,家庭、學校、社會都可以作為成長小說的背景;青少年在其中面對生命嚴峻的挑戰,努力對抗著社會現實,亦在其中體驗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間情誼,最後找到自身定位,趨於成熟。作家更藉由文本中的主人翁遭遇,或傳達自身理念,或呈現時代特色,深化了文本價值。
本論文旨在透過文本的梳理及分析,探討臺灣自一九七○年代實施「聯考」制度迄今,成長小說裡對教育體制與升學制度的呈現與反省,檢視小說中的青少年在體制禁錮中如何應對,並藉此檢討各年代的教育特色、變革與癥結。在諸多成長相關題材的小說中,本文擬揀選四部特定文本──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陳燁〈飛天〉、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侯文詠《危險心靈》,細探其中所反映的青少年及校園問題,如威權教育、文憑主義、校園霸凌與幫派結盟、服儀髮禁等,觀察青少年如何選擇抗衡方式,以及反抗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反成長經驗,並從中檢視教育體制內的諸多弊端。
本論文共分七章,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一、二章首先陳述研究動機、範疇與方法,再針對「成長小說」此一文類進行概述與觀念釐清,並介紹臺灣一九七○年代後諸多以升學為主題的成長小說,以每十年為斷代進行區隔,整理相同題材的發展脈絡,以作為後續的立論基礎。第二部分包含三至六章,在前述的整理基礎下,選定一九七○年代至新世紀的四部校園成長小說──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1975年)、陳燁〈飛天〉(1984年)、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1994年)、侯文詠《危險心靈》(2003年)作為討論主軸,以成長小說觀點檢視青少年在大環境下的遭遇、挫折與應對,以及各年代的教育變革和衍生問題。值得說明的是,在章節的擬定上,本文特意不以主題貫串,而是以各自介紹的方式呈現,目的是為了凸顯文學與各世代社會、教育環境的互動實況,以及環境如何影響身處其中的青年學子。第三部分即第七章結論,除了將上述各章加以總結、比較異同外,亦提出與現實對話的可能性,提供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另一個與現實互相參照、思辨的空間。論文期望透過細緻的分析,對相關議題的討論略盡棉薄之力,以充實臺灣對校園成長小說的研究,並提供教學現場的工作者進行省思。
壹、作家文本
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臺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小野:《蛹之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小野:《試管蜘蛛》(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朱天心:《擊壤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吳明益:《虎爺》(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吳祥輝:《斷指少年》(臺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
吳祥輝:《芬蘭驚豔》(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吳祥輝:《我是被老師教壞的》(臺北:圓神出版社,2008年)。
吳祥輝:《驚喜挪威》(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吳祥輝:《陪你走中國:一位台灣父親給兒子的畢業禮物》(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世紀經典版)(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4年)。
李順興:《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赫:《大學之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林懷民:《蟬》(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雙不:《小喇叭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雙不:《決戰星期五》(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侯文詠:《在生命轉彎的地方》(臺北:皇冠文化,1994年)。
侯文詠:《白色巨塔》(臺北:皇冠文化,1999年)。
侯文詠:《我的天才夢》(臺北:皇冠文化,2002年)。
侯文詠:《危險心靈》(臺北:皇冠文化,2003年)。
侯文詠:《靈魂擁抱》(臺北:皇冠文化,2007年)。
侯文詠:《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侯文詠:《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臺北:皇冠文化,2012年)。
侯文詠:《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臺北:皇冠文化,2015年)。
紀長興:《沒有聯考的國度》(臺北:釀出版,2013年)。
苦苓 選編:《考試過一生》(臺北:希代出版社,1986年)。
苦苓 選編:《一考定終生》(臺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保真:《水幕》(臺北:道聲出版社,1975年)。
保真:《保真領航看小說》(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柏楊:《柏楊精選集:早起的蟲兒》(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孫瑋芒:《龍門之前》(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郭箏:《好個翹課天》(臺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陳燁:《飛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陳燁:《藍色多瑙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陳燁:《泥河》(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
陳燁:《孤獨和年輕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燁:《半臉女兒》(臺北:平安文化,2001年)。
袁瓊瓊:《滄桑》(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
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野孩子》(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國立:《小五的時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張經宏:《摩鐵路之城》(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張耀升:《縫》(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03年)。
黃凡:《都市生活》(臺北:希代書版,1988年)。
黃凡:《黃凡後現代小說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鄭順聰:《晃遊地》(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14年)。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駱以軍:《我們》(臺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臺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4年)。
羅葉:《生命無地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羅葉:《記憶的伏流》(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羅葉:《阿草的邊緣歲月》(臺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9年)。
羅葉:《我願是妳的風景──羅葉詩選 2018年增訂版》(臺北:典藏文創,2018年)。
貳、專書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London:Verso, 1987), p.11。
James Hardin,“Reflection and Action: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ina Press, 1991),p.14。
Jerome Hamilton Buckley,“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p.13。
Joseph John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Paulo Freire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Sharon S. Brehm等著,王慶福等譯:《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6年)。
Wilhelm Dilthy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尼采著,楊恒達等譯:《尼采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百善書房出版社,2004年)。
石師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白春仁、曉河 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文化,1999年)。
李學武:《蝶與蛹──中國當代小說成長主題的文化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6年)。
林天佑、王博弘等著:《教育政治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杜麗燕:《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家》(臺北:水星文化出版社,2002年)。
叔本華著,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陳俊欽:《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臺北:凱特文化,2014年)。
孫勝忠:《美國成長小說藝術與文化表達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天衛文化,1999 年)。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臺北:幼獅文化,2000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張子樟:《閱讀與觀察──青少年文學的檢視》(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春興:《成長中自我的探索》(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3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愛玲:《張愛玲譯作選二:老人與海、鹿苑長春》(臺北:皇冠出版社,2012年)。
梅家玲 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臺北:富春文化,1999年)。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黃凡、林耀德 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校園卷》(臺北:希代書版,1989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
楊佳嫻 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顧廣梅:《中國現代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參、期刊論文
Burns, T. (1961). Micropolitics: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6, 257-281.
Finn, J.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42 n.3, p.395.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ch, 54(2), 143-178.
方永泉:〈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第38期,2011年4月,頁71-95。
王震武:〈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7期,2002年6月,頁3-65。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期秋季號,2006年9月,頁153-180。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臺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年11月,頁87-125。
邱凱楨:〈從學校、家庭與同儕面向探討青少年校園霸凌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3期,2014年3月,頁99-102。
李文冰 整理:〈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林奕成:〈教師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初任教師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27期,2011年9月,頁113-140。
周新富、賴鑫城:〈父母教育期望的理論與影響因素之探討〉,《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301-326。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施戰軍:〈論中國式的成長小說的生成〉,《文藝春秋》第11期,2006年,頁5-6。
馬向青:〈國民中學學生編班法規與現況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9期,2005年9月,頁193-194。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郭強生:〈一觸即發的悲劇──閱讀《危險心靈》〉,《文訊》第214期,2003年8月,頁24-25。
徐禎苓,〈試論侯文詠《危險心靈》中展演的校園空間意涵〉,《文學前瞻》第11期,2011年7月,頁17-29。
張大春:〈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聯合文學》第91期,1992年5月,頁160-166。
張世平:〈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師院學報》第13期,1985年4月,頁343-372。
張春榮:〈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侯文詠極短篇》〉,《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頁60-61。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999年12月,頁115-140。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2001年6月,頁249-276。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到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123。
黃坤山:〈民主化過程中軍訓教官角色功能變遷之研究〉,《嘉南學報》第35期,2009年12月,頁874-888。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5-93。
鄭世仁:〈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期,1994年11月,頁31-36。
廖咸浩:〈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肆、學位論文
王羽家:《臺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邱安屏:《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研究──以家族書寫為中心》,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
吳語萱:《侯文詠《危險心靈》書寫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林容萱:《大眾文學與社會的對話──以侯文詠長篇小說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雅蕙:《陳燁小說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胡聿童:《侯文詠小說《危險心靈》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胡秀宜:《八○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柯佩君:《當代成長小說研究──以張經宏《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臺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彥蓉:《臺灣成長小說對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批判──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危險心靈》、《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年。
高雅音:《從戒嚴到後戒嚴──臺灣反成長小說新論》,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3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
張淑敏:《《危險心靈》的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莉玲:《臺灣小說中青少年成長題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淑瑮:《臺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瀚慧:《臺灣二十世紀晚期校園成長小說》,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年。
鄭宇珊:《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的主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臺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雅文:《戰後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自立:《侯文詠小說中的體制論述與批判》,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戴華萱:《臺灣五O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 論文,2007年。
伍、網路資源
歷年大學聯考錄取率(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stat.nuk.edu.tw/SouthShow.asp?myid=1383,2018年2月15日。
蔡藍欽網站:http://tsailanchin.com/,2018年7月10日。
髮式、服裝儀容規定相關記事:http://hsra.myweb.hinet.net/new_page_6.htm,2018年7月15日。
教改萬言書: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edu%20reform.htm,2018年7月30日。
危險心靈公視官網:http://web.pts.org.tw/~web01/Dangerous/p1.htm,2018年8月20日。
侯文詠官網:http://author.crown.com.tw/wenyong/aut_2_001.htm,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