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碧芬
alice chen
論文名稱: 高職復學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
the reentry students' school liv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譚光鼎
Tan, Guang-D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高職復學學生學校生活經驗
英文關鍵詞: reentry student,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chool living experienc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職復學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級職業學校復學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進行文獻蒐集與閱讀。其次,在質的研究取向下,透過深度訪談以獲取各種資料。同時,依據資料分析與結果的討論,歸納成下列八點結論:
    一、 由於過去挫敗的學習經驗,致使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偏低,在學業上普遍有適應困難的問題。
    二、 為了順利畢業,學生對於學校的常規管理多抱持順應、服從的態度。
    三、 師生關係取決於教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及學生的態度。
    四、 與同學關係平淡而疏遠,舊友或異性朋友是學生尋求心理慰藉的主要對象。
    五、 在有中輟傾向的情形下,異性交友上的困擾,會加速其中輟的決定;相對地,異性交友上的順利,亦可形成安定學習的力量。
    六、 影響學習意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老師的教學法、學生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的需求。
    七、 老師的教學法多採講述法,缺乏人際互動,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 學校物質環境普遍老舊,不夠寬敞明亮,各項設備未充分利用,圖書館功能有待加強。
    最後,根據以上結論,嘗試提出若干建議,俾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中途輟學,復學,學校生活經驗,高級職業學校。

    The reentry students’ school liv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entry students’ school liv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First, the researcher undertakes the task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unde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 data are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frustrated academic experiences formerly cause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later.
    2. in order to graduate smoothly, the students behave conformably.
    3.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depen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ing styles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4. the classmate relations are plain and alienating.
    5. heterosexual-friend relations may influence the potential dropout’s decision to stay or leave schools.
    6. the learning motivations are mostly related to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students’ aptitude and social demands.
    7. most teachers are accustomed to oral-instructions that provide les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8.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equipments need to be improved.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words:dropout, reentry, school living experiences,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2 第四節 名詞界定…………………………………………………3 第五節 研究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復學的相關概念…………………………………………5 第二節 中途輟學的相關研究……………………………………6 第三節 中輟復學的研究…………………………………………14 第四節 本章節要…………………………………………………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26 第三節 研究步驟…………………………………………………2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2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學業表現…………………………………………………33 第二節 常規適應…………………………………………………36 第三節 師生關係…………………………………………………41 第四節 同儕關係…………………………………………………49 第五節 對各科的學習意願………………………………………56 第六節 對老師教學法的感受……………………………………60 第七節 對學校物質環境的看法…………………………………64 第八節 綜合討論…………………………………………………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81 西文部份………………………………………………………………84 附錄一 訪談大綱………………………………………………………………89 附錄二 受訪者F訪談濃縮稿…………………………………………………91 表 次 表1-1 八十五年至八十七學年度中輟生人數、尋獲人數、尋獲率、 復學人數、復學率及失蹤人數一覽表…………………………1 表2-1 中途離校生離校後之經歷………………………………………10 表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25 表3-2 研究對象訪談時間表……………………………………………27 表3-3 三位研究生的訪談資料主題歸納對照表………………………30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7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木柵高工(民76)。高工新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20卷5期,頁128-145。
    台北縣牡丹國民小學(民83)。台北縣國民中學中輟復學學生輟學原因與求助需求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專題研究。
    何信助(民62)。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中途離校原因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民81)。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第25期,頁17-26。
    吳清山等(民79)。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清山(民81)。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李永吟、單文經(民86)。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平譯(民86)。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麗華、包希姮(民86)。資源教室教學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學習成數之研究,學生輔導,第55期,頁26-55。
    沙依仁(民85)。推展學校社會工作-重建校園倫理,社區發展季刊,第73期,頁15-22。
    林山太(民78)。中途輟學學生原因分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弘茂(民82)。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民80)。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邱文忠(民83)。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6期,頁32-35。
    邱美華(民85)。青少年同儕關係,父母親月刊,第137期,頁38。
    張人傑(民83)。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7期,頁28-35。
    徐蓓蓓(民7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圓(民85)。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第73期,頁63-71。
    翁慧圓(民84)。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濱(民81)。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其輔導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第25期,頁48-56。
    張勝成、黃振隆(民82)。國民中小學中途離校學生及未升學亦未就業畢業生之生活狀況及教育問題調查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張景媛(民77)。教育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教育心理學報,第21期,113-172。
    張景媛(民85)。國中輟學生心理的轉變與輔導,測驗與輔導,第138期,頁2840-2842。
    張鈿富(民83)。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台灣省教育廳。
    張煌熙(民82)。班級環境品質的改善。載於黃政傑、李隆盛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梁志成(民82)。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8)。教育部公報,第293期,頁6。
    教育部(民80)。職業學校成績考查辦法,載於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頁224-258。
    許俊雄(民72)。高雄市公私立高中職校中途離校學生現況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第20卷1期,頁82-88。
    莊明貞(民74)。國中學生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新竹師專學報,第12期,頁189-245。
    郭丁熒(民77)。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4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民6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5輯,頁451-534。
    陳奎熹(民國79)。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教師天地,第44期,頁12-15。
    陳奎熹編(民87)。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劉安彥(民83)。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
    陳皎眉(民86)。校園中兩性關係性輔導,教育改革與學校輔導工作研討會。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陳密桃(民69)。導師的能力與學生的期望不一致時對師生關係及學習行為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學刊,第二期,頁121-159。
    陳國泰(民84)。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君(民84)。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鳳如(民85)。從三個學生案例談中輟復學生的問題與輔導,測驗與輔導,第138期,頁2846-2849。
    陳鳳如(民85)。中輟學生的安置問題,諮商與輔導,第128期,頁39-41。
    彭駕騂(民83)。國民中小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
    彭懷真(民83)。運用家庭系統強化專業服務,社會福利雙月刊,第113期,頁11-13。
    曾廣森(民72)。國中學生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問題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惠敏(民83)。國一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丁煌(民85)。中輟學生輔導,學生輔導,第55期,頁66-71。
    黃武鎮(民78)。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形成因素、在校適應性行為及輔導策略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黃政傑(民82)。教育的生路。台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民73)。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瑩(民77)。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台臨(民83)。台灣地區職業教育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5期,頁16-24。
    熊智銳(民79)。中小學教育情境研究。台北:五南。
    劉玲君(民85)。高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測驗與輔導,第135期,頁2791-2794。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民88)。中途輟學學生之追蹤與輔導問題之調查。
    蔡敏光(民75)。高中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輯,頁243-260。
    蔡崇振(民72)。高中中途離校學生個案分析,師友,第189期,頁13-21。
    蔡崇振(民66)。我國高級中學中途離校學生現況之調查分析。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蔡德輝(民79)。變遷社會中兒童被虐待嚴重性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警政學報,第18期,頁223-266。
    鄭夙芬(民77)。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民87)。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第55期,頁16-23。
    廖碧芬(民88)。技職教育一貫課程的構思及做法,技職雙月刊,第51期,頁2-67。
    賴明伸(民79)。高職學生前程抉擇、學校適應與自我統合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完女(民86)。影響專科生學習欠佳之因素-以嶺東商專為例,技職雙月刊,第41期,頁50-54。
    貳、英文部份
    Adelman, N. E. (1992). Minnesota’s Educational Options for At-Risk Youth:Urban Alternative Schools and Area Learning Centers.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55328).
    Beekman , N. (1987). The Dropout’s Perspective on Leaving School Highlights: An ERIC/CAPS Digest.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91015)
    Berndt, T. T. (1982). The featuresah effects of friendship on early adolescent,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5.
    Brown, G. R.(1990). At Risk Students: How Do School System Respond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26251).
    Congress of the U. S., Washington, D. C. House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Labor (1990). School Dropout Prevention and Basic Skills Improvement Act of 1990.Report to Accompany H. R. 5140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24387).
    Congress of the U. S., Washington, D. C. House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Labor (1991). School Dropout Demonstration Amendments.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42859).
    Doyle, W. (1984). How order is achieved in classrooms: An interim Repor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6(3), 259-177.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392-431. N.Y.:Macmillan.
    Educational Service Region of Cook County, Chicago, I11.(1980). Alternative Education Report, 1979-1980. Research Report No3202. (ERIC DOCUMENT RESUME ED191929).
    French, D. & Nellhaus, J.(1989). Changing Schools and Communities:A systemic approach to dropout preventin. Boston : Massachusetts State Dept. of Education.
    Grumet, M. R. (1992). Existential and Phenomenological Fundations of Autobiographical Method. In W. Pinar & W. Reynolds (Eds.),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s Phenomenological and Deconstructed Text, 28-42.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Hamilton, S. F. (1986). Raising standards and reducing dropout rate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87(3), 410-429.
    Hart, D. & Keller, M. J. (1980). Self-reported reasons for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first- term freshme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November, 529-534.
    Hayward, B. J. (1991). Dropout Preven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Factors That Affect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48733).
    Johnson,E.A. & Schwartz,A.J. (1989). Returning students. In P. A. Grayson & K. Cauley (Eds.), College Psychotherapy, 316-333. NY:The Guilford.
    Levin, B. (1991). Second Chance Measures in Canadia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37555).
    Maloney, T. (1991). Estimating the Returns to a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Female Dropouts.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97169).
    Montana Univ., Misoula. (1992). Montana’s India Education. A University of Montana School of Journalism Speci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56127).
    Morrow, G.(1986). Standardizing practice in the analysis of school dropout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87(3), 342-355.
    Nelson, E. (1985). Dropout Prevention.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82347).
    North Carolina State Dept. of Public Instruction, Raleigh Div. of Student Services (1993). Dropout Data Report, 1991-92.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63685).
    Paula, A. M. (1995). School failure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iv of Michigan.
    Peck, N. ,et al.(1987). Dropout Prevention: What we have learn.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79989).
    Reddick,T.L. et al. (1990). A tudy of characteristics profiling at-risk students and influences impacting their rural environment.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26355).
    Romanik, D. G., & Blazer, C. A. (1990). Reasons f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nd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37512).
    Russell, W. R. (1983).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the influence of race, sex, and family backgroun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 (2), 199-220.
    Schwartz, H. & Jacobs, J. (1979). Qualitative Sociology. N.Y.: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Stern, D., et al. (1986). Reducing the high school dropout rate in California: Why we should and how we may.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73712).
    Taxas State Council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stin. (1988). The dropout dilemma: searching for formulas that work.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97110).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Bangkok (Thailand) Regional Office for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1987). Coping with drop-out: a handbook. (ERIC DOCUMENT RESUME ED290108).
    Waston, C. & Sharon,M.(1975). Focus on Dropouts. The report of the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ropout Study (A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tario).
    Weiler, J. (1994). Project Return and Balygram Hospital Outreach, 1993-94. (ERIC DOCUMENT RESUME ED405426).
    Wittenberg, S. K. (1988). Youth-at-risk: Who are they, why are they leaving, and what can we do? (ERIC DOCUMENT RESUME ED30131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