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叡 Jia-Ruei, Lin |
---|---|
論文名稱: |
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漫畫 、諸葛四郎 、葉宏甲 、英雄 、形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英雄,是世人理想的投射;漫畫,則因為具有反映社會的特性,成為探究社會文化的文本之一。而英雄漫畫的價值便在於,既是讀者「期許未來」的對象;也可以作為研究者看見當時社會、文化的媒介。
《諸葛四郎》的風格,大至世界觀、場景及職官體系的構思;小至城牆、面具之設計,都表現出是一部融合多元文化的作品,由臺、中、日、西等,多國元素點綴而成。所欲傳達的正面信息,包括英雄忠孝、尚義、機智、勇氣,並要有能以國家為己任、處變不驚、虛懷若谷的胸襟;重視歹人能具備改邪歸正、回歸正道的最終領悟與懺悔決心。希冀讀者能透過閱讀,與四郎一起經過考驗的淬煉,一同冒險、一同學習成長。
1960年代的臺灣社會,在遭遇政治、外交、經濟與民生困境後,連宗教、集會遊行也受到箝制,精神寄託轉向休閒娛樂,仗義勇為替人民發聲的俠客,因運而生。雖然《諸葛四郎》中贊揚兵士忠誠盡責這點,與國民政府遷臺後,持續替軍人型塑國家棟梁、偉大形象的社會背景緊扣,但當時社會對於其之評價,皆淹沒在漫畫污名化的輿論之中,直到1980年代左右,其價值才又被重新檢視。
諸葛四郎,在1950、50年代,由葉宏甲創造,成為兒童心目中的英雄;1980年代後,變成社會輿論所型塑的,富中國味、教忠教孝的英雄;直到近代,臺灣漫畫研究開始受到重視,諸葛四郎被奉為「臺灣漫畫英雄偶像化之濫觴」,成為臺灣漫畫界的英雄!
一、 文本
葉宏甲,1992《大戰魔鬼黨1~3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決戰黑蛇團1~5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大鬥雙假面1~6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大破山嶽城1~7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大戰雙騎士1~7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大戰龍虎十劍士1~7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大戰金銀島1~6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魔境歷險記1~10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1992《蛇谷風雲1~4集》。臺北:故鄉出版社。
新新月報社,1995《新新1~7期》。臺北:傳文文化。1946-1947年原刊。
二、 專書
(唐)杜佑,1987《通典 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1973《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中)》。臺北:三民書局。
1985《大辭典(下)》。臺北:三民書局。
王抗生,2008《民間面具》。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王曾才,2003《世界通史》。臺北:三民。
甘險峰,2008《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申單,2001《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仁傑,2006《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
吳昆財,2006《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博揚文化。
李天鐸,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識覺傳播藝術學會。
李闡,1998《漫畫美學》。臺北:群流出版社。
葉國良等,2004《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易劍東,2000《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林以衡,2009《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敘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安寧主編,1999《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臺北:遠流。
林景淵,1990《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日本武士道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
侯運華,2005《晚清俠義小說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洪德麟,1994《臺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文化。
1999《風城臺灣漫畫五十年》。新竹:竹文化。
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臺北:雄獅美術。
2003《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
紀振倫撰,楊子堅校注,2002《楊家將演義》。臺北:三民。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孫文良,1993《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
孫惠欣,2009《冥夢世界中的奇幻敘事─朝鮮朝夢遊錄小說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翁振盛、葉偉忠,2010《敘事學‧風格學》。臺北:文建會。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臺北:遠流。
張雪門等著,1965《兒童讀物研究》。臺北:小學生雜誌/畫刊社。
張勝彥,2004《臺灣全志 大事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溪南,2004《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臺北:臺灣學生。
曹正文,1994《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
畢克官,2005《中國漫畫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畢克官、黃遠林,2006《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莊永明,1995《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
許志浩,1994《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許慧琦,2003《「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陳平原,1995《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
2006《臺灣漫畫文化史》。臺北:杜威文化。
2008《臺灣漫畫年鑑》。臺北:杜威文化。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
陳穎,1998《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
陳龍廷,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
傅錫壬,2005《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
曾憲燊,1971《水滸傳研究》。高雄,新民書局。
華梅,2001《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仁,2008《日本電影在台灣》。臺北:紅螞蟻圖書。
黃仁、王唯,2004《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上」》。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楊志玖主編,1992《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北京:中華書局。
楊照,1996《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概論》。臺北:聯合文學。
歷史博物館編輯委會,2000《臺灣漫畫史特展》。臺北:歷史博物館。
盧非易,199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 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閻振興、高明總監修,1986《中文百科大辭典》。臺北:百科文化。
戴震宇,2001《臺灣的城門與砲臺》。臺北:遠足文化。
薛燕玲,2004《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薩孟武,1970《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
羅興萍,2009《英雄‧凡人‧文學史─論文學視野下的英雄與凡人》。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三、 翻譯及外文專書
(一)翻譯外文專書
古埃雷拉著,呂同六主編,王天清譯,2002《連環漫畫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板橋:駱駝出版。
克蘭(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利薩‧泰勒(Taylor, Lisa)、安德魯‧威利斯著,吳靖、黃佩譯,2005《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坎伯(Joseph Cambell)/ Bill Moyers作,Betty Sue Flowers編,朱侃如譯,2005《神話》。北縣:立緒文化
坎伯(Joseph Cambell)著、朱侃如譯,1995《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
肯納(T. A. Kenner)著,呂孟娟譯,2009《圖騰的秘密》。臺北:日月文化。
保羅.葛拉維(Paul Gravett)著,連惠幸、黃君慧、鄒頌華、徐慶雯譯,2006《日本漫畫六十年》。北縣:西遊記文化。
派崔克.卓森(Patrick Drazen)著,李建興譯,2005《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臺北,大塊文化。
胡克(Hook, S)著,王清彬等譯,2006《歷史中的英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托克斯(Stokes, J).著,黃紅宇、曾妮譯,2006《媒介與文化研究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普羅普(Vladimir Propp)著,賈放譯,2006《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菲爾.科西諾(Phil Cousineau)主編、梁永安譯,2001《英雄的旅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的生活與工作》。臺北:立緒文化。
羅伯特.麥基(McKee, R)著,周鐵東譯,200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臺北:桂冠。
(二)翻譯日文專書
手塚治虫,1985《漫畫入門》。臺北:武陵出版社。
市川春定著,林哲逸、高胤喨譯,2005《武器事典》。臺北:奇幻基地出版。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2009《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上》。臺北:時報文化。
河合隼雄著,廣梅芳譯,2004《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臺北:心靈工坊。
新渡戶稻造著,吳容宸譯,2003《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臺北:先覺出版社。
葛飾北齋繪(1760-1849),日本經濟新聞社編,2005《北齋展》。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
(三)日文專書
竹內オサム、米沢嘉博、ヤマダトモコ著,2006《現代漫畫博物館 1945-2005》。東京:小學館。
長谷邦夫,2000《漫画の構造学》。東京:インデックス出版社。
清水勳,1999《図說漫画の歷史》。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2000〈日本漫画略史〉,收錄於《札幌の漫画》。札幌:北海道新聞社,2000。
2003《江戸のまんが》。東京:白水社。
四、學位論文
尹立,2003〈從符號學角度探討人物典型的認知-以SARS事件中兩岸塑造英雄形象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華,2001〈明末時事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耀瑄,2004〈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采豔,1997〈臺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惠英,2005〈從唐宋小說看婦女地位與形象之轉變〉。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
吳偉立,2004〈中國大陸漫畫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育泰,2008〈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社會符號學的觀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衣雲,1995〈斷裂與再生-對臺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俊,2005〈中國古代英雄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鵬,2007〈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
周郁森,2002〈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正,2007〈國小品德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英雄故事題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真,2004〈《哆啦A夢》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小菁,2007〈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瓊閔,2008〈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徐嘉廉,2008〈美國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玲,2009〈《西遊記》與《哈利波特》之英雄型塑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景聰,2003〈安徒生童話的人物形象研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燕,2007〈戰後臺灣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民族建構(1968-198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章淵博,2007〈日本漫畫與御宅文化〉。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
曾淑玉,2004〈《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鳴,2003〈國民小學學生英雄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雅芳,1997〈臺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靖芬,2006〈走出想像界-幻想小說中的女巫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燕,2003〈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菁,2002〈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鄭文娟,2007〈《水滸傳》悲劇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昭明,2005〈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臺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賴政如,2006〈漫畫產業編輯制度之探討—以日本與臺灣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遲瑞君,2001〈牛哥漫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嘉儀,2005〈英雄的旅程─以神話批評法閱讀《天龍八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期刊論文
公子無悔,1986〈陋巷中的漫畫大師─葉宏甲〉,《歡樂漫畫半月刊》8:6-8,118-129。
王塗發,1996〈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 下》。臺北:玉山社,頁387~414。
石子順造著,謝文福譯,1979〈現代漫畫小論〉,《書評書目》7:35-41。
伍癸霖,1990〈俠客不死─悼念漫畫家葉宏甲先生〉,《雄獅美術》232:176-178。
吉川健一,2000〈中國近代漫畫:豐子愷與竹久夢二〉,《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2(12):96-106。
朱傳譽,1965〈連環圖畫60年〉,收錄於《兒童讀物研究》,臺北:小學生雜誌/畫刊社。
吳勇宏,2009〈塑型於閱聽與傳唱之間─民間歌本中廖添丁敘事的俠義化〉,收錄於《廖添丁去世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頁93-134。
吳偉明,2002〈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2(8):105-116。
李福清,1993〈《三國演義》與民間敘事詩〉,《東海學報》34:19-46。
李克強,2000〈《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0(8):92-98。
李筱峰,1997〈時代心聲 戰後二十年的臺灣歌謠與臺灣的政治和社會〉,《臺灣風物》47(3):127-159。
李秀美,2000〈教忠教孝的武俠漫畫家 葉宏甲〉,《台北畫刊》11:78。
李慧菊,1988〈不祥時代的不祥產物 訪大陸漫畫家廖兵兄〉,《遠見雜誌》8:88-92。
李闡,1997〈早期臺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135:26-28。
卓美惠,2005〈傳統中國宿命系統下的英雄圖像—以明代《楊家將演義》為中心的省思〉,《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7:61-82。
岡崎由美,1998〈「劍客」與「劍俠」─中日兩國武俠小說比較〉,收錄於淡江中文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1-320。臺北:臺灣學生。
林文昌,1997〈漫畫教育的功能及其影響〉,《文訊》135:32-34。
林文義,1979〈誰傳中國漫畫的下一把薪火?介紹十一位辛苦而卓越的中國漫畫家〉,《書評書目》7:2-33。
林秀英,1978〈一位真正「中國」的漫畫家─葉宏甲〉,《綜合月刊》120:90-96。
林雨樵,1982〈「抗日」聲中談日本漫畫〉,《聯合月刊》15:114-115。
邱傑,1979〈連環圖畫審查制度的功過是非 訪國立編譯館編審江怡華先生〉,《書評書目》8:2-14。
邱雅芳,2005〈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56(4):121-153。
侯錦雄,2003〈戰後臺灣休閒文化之變遷〉,收錄余古鴻廷、黃書林主編,《臺灣歷史與文化(六)》。臺北:稻鄉,頁171-191。
姚夢谷,1975〈六十年來漫畫述要〉,《雄獅美術月刊》52:5-8。
洪德麟,1990〈葉宏甲和他的風雲人物〉,《拾穗》496:100-101。
1998〈臺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129:24-31。
2009〈臺灣漫畫八十年〉,《新活水》23:12-17。
高天生,1979〈談漫畫 訪王子雜誌社社長趙堡女士〉,《書評書目》8:25-39。
張清發,2006〈楊家將故事的演化與流傳探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與文學報》13:181-198。
2007〈「滑稽英雄」的塑造及演變─以明清家將小說為考察範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與文學報》14:181-198。
2007〈明清家將小說中主要英雄的塑造探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2):1-24。
張道藩,1970〈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中國語文》27(1):4-31。
陳龍廷,1995〈從臺灣文化生態角度來研究台北地區布袋戲商業劇場(1961-1971)〉,《臺北文獻》46(2):149-186。
傅才武,2000〈煮酒論英雄 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146:99-104。
曾馨慧,2002〈「西遊記」眾女妖--論英雄之女戒〉,《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7:131-146。
湯芝萱,1997〈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文訊》135:44-47。
黃秋芳,1997〈漫畫國住民注〉,《文訊》135:42-43。
黃健和,1997〈一個漫畫編輯的喃喃自語 兼談臺灣漫畫與外國漫畫的交流情形及意義〉,《文訊》135:39-41。
楊孟瑜,1988〈臺灣漫畫的連環畫〉,《遠見雜誌》11:158-164。
楊菁,2003〈從蘭陵王開始—2003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文化視窗》49:66-69。
葉素吟,2008〈仗劍漫畫江湖路 諸葛四郎外傳 第一回合〉,《傳藝》74:84-93。
2008〈人在什麼江湖? 諸葛四郎外傳 第二回合〉,《傳藝》75:96-100。
2008〈來者何人?報上名來! 諸葛四郎外傳 第三回合〉,《傳藝》76:92-96。
2008〈武功兵器研究班 諸葛四郎外傳 第四回合〉,《傳藝》77:92-96。
2008〈最後的決戰 諸葛四郎外傳 第五回合〉,《傳藝》78:102-106。
2008〈隱身西門町的國寶 諸葛四郎外傳 第六回合〉,《傳藝》79:84-90。
熊秉真,1992〈好的開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05-238。
趙崑秀,2003〈全世界在這裡會面--世界面具文化饗宴〉,《文化視窗》49:62-65。
遠見雜誌編輯部,1988〈解嚴後的傳播亮星 政治漫畫〉,《遠見雜誌》11:148-156。
劉宗銘,1979〈卡通漫畫對兒童教育的價值和影響〉,《書評書目》7:42-44。
1997〈葉宏甲的漫畫世界〉,《幼獅少年》37:20-27。
蔡盛琦,2005〈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5:212-251。
鄭國興,1997〈漫畫三十五年〉,《文訊》135:29-31。
賴澤涵,1999〈臺灣光復前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收錄余古鴻廷、黃書林主編,《臺灣歷史與文化(一)》。臺北:稻鄉,頁81-90。
龍貓大王,2006〈漫畫同盟 美國漫畫:超英雄,超畫風〉,《誠品好讀》71:4-5。
簡宛,1979〈卡通與漫畫 漫談其歷史、種類及現況〉,《書評書目》8:15-24。
顏愛琳,1997〈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絡〉,《文訊》135:34-36。
魏玓,1999〈好萊塢過臺灣 一段電影殖民史的開端〉,《當代》139:24-43。
蘇新益,1997〈臺灣漫畫家的養成教育〉,《文訊》135:36-38。
六、報紙:
丁文玲,2000〈美國漫畫 英雄風吹不停〉,《自由時報》,10月16日,第42版。
2002〈漫畫,有學問喔!〉,《中國時報》,8月4日,第21版。
中央日報,1937〈連環圖畫害人,又一小學生入迷,馬兆迪組織訪仙團〉,《中央日報》, 5月27日,第3版。
中央社,1962〈禁絕學童不良讀物 連環圖畫發行 事前必須送審 教育部即公布輔導辦法〉,《聯合報》, 11月3日,第3版。
中國時報,1966〈今舉行揭幕按鈕禮 十二工廠同日開工 另有五十二家已獲核准設廠〉,《中國時報》,12月3日,第2版。
1969〈兩人盜印漫畫 各處徒刑四月〉,《中國時報》,8月5日,第6版。
1981〈宋楚瑜籲,卡通應多點中國味〉,《中國時報》,8月5日,第9版。
民生報,1985〈他們在那 四郎真平的劍 教鞭敵不過 葉宏甲要改畫家庭趣事〉,《民生報》,11月26日,第9版。
何凡,1966〈玻璃墊上 端正小人書〉,《聯合報》, 7月11日,第7版。
吳文智,1998〈打敗惡魔黨〉,《自由時報》,6月22日,第40版。
吳仁麟、黎大康,1990〈葉宏甲拋下「四郎與真平」走了 紙上英雄 風靡多少少年夢 漫畫奇才 舊作村梓竟無門〉,《聯合晚報》,4月26日,第15版。
李人維,1998〈打開美國漫畫史 超人吸引讀者的無敵方程式〉,《中央日報》,6月16日,第23版。
李克齊,1998〈臺灣漫畫 不敵東洋風〉,自由時報》,2月26日,第12版。
李建興,1997〈漫畫英雄 超人的夢幻身世〉,《中國時報》,6月8日,第26版。
李漢昌,1984〈四郎真平表現忠孝節義 漫畫家葉宏甲感慨憶往 自認無怪力亂神.卻遭攻擊毒害兒童 事過境遷釋重負 喜見尚未被人遺忘〉,《聯合報》,5月21日,第7版。
林家琛,2002〈「諸葛四郎」作者葉宏甲遺孀訪市長 竹市擬設漫畫館或公園〉,《聯合報》,5月29日,第18版。
林照真,1988〈葉宏甲押灑巨筆豪情依舊 多少諸葛四郎真平忠孝軼事 伴我過童年〉,《中國時報》,3月11日,第16版。
金子不二華,1997〈熱血英雄躍然紙上 談歷史漫畫精神享受〉,《中國時報》,3月28日,第37版。
洪德麟,1996〈諸葛四郎救過醫生一命 創造台灣第一個漫畫英雄的葉宏甲〉,《中國時報》,5月7日,第32版。
胡幼鳳,1985〈小心靈的大英雄 無限童年回憶 諸葛四郎搬上螢幕〉,《民生報》,5月3日,第12版。
桂文亞,1978〈葉宏甲和他的連環畫 創作「諸葛四郎」 吸引不少小朋友 超越「怪力亂神」 期待優秀漫畫家〉,《聯合報》,1月15日,第9版。
馬西屏,1985〈色情連環圖畫充斥 戕害了青少年心靈 去年下半年北市就查獲七十多萬冊 誨淫誨盜的內容連大人看了也臉紅〉,《中央日報》,1月4日,第8版。
許文媛,1999〈諸葛四郎 謝長廷幼年偶像 幼童軍小朋友專訪 市長勉不缺純真做海洋子女〉,《中國時報》,12月29日,第20版。
陳文英,1965〈連環圖畫 害人不淺〉,《徵信新聞》,01月17日,第6版。
陳惠心,1998〈女性主義在卡通片中甦醒〉,《中國時報》,8月4日,第33版。
楊祖憲,1965〈從連環圖畫談起〉,《中央日報》,7月15日,第8版。
楊索,1990〈諸葛四郎 永別了 作著葉宏甲去世 筆下人物令人難忘〉,《中國時報》,4月25日,第6版。
葉玲君,1999〈文化中心借書英雄榜諸葛四郎全集第一名〉,《聯合報》,12月2日,第20版。
葉素吟,1990〈不只是諸葛四郎的爸爸 懷念我的父親葉宏甲〉,《中國時報》,5月14日,第31版。
1994〈漫畫家的女兒 我的爸爸是諸葛四郎〉,《聯合報》,8月8日,第36版。
路透社,1996〈戰區漫畫 超人救兒童〉,《民生報》,11月12日,第24版。
廖淑惠,2003〈「諸葛四郎造型 是我照鏡子來的!」葉宏甲生前笑談創作 葉夫人說書中主角是他的翻版〉,《聯合報》,4月12日,B6版。
漢文,1959〈少年的課外讀物問題〉,《聯合報》,3月14日,第7版。
管明,1953〈幾希之望〉,《聯合報》,12月6日,第3版。
褚鴻蓮,1973〈漫畫家的自畫像、美醜扭曲不醜了 諸葛四郎作者 葉宏甲筆耕一十六年 揚言歸隱市〉,《中國時報》,4月23日,第3版。
徵信新聞,1956〈環圖畫誘惑兒童 曠廢學籽毒害身心 家長煩惱切盼當局取締〉,《徵信新聞》,1月7日,第3版。
1961〈連環圖畫〉,《徵信新聞》, 3月20日,第4版。
鄭世裕,1999〈當諸葛四郎走入歷史〉,《自由時報》,12月9日,第13版。
蕭湘文,1998〈英雄所見不同─美日漫畫中的英雄角色與文化意涵〉,《中央日報》,6月16日,第23版。
聯合報,1951〈小人書散播毒素 像風雨蟲蝕侵害著稚嫩的幼芽;救救小學生!〉,《聯合報》,10月9日,第7版。
1953〈連環圖畫害人不淺 童子幻想求仙 隔宿不知所蹤〉,《聯合報》,6月14日,第4版。
1954〈連環圖畫影響童心 小俠上山修練 拜求八卦真人 家長報案路警找回〉,《聯合報》, 6月10日,第5版。
1956〈中了書中連環套 不羨學問只羨仙 南市兩學童出家修道〉,《聯合報》,8月23日,第3版。
1959〈小子行俠 浪跡天涯 迷於連環圖畫 聲言四海為家〉,《聯合報》,6月15日,第4版。
1960〈誤信神怪故事 妄入尋親幻境 十歲兒童遠遊鳳山 被警查獲希往認領〉,《聯合報》, 8月9日,第3版。
1966〈內容荒誕連環圖畫 基隆警察局 查扣萬餘冊〉,《聯合報》,6月24日,第6版。
1968〈老松國校男生 李瑞寬失蹤 平時喜閱神怪圖書 離家出走一月有餘〉,《聯合報》,11月30日,第3版。
謝素娟,2001〈小馬哥畫筆喊殺 砍向魔鬼黨〉,《聯合報》,6月23日,第17版。
獸生,1958〈孩子的課外讀物〉,《聯合報》,10月30日,第7版。
七、網路資料
1.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3.新竹文化局http://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e02.asp?bus_id=3
4.漫畫歷史,洪德麟老師開講http://www.comicart.com.tw/main/3/04.htm
5.臺北立圖書館-中崙分館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page=common-divlink-branch_introduction.php&id=a14&subsite=chinese
6.臺北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http://www.comicartist.org.tw/monga_column/First/First_5.htm7.小熊秀雄全集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124/files/2421_21876.html
8.臺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index.htm
9.臺灣電視資料庫http://tv.nccu.edu.tw/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