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堉樺
Chang, Yu-Hua
論文名稱: 基金會於表演藝術結合科技發展之策略聯盟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the Foun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范聖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企業基金會策略聯盟科技藝術跨領域合作藝企合作
英文關鍵詞: found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y art, cros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rts-business cooper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的演進、數位媒材的出現,其不僅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創意發展方向;其中,表演藝術結合科技逐漸成為趨勢,讓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享受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然而,該類型的演出製作,實驗性質高、製作成本高、製作時程也長,經常消耗創作團隊極大的心力與資源。在現階段的環境當中,雖然政府有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補助,鼓勵且協助推廣藝術跨界結合發展,但是,創作者與團隊仍需要尋求更多的支持與資源;於此同時,有心投入藝文領域之民間機構與單位,成為藝術團隊另一個有力的後盾。現今的藝企合作模式,有別於以往單方向的給予,更多的是企業與藝術雙方透過緊密的合作,共同創造互利互惠之成果。

      本研究以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領域發展多年之企業基金會作為研究對象,藉由深度訪談與次級資料蒐集之方式,研究基金會與相關單位、藝術團隊之合作模式與策略聯盟。透過了解表演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發展、現有的合作型態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希望藉此提供後續相關領域合作之參考。

    With modern technology and new medium, people’s living styles have changed. The artists are also influenced as they are creating works. Via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artists are able to apply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on arts works and enhance the creativity of works. Since the combin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 becomes a trend, audience can have a brand new sense experience that they have never gone through before.

    However, an art work which combine with technology is highly experimental,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It costs the production team great efforts to finish.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related subsidies to promote the cross-disciplinary productions, artists still have to search for more supports and resources. At that time, the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willing to devote in the arts filed become the strong partners. The collaboration of business and arts is no longer an one-way offer.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usiness and arts build up the tight relationship 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each other.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a foundation that has worked i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 for a long time. Using the methods of depth interview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presen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business and arts, to observe the networking, and to find out the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combining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be a pioneering reference for the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in performing arts and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表演藝術與科技 16 第二節 藝企合作 36 第三節 企業基金會 46 第四節 策略聯盟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方式與分析架構 7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0 第四章 個案研究 81 第一節 個案描述 82 第二節 個案策略聯盟模式分析 93 第三節 個案成效與建議 11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7 第二節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發展之應用建議 15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6年1月28日)。105年「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網路新聞】。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45005.html
    王文科(編譯)(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學苑。
    王明珠(2009)。社會行銷與推廣之研究—以庇護工場與美商賀寶芙異業結盟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健宇(2008)。從異業結盟論體驗消費與品牌發展。臺北市: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元筱(2014)。藝企合作的異業結盟與行銷模式創新—以富邦金融之粉樂町展演活動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臺北市:桂冠文化。
    吳青松(1991)。策略聯盟之組織運作與風險管理。錢談雜誌,15,113-115。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宋國祥(2006)。臺灣的文化藝術基金會經營管理之研究—以企業設置之基金會為核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東彥(編輯)(2012)。跨域控:滲透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解碼簿。桃園縣:廣藝基金會。
    尚容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原作者:Robert K. Yin)。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林玉雲、林國平、陳淑君、李士傑、李德財(2006)。結盟與合作:「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新能量。博物館學季刊,20(3),99-115。
    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計畫案。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志明(訪談與撰文)、詹姆斯・吉魯東(受訪)(2011)。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載於邱誌勇(總編輯),數位藝述(80-83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林財源、程運瑤(2012)。策略聯盟研究主題近三十年來之變遷。管理評論,31(4),67-97, 131-141。
    林偉仁(譯)(2000)。波特談基金會管理:創造千倍於捐款的價值(原作者:M. Porter& M. Kramer)。天下雜誌,227,226-234。
    花建(2003)。文化金礦—全球文化投資贏的策略。臺北市:帝國文化。
    邱勇誌(2015)。當科技遇到藝術-重視原創,確保科技藝術競爭力。取自工商時報網站: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365-260207
    邱誌勇(2007)。美學的轉向:從體現的哲學論新媒體藝術之「新」。藝術學報,81,283 -298。
    邱誌勇(2011)。當代藝術集體運動:新媒體藝術跨領域發展趨勢,及其可能。載於邱誌勇(總編輯),數位藝述(8-21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邱誌勇(2012)。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臺北市:雅墨文化。
    非池中藝術網 (2011)。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滲透 Penetration】。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 http://artemperor.tw/news/1592/0
    非池中藝術網 (201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百伏特的紐】 明和電機。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 http://artemperor.tw/tidbits/397
    范惟翔、陳正源(2008)。策略聯盟之類型、互動機制與聯盟績效之 結構化模式分析:台灣製藥廠之驗證。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2),1-27。
    范銀霞(2012)。科技藝術的商業性與美學。藝術學報,91,63-83。
    夏傳位(2000)。企業經營基金會向善提升或為名沈淪?。天下雜誌,227,236-242。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2011)。藝術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
    孫郁婷(2006)。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方式探討—以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 Struss & J. Corbin)。臺北市:巨流圖書。
    留梅芳(2005)。民宿產業與民宿策略聯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美術館(編著)(2004)。漫遊者: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峰會。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者(原著者:V. D. Alexander)。臺北市:巨流圖書。
    異鄉人(2015)。科技藝術白皮書─施政措施。取自異鄉人Étranger網站:http://etrangerwebsite.wixsite.com/etranger/single-post/2015/01/19/科技藝術白皮書─施政措施
    郭亮廷(2012)。2011表演藝術回顧:數位科技與表演的下一步?。PAR表演藝術,229,68-69。
    陳以亨(2000)。臺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調查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怡婷(2009)。臺灣企業藝術基金會參與藝術活動之研究—以富邦藝術基金會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帆(2011)。臺灣新媒體藝術與企業合作關係探討-以「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暨「科光幻影」展覽為例。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2007)。新媒體藝術史綱:走向整合的旅程。北京市:清華大學。
    陳書俞(2008)。科技、藝術與企業的對話—「科光幻影2008—對話之外」與「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藝術家,397,288-290。
    陳錦誠(2004)。公益創投之可行性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學位論文。
    陳錦誠(2004)。公益創投之可行性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
    陳韻如、林珮淳(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78-95頁)。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富邦藝術基金會(2001)。異業結盟.結盟藝業—以藝術注入商業流動網絡。典藏今藝術,108,81-83。
    彭俊亨(2008)。藝術與企業共舞。藝術家,396,244-246。
    曾清芸(2006)。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4,53-66。
    曾鈺涓(2010)。淺談台灣藝術發展與困境。取自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79F2E0580B85E800&t=1FAE3071495DBB5E&s=8944DBF33C244B9C
    黃嘉文(2012)。大師講座(一):超人氣科技藝術作品大公開。取自「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雲端冒險」:http://www.qaf.org.tw/2012CloudAdventure/newsreport03.html
    黃瓊慧(2006)。藝術團體與企業合作方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曉憶(2014)。2013藝文風向球:藝文補助觀察座談會—創作與跨界分享側記。國藝會線上誌:2013藝文補助觀察。取自: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132&id=137
    廖鎮文(2004)。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形成過程及其運作之研究—以「青少年福利服務聯盟」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熊思婷(2004)。藝術與企業間的夥伴內涵與合作模式。載於林曼麗(編),藝企風華總論篇(16-18頁)。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熊思婷(2011)。我們是從企業內部「長」出來的基金會—專訪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取自:http://anb.sino1.com.tw/news5_show2.asp?tp=4&id=65&id2=680
    廣藝基金會(2012)。超藝念:藝術・科技・攜手上雲端。桃園市:廣藝基金會。
    廣藝基金會(2015)。[QARing] Mentor of 《Solo Date》Joseph Polifroni。取自「QA Ring指上環視計畫」訪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jpyA1pd7c&list=PLQyBWfkuNfoL-f8-aDtszUTF5FeyPetcn&index=35
    廣藝基金會(2016)。2016廣藝基金會簡介。取自:http://www.qaf.org.tw/download/QuantaArts_intro_2016.pdf
    蔡昭儀(2005)。從「全球古根漢」論博物館的策略聯盟。博物館學季刊,19(3),89-98。
    鄭勝華(訪談與撰文)、張永達(受訪者)(2011)。A + B = C:藝術間的對話與跨界合作。載於邱誌勇(總編輯),數位藝述(44-49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鄭勝華(訪談與撰文)、陳郁秀(受訪者)(2011)。未來的藝術/藝術的未來。載於邱誌勇 (總編輯),數位藝述(22-27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鄭勝華(訪談與撰文)、黃文浩(受訪者)(2011)。解疆域的數位藝術:數位藝術與表演藝術跨接的必然趨勢。載於邱誌勇(總編輯),數位藝述(28-41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鄭慧華(訪談與撰文)、袁廣鳴(受訪者)(2011)。藝術的雙重跨越:數位藝術的跨域思考。載於邱誌勇(總編輯),數位藝述(38-43頁)。臺北市:田園城市。
    遲嫻儒(2004)。A&B藝企互助,創造雙贏局勢。管理雜誌,356,102-107。
    謝東山(2003)。民間基金會在國內藝術體制中的角色與前景。藝術家,56(4),365-369。
    謝謂君、歐陽忻憶(2012)。觀光異業結盟策略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6(5),130-132。

    二、英文部分
    Babbie, E. R.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hun, W. H. K., & Keenan, T. (2005). New Media, Old Media: A History and Theory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Doz, L.Y., & Hamel, G. (1998). Alliance Advantage: The Art of Creating Value through Partnering. Harvard Business Press.
    Harrigan, K. R. (1988). Joint Venture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9, 141-158.
    Kolet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novich, L. (2002).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London: The MIT Press.
    Schranm, W. (1971). Notes on Case Studies of Instructional Media Projects.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