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幸瑜
Liu, Xing-Yu
論文名稱: 《周易》禁忌思維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Taboo Thinking in Zhou Yi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周易禁忌預知天人感應誠信巫術宗教民俗
英文關鍵詞: Zhou Yi, taboo, presage,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kind, honesty, witchcraft, religion, folklo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援用人類學的禁忌概念,來解析《周易》透過筮卦吉凶指出的危險力量所在,及其背後運作的思維模式,並追蹤這些思維模式在後世的發展。《周易》文本中包含的禁忌,主要屬於禁忌體系下的預知系統,一般是將並非常態的人、事、物預設為禁忌對象,再藉由實施禁忌來降低風險;其中的自然禁忌反映了天人感應、萬物一體的宇宙觀,而人事禁忌則反映了標榜誠信的人際觀。而《周易》禁忌思維在後世的發展趨勢有二:一是與公眾領域相關的禁忌傾向消失,或轉化為禮儀、法律,相關思維中的神秘性質消退,轉以人文需求為主,少數禁忌的神秘性質增加且朝系統化理論發展,轉化為宗教;二是與私人領域相關的禁忌,儘管實際操作方式會隨時代、地域而調整,其核心思維仍保持一貫,如對個人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超越人類力量事物的崇拜,依然在當代社會中持續不輟。

    This research uses the taboo concept from anthropology to analyze the where the dangerous powers exist indicated by milfoil divination in Zhou Yi, discuss the thinking modes beneath the divination, and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ing modes in later ages. The taboos in Zhou Yi, mostly belong to the presage part under the taboo system, that pre-establish unusual people and things as taboo objects in general, and then reduce risks by putting taboos into practice. The natural taboos in Zhou Yi reflect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kind,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meanwhile, the human taboos in Zhou Yi reflect the interpersonal value of “honesty firs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taboo thinking in Zhou Yi in later ages include two aspects. First, the taboos in public field tended to disappear, or turned into rites and laws, their mystery faded away, dominated by human demand instead, but the mystery of minor taboos increased and systematized, turned into religions finally. Second, the inner thinking of taboos in private field tends to hold on even th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aboos would differ from age and region, like the sense of uncertainty for personal future, and the worship for the things beyond human power, still last in modern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3 一、《周易》所含巫術或宗教概念相關研究 3 二、禁忌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一、研究方法 14 二、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 禁忌視角與《周易》 19 第一節 禁忌的含義與產生背景 19 一、禁忌的含義 19 二、禁忌的產生背景 23 第二節 巫術、占卜與禁忌 25 一、巫術與禁忌 25 二、占卜與禁忌 27 第三節 《周易》與禁忌的關係 30 一、《周易》中的「禁」與「忌」 31 二、從筮卦吉凶到禁忌 33 第三章 《周易》中的自然禁忌 35 第一節 天象禁忌 36 一、太陽禁忌 36 二、月相禁忌 42 三、雷電禁忌 44 四、雨水禁忌 45 第二節 地理禁忌 47 一、方位禁忌 47 二、土地禁忌 53 第三節 動物禁忌 56 一、水族禁忌 57 二、鳥類禁忌 63 三、走獸禁忌 69 第四節 植物禁忌 75 第五節 小結 79 第四章 《周易》中的人事禁忌 81 第一節 人類身體禁忌 81 一、自身禁忌 82 二、他人禁忌 90 第二節 性別婚姻禁忌 97 一、性別禁忌 97 二、婚姻禁忌 103 第三節 祭祀禁忌 107 一、祭者禁忌 107 二、祭儀禁忌 110 第四節 軍事禁忌 112 一、占問用兵禁忌 112 二、行師征戰禁忌 114 三、征戰歸來禁忌 118 第五節 小結 120 第五章 《周易》禁忌思維的演變與轉化 121 第一節 消失的《周易》禁忌 121 一、從靈龜崇拜到卜法式微 122 二、從小人勿用到平民崛起 126 第二節 從禁忌到禮儀 128 一、祭者禁忌與郊祀禮儀 129 二、吹律聽聲與軍樂 132 第三節 從禁忌到宗教 137 第四節 從禁忌到法律 144 一、至日閉關與《月令詔條》 144 二、山林禁忌與〈田律〉 147 三、夫妻地位與〈法律答問〉 150 第五節 小結 154 第六章 《周易》禁忌思維在現代的遺留 157 第一節 婚喪風俗中的禁忌 158 一、議婚禁忌 158 二、喪葬禁忌 164 第二節 術數雜占中的禁忌 167 一、鳥占禁忌 168 二、身占與夢占禁忌 171 第三節 小結 178 第七章 結論 179 一、《周易》中的自然與人事禁忌 179 二、《周易》禁忌思維中的天人互動關係 180 三、《周易》禁忌思維在後世的轉變 181 四、《周易》禁忌思維在後世的傳承 182 參考文獻 185

    壹、古籍(先按經史子集分部,再依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15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漢﹞劉熙撰,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鍾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1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藝文印書館,2015年。
    ﹝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宋﹞陳彭年等:《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附卦圖、叢說》,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清﹞毛奇齡:《仲氏易》,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桂馥:《說文義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清﹞阮元:《經籍纂詁》,臺北:鴻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卞斌:《周易通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宋書升:《周易要義》,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金川出版社,1982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唐﹞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魏徵等:《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岳純之點校:《唐律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後晉﹞劉昫等:《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元﹞脫脫等:《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清﹞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三、子部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秦﹞孔鮒撰,﹝宋﹞宋咸注:《孔叢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安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王充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李自修譯注:《世說新語》,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唐﹞房玄齡注,﹝明﹞劉績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
    ﹝宋﹞邵雍:《梅花易數》,新竹:竹林書局,1971年。
    ﹝清﹞胡煦:《卜法詳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14術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洪緒撰,﹝清﹞王道亨編纂,李祥白話釋意:《卜筮正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四、集部
    ﹝漢﹞劉向編集,﹝漢﹞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貳、今著(按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華易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易學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增訂八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振復:《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石奕龍:《中國民俗通志【喪葬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任騁:《中國民俗通志【禁忌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任騁:《民間圖騰禁忌》,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李少君:《圖解黃帝宅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鏡池著,曹礎基整理:《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何曉昕、羅雋:《風水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吳如嵩、黃樸民、任力、柳玲:《中國軍事通史:第三卷 戰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存浩:《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吳辛丑:《周易講讀(上)》,臺北:龍視界,2014年。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林明峪:《臺灣民間禁忌》,臺北:聯亞出版社,1983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素娟:《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金澤:《禁忌探秘》,臺北:臺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南宮一:《中華解夢全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
    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胡企平:《中國傳統管律文化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俞志慧:《《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振彪遺著,張善文整理:《周易學說》,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高銘德:《福祿壽農民曆》,臺南:世一書局,1991年。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徐芹庭:《易經五行災異說 附六書注》,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
    袁樹珊:《述卜筮星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麻天祥、姚彬彬、沈庭:《中國宗教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郭靄春:《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來生:《中國禁忌》,臺北:萬象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湯行易:《圖解梅花易數》,新北:西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中國傳統樂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黃人二:《敦煌懸泉置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試析》,臺中:高文出版社,2002年。
    黃人二:《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詔條》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第三版)》,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黃樸民:《中國軍事通史:第二卷 春秋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 年。
    葉孝信、郭建主編:《中國法律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楊泓:《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9年。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臺灣宣德堂造曆館:《己亥年農民曆》,臺北:信義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齊秀生:《社會環境與人才》,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探視(修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鄭秦:《中國法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翰蘆圖書編輯部編:《史學研究方法要籍三種》,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 附:《儒家者言》章題、《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韓雲波、郝敬、張莉:《日者觀天錄:《二十四史》中的天象與曆法》,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謝耀德:《道教風水理論與實踐:《黃帝宅經》探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藍永蔚、黃樸民、劉慶、鍾少異:《鼓角爭鳴──閱讀中國‧軍事史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一卷 夏商西周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饒宗頤、曾憲通:《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5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參、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國慶:〈〈師〉卦之兵法及其對《孫子兵法》的影響〉,《周易研究》第77期,2006年6月,頁90-96。
    于雪棠:〈《周易》鴻鳥原型及相關意象與上古文學〉,《文學前沿》第4輯,2001年6月,頁144-160。
    尹榮方:〈談談「鳥占」〉,《華夏文化》2011年第4期,2011年12月,頁53-54。
    王飛峰:〈冬壽墓蓮花紋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頁135-151。
    王建堂:〈《周易》中的牛話語〉,《華夏文化》,2009年6月,頁44-45。
    王政:〈《周易》和《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論〉,《周易研究》第39期,1999年2月,頁15-22。
    王准:〈論周代戰爭中的巫術〉,《求索》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201-205。
    王博文:〈《周易》中的龍意象探析──以「乾」卦爻辭為例〉,《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1-3。
    王福生:〈我國古代的軍樂〉,《樂器》1991年第4期,1991年8月,頁40-41。
    王錕:〈從巫儀文化到實踐理性──以《周易》和「三禮」為視鏡〉,《人文雜誌》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33-38。
    司馬朝軍:〈元亨利貞考──兼論《易經》研究的文化人類學視角〉,《船山學刊》1998年第1期,1998年6月,頁105-107+104。
    江連山:〈試述西周前期中央官制變改〉,《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1991年10月,頁27-32。
    朱方:〈《易‧師》考釋及其他〉,《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3期(總第47期),2001年9月,頁53-59。
    朱麗辰、李永強:〈談《易經》中的婚俗文化〉,《學理論》2012年第8期,2012年3月,頁140-141。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12月,頁213-268。
    李小成:〈《易經》中的方位問題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7年9月,頁58-63+29。
    李丕顯:〈周易占筮底蘊〉,《齊魯學刊》1993年第1期,1993年3月,頁97-102。
    李存智:〈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09年12月,頁47-102。
    李明:〈淺論世官制向職官制嬗變的歷史動因〉,《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0期,2001年9月,頁93-96。
    李虎:〈《周易》所見中國古代婚育狀況〉,《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頁18-20+32。
    李衡眉:〈《周易》歸妹卦所描述的商周媵婚制〉,《山東社會科學》第24期,1991年5月,頁57-58。
    李曉英、寧新昌:〈第二性:《易經》中婚姻、婚俗的歷史文化透視〉,《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3期,2003年8月,頁29-33。
    李豐楙:〈道教壇場與科儀空間〉,黃忠天主編:《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高雄:昶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頁583-610。
    李麗、章也:〈論龍的精神和《周易》哲學思想的「與時偕行」〉,《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2015年1月,頁57-60。
    沈志權:〈《周易》祭祀與神道設教〉,《求索》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頁118-119+71。
    宋倩倩:〈淺談《周易》師卦中的戰事思想〉,《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年4月,頁287-288。
    吳辛丑:〈《周易》「童牛」之「童」表「去盡」義說商榷──答廖名春先生〉,《周易研究》第85期,2007年10月,頁26-29。
    吳秋紅:〈論漢律中的禮法融合〉,《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4-26。
    吳禮明、盧保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矛盾的轉移〉,《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52-53。
    余天熾:〈重提「世卿世祿制」〉,《華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1982年4月,頁108-115+122。
    孟奐、李韻熙:〈試論西周中晚期世官制度的破壞及其後果〉,《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1期,2011年3月,頁43-47。
    林雪鈴:〈原始生命觀的四個面向及其神話〉,《應華學報》第6期,2010年1月,頁1-35。
    邱崇:〈釋「童牛之牿」〉,《周易研究》第107期,2011年6月,頁24-27。
    邱博舜:〈從「天圓地方」的觀點看「八宅」的操作架構〉,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12月,頁269-315。
    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於周武王時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1期,1950年6月,頁81-100。
    周文豪:〈阿里山鄒族鳥占的民族動物學探討〉,《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第1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13-20。
    周葦風:〈《周易》卦爻辭編制方法芻議──以〈旅〉、〈大壯〉二卦為例〉,《民族藝術》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頁38-41。
    易水:〈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和「橫吹」〉,《文物》1981年第7期,1981年7月,頁85-89。
    范州成:〈從王亥「賓于有易」看商代婚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7月,頁70-72。
    胡仲實:〈易卦卦象與西南少數民族古代婚象之比較〉,《民族藝術》1996年第1期,1996年3月,頁17-30。
    洪惠瑜:〈《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149-159。
    逄禮文:〈《易經‧井》卦新解──〈井〉卦與宗教祭祀文化〉,《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頁98-100。
    秦國利:〈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價值觀的演變〉,《求索》2009年第4期,2009年4月,頁221-223。
    徐山:〈釋「月幾望」〉,《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44。
    徐秋林:〈《周易》中的「馬」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6期,2009年12月,頁94-96。
    徐菲:〈《黃帝宅經》的思想及價值〉,《弘道》2008年第1期(總第34期),頁81-85。
    孫自誠:〈《周易》論牛和農的關係〉,《農業考古》,1984年7月,頁346。
    孫延波、任懷國:〈秦代人事立法初探(上)〉,《政法論叢》1996年第5期,1996年9月,頁47-49。
    孫延波、任懷國:〈秦代人事立法初探(下)〉,《政法論叢》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頁40-43。
    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2001年6月,頁39-54。
    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第158期,1978年9月,頁338-343。
    連劭名:〈西周甲骨刻辭與《周易》〉,《周易研究》第40期,1999年5月,頁18-20。
    梁韋弦:〈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的解釋及相關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4年7月,頁49-51+56。
    陸思賢:〈《周易》潛龍、飛龍源流考辨〉,《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1988年8月,頁119-125。
    張之傑:〈通書玉匣記周公解夢全書初探〉,《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41-45。
    張世磊:〈〈旅〉卦:商旅之詩與《周易》的理性意識〉,《唐都學刊》第34卷第2期,2018年3月,頁88-94。
    張志祥:〈《周易》與巫術文化〉,《重慶與世界》第28卷第2期,2011年2月,頁97-99。
    張武、梅珍生:〈《周易》與人類婚俗〉,《江漢論壇》1994年第12期,1994年12月,頁39-43。
    張玲:〈先秦兩漢軍樂與歌辭關係初探〉,《閩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頁45-47。
    張善文:〈剛強勁健的中國龍──周易乾卦六龍發微〉,《東南學術》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7-12。
    張鳳武、雷霆、王瀟:〈《周易》:從巫術宗教神性思維到經驗哲學人性思維──關於《周易》的文化人類學透析〉,《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8年4月,頁236-244。
    張榮富、唐玉蟬:〈個人結婚年齡與配偶年齡差距的關係〉,《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9期,2009年12月,頁111-132。
    陳久金:〈《周易‧乾卦》六龍與季節的關係〉,《自然科學史研究》第6卷第3期,1987年10月,頁206-212。
    陳冬:〈從〈小雅〉看西周末期宗親基礎瓦解之先聲〉,《北方論叢》第195期,2006年1月,頁16-20。
    陳建梁:〈《左傳》所載〈師卦〉古義探微〉,《周易研究》第23期,1995年2月,頁3-11+71。
    陳建國:〈《周易》是上古巫覡文化的產物──《周易》源於巫術探討(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4期,2004年4月,頁396-398。
    陳建國:〈《周易》是巫術活動的記錄──《周易》源於巫術探討(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6卷,2005年11月,頁222-226。
    陳苑玲:〈論魯莊公迎哀姜之深層意涵〉,《南區第二十一屆中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09年4月,頁195-208。
    陳廖安:〈論《易‧坤》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賴貴三等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4月,頁5-30。
    曹旅寧:〈秦漢法律簡牘中的「庶人」身份及法律地位問題〉,《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頁12-14。
    閆加磊:〈《周易》卦爻辭所體現的婚俗現象〉,《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10年8月,頁151-152。
    馮麗榮:〈《周易‧旅卦》軍事信息探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8期,2008年8月,頁29-30。
    傅榮珂:〈秦律婚姻與親屬、繼承關係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63期,1999年4月,頁85-99。
    黑帶‧巴彥:〈占卜鳥siliq的傳說與鳥占〉,《台灣原YOUNG》第11期,2005年11月,頁19-23。
    黃玉順:〈中國最古老的「婚禮進行曲」──《易經》中的幾首婚俗歌謠〉,《文史雜志》1995年第1期,1995年2月,頁30-31。
    黃交軍:〈從《周易》到《說文解字》──論「龍」在中國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變〉,《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期,2013年2月,頁61-65+69。
    黃忠天:〈談卦爻辭中的動物及其象徵意義〉,《中華學苑》第52期,1999年2月,頁75-95。
    黃忠天:〈《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徵義涵與兩書互動關係比較研究〉,《文與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1-40。
    黃忠天:〈從「絕地天通」到「天人合一」──周易人文化成的意義及其價值〉,《經學研究集刊》第17期,2014年11月,頁31-46。
    黃聖松:〈《左傳》車右考〉,《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49-82。
    黃鳴:〈試論殷周之際由巫到史轉變中《易》的作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8年5月,頁93-98。
    黃榮武:〈《周易》的戰爭性質觀──師卦初爻新說〉,《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第3期,2002年7月,頁137-140。
    黃震:〈《周易》與商周時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中西法律傳統》2006年第5卷,2006年5月,頁270-282。
    葛生華:〈春秋戰國時期官制初探〉,《蘭州學刊》第78期,1994年6月,頁49-55。
    詹康:〈先秦經典中兩種對動物與人的思維:自我知識與社會原理〉,《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1年12月,頁1-42。
    楊秀禮:〈《周易》「喪馬」為「反馬」婚俗考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2期,2018年3月,頁94-98。
    溫廣義:〈西周初期的龜卜與《周易》的成書〉,《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5年4月,頁39-42+52。
    廖名春:〈釋《周易》之「童」〉,《周易研究》第81期,2007年2月,頁20-23。
    廖群:〈「競賽求婚」型故事與《易‧爻》「匪寇,婚媾」新解〉,《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4期,1998年8月,頁62-65。
    廖群:〈《易‧爻》「匪寇婚媾」的民俗文化讀解〉,《民俗研究》第48期,1998年11月,頁68-70。
    齊秀生:〈先秦官吏選拔制度述略〉,《東嶽論叢》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36-140。
    翟宛華:〈從出土《秦律》看秦的婚姻家庭制度〉,《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1988年10月,頁72-76+59。
    臧守虎:〈《周易》象喻發微──以〈姤〉為例〉,《周易研究》第43期,2000年2月,頁28-32。
    潘云勇:〈從秦官制的變革看秦統一的原因〉,《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3期,2008年6月,頁99-100。
    潘毅文、吳建華:〈《周易》與旅遊〉,《蘭臺世界》2014年第23期,2014年8月,頁44-45。
    樊右偉:〈初探中國軍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音樂》2009年第8期,2009年8月,頁30-31。
    樊琪:〈春秋戰國時期軍樂藝術探究〉,《音樂創作》2016年第9期,2016年9月,頁131-133。
    鄧小偉:〈《周易》的龍文化意蘊──以「乾」卦為視點之探析〉,《滄桑》2008年第1期,2008年2月,頁92-93。
    劉太恒:〈《易‧師》與孫武的軍事思想〉,《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15-17。
    劉友林:〈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遺迹──《周易》婚俗掃描之一〉,《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1995年6月,頁23-27。
    劉幸瑜:〈《尚書‧洪範》中的卜筮從逆吉凶問題〉,《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1期,2017年12月,頁85-104。
    劉芮方:〈春秋時期魯國的官爵關係探析〉,《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15年3月,頁116-124。
    劉保貞:〈《周易》鳥占類卦爻辭釋證〉,《周易研究》第84期,2007年8月,頁23-28+36。
    劉保貞:〈《周易‧无妄‧六三》爻辭與古人的轉移巫術〉,《管子學刊》2008年第1期,2008年2月,頁92-95。
    劉釗:〈卜辭「師惟律用」新解〉,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頁140-143。
    劉毓慶:〈《詩經》鳥類興象與上古鳥占巫術〉,《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5月,頁129-140。
    劉(岑鳥)斐然:〈《易經》的「喪牛于易」與傳統商品經濟的基因異變〉,《時代金融》第513期,2013年4月,頁196-197。
    鄭文:〈駁《漢鐃歌十八曲》都是軍樂說〉,《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1986年3月,頁34-46。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205-236。
    鄭志明:〈禁忌文化的哲學省思〉,《文明探索》第40卷,2005年1月,頁31-50。
    鄭嵐公:〈淺議《周易‧旅》的軍事思想及價值〉,《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7年1月,頁64-69。
    蔡瑩瑩:〈《左傳》《易》例重探──兼論先秦《易》說的特色與價值〉,《中國文學研究》第35期,2013年1月,頁1-58。
    歐陽維誠:〈試論《周易》中的隱喻──兼談某些疑難卦爻辭的注釋〉,《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1990年12月,頁103-108。
    賴瀅灔:〈「左」「右」方位與中國文化〉,《中國語文》第664期,2012年10月,頁88-93。
    盧詩青:〈從《周易》經傳印證周代婚姻現象〉,《德明學報》第39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1-18。
    蕭小穗:〈修辭建構的「天意」:《易傳》的擬天手法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4期,2010年,頁103-130。
    韓文濤:〈論《周易》方位吉凶對立──以「西南」與「東北」為中心〉,《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2016年7月,頁34-38。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的變化〉,《文史哲》1984年第2期,1984年3月,頁10-20+61。
    謝聰輝:〈四隅方位:漢代式盤與道教科儀的運用析論〉,《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2005年8月,頁645-676。
    鍾雲鶯:〈身與體:《易經》儒家身體觀所呈現的兩個面向〉,《佛學與科學》第11卷第1期,2010年2月,頁21-28。
    聶本立:〈談春秋戰國用人標準的發展變化〉,《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1990年4月,頁55-58。
    藏生:〈《尚書‧高宗肜日》鳥占考〉,《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第4期,1997年8月,頁2-7+13。
    羅建平:〈論古代解夢的幾種方法及運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2000年8月,頁6-12。
    嚴敦杰:〈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盤和占盤〉,《考古》第158期,1978年9月,頁334-337。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古史辨》第3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頁1-44。

    肆、學位論文(按發表先後排列)
    常朝棟:《中國軍樂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德義,1985年6月。
    許芳萍:《漢代樂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萬鼐,1988年5月。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以時日禁忌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韓復智,1992年1月。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葉國良,1996年5月。
    張素美:《中國太陽神話傳說研究──遠古的文化、觀念、信仰與崇拜》,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汪志勇,1996年6月。
    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賴貴三,2002年8月。
    周惠菁:《由《說文》女部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建葆,2005年7月。
    曾宣靜:《《周易》經傳方位觀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吉雄,2005年7月。
    吳曉筑:《太陽神話的生命意涵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國俊,2007年6月。
    韓玉明:《《周易》身體觀初探》,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翁玲玲,2008年6月。
    陳美慧:《鳥與人變鳥──臺灣原住民口傳故事析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器文,2008年7月。
    趙曉斌:《春秋官制研究──以宗法禮治社會為背景》,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束景南,2009年4月。
    張鈺淨:《漢代婦女地位的研究─以婚姻、家庭及社會活動、法律為主的考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詹士模,2009年7月。
    游美華:《臺灣地區結婚年齡與年齡差距之關係趨勢分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榮富,2009年10月。
    周美華:《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法律制度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許錟輝、鮑國順,2009年12月。
    秦黎:《選官制度變革視野下的商周至秦漢宗族變遷》,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專門史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葉文憲,2010年5月。
    焦杰:《《易》《禮》《詩》對婦女的定位──西周至兩漢主流婦女觀》,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賈二強,2010年5月。
    李游坤:《臺灣基隆廣遠壇的傳承與演變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豐楙,2011年6月。
    王新媚:《《周易》婚姻家庭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賴貴三,2011年8月。
    詹今慧:《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林啟屏、袁國華,2012年1月。
    周敏華:《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奏讞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蔡信發、鮑國順、簡錦松,2012年2月。
    蔡景昌:《紀大奎天文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忠天,2012年8月。
    鄭玲玲:《先秦人才選拔的全景式考察──以「三維結構」為視閾》,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廣少奎,2013年4月。
    陳威瑨:《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賴貴三,2013年6月。
    蔡郁焄:《衛禮賢、衛德明父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賴貴三,2014年1月。
    彭橞娟:《傳世身占術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邱德修,2014年6月。
    劉幸瑜:《《易經》古禮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廖安,2014年6月。
    于凌霄:《人類學視野下的周公解夢》,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看本加,2015年5月。
    洪增宏:《《文心雕龍》反饋《周易》之關係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威熊、梁煌儀,2016年1月。
    許毓榆:《《左傳》《國語》卜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睿宏,2018年10月。

    伍、翻譯著作(按國名、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吉野裕子著,汪平譯:《易經與祭祀──對神道的一個視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
    ﹝加﹞弗萊(Frye, H. N.)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法﹞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 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波蘭﹞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 B. K.)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英﹞弗雷澤(Frazer, J. G.)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坦普爾(Temple, R. K. G.)著,徐俊培譯:《神諭──東西方《易》卜術揭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Brown, A. R.)著,金澤譯:〈禁忌〉,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英﹞泰勒(Tylor, E. B.)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道格拉斯(Douglas, M.)著,黃劍波、柳博贇、盧忱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英﹞靄理士(Ellis, H. H.)著,劉宏威、虞珺譯:《禁忌的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瑞士﹞榮格(Jung, C. 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瑞士﹞榮格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Freud, S. S.)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德﹞卡西勒(Cassirer, E. A.)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韓﹞方仁著,金海鷹譯:〈通過茶山的〈易論〉對卜筮模擬實驗功能的考察〉,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陸、外文著作(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Jevons, F. B. (1896).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London: Methuen & Co.
    Langer, E.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2), 311-328.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2), 168-172.
    共同通信社、ナリタ‧エディトリアル‧オフィス編集:《高句麗壁画古墳》,東京都:共同通信社,2005年。

    柒、網頁資料(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查詢時間:2019年5月21日15:17。
    莊淇鈞:〈36法師祈福法會 超渡北捷往生者〉,台灣壹週刊,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960142,2014年5月30日。查詢時間:2019年5月20日17:27。
    新北市公墓地圖,Google地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search/%E6%96%B0%E5%8C%97%E5%B8%82%E5%85%AC%E5%A2%93%E5%9C%B0%E5%9C%96/@25.0428902,121.1693114,10z?hl=zh-TW。查詢時間:2019年8月21日15: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