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封德徐
論文名稱: 胡適政治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人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8
中文關鍵詞: 政治參與自由主義訓政時期啟蒙運動人本主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縱切與橫剖兩個面向,論述胡適一生政治思想之演變。首先以所處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分析大環境與小環境,對胡先生治學與倫理基礎做一初步探討,從而切入其政治思想角度,得知胡先生乃是一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之堅定支持者。
    胡適在中國歷史上跨越了近代、現代和當代。左派學者甚至以為近代史、現代史劃分點,而胡適在這一時期正好扮演精神導師的角色。由於這兩千年一大變局,影響之層面不止於政治,更旁及文化再造、新思潮引入與社會運動。若僅從制度乃至政治單一層面切入,將無法窺得胡先生政治思想全貌。故本文試圖從文學革命、思想革新與胡適思想核心的科學主義三個主題為經;以傳播媒體勃興、政局更迭與教育變革三個社會事件為緯,深入探討胡適的時代角色。
    本文第三、四章為全文的核心。先從橫剖面論述胡適之政治思想內涵,得知儒家仁政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潮有其共通點,並以胡先生所提倡之新道德觀與傳統治道亦有截長補短之功,為本文較大一發現;而自由主義更是民主政治之理論基礎,其具體實施則有賴民主憲政。其次從時間縱切面探討胡適一生的政治參與,可從《每週評論》、《新月月刊》、《獨立評論》以迄《自由中國》四種刊物看出,胡先生一生以在野身分諫執政當局為主,但是當國家有難,亦可奉獻一己,不致流於矯情。
    最後以胡適政治思想,對政界與教育界影響呼應第三章—胡適的時代角色問題。他投入的教育改革,推崇並堅持民主自由精神,反對極權政治的言論,以及對政治建設的具體措施,聯邦式的統一,均有相當獨到見解,足以為今日政壇之借鏡。

    This article is to elucidate the evolution of Hu Shih’s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eginning by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his methods and ethical theory. I conceive that Hu Shih was a liberalist and a solid supporter of democracy.
    Hu Shih had strided across modern times, contemporary ag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of May Fourth marked China’s modernity. Some Leftist scholars even considered it as the turning point from modern to contemporary China, during which Hu Shih played a leading role as “ mental master”.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 that China has never met for the past 2000 years was set on cultural dimension as well as on political dimension, bringing about cultural reestablishm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hought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eeply elucidate Hu Shih’s role and thoughts by 2 ways: horizontally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revolution, thought renovation and scientificism ; vertically a research of the rise of media, th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change during the beginning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set on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As original viewpoints, I outline Hu Shih’s major contention as follows: 1) there are convergent point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democracy; 2) liberalism is the founding stone of democracy. Viewed from such journals as “Weekly Review”, “Crescent Monthly”, ”Independent Review”, “Free China”, we may find that Hu Shih, as a remonstrant, is ready to devote himself to his country, whenever she is in danger.
    Hu Shih’s devotion to educational reforms his insistence to democracy and liberalism, and his unique opinions on anti-extremism,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confederation polity may be taken as mirrors for contemporary men of politic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 14 第二章 胡適政治思想淵源、背景與演進……………… 27 第一節 生平與政治思想淵源…………………… 27 第二節 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 35 第三節 政治思想演進與發展…………………… 43 第三章 胡適儒家仁政與傳統治道思想之要義………… 59 第一節 儒家仁政與現代民主…………………… 59 第二節 新道德觀與傳統治道…………………… 74 第三節 文學革命至思想革新…………………… 98 第四章 胡適自由主義與民主思想之要義……………… 115 第一節 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115 第二節 民主憲政與實施途徑……………………132 第三節 國內政界與教育變革……………………148 第五章 胡適的政治評論及實際參與……………………161 第一節 從每週評論到新月月刊…………………161 第二節 獨立評論到國民黨訓政…………………166 第三節 五○年代台灣朝野互動……………… 176 第六章 胡適政治思想對政界的影響……………………191 第一節 評議共黨極權言論缺失…………………191 第二節 開台灣民主化運動先驅…………………205 第三節 政治建設與政治統一……………………222 第七章 結論……………………………………………2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41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44 圖表目錄 參考書目……………………………………………………247 壹、中文部分………………………………………………247 貳、英文部分………………………………………………261 附錄…………………………………………………………263

    壹、中文書目
    一 、主要參考文獻:
    1. 胡適(1919),《新青年》,上海版本。
    2. 胡適(1971),《新青年》,日本東京:汲古書院。
    3. 胡適 (1927),《胡信選》(上冊),出版地處不詳。
    4. 胡適 (1929),〈人權與約法〉,《新月》第二卷第二號,出版地處不詳。
    5. 胡適 (1930),《人權論集》,上海:新月書店。
    6. 胡適(1932),《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
    7. 胡適(1933a),〈陳獨秀與文學革命〉,《陳獨秀評論》,北平。
    8. 胡適 (1933b),〈從農村救濟談到無為政治〉,《獨立評論》第49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9. 胡適 (1934a),《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
    10. 胡適 (1934b),〈再論無為政治〉,《獨立評論》第89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11. 胡適 (1934c),〈建設與無為〉,《獨立評論》第94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12. 胡適 (1934d),〈今日可做的建設事業〉,《獨立評論》第95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13. 胡適(1935a),《獨立評論》,北平:獨立評論社。
    14. 胡適 (1935b),《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刷館。
    15. 胡適(1935c),《胡適論學近著》,上海:商務。
    16. 胡適(1981),《胡適論學近著》,台北:商務印刷館。
    17. 胡適 (1949),《自由中國》卷一,一期,台北:自由中國雜誌社。
    18. 胡適(1954),《自由中國》卷十,七期,台北:自由中國出版社。
    19. 胡適,(1958.5)〈從爭取言論自由談到反對黨〉,《自由中國》第18卷第11期,台北:自由中國雜誌社。
    20. 胡適(1985a),《胡適的日記》,香港:中華書局。
    21. 胡適(1985b),《胡適文存》全四冊,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22. 胡適(1989),《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
    23. 胡適(1953),《胡適文選》,台北:六藝出版社。
    24. 胡適(1986),《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
    25. 胡適 (1958),《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6. 胡適(1966a),《胡適選集》雜文篇,台北:文星書店。
    27. 胡適(1966b),《胡適選集》歷史篇,台北:文星書店
    28. 胡適(1966c),《胡適選集》演說篇,台北:文星書店
    29. 胡適(1966d),《胡適選集》政論篇,台北:文星書店
    30. 胡適紀念館編(1970),《胡適手搞》1~10冊,台北:胡適紀念館。
    31. 胡適(1974),《中國新文學運動小史》,台北:胡適紀念館。
    32. 胡適編(1976),《五四新文學論戰彙編》,台北:長歌出版社
    33. 胡適(1986a),《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出版社。
    34. 胡適(1986b),《胡適留學日記》全四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35. 胡適(1986c),《胡適作品集》共37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36. 胡適(1986d),《嘗試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37. 胡適(1987),《胡適與中西文化》,台北:水牛出版社。
    38. 胡適(1988a),《胡適演講集》全三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39. 胡適(1988b),《嘗試後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40. 胡適(1990a),《胡適日記手搞本》18冊,台北:遠流出版社。
    41. 胡適等編(1990b),《中國新文學大系》全十冊,台北:業強出版社。
    二、相關參考書目:
    1. (1983),《史學評論》第五期,〈經世致用〉。
    2. 《十三經著疏本-禮記》〈禮運〉。
    3. 小川秀美、林民德、黃福慶(1982),《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
    4. 《易經》〈乾卦文言〉。
    5. 《禮記》〈禮運篇大同章〉。
    6. 力普生(Lipson, Leslie)(1973),《民主新詮》,台北:新亞出版社。
    7. 丁捷(1992),《時代與抉擇》,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8. 小田季進(2002),《胡適》,台北:國家出版社。
    9. 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編(1979),《胡適來往書信選》3冊,北京:中華書局。
    10. 中國論壇雜誌社(1990),《中國論壇》二期,卅一卷。
    11.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委會(1965),《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七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委會。
    12. 戈公振(出版年不詳),〈中國報紙進化之概觀〉,《國聞週報》第四卷第五期。
    13. 戈公振(1964),《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書局。
    14. 王森然(1973),《近代二十家評傳》,台北:文海出版社。
    15. 王蘧常(1970),《嚴幾道年譜》,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
    16. 王晢甫(1991),《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海:上海書店。
    17. 王爾敏(1977),《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
    18. 王潤華(1978),《中西文學關係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 丘為君編(1981),《民主與獨裁論戰》,台北:龍田出版社。
    20. 史華慈等著(1985),《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
    21. 任育德,(1997)《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政大歷史研究所。
    22. 任卓宣(1971),〈文學革命行程與內容〉,《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
    23. 朱文華(1988),《胡適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
    24. 朱熹注(1986),《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
    25. 朱熹注(1991),《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26.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龍譯(1977),《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7. 牟宗三(1961),《政道與治道》,台北:廣文書局。
    28. 牟宗三(1984),《時代與感受》,台北:鵝湖出版社。
    29. 自由中國社編(1950),《自由中國》第2卷第3期。台北:自由中國社出版。
    30. 自由中國社編(1953),《胡適言論集》,台北:華國出版社。
    31. 艾思奇(1977),《胡適梁漱溟思想批判》,北京:新華出版社。
    32. 艾思奇(1988),《胡適梁漱溟思想批判》,北京:北京印刷二廠。
    33. 何索(1989),《胡適先生的感情世界》,台北:國家出版社。
    34. 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35. 余英時(1984),《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社。
    36.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37. 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新澤西:八方文化。
    38. 吳相湘(1971),《民國百人傳》第1冊,台北:傳記文學社。
    39. 潘賢模(1968),《中國新聞法規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40. 呂芳上(1989)《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的新思潮(1914-192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41. 李劍農(1989),《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
    42. 李又寧(1997),《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第一集及第三集,紐約:紐約天外出版社。
    43. 李又寧(1997),《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第一集,台北:業強出版社。
    44. 李又寧(1999),《胡適與他的家族和家鄉》,台北:業強出版社。
    45. 李又寧主編(1990-1991),《胡適與他的朋友》1-2冊,紐約:紐約天外出版社。
    46. 李大釗(1919),〈歡迎陳獨秀出獄〉,《新青年》六卷五期,上海。
    47. 李大釗(1962),《李大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48. 李抱一,〈長沙日報史略〉《中國現代出版史料》。
    49. 李則厚、林毓生等(1989),《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
    50. 李達嘉,(1984),《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台大歷史研究所。
    51. 李璜(1978),《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52. 李瞻(1972),《新聞學》,台北:三民書局。
    53. 杜維運(1992),《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54. 沈寂(1993),《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香港:商務印書館。
    55. 沈衛威(1990),《胡適傳》,台北:風雲時代。
    56. 沈衛威(1990),《學思與學潮:胡適傳》,台北:紅螞蟻圖書。
    57. 沈衛威(1991),《文化、心態、人格》,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58. 沈宗翰(1957),《中年自述》,台北:正中書局。
    59. 汪榮祖編(1979),《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60. 杜繼平,(1984),《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台大歷史研究所。
    61. 金惠經,(1991),《胡適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62. 周作人(1982),《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
    63. 周作人(1999),《周作人文集類編》,長沙:岳麓書局。
    64. 周昌龍(2001a),《胡適與中國傳統》,台北:學生書局。
    65. 周昌龍(2001b),《超越西潮:胡適與中國傳統》,台北:學生書局。
    66. 周雲錦,(1983)《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台大歷史研究所。
    67. 周策縱等著(1979),《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68. 周策縱(1984),《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出版社。
    69. 周策縱、唐德剛、李孝悌等(1991),《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70.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1996),《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1. 周質平(1988),《胡適與魯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72. 周質平(1995),《胡適英文文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73. 周質平(1999),《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74. 周樹人(1945),《中國現代小說導論》,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75. 周樹聲(198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紀》,青海人民出版社。
    76. 易竹賢(1987),《胡適傳》,湖北:人民出版社。
    77. 易竹賢(1993),《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78. 林毓生(1985),《思想與人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79. 林毓生(1985),《聯合月刊》第46、47期,台北。
    80.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81. 胡不歸(1941),《胡適之傳》,杭州:萍社。
    82. 胡明(1998),《胡適精品集》1-16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83. 胡傳厚(1974),〈從權力主義到社會責任論〉,《新聞自由與自律》,台北:學生書局。
    84. 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出版社。
    85. 胡頌平編(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6冊,台北:聯經出版社。
    86. 胡頌平編 (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編初稿》第2冊,台北:聯經出版社。
    87. 南相鎬(1991),《孔子仁學》,台大哲學研究所。
    88. 韋政通(1990),《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89. 唐德剛(1977),《胡適雜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90. 唐德剛(1981),《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91. 唐德剛(1990),《胡適雜憶》,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92. 夏志青(1989),《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友聯出版社。
    93. 孫文(1973),《國父全集2》。
    94. 孫亞夫、楊毓滋(1978),《張君勸先生九秩誕辰紀念集》下冊,台北縣:文海出版社。
    95. 徐高阮(1970),《關於胡適給韋蓮司女士的兩封信》,台北:地平線出版。
    96. 殷海光(1988),《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97. 耿雲志、聞黎明(1993),《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北京:三聯出版。
    98. 耿雲志(1985),《胡適研究論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99. 耿雲志(1987),《胡適傳》,湖北:人民出版社。
    100. 耿雲志(1989),《胡適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01. 耿雲志編(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42冊,合肥:黃山書社。
    102. 耿雲志編(1997),《胡適書信集》3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3. 高一涵(1916),〈自治與自由〉,《新青年》一卷五期,上海。
    104. 高麗鵑(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05. 孫廣德 (1982),《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106. 崔垂言 (1967),《國文思想申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107. 常燕生 (1934),〈建國問題評論〉,《獨立評論》第88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108. 張力(1979),《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政大歷史研究所
    109. 張玉法(1980),《現代中國史》,台北:經世書局。
    110. 張玉法編(1981),《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書局。
    111. 張玉法(1991),《歷史講演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12. 張玉法(1992),《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
    113. 張玉法(1991),《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14. 張玉法編(1981),《中國現代史論集 第六輯 五四運動》,台北:聯經。
    115. 張忠棟(1968),《迷惘集》,香港:田風印刷廠。
    116. 張忠棟(1987),《胡適五論》,台北:允晨文化。
    117. 張朋園(1969),《思與言》第七卷三期,台北:思與言雜誌 社。
    118. 張朋園、李思涵等著(1977),《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
    119. 張端穗(1987),《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
    120. 張雋(1987),《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1934~1935)》,台大歷史研究所。
    121. 教育部(1971),《教育法令》,台北:正中書局。
    122. 曹伯言(1966),《胡適自傳》,合肥:黃山出版社。
    123. 曹孚(1955),〈批判實驗主義教育學〉,《胡適思想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124. 曹劍英(1984),《胡適著譯系年目錄與分類索引》,上海:上海人民。
    125. 梁台根(1998),《胡適早期自由主義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26. 梁啟超(1960),《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27. 梁啟超(1989),《飲冰室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28. 梁啟超 (1974),《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29. 梁啟超(1967),《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刷館。
    130. 梁啟超(1973),《先秦的政治思想》,台北:中華書局。
    131. 梁漱溟(1990),《梁漱溟全集》1~8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32. 康有為 (1978),《新學偽證考》,台北:盤根出版社。
    133. 梅光迪(1956),《梅光迪文錄》,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134. 梅寅生譯(1984),施耐德著,《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出版社。
    135. 陳晉(1968),《梁啟超與胡適》,台北。
    136. 陳國球(1989),〈論胡適的文學史觀〉,《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137. 陳端志(1973),《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近代史料出版組。
    138. 陳德仁(1990),《胡適思想與中國教育文化發展》,台北:文景出版社。
    139. 陳獨秀(1919),《新青年》,上海版本。
    140. 陳獨秀(1922),《獨秀文存》,上海:東方出版社。
    141. 章青(1993),《胡適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
    142. 傅斯年 (1971),〈「五四」二十五年〉,《傅斯年選集(政論)》,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43. 曾紀元(1987),《杜威論經驗-自然與自由》導論八,台北:商務。
    144. 曾崑崙(1983),《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台大
    哲學研究所。
    145. 程崇華譯(1986),《密爾自由論》,台北:唐山。
    146. 馮桂芬(1965),〈采西學議〉,《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
    文獻》第一編,第七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
    年文獻編委會。
    147. 馮友蘭(1947),《中國哲學小史》,上海:商務書局。
    148. 馮友蘭(1958),《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49. 馮友蘭(1984),《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
    150. 馮愛群編(1962),《胡適之先生紀念集》,台北:學生書局。
    151. 傳安明(1987),〈一篇從未發表過的遺稿〉,《傳記文學》50
    卷,3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52. 楊金榮(2000),《胡適晚年的角色與命運考論》,南京大學中
    國近現代史研究所。
    153. 楊承彬(1967),《胡適的政治思想》,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
    助委員會。
    154. 楊承彬(1982),《中國歷代思想家-胡適》,台北:商務印
    書館。
    155. 楊亮功等編 (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三)政治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156. 楊幼炯(1966),《近代中國立法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157. 葉青(1971),〈新文化運動底真相〉,《現代中國文學史話》, 台北:正中書局。
    158. 葉經柱(1990),《孟子之民本主義》,台北:正中書局。
    159. 雷震(1990),《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60. 雷震(2003),《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
    流出版社。
    161. 趙翼,《廿二史劄記》。
    162. 趙聰(1980),《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63. 劉健青等(1995),《蔣介石和胡適》,吉林:吉林文史。
    164. 鄧玉祥,(1991),《胡適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65. 歐陽哲生(1993),《自由主義之累—胡適現代思想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6. 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集》第1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7. 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集》1~1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8. 歐陽漸(1996),《歐陽漸文選》,上海:遠東
    169. 蔣貴麟編(1976)《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四冊,台北:宏業書局。
    170. 蔣中正(1971),《蔣總統中興講詞總集》。
    171. 蔣中正 (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14卷,台北:國民黨黨史會。
    172. 蔣廷黻(1959),《中國近代史大綱》,台北:啟明出版社。
    173. 蔡元培 (1932),《黑暗與光明的消長》,上海:廣益書局。
    174. 蔡元培(1933),〈去年五四日以來的回顧與今後的希望〉,《新潮社本言行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175. 蔡元培 (1967),〈五四運動最重要的紀念〉,《蔡元培選集》,台北:中華書局。
    176. 蔡元培(1967),〈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77. 蔡元培 (1973),《新潮社本言行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178. 蔡昀典(1990),《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辯初探》,台大哲學研究所。
    179. 鄭貞銘(1981),《大眾傳播與現代化》,台北:時報出版社。
    180. 鄭貴和 (1992),《胡適自由思想》,台大政治研究所。
    181. 謝蕙風 (1986),《民國初年新聞自由的研究(1912~1928)》,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
    182. 羅志田(1995),《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83. 羅家倫(1951),《文化教育與青年》,台北:華國出版社。
    184. 嚴復(1966),《群己權界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185. 蘇新城編(1989),《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上海書店。
    186. 蘇瑞鏘,(1995),《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
    181.嚴復(1923)〈與熊純如書扎節鈔,第五九〉,《學衡》十八集。
    182. 嚴復(1923)〈與熊純如書扎節鈔,第四九〉,《學衡》十六集。
    183.顧毓琇(1937),〈建設與統一〉,《獨立評論》第234號,北平:獨立評論社。

    貳、英文部份
    1. Hull Cordell, 1948, The Memories of Cordell Hull, vol. II,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2. Grieder Jerome B., 1970,Hu Shih and Chinese Renaissance: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17-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Ratner ed,1939,Intelligence in the Modern World:John Dewey’s Philosophy ,N.Y.:Random House,Inc.
    4. B.L ,Schwartz,1964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