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安國
論文名稱: 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
The study towards the intervention of movement plays on the motor pro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retardation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程瑞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運動遊戲啟智班智能障礙動作能力
英文關鍵詞: movement play, self-contained class for the mental-retarded, motor proficien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0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
    中華民國96年1月 研究生:徐安國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個案研究。研究參與對象為就讀○○國中啟智班的三位學生,三人障礙程度分別為:甲生輕度智能障礙、乙生中度智能障礙、丙生極重度智能障礙。三位學生均接受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簡稱BOTMP)簡式(short form)之前測。經過四週,每週五次,共計二十次的運動遊戲課程後,再進行後測。本研究採以視覺直接針對前、後測的結果做比較、分析。依據研究分析結果,而得以下結論:
    一、 實施運動遊戲能促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大肌肉動作能力的發展。但障礙程度對研究參與者大肌肉動作能力的改變未見影響的。
    二、 實施運動遊戲能促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小肌肉動作能力的發展。但障礙程度對研究參與者小肌肉動作能力的改變未見影響的。

    關鍵詞:運動遊戲、啟智班、智能障礙、動作能力

    The study towards the intervention of movement plays on the motor pro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retardation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he intervention of movement plays on the motor proficiency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students from the self-contained class for the mentally-retarded in ○○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ental- retarded degrees of these three students were minor, medium and severe. They all took the short form pre-tests of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The pre-tests were conducted four weeks, five times per week and 20 movement plays in total. After took the pre-tests, the students then proceeded to take the post-tests. The resulted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from visually analyzing the test data of the pre-tests and post-test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pre-tests and post-tests, and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participa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and analyse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By took movement plays program, the gross motor proficiency of the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range was not necessarily relevant to the gross motor proficiency improvement.
    2. By took movement plays program, the fine motor proficiency of the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range was not necessarily relevant to the fine motor proficiency improvement.

    Key Words:movement play, self-contained class for the mental-retarded, motor proficiency

    目次 授權書…………………………………………………………………i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ix 第ㄧ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遊戲理論………………………………………………9 第二節 我國運動遊戲的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能力發展………………………19 第四節 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27 第五節 本章總結………………………………………………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32 第四節 運動遊戲內容…………………………………………33 第五節 測驗工具………………………………………………34 第六節 動作能力測驗的資料處理方法………………………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肌肉動作能力………………………………………39 第二節 小肌肉動作能力………………………………………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60 第二節 建議……………………………………………………61 引用文獻…………………………………………………………62 附錄 ㄧ、動作能力測驗計分計點表…………………………………69 二、運動遊戲內容………………………………………………72 三、施測內容操作說明及圖示…………………………………78 四、受試者注意事項及家長同意書……………………………92 五、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健康狀況調查…………………………93 六、在兩平行線中畫一平行且貫穿之直線測驗紙……………94 七、以慣用手重新複製ㄧ圓測驗紙……………………………95 八、以慣用手複製兩支方向相反的鉛筆測驗紙………………96 九、以慣用手依序在圓圈內打點測驗紙………………………97 表次 表1 遊戲理論的理由及其優點……………………………………13 表2 國內運動遊戲相關研究………………………………………16 表3 智能障礙學生附帶動作障礙比例……………………………23 表4 智力程度與運動能力之相關研究……………………………25 表5 我國使用BOTMP為測驗工具的研究…………………………28 表6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32 表7 跑的速度與敏捷力成績紀錄表………………………………40 表8 以慣用腳單足立成績紀錄表…………………………………41 表9 走平衡木成績紀錄表…………………………………………42 表10 雙食指、雙腳對稱協調畫圈打拍子成績紀錄表……………43 表11 跳躍拍手成績紀錄表…………………………………………44 表12 立定雙腳跳遠成績紀錄表……………………………………45 表13 上肢協調成績紀錄表…………………………………………46 表14 大肌肉動作能力測驗結果總表………………………………47 表15 手眼協調反應速度成績紀錄表………………………………51 表16 視覺動作控制能力成績紀錄表………………………………53 表17 上肢協調反應速度與靈巧性成績紀錄表……………………54 表18 小肌肉動作能力測驗結果總表………………………………56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圖……………………………………………………30 圖2 研究流程圖……………………………………………………31 圖3 折返跑成績圖…………………………………………………40 圖4 以慣用腳單足立成績圖………………………………………41 圖5 走平衡木成績圖(步數)……………………………………42 圖6 走平衡木成績圖(時間)……………………………………42 圖7 兩邊對稱協調成績圖…………………………………………44 圖8 立定雙腳跳遠成績圖…………………………………………45 圖9 上肢協調成績圖………………………………………………46 圖10 大肌肉動作能力成績圖………………………………………48 圖11 大肌肉動作能力改變狀況與障礙程度關係圖………………50 圖12 手眼協調反應速度成績圖……………………………………52 圖13 視覺動作控制能力成績圖……………………………………53 圖14 以慣用手分類色卡成績圖……………………………………55 圖15 以慣用手依序在圓圈內打點成績圖…………………………55 圖16 小肌肉動作能力成績圖………………………………………57 圖17 小肌肉動作能力改變狀況與障礙程度關係圖………………59 圖18 攻地堡示意圖…………………………………………………72 圖19 墊磚過河示意圖………………………………………………73 圖20 報數球示意圖…………………………………………………74 圖21 太極推手示意圖………………………………………………75 圖22 大風吹示意圖…………………………………………………76 圖23 9.15公尺折返跑示意圖………………………………………78 圖24 以慣用腳單足立示意圖………………………………………79 圖25 走平衡木示意圖………………………………………………80 圖26 雙手、雙腳對稱協調畫圈打拍子示意圖……………………81 圖27 跳躍胸前拍手示意圖…………………………………………82 圖28 立定雙足跳遠示意圖…………………………………………83 圖29 雙手接對方來球示意圖………………………………………84 圖30 目標擲準示意圖………………………………………………85 圖31 上肢反應速度測驗示意圖……………………………………86 圖32 在兩平行線中劃一平行且貫穿之直線示意圖………………87 圖33 以慣用手重新複製一圓示意圖………………………………88 圖34 以慣用手重新複製一圓給分範例圖…………………………88 圖35 以慣用手重新複製兩枝方向相反的鉛筆示意圖……………89 圖36 以慣用手重新複製兩枝方向相反的鉛筆給分範例圖………89 圖37 以慣用手分類色卡示意圖……………………………………90 圖38 以慣用手依序在圓圈內打點示意圖…………………………91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9)。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王金蓮(1978)。幼兒體適能測驗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市:心理。
    王慧儀(2004)。發展障礙兒童運動功能的評量與分析。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甘學琳(2004)。輕鬆一刻-快樂體育遊戲精粹。台北市:諾亞森林。
    朱敏進(1986):智能障礙體育指導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呂素美(1998)。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21(3),頁51-53。
    李崑璋(2003)。台北縣市幼稚園之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情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碧姿(2004)。八週水中有氧運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平衡與敏捷能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鳳琴(1975)。幼兒體能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研討會專刊,頁249-297。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汪儀霈(2004)。融合情境中腦性麻痺兒童之體育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清和(1975):智能與基本運動能力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風南(1993)。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偉仁(1999)。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軒如(2004)。修正侷限誘發動作療法於腦性麻痺兒童之療效研究。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松(1969)。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2),頁4-5。
    邱金松(1982)。兒童的生活與運動遊戲的疏離問題。師大體育,14,頁69-76。
    邱郁琇(2005)。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榮照(2001):智能障礙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8-108頁。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世恆(2006)。本體覺輸入對於唐氏症兒童動作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項必蒂(1989)。遊戲與兒童發展。國民教育,三十卷三.四期,21-28頁。
    黃永寬(2000)。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觀察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盛(2003):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提昇之研究。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195-202頁。
    黃富元(1977)。兒童敏捷性與智力之相關研究。全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體育學術研討會專題研究。
    黃國庭(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壽南(1989)。國民小學啟智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高雄市 : 復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6)。特殊體育教學評量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台灣商務印書館。
    許樹淵、崔凌震(2004)。健康與體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三(1973):智能不足兒童之研究。台北市:開山書局。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洪葉文化。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葉宗青(1995)。陶塑對於增進智障者手部操作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管正(1986)。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貞雄(1974)。幼兒體力測驗研究分析。台南師專國教之友月刊,頁5-11。
    蔡盈修(1988)。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盈修(1978)。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應用於智障學童。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銘凱(2005)。運動遊戲課程實施對幼兒運動能力成效之探討-以員東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幸珠(1973)。幼兒運動能力的調查研究。師範大學體育系學士論文。
    蕭松林(1993):智障兒童的體育。台北:商鼎文化。
    蘇建文、初正平、劉鴻香(1971)。兒童動作技能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頁121-144。
    二、英文部份: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2, 39-51.
    Berlyne, D.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McGraw-Hill.
    Brace D. K.(1948). Motor learning of feeble-minded girls. Research Quarterly,19, 269.
    Brimer, R. W. (1990). Student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Bruininks(1978).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Examiners manual. Circle Pines, MN: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Bruner, J.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7, 687-708.
    Ciaran M.D. & Anthony W.S.W. (1999). Reliability of euro fit physical fitness items for adolescent male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6, 86-95.
    Ellis, M.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rickson, E.H. (1950).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ait, H. F. (1978).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corrective developmental (pp.209-227). W.B. Saunders Company.
    Fein, G. (1979). Play in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s. In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 L. Katz. Norwood, NJ: Ablex.
    Francis R. J. & Patrick G. L. (1959) Mo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American Journal Mental Deficient. 63, 292-311.
    Freud, S. (1961).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New York:Norton.
    Groos, K. (1898). The Play of Animals. New York: D. Appleton.
    Grossman, H.J. (1973). Manual on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1991).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Hall, S.G. (1906). Youth. New York: D. Appleton.
    Howe Clifford E. (1959). A comparison of motor skills of mentally retard and normal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
    Howes,C.(1980)Peer play scale as an index of complexity of peer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4,958-966.
    Huizinga, J. Homo Ludens. Boston: Beacon Press, 1955.
    John R. Todurovich Ph.D.(2002).遊戲理解教學模式在適應體育課程中之應用(闕月卿譯)。台北市: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
    Johnson J. E.&Christie J. F.&Yawkey T. D.(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原著於出版)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atton, J. R., Bernie-Smith, M. & Payne, J. S. (1990). Mental retardation, 3rd Ed.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atrick, G.T.W. (1916). The Psychology of Relations. New York:Houghton-Mifflin.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
    Pitetti, K. H., Yarmer, D. A. & Fernhall, B. (2001).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youth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8, 127-141.
    Reschly, D., Robinson, G., Volmer, L. & Wilson, L. (1988). Lowa 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project: Final report and executive summary. Des Monines, IA: State of low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obert H.Burininks.PD.D.(1980).Bruininks-Oseres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INC.
    Rothlein, L .&Brett, A .(1987).Children’s,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play. Journal of Early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2, 45-53.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693-759.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Sherrill, C. (2001) 。 適應體育(陳素勤、尚億薇、蔡育佑譯)。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原著於1997 出版)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o dramatic pla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e.
    Spencer, H. (1896).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3rd ed., vol.2, p.2).New York: Appleton.
    Stevens H. A. and Heher R. (1964). Mental retard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1-92.
    Sutton-Smith, B. (1967). The role of pla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22, 361-370.
    Vygotsky, L.S. (196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Soviet psychology, 12, 62-7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