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秀鳳
Hsiu-Feng Tien
論文名稱: 六朝悲美詩風研究
指導教授: 潘麗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頁
中文關鍵詞: 六朝詩歌以悲為美詠懷詩詠史詩遊仙詩抒情詩宮體詩悲美詩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六朝詩歌前承詩騷怨刺之餘緒,及漢魏風骨之精魄,後奠定盛唐詩歌之基,故於古代詩歌史上有其獨特之地位。而在六朝詩歌之發展脈絡中,「以悲為美」之詩風乃不可忽視之美學思潮。本文擬先由六朝詩人之處境探討其產生悲情之原由,接著由「文學」方面探究「悲美詩風」此一論題發展之可能性;次而分從詠懷詩、詠史詩、遊仙詩、抒情詩、宮體詩等五類題材中,探討悲美詩之內容意趣。最後分析六朝詩人以獨特審美方式來消解悲情之型態,並討論「悲美詩風」於後世之消長與影響。
    各章節之重點如下:
    第一章 緒論:
    針對前人研究作一檢討與省察,並確立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 六朝悲美詩風之社會背景考察:由政治、社會兩方面考察知識分子之處境,及其相關之思想、美感、文學等自覺。
    第三章 六朝悲美詩之文學背景考察: 論述前代詩歌對於六朝悲美詩風之影響,並從詩歌理論、詩歌選集兩方面歸納出文人對於「悲美」之自覺,確立論題之可能性。
    第四章 詠懷詩、遊仙詩、詠史詩之內容意趣:由詠懷詩、遊仙詩詠史詩三種題材中,實際分析其悲情型態與內容意趣。
    第五章 抒情詩、宮體詩之內容意趣:由抒情詩、宮體詩兩種題材中,實際分析其悲情型態與內容意趣。
    第六章 審美主體之悲情消解:由「隱逸遊仙」、「 飲酒服食」、「藝術遊弋」、「 師法自然」四個面相探討六朝文人消解悲情的型態。
    第七章 結論:歸納六朝悲美詩風之發展趨勢及其於後世之消長,並指出本文研究之限制與展望。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檢討………………………………………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0 一、 研究方法………………………………………………………..10 二、 研究範圍………………………………………………………..11 第二章 六朝悲美詩風之社會背景考察….………………..16 第一節 知識分子之處境……………………………………………16 一、政治的動盪…………………………………………………..16 二、生民之離亂…………………………………………………..18 第二節 六朝文人之審美覺醒………………………………………20 一、思想方面……………………………………………………...20 二、美感方面………………………………………………………21 三、文學觀念方面…………………………………………………24 第三章 六朝悲美詩風之文學背景考察 …………………..26 第一節 前代悲美詩風之延續………………………………………..26 一、〈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哀感…………………………….……..26 二、建安詩歌之哀時言志………………………………………….28 第二節 詩歌理論之發展…………………………………………….32 一、《詩品》之詩美觀……………………………………………..32 二、《文心雕龍》之通變論………………………………….…….35 第三節 詩歌選集之編纂……………………………………….……38 一、《文選•詩部》…………………………………………………38 二、《玉臺新詠》………………………………………………….44 第四章 詠懷詩、遊仙詩、詠史詩之內容意趣…………...50 第一節 詠懷詩之人格意識…………………………………………50 一、 詠懷詩之形成脈絡與六朝士人之人格意識………………..50 二、 六朝以悲為美之詠懷詩……………………………………..52 第二節 遊仙詩之時空意識…………………………………………64 一、遊仙意識之之產生與古代文人的遊仙型態………………..64 二、六朝以悲為美之遊仙詩……………………………………..67 第三節 詠史詩之歷史意識…………………………………………77 一、詠史詩之形成脈絡與六朝士人之歷史意識………………..77 二、六朝以悲為美之詠史詩……………………………………..81 第五章 抒情詩、宮體詩之內容意趣……………………….91 第一節 抒情詩之人倫意識…………………………………………91 一、六朝之抒情詩與人倫意識…………………………………..91 二、六朝以悲為美之抒情詩……………………………………..95 第二節 宮體詩之閨怨意識…………………………………………102 一、婦女詩之形成脈絡與閨怨意識……………………………..102 二、六朝以悲為美之宮體詩……………………………………..105 第六章 審美主體之悲情消解……………………………..112 第一節 隱逸遊仙以轉移時空情境………………………………112 第二節 飲酒服食以求形神解脫…………………………………117 第三節 藝術遊弋之美感體驗……………………………………123 第四節 師法自然之心靈觀照…………………………………….125 第七章 結論…………………………………………………13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0 第二節 悲美詩風於後世之消長……………………………………132 一、詩歌批評與悲美風格…………………………………………132 二、異代文人之心靈共振………………………………………….135 第三節 本文研究之限制與展望…………………………………...137 附錄一:參考書目……………………………………………139 附錄二:六朝以悲為美詩出處一覽表………………………146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二)詩歌選集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六)美學類
    ․姚一葦註 1966 《詩學箋注》(台北:開明)
    ․柯慶明 1979 《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
    ․朱光潛譯 1983 《美學》(台北:里仁)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
    ․朱光潛 1987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台北:駱駝)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
    ․李澤厚 1988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唐君毅 1988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
    ․張法 1989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文利 1989 《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
    ․李元洛 1990 《詩美學》(台北:東大)
    ․邱紫華 1990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華中師範)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 1991 《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韓經太 1990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北京:現代)
    ․姚一葦 1993 《審美三論》(台灣:開明書局)
    ․謝柏梁 1993 《中國悲劇史大綱》(上海:學林)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台北:萬卷樓)
    ․李澤厚 1996 《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潘知常 1997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
    ․羅中峰 2001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
    ․宗白華 2001 《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安徽教育)
    ․李醒塵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葉太平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七)學位論文
    ․李正治 1979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黃婷婷 1983 《六朝宮體詩研究》(台灣師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86 《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高莉芬 1988 《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黃雅歆 1989 《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吳炳輝 1990 《六朝哀挽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羅吉希 1995 《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97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徐亞萍 1997 《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古代傳統士文化之關係研究〉(高師大,碩論)
    ․張家榮 1988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以十大古典悲劇為例》(台灣師大,碩論)
    ․王銘惠 1998 《魏晉詩歌之悲怨意識研究》(華梵大學,碩論)
    ․李清筠 1999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張森富 1999 《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政大,博論)
    ․朱雅琪 2000 《魏晉詩歌的審美意識》(台灣師大,博論)
    ․黃雅淳 2001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師大,博論)。
    ․詹惠連 2000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二、期刊論文
    (一) 期刊
    ․林文月 1966年 〈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十期,)
    ․吉川幸次郎 1977年9月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期。)
    ․龔鵬程 1977年10月 〈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第3卷第4期)
    ․呂興昌 1977年 12月 〈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六期》
    ․齊益壽 1977年 〈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
    ․黃景進 1986年12月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 (《中華學苑》第34期,國立政治大學)
    ․蔣方 1989年 〈論潘岳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的矛盾構成──兼論西晉文人的心理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韓經太 1990年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悲劇性美——對一種典型詩學現象的文化心理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世中 1993年9月 〈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懷憂感的消解〉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王孝廉 1994年10月 〈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
    ․周悅 1995年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
    ․金聲 1996年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悲怨情結〉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辛金順 1997年3月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 (《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
    ․張海明 1997年 〈玄學本體論與六朝詩學〉(《文學評論》第2期)
    ․朱雅琪 1999年12月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思辨集‧第二集》,台灣師大)
    ․嚴杰 1999年 〈晉人上巳玄言詩的進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9期)
    ․皮元珍 2000年5月 〈論嵇康生命的悲劇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玉成 2000年11月 〈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慧娟 2001年3月 〈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為例〉(《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胡大雷 2001年 〈宮體詩與南朝樂府〉 (《文學遺產》第六期。)
    ․宋邦珍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情〉(《輔英學報》第15期)
    ․鄭毓瑜 〈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
    ․胡楚生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陳國香 〈郭璞遊仙詩的神仙世界析論〉 (《輔大中研所集刊》第十期,台北:輔仁大學。)
    (二) 單篇論文
    ․錢鐘書 1980 〈詩可以怨〉(《七綴集》(台北:書林)
    ․陳鵬翔 1983 〈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
    ․張春榮 1987 〈古詩的悲怨之情〉(《詩學析論》(台北:東大)
    ․蔡瑞霖 1990 〈詩性的覺醒——中國文化中審美意識的迷失與復甦〉(《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王英志 1991 〈論發憤著書說〉(《古典美學與傳統詩論》(江蘇:南京出版社)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所系主編)
    ․松浦友久 1993 〈中國古典詩中的「春秋」與「夏冬」〉(《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洪順隆 1994 〈論六朝抒情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林麗真 1996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大中文系主辦)
    ․王鍾陵 1998 〈中古詩歌史的邏輯進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王金凌 1998 〈文學與慈悲〉(《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功正 2000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連清吉 2001 〈中國文學中的情意世界〉(《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
    ․曹順慶 2001 〈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主編)
    ․張淑香 〈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二)詩歌選集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六)美學類
    ․姚一葦註 1966 《詩學箋注》(台北:開明)
    ․柯慶明 1979 《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
    ․朱光潛譯 1983 《美學》(台北:里仁)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
    ․朱光潛 1987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台北:駱駝)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
    ․李澤厚 1988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唐君毅 1988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
    ․張法 1989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文利 1989 《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
    ․李元洛 1990 《詩美學》(台北:東大)
    ․邱紫華 1990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華中師範)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 1991 《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韓經太 1990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北京:現代)
    ․姚一葦 1993 《審美三論》(台灣:開明書局)
    ․謝柏梁 1993 《中國悲劇史大綱》(上海:學林)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台北:萬卷樓)
    ․李澤厚 1996 《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潘知常 1997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
    ․羅中峰 2001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
    ․宗白華 2001 《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安徽教育)
    ․李醒塵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葉太平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七)學位論文
    ․李正治 1979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黃婷婷 1983 《六朝宮體詩研究》(台灣師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86 《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高莉芬 1988 《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黃雅歆 1989 《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吳炳輝 1990 《六朝哀挽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羅吉希 1995 《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97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徐亞萍 1997 《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古代傳統士文化之關係研究〉(高師大,碩論)
    ․張家榮 1988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以十大古典悲劇為例》(台灣師大,碩論)
    ․王銘惠 1998 《魏晉詩歌之悲怨意識研究》(華梵大學,碩論)
    ․李清筠 1999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張森富 1999 《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政大,博論)
    ․朱雅琪 2000 《魏晉詩歌的審美意識》(台灣師大,博論)
    ․黃雅淳 2001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師大,博論)。
    ․詹惠連 2000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二、期刊論文
    (一) 期刊
    ․林文月 1966年 〈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十期,)
    ․吉川幸次郎 1977年9月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期。)
    ․龔鵬程 1977年10月 〈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第3卷第4期)
    ․呂興昌 1977年 12月 〈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六期》
    ․齊益壽 1977年 〈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
    ․黃景進 1986年12月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 (《中華學苑》第34期,國立政治大學)
    ․蔣方 1989年 〈論潘岳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的矛盾構成──兼論西晉文人的心理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韓經太 1990年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悲劇性美——對一種典型詩學現象的文化心理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世中 1993年9月 〈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懷憂感的消解〉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王孝廉 1994年10月 〈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
    ․周悅 1995年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
    ․金聲 1996年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悲怨情結〉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辛金順 1997年3月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 (《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
    ․張海明 1997年 〈玄學本體論與六朝詩學〉(《文學評論》第2期)
    ․朱雅琪 1999年12月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思辨集‧第二集》,台灣師大)
    ․嚴杰 1999年 〈晉人上巳玄言詩的進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9期)
    ․皮元珍 2000年5月 〈論嵇康生命的悲劇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玉成 2000年11月 〈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慧娟 2001年3月 〈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為例〉(《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胡大雷 2001年 〈宮體詩與南朝樂府〉 (《文學遺產》第六期。)
    ․宋邦珍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情〉(《輔英學報》第15期)
    ․鄭毓瑜 〈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
    ․胡楚生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陳國香 〈郭璞遊仙詩的神仙世界析論〉 (《輔大中研所集刊》第十期,台北:輔仁大學。)
    (二) 單篇論文
    ․錢鐘書 1980 〈詩可以怨〉(《七綴集》(台北:書林)
    ․陳鵬翔 1983 〈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
    ․張春榮 1987 〈古詩的悲怨之情〉(《詩學析論》(台北:東大)
    ․蔡瑞霖 1990 〈詩性的覺醒——中國文化中審美意識的迷失與復甦〉(《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王英志 1991 〈論發憤著書說〉(《古典美學與傳統詩論》(江蘇:南京出版社)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所系主編)
    ․松浦友久 1993 〈中國古典詩中的「春秋」與「夏冬」〉(《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洪順隆 1994 〈論六朝抒情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林麗真 1996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大中文系主辦)
    ․王鍾陵 1998 〈中古詩歌史的邏輯進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王金凌 1998 〈文學與慈悲〉(《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功正 2000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連清吉 2001 〈中國文學中的情意世界〉(《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
    ․曹順慶 2001 〈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主編)
    ․張淑香 〈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二)詩歌選集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六)美學類
    ․姚一葦註 1966 《詩學箋注》(台北:開明)
    ․柯慶明 1979 《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
    ․朱光潛譯 1983 《美學》(台北:里仁)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
    ․朱光潛 1987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台北:駱駝)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
    ․李澤厚 1988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唐君毅 1988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
    ․張法 1989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文利 1989 《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
    ․李元洛 1990 《詩美學》(台北:東大)
    ․邱紫華 1990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華中師範)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 1991 《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韓經太 1990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北京:現代)
    ․姚一葦 1993 《審美三論》(台灣:開明書局)
    ․謝柏梁 1993 《中國悲劇史大綱》(上海:學林)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台北:萬卷樓)
    ․李澤厚 1996 《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潘知常 1997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
    ․羅中峰 2001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
    ․宗白華 2001 《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安徽教育)
    ․李醒塵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葉太平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七)學位論文
    ․李正治 1979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黃婷婷 1983 《六朝宮體詩研究》(台灣師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86 《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高莉芬 1988 《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黃雅歆 1989 《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吳炳輝 1990 《六朝哀挽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羅吉希 1995 《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97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徐亞萍 1997 《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古代傳統士文化之關係研究〉(高師大,碩論)
    ․張家榮 1988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以十大古典悲劇為例》(台灣師大,碩論)
    ․王銘惠 1998 《魏晉詩歌之悲怨意識研究》(華梵大學,碩論)
    ․李清筠 1999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張森富 1999 《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政大,博論)
    ․朱雅琪 2000 《魏晉詩歌的審美意識》(台灣師大,博論)
    ․黃雅淳 2001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師大,博論)。
    ․詹惠連 2000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二、期刊論文
    (一) 期刊
    ․林文月 1966年 〈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十期,)
    ․吉川幸次郎 1977年9月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期。)
    ․龔鵬程 1977年10月 〈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第3卷第4期)
    ․呂興昌 1977年 12月 〈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六期》
    ․齊益壽 1977年 〈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
    ․黃景進 1986年12月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 (《中華學苑》第34期,國立政治大學)
    ․蔣方 1989年 〈論潘岳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的矛盾構成──兼論西晉文人的心理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韓經太 1990年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悲劇性美——對一種典型詩學現象的文化心理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世中 1993年9月 〈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懷憂感的消解〉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王孝廉 1994年10月 〈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
    ․周悅 1995年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
    ․金聲 1996年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悲怨情結〉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辛金順 1997年3月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 (《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
    ․張海明 1997年 〈玄學本體論與六朝詩學〉(《文學評論》第2期)
    ․朱雅琪 1999年12月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思辨集‧第二集》,台灣師大)
    ․嚴杰 1999年 〈晉人上巳玄言詩的進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9期)
    ․皮元珍 2000年5月 〈論嵇康生命的悲劇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玉成 2000年11月 〈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慧娟 2001年3月 〈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為例〉(《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胡大雷 2001年 〈宮體詩與南朝樂府〉 (《文學遺產》第六期。)
    ․宋邦珍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情〉(《輔英學報》第15期)
    ․鄭毓瑜 〈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
    ․胡楚生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陳國香 〈郭璞遊仙詩的神仙世界析論〉 (《輔大中研所集刊》第十期,台北:輔仁大學。)
    (二) 單篇論文
    ․錢鐘書 1980 〈詩可以怨〉(《七綴集》(台北:書林)
    ․陳鵬翔 1983 〈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
    ․張春榮 1987 〈古詩的悲怨之情〉(《詩學析論》(台北:東大)
    ․蔡瑞霖 1990 〈詩性的覺醒——中國文化中審美意識的迷失與復甦〉(《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王英志 1991 〈論發憤著書說〉(《古典美學與傳統詩論》(江蘇:南京出版社)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所系主編)
    ․松浦友久 1993 〈中國古典詩中的「春秋」與「夏冬」〉(《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洪順隆 1994 〈論六朝抒情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林麗真 1996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大中文系主辦)
    ․王鍾陵 1998 〈中古詩歌史的邏輯進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王金凌 1998 〈文學與慈悲〉(《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功正 2000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連清吉 2001 〈中國文學中的情意世界〉(《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
    ․曹順慶 2001 〈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主編)
    ․張淑香 〈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二)詩歌選集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六)美學類
    ․姚一葦註 1966 《詩學箋注》(台北:開明)
    ․柯慶明 1979 《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
    ․朱光潛譯 1983 《美學》(台北:里仁)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
    ․朱光潛 1987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台北:駱駝)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
    ․李澤厚 1988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唐君毅 1988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
    ․張法 1989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文利 1989 《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
    ․李元洛 1990 《詩美學》(台北:東大)
    ․邱紫華 1990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華中師範)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 1991 《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韓經太 1990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北京:現代)
    ․姚一葦 1993 《審美三論》(台灣:開明書局)
    ․謝柏梁 1993 《中國悲劇史大綱》(上海:學林)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台北:萬卷樓)
    ․李澤厚 1996 《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潘知常 1997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
    ․羅中峰 2001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
    ․宗白華 2001 《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安徽教育)
    ․李醒塵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葉太平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七)學位論文
    ․李正治 1979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黃婷婷 1983 《六朝宮體詩研究》(台灣師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86 《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高莉芬 1988 《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黃雅歆 1989 《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吳炳輝 1990 《六朝哀挽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羅吉希 1995 《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97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徐亞萍 1997 《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古代傳統士文化之關係研究〉(高師大,碩論)
    ․張家榮 1988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以十大古典悲劇為例》(台灣師大,碩論)
    ․王銘惠 1998 《魏晉詩歌之悲怨意識研究》(華梵大學,碩論)
    ․李清筠 1999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張森富 1999 《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政大,博論)
    ․朱雅琪 2000 《魏晉詩歌的審美意識》(台灣師大,博論)
    ․黃雅淳 2001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師大,博論)。
    ․詹惠連 2000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二、期刊論文
    (一) 期刊
    ․林文月 1966年 〈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十期,)
    ․吉川幸次郎 1977年9月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期。)
    ․龔鵬程 1977年10月 〈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第3卷第4期)
    ․呂興昌 1977年 12月 〈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六期》
    ․齊益壽 1977年 〈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
    ․黃景進 1986年12月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 (《中華學苑》第34期,國立政治大學)
    ․蔣方 1989年 〈論潘岳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的矛盾構成──兼論西晉文人的心理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韓經太 1990年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悲劇性美——對一種典型詩學現象的文化心理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世中 1993年9月 〈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懷憂感的消解〉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王孝廉 1994年10月 〈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
    ․周悅 1995年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
    ․金聲 1996年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悲怨情結〉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辛金順 1997年3月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 (《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
    ․張海明 1997年 〈玄學本體論與六朝詩學〉(《文學評論》第2期)
    ․朱雅琪 1999年12月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思辨集‧第二集》,台灣師大)
    ․嚴杰 1999年 〈晉人上巳玄言詩的進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9期)
    ․皮元珍 2000年5月 〈論嵇康生命的悲劇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玉成 2000年11月 〈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慧娟 2001年3月 〈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為例〉(《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胡大雷 2001年 〈宮體詩與南朝樂府〉 (《文學遺產》第六期。)
    ․宋邦珍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情〉(《輔英學報》第15期)
    ․鄭毓瑜 〈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
    ․胡楚生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陳國香 〈郭璞遊仙詩的神仙世界析論〉 (《輔大中研所集刊》第十期,台北:輔仁大學。)
    (二) 單篇論文
    ․錢鐘書 1980 〈詩可以怨〉(《七綴集》(台北:書林)
    ․陳鵬翔 1983 〈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
    ․張春榮 1987 〈古詩的悲怨之情〉(《詩學析論》(台北:東大)
    ․蔡瑞霖 1990 〈詩性的覺醒——中國文化中審美意識的迷失與復甦〉(《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王英志 1991 〈論發憤著書說〉(《古典美學與傳統詩論》(江蘇:南京出版社)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所系主編)
    ․松浦友久 1993 〈中國古典詩中的「春秋」與「夏冬」〉(《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洪順隆 1994 〈論六朝抒情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林麗真 1996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大中文系主辦)
    ․王鍾陵 1998 〈中古詩歌史的邏輯進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王金凌 1998 〈文學與慈悲〉(《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功正 2000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連清吉 2001 〈中國文學中的情意世界〉(《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
    ․曹順慶 2001 〈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主編)
    ․張淑香 〈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六)美學類
    ․姚一葦註 1966 《詩學箋注》(台北:開明)
    ․柯慶明 1979 《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
    ․朱光潛譯 1983 《美學》(台北:里仁)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
    ․朱光潛 1987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台北:駱駝)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
    ․李澤厚 1988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唐君毅 1988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
    ․張法 1989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文利 1989 《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
    ․李元洛 1990 《詩美學》(台北:東大)
    ․邱紫華 1990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華中師範)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 1991 《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韓經太 1990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北京:現代)
    ․姚一葦 1993 《審美三論》(台灣:開明書局)
    ․謝柏梁 1993 《中國悲劇史大綱》(上海:學林)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台北:萬卷樓)
    ․李澤厚 1996 《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潘知常 1997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
    ․羅中峰 2001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
    ․宗白華 2001 《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安徽教育)
    ․李醒塵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葉太平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七)學位論文
    ․李正治 1979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黃婷婷 1983 《六朝宮體詩研究》(台灣師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86 《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高莉芬 1988 《漢魏怨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黃雅歆 1989 《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碩論)
    ․吳炳輝 1990 《六朝哀挽詩研究》(政治大學,碩論)
    ․羅吉希 1995 《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大學,碩論)
    ․張鈞莉 1997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徐亞萍 1997 《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古代傳統士文化之關係研究〉(高師大,碩論)
    ․張家榮 1988 《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以十大古典悲劇為例》(台灣師大,碩論)
    ․王銘惠 1998 《魏晉詩歌之悲怨意識研究》(華梵大學,碩論)
    ․李清筠 1999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張森富 1999 《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政大,博論)
    ․朱雅琪 2000 《魏晉詩歌的審美意識》(台灣師大,博論)
    ․黃雅淳 2001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師大,博論)。
    ․詹惠連 2000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二、期刊論文
    (一) 期刊
    ․林文月 1966年 〈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十期,)
    ․吉川幸次郎 1977年9月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期。)
    ․龔鵬程 1977年10月 〈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第3卷第4期)
    ․呂興昌 1977年 12月 〈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七卷•第六期》
    ․齊益壽 1977年 〈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
    ․黃景進 1986年12月 〈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 (《中華學苑》第34期,國立政治大學)
    ․蔣方 1989年 〈論潘岳的理想人格與現實行為的矛盾構成──兼論西晉文人的心理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韓經太 1990年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悲劇性美——對一種典型詩學現象的文化心理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世中 1993年9月 〈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懷憂感的消解〉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王孝廉 1994年10月 〈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
    ․周悅 1995年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
    ․金聲 1996年 〈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悲怨情結〉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辛金順 1997年3月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 (《文明探索叢刊》,第九卷)
    ․張海明 1997年 〈玄學本體論與六朝詩學〉(《文學評論》第2期)
    ․朱雅琪 1999年12月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思辨集‧第二集》,台灣師大)
    ․嚴杰 1999年 〈晉人上巳玄言詩的進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9期)
    ․皮元珍 2000年5月 〈論嵇康生命的悲劇意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玉成 2000年11月 〈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慧娟 2001年3月 〈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為例〉(《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胡大雷 2001年 〈宮體詩與南朝樂府〉 (《文學遺產》第六期。)
    ․宋邦珍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情〉(《輔英學報》第15期)
    ․鄭毓瑜 〈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第21卷,第5期。)
    ․胡楚生 〈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陳國香 〈郭璞遊仙詩的神仙世界析論〉 (《輔大中研所集刊》第十期,台北:輔仁大學。)
    (二) 單篇論文
    ․錢鐘書 1980 〈詩可以怨〉(《七綴集》(台北:書林)
    ․陳鵬翔 1983 〈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
    ․張春榮 1987 〈古詩的悲怨之情〉(《詩學析論》(台北:東大)
    ․蔡瑞霖 1990 〈詩性的覺醒——中國文化中審美意識的迷失與復甦〉(《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王英志 1991 〈論發憤著書說〉(《古典美學與傳統詩論》(江蘇:南京出版社)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中文所系主編)
    ․松浦友久 1993 〈中國古典詩中的「春秋」與「夏冬」〉(《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洪順隆 1994 〈論六朝抒情詩〉(《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
    ․林麗真 1996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大中文系主辦)
    ․王鍾陵 1998 〈中古詩歌史的邏輯進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王金凌 1998 〈文學與慈悲〉(《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吳功正 2000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文學與美學․第六集》台北:淡江大學)
    ․連清吉 2001 〈中國文學中的情意世界〉(《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
    ․曹順慶 2001 〈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文學與美學․第七集》(台北:淡江大學主編)
    ․張淑香 〈論「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主要參考書目(論文引用而未列者請參考當頁註)
    一、專書(古籍依年代先後,今著依出版順序)
    (一) 古籍
    ․(劉宋)劉義慶編、楊勇著 1965 《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
    ․(南宋)朱熹 1989 《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南宋)洪興祖撰 1996 《楚辭補註》(台北:藝文)
    ․(梁)鍾嶸撰、汪中選注 1964 《詩品注》(台北:正中)
    ․(梁)劉勰撰 周振甫譯注 1984 《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五南)
    ․(梁)蕭統 1991 《文選》(台北:藝文)
    ․(梁)沈約 《宋書》(台北:藝文)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2000 《玉台新詠》(台北:世界)
    ․(唐)李延壽 《南史》(台北:洪氏)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日本京都:中文)
    ․(清)陳沆 1970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
    ․(清)張溥 1974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河洛)
    ․(清)劉熙載 1985 《藝概》(台北:漢京)
    ․(清)沈德潛編 1999 《古詩源》(台北:世界)
    ․(清) 孫月峰 《孫批文選》(上海:錦華)
    (二)詩歌選集
    ․祿欽立 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
    ․降大任選註,張仁建賞析1985 《詠史詩註析》 (山西:人民)
    ․逯欽立校注 1985 《陶淵明集》(台北:里仁)
    ․黃節 1990 《漢魏樂府風箋》(台北:學海)
    ․朱自力 1994 《說詩睟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
    ․錢鐘書 《管錐編》(台北:全國)
    ․王令樾 1996 《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黨聖元 1996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卷》(陜西:人民教育)
    ․葉嘉瑩 2000 《阮籍詠懷詩講錄》(台北:桂冠).
    ․葉嘉瑩 2000 《漢魏六朝詩講錄》 (台北:正中)
    (三)史類(含文學、思想)
    ․劉大杰 1973 《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里仁)
    ․張仁青 1978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台北:文史哲)
    ․王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
    ․葉慶炳 1994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
    ․郭健、王志強 1996 《滄桑分合――魏晉南北朝興衰豈示錄》(台北:年輪)
    ․蕭榮華 1996 《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萬繩楠 1999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聯經)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廣西:師範大學)
    ․袁行霈主編 2000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莫林虎 2001 《中國詩歌源流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錢穆 《國史大綱》(台北:商務)
    (四)六朝專著
    ․洪順隆 1984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
    ․洪順隆 1985 《六朝詩論》(台北:文津)
    ․袁濟喜 1989 《六朝美學》(北京:人民大學)
    ․王力堅 1990 《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
    ․李清筠 199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
    ․陳順智 1993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
    ․顏進雄 1993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北:文津)
    ․賀昌群等著 1995 《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
    ․魯迅等著 1995 《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
    ․鄭毓瑜 1996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
    ․趙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
    ․王力堅 1997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台北:商務)
    ․洪順隆 1997 《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
    ․劉宗坤著 1997 《覺醒與沉倫——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
    (北京:大象)
    ․尤雅姿 1998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
    ․張業新 1999 《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廣西師範)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1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
    (五)跨代詩歌研究
    ․梁啟超 1958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台北:中華書局)
    ․朱自清 1983 《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
    ․蔡英俊 1985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羅宗濤等著 1985 《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袁行霈 1987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王國纓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
    ․葉太平 1994 《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 (台北:正中)
    ․楊成鑒 1995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蕭瑞峰 1996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台北:文史哲)
    ․許鋼 1997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
    ․朱光潛 1999 《詩論》(台北:正中)
    ․蔡瑜 1999 《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台北:台灣書店)
    ․徐子方 2001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
    ․暢廣元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陜西:人民)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