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燕麗 Yen, Li |
---|---|
論文名稱: |
論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 |
指導教授: | 傅武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老子 、道家 、政治思想 、修養 、反璞歸真 、致虛守靜 、清靜無為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13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崇尚自然,主反璞歸真的老子,乃舉世聞名之真睿智者,不僅教吾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居下、謙退、清虛,返回自然。老子思想不但擴大人類文化之廣度,更增強人類文化之深度,對人類而言,是一劑化解今日危機之良丹妙方。
老子的思想旨趣,著重反省現實人生的困頓,其精神讓吾人在困頓危厄中得到心靈的淨化,並提振生命的活力;在禮教淪為教條而瀕臨崩潰之時,提供調養生息展現曙光之生機。老子主張「歸真返樸」,「致虛守靜」,棄造作而順任自然。
《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然博大精深,本論僅針對「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如何以「道」修身,以「道」治政,於「道」中綰合修身、治政之關係,作深層的探討與剖析,希藉此一窺老子的思想精髓。
本論第二章採「系統研究」法,期對老子哲學之「基源」作一深入瞭解。
第二章老子修養政治思想之理論基礎-「道」的特性與落實:「道寄寓虛無,生成萬物」、「道出自然,柔靜幽深」、「道成就萬物,不居其功」、「道的落實」。
「道」與修養思想:「知足知止,不露鋒芒」、「慎重戒惕,致虛守靜」、「守道為貴,惟道是從」、「不自是,不自伐」、「知雄守雌,不為天下先」、「深明大道者,大智若愚」、「至柔入無間,知危避凶險」。
「道」與政治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為天下正,萬民嚮往」、「以道蒞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論兵以慈、儉、不敢先為三寶」、「治國不以威刑」。
第三、四、五章均採「解析、歸納、演繹」法,直扣「原典」,以明老子「心繫百姓」之基本關懷及老子「政治哲學」思想之重心。
第三章老子的修養思想-終極目標:「虛、靜、柔、素樸」。修養的原則:「儉」。修養的方法:「減」-「損之又損」、「減去多餘的部分」、「恢復嬰兒的狀態」、「堵塞欲望之門」、「和光同塵」。
第四章老子的政治思想-終極目標:「太上,不知有之」、「輔萬物自然,不敢為」。理想君主:「與道合一的聖人」、「聖人無名」。為政之道:「虛心實腹」、「不見可欲」。理想國度:「小國寡民」。
第五章修養思想政治思想的關係-立基於同一基礎:「道即是無,無即是道」、「無蘊藏無限之有」、「以無的概念修身治國」。道德上「聖人」同時為政治上「聖君」:「謙卑處下」、「功成不居」。
總結《老子》一書,不僅適用個人,如「致虛守靜」、「柔弱勝剛強」、「知足常足」等哲理;更適用於治國如「絕聖棄智」、「以正治國」、「聖人為腹不為目」等方針。在位者必須以「清靜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亦即統治者需具備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素養,去除私慾,謙卑自牧,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使百姓得到安樂。
一、 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1 ﹑王弼,《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2 ﹑王弼,《老子四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3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4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5 ﹑王邦雄,《生命的大智慧》,臺北:漢光有限公司,1991年。
6 ﹑王希坤,《論老子治理之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7 ﹑丹明子,《道德經的智慧》,臺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8 ﹑玄磯子上師,《老子道德真經》,臺南:黃金屋文化公司,2008年。
9 ﹑余培林,《老子生命的大智慧》,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10 ﹑余培林,《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
11 ﹑朱榮智,《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
12 ﹑朱謙之,《老子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3 ﹑李程,《近代老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15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
16 ﹑東方橋,《老子的生活智慧》,臺北:玄同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
17 ﹑林翠萍,《老子讀本》,臺南:漢風出版社,1993年。
18 ﹑南懷瑾,《老子他說》,臺北:老古文化公司,1996年。
19 ﹑柳振群,《老子管理思想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20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21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2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23 ﹑許抗生,《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24 ﹑張應杭,《老子的智慧與魅力》,臺北:智慧大學出版公司,2003年。
25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26 ﹑胡汝章,《老子的內心世界》,臺南:三和出版社,1999年。
27 ﹑張起鈞,《老子》,臺北:協志出版公司,1958年。
28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29 ﹑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30 ﹑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31 ﹑楊先舉,《老子管理哲學》,臺北:遠流圖書出版社,1996。
32 ﹑黃公偉,《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33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34 ﹑郭鶴鳴,《老子政治思想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35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36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37 ﹑陳文德,《老子·莊子·孫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9年。
38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39 ﹑譚宇權,《老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40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二、 博、碩士論文 (依出版年度為序)
1﹑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研究所,1974年。
2 ﹑黃錦煌,《老子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78年。
3 ﹑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3年。
4 ﹑洪性燁,《老子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1年。
5 ﹑呂宜庭,《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2000年。
6 ﹑曾珮琦,《「正言若反」之解釋與重建》,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
7 ﹑黃裕宜,《自然思想的考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年。
8 ﹑陳貞秀,《老子》,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9 ﹑李剛,《道治主義政治文化與實踐》,中國: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年。
10 ﹑吳慧貞,《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3年。
11 ﹑吳逢吉,《老子道論思想的指標:「無為」、「自然」研究》,臺中:東海大學
哲學研究所,2005年。
12 ﹑林瑤伶,《老子崇本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8年。
13 ﹑李志慶,《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篇文字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2008年。
14 ﹑賴甯麗,《王弼《老子注》對原始老子思想的化用》,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2008年。
15 ﹑孫玉珍,《老子哲學的政治智慧》,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2008年。
16 ﹑孫鳳身,《老子的無與王弼的無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
年。
17 ﹑邢文祥,《老子管理哲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河北大學哲學研究所,2110年。
18 ﹑呂曜暉,《論老子管理哲學》,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2012年。
19 ﹑王漢哲,《老子政治哲學的現代詮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13
年。
20 ﹑陳明雄,《老子無為思想與其時代意義》,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2014
年。
三、 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度為序)
1 ﹑ 傅武光,<統治者的條件>,《國文天地》,12卷9期, 1997年2月,頁35。
2 ﹑ 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999年6月,頁27-60。
3 ﹑王奕然,<試論老子的「水」哲學-以第八章的「水之七德」為主軸>,《思辨集》,第9期,2006年10月,頁47-64。
4 ﹑王邦雄,<生命中的大智慧-老子經典的現代智慧>,《道統之美》,第4期,2006年11月,頁3-18。
5 ﹑公孫清高,<老子和諧思想與社會道德建設>,《道教月刊》,第26期,2008年2月,頁42-43。
6 ﹑林木乾,<老子生命哲學之工夫境界論探析>,《宗教哲學》,第44期,2008年6月,頁17-31。
7 ﹑柯耀程,<論老子哲學對現今教育的啟示>,《問學》,第12期,2008年6月,頁1-20。
8 ﹑陳榮波,<老子學說與當代和諧社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3期, 2008年7月,頁99-110。
9 ﹑方連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維探賾>,《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3期,
2008年9月,頁31-42。
10 ﹑李 增,<論老子人生處世之道>,《明道通識論叢》,第5期,2008年11月,頁51-72。
11 ﹑傅武光,<老子的二階修養論>,《國文天地》,第24卷9期,2009年2月,頁41-42。
12 ﹑曾珮琦,<論《老子》「正言若反」與「道」的表述問題>,《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194-209。
13 ﹑李 增,<老子虛靜之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28期,2009年4月,頁225-249。
14 ﹑李 增,<老子無為而治之研究>,《明道通識論叢》,第6期,2009年5月,頁129-145。
15 ﹑林綉亭,<論《老子》「貴大患若身」>,《親民學報》,第15期,2009年7月,頁101-117。
16 ﹑朱榮智,<老子止學思想述要>,《國文天地》,第25卷8期, 2010年1月,頁36-41。
17 ﹑高柏園,<老學三合一:書呆、書生、真人-我讀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文訊》,第294期,2010年4月,頁120-121。
18 ﹑林光華,<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之道的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7卷5期,
2010年5月,頁12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