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婕汎
論文名稱: 跨國流動下女性妝扮行為的轉變與實踐─以赴韓交換學生和語言學習者為例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妝扮實踐女性個人主義化韓國跨國流動身體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7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自身經驗與觀察出發,探討女性在跨國流動之下,其妝扮行為的轉變與實踐,而此處的跨國流動,指的是以交換學生和語言學習的身分,在韓國停留半年以上。近年來,以學習為目的的跨國流動,性質偏向於遊學式的學習,結合文化體驗與知識建構,在經濟資本獲得支持的狀態下,跨國流動的意義便來自於流動者在異國的玩樂、消費、與社交等日常生活的領域。尤其,在受到韓國影視、音樂等流行文化的影響下,除了帶動流動至韓國之外,妝扮也吹起一股韓風,台灣年輕女性的妝扮展演著韓式美學。

    在上述背景及至韓國的流動中,研究從三個階段分別探討她們的妝扮行為,受訪者赴韓前、在韓國時期、以及回台灣之後。前往韓國前的妝扮行為,受限於身分和環境,再加上台灣主流論述對於女性妝扮的標準,受訪者的妝扮夾帶既要展現女性特質,又無法過度。而到了韓國,沾染濃厚妝扮氣氛與消費氣息,每日的妝扮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在韓國重視外貌的氛圍之中,妝扮儘管能夠帶來變漂亮後的愉悅,但同時也帶來等複雜情緒。而回台灣後,受訪者獲得許多變漂亮的稱讚,同時,受訪者運用自身在韓國時累積的妝扮資本,用來檢視台灣女性當前的妝扮與自身回台後的妝扮實踐。

    而此種跨國流動之後所帶來的妝扮改變,正面的回應了女性個人主義化。受訪者們從受制的客體,轉為主動的個體,這當中,妝扮的實踐與轉變便是她們女性特質的展演,另一方面,身處不同社會對於女性外貌的標準,受訪者們從在韓國習得的妝扮資本,是為一種賦權,作為她們轉換不同環境與身分時的武器。

    第一章 在流動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樣貌 1 第一節 緣起與契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7 第二章 在跨境流動中追逐著的女性 14 第一節 媒體中介之下矛盾的女性個人主義化 14 第二節 韓國女性的身體與外貌至上 20 第三節 女性留學生的跨國流動與身體轉變 26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4 第三章 如何捕捉她們流動的軌跡 35 第一節 描繪研究對象 35 第二節 受訪者與我 36 第三節 接近受訪者 37 第四節 田野歷程與心得 38 第四章 蛻變:流動女性的變漂亮歷程 40 第一節 在島嶼上隱藏著對韓國的幻想 40 第二節 妝扮即生活,生活即妝扮 44 第三節 回台灣後的妝扮展演 58 第五章 妝扮其外,反思其內 66 第一節 台韓流動下的特殊女性個人主義化 66 第二節 妝扮與我、受訪者的連結 72 第六章 研究尾聲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6

    網路、報章雜誌: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2015.01.24)。賺旅費同時玩遍世界! 台灣青年最愛的海外打工度假地點。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上網日期: 2015年2月3日,取自: http://dailyview.tw/Daily/2015/01/24。
    Career職場情報誌 5月號/2010 第409期。

    李麗滿(2013.12.11)。韓流席捲 韓系彩妝成市場黑馬。工商時報,產業科技版。

    林佩儀(2014.10.01)。痞客邦美妝賞 搶先公布。蘋果日報,E2版。

    林海(2014.04.20)。韓系品牌崛起 百貨擴大引進。蘋果日報,B5版。

    林海(2014.09.28)。衣起來 百貨也哈韓。蘋果日報,B6版。

    王玉樹、徐銘穗(2011.09.04)。戲劇帶動 我出國觀光人數 韓國高居第五。蘋果日報,A2版。

    張家嘯(2014.07.29)。韓國來台旅客大躍進 前5月人數年增破83%。卡優新聞網,上網日期2015年2月3日,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9%9F%93%E5%9C%8B%E4%BE%86%E5%8F%B0%E6%97%85%E5%AE%A2%E5%A4%A7%E8%BA%8D%E9%80%B2-%E5%89%8D5%E6%9C%88%E4%BA%BA%E6%95%B8%E5%B9%B4%E5%A2%9E%E7%A0%B483-231129250.html。

    劉欣欣(2012.08.11)。韓國語言書銷量多2倍 瘋韓文打敗學日語。蘋果日報,E8版。

    陳穎(2012.02.05)。圭賢爸 台北韓語補習班開幕 SJ當誘餌強吸800人。蘋果日報,C4版。

    論文、專書:

    Ahn, Patty (2009). Harisu: South Korean Cosmetic Media and the Paradox of Transgendered Neoliberal Embodiment. Discourse, 31: 3, 248–272.

    Delhaye, C.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Female Identity Fashion discourse in the Netherlands 1880-1920.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March 2006 6: 87-115

    Hart, D.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in South Korea’, available at: http://www.personal.kent.edu/~dhart/adver.htm (accessed
    5 April 2015).

    Kim, Y. (2012). Female Individualizatio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and Media Consumption of Asian Women. Women and the media in Asia: The precarious self.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Kim, T. (2015). Neo-Confucian Body Techniques: Women's Bodies in Korea's Consumer Society. Body & Society, June 2003 9: 97-113

    Kvale, S. & Brinkmann, S.(2009). Interviews: Learning the Craf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Lee, A. (2004) In the Name of Harmony and Prosperity: Labor and Gender Politics in Taiwan’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lbany: SUNY Press.

    Martin F. & Lewis L. (2012). Lifestyling Women: Emergent Femininities on Singapore and Taiwan Television. Women and the media in Asia: The precarious self.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Miller, L. (2003), “Mammary Mania in Japan,”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s, 11 (2), 271-300.

    Peiss, Kathy Lee (1998). Hope in a Jar: The Making of America's Beauty Culture.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Rosenberger, Nancy R. (1995) “Antiphonal Performances? Japanese Women’s Magazines and Women’s Voices” in Skov and Moeran (eds.) 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 143-169.

    林卉羚(2003)《女性流動經驗下身體與空間關係的轉化─以台灣女性留學生在北美公共空間中身體經驗之轉變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煖(1999)《前往東瀛之路─台灣留日制度與留學生問題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慧(2013)。《女性自助旅行者跨文化的旅行體驗與影像述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玉姈(1997)。《淡江大學女生自我妝扮的消費與消費空間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崔清林(1988)。《漢江奇蹟的真相:韓國的自我批判》。臺北:新潮社。

    金文學(2005)。《醜陋的韓國人》。台北:大地。

    黃正玫(2009)。《美貌、身體與自我認同:台北年輕女性的妝扮經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思彣(2008)。《美的追求與自我的改造—BBS網路的美妝與生活實踐論述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心怡(2011)。《他鄉「瘋韓」意更濃─臺灣女性熱衷韓貨的消費現象與認同混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琮熹(2013)。《韓國流行文化吸引力對旅遊體驗、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顏妙芳(2009)。《台灣大學生出國留學國家選擇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瓊玲(2004)。《留學生返國生活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