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淑慧
論文名稱: 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翁方綱易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1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興翁方綱(1733-1818)是清代乾嘉時期重要的學者,無論是在經學、詩學、書誌學、金石考據學以及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貢獻,成就斐然。歷來學者對其詩學、金石學及書法成就等方面均已有研究成果,但對其經學思想則討論不多,更無人研究其《易》學觀點,本論文即試著在有限的資料中,整理歸納出翁方綱的《易》學觀點。
    第二章先介紹翁方綱之生平大要。受其家風庭訓影響,翁方綱自幼即勤讀眾書,「學問甚好」幾乎是每個人或當時皇帝對翁氏的讚譽,蓋翁氏學問皆有根柢,其以古人為師,以質資為本,而又自成一家。在詩學方面,翁方綱拈舉「肌理」二字,又鎔裁格調、神韻諸說,遂成一家之言,其影響幾乎風靡清季整個詩壇。書法成就亦頗有可觀,躋身「乾隆四大家」之一。
    學而優則仕,翁方綱一生多任職於翰林院,且因翁氏留心典籍,見聞頗廣,故從乾隆三十八年開始編纂《四庫全書》,至乾隆四十六年《四庫全書總目》完成,翁方綱始終是重要參與者,其具體職務是「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
    從《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及翁氏之題跋手札中,可以初步整理研究出翁方綱之治《易》方法與《易》學觀點。其治《易》方法有二:一是重視「多聞、闕疑、慎言」的態度,認為為學之道,務在多聞,疑則闕之,慎於言語,如此則少過也;二是重視考訂詁,認為考訂即為通經治經之方法與工具,翁氏更認為考證即義理之學,不可遽分為二。翁氏之《易》學觀點則可略分以下數項:一是以宋學為主,兼採漢學,翁氏尊崇程、朱《易》學,說《易》以宋《易》之義理學為主,但又不排擊漢學中的名物象數,有兼採宋學與漢學之意;二是回歸經傳根本,翁方綱治經不嗜異不嗜博,考訂亦衷於義理,目的即在回歸經傳根本;三是不贊成以玄學或心學解《易》,認為《易》為儒家經典,不應以玄學或心學解《易》,憑空議論;四是不必求精於圖書學,或許是因為河圖洛書未必盡合《周易》本義,而翁氏希望後學能回歸經傳根本,不求奇立異。五是尊經傳及聖人,翁方綱治經主回歸經傳根本,十分尊崇《易經》、《易傳》及聖人,若有學者對其作不實之批評,翁氏多視之為無謂、無稽之論。
    總結而論,翁方綱所處之時代背景,是考證學盛行之時,亦是漢學佔上風之時,許多學者鑽研漢《易》象數學,忽略義理學,偏執一端,翁方綱則以宋《易》義理學為主,兼採漢學,各取優點,這是與當時大部分學者所不同處,亦突顯出翁氏好學、兼容並蓄之學術性格。且翁氏認為學者應「但求精於《易》,不必求精於《河圖》」,重點在提示學者應「精究傳注,研審指歸」,回歸經傳根本,「以求聖人教人寡過之旨」,此觀念亦十分正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現況…………………………………………………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4 第二章 翁方綱之生平、著述及成就………………………………7 第一節 生平大要…………………………………………………7 一、家庭背景…………………………………………………8 二、仕宦經歷…………………………………………………10 三、篤信佛教…………………………………………………13 四、晚年窘困…………………………………………………14 五、高壽歸山…………………………………………………19 第二節 著述及成就………………………………………………20 一、翁方綱之著述……………………………………………21 二、重視客觀考訂之學術思想…………………………………22 三、金石與書法之成就…………………………………………24 四、詩論主張…………………………………………………32 第三章 翁方綱及時人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史略……………37 第一節 《四庫全書》編纂梗概………………………………………37 一、《四庫全書》纂修之緣起……………………………………38 二、四庫全書館之組織…………………………………………41 三、徵書與禁書………………………………………………44 四、《四庫全書》之類別與容量………………………………49 五、《四庫全書》之優點及影響………………………………51 第二節 《四庫全書》之相關典籍介紹………………………………53 一、《四庫全書總目》介紹……………………………………53 二、《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介紹………62 第三節 翁方綱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概況…………………………64 一、擔任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64 二、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之關係…………………………69 第四章 翁方綱纂修《四庫提要稿》考述……………………………71 第一節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典藏歷史與價值概述……………71 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之典藏歷史……………………71 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概述……………………………75 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之價值…………………………78 第二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概述…………………80 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之內容…………80 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之撰稿特色……81 第五章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易類》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91 第一節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易類》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表…91 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著錄二十二種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92 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存目六十一種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93 第二節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易類》著錄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97 第三節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易類》存目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108 第六章 翁方綱之治《易》方法與《易》學觀點…………………123 第一節 翁方綱之治《易》方法……………………………………125 一、多聞、闕疑、慎言…………………………………………125 二、重視考訂訓詁……………………………………………132 第二節 翁方綱之《易》學觀點……………………………………134 一、以宋學為主,兼採漢學……………………………………134 二、回歸經傳根本……………………………………………139 三、不贊成以玄學或心學解《易》……………………………140 四、不必求精於圖書學………………………………………144 五、尊經傳及聖人……………………………………………146 第七章 結論…………………………………………………………149 參考書目……………………………………………………………155 附錄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易類》考釋……………………163 附錄二:翁方綱著作………………………………………………196

    一、古籍
    1.《漢書》,(東漢)班固等,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1月。
    2.《淵鑑類函》,(清)清聖祖,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3.《經義考》,(清)朱彝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6
    月。
    4.《國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影印本。
    5.《清稗類鈔》,(清)徐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6.《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5年6月。
    7.《復初齋文集》,(清)翁方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8.《翁批杜詩》,(清)翁方綱,師大總館古籍善本D070/363/1:6。
    9.《經義攷補正》,(清)翁方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10.《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清)翁方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11.《國朝漢學師承記》,(清)江藩等,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12.《知足齋文集》,(清)朱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3.《清史稿校註》,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臺北:國史館,1990年2月。
    14.《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南昌府學重刊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9月。
    二、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典文學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1月再版。
    2.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3.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4.王茂等《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5.王重民《辦理四庫全書檔案》,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年出版。
    6.王靜芝《書法漫談》,臺北:臺灣書店,2000年5月初版。
    7.王靜芝《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1月。
    8.王靜芝等著《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元月初版。
    9.田鳳台《古籍重要目錄書析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10月。
    10.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2月。
    11.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12.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
    13.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民國叢書第四編4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本書據啟智書局1935年版影印。
    14.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
    15.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出版。
    16.余慶蓉等《中國目錄學思想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17.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12月。
    18.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90年6月。
    19.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20.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21.沈 津《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22.沈 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23.周子美《嘉業堂鈔校本目錄》,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24.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25.林 尹等《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1月。
    26.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8月初版。
    27.胡楚生《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2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6月12版。
    29.凌雲超《中國書法三千年》,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30.夏乃儒編《中國哲學三百題》,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6月再版。
    31.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32.馬宗霍編《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33.高知見《中國歷代名人手跡》,臺北:康乃聲出版社,1984年7月。
    34.崔 陟《書法》,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35.張 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36.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37.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初版。
    38.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6月。
    39.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5月初版。
    40.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4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初版。
    43.許世瑛《中國目錄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月。
    44.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出版。
    45.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北京: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7年8
    月。
    46.陳 力《中國圖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
    47.陳先行《古籍善本》,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48.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49.陳金陵《清代乾嘉文人與文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50.陳鵬鳴《梁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5月。
    51.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
    52.黃石老人《中國歷代名家書法》,臺北:星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53.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54.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55.葉恭綽編《清代學者象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7月。
    56.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57.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58.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9.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10月初版。
    60.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61.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初版。
    62.錢 遜等《紀念錢穆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月。
    63.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0月。
    64.薛文郎《清初三帝消滅漢人民族思想之策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8月初版。
    65.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1.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2.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嘉新水泥1976出版】。
    3..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4.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文津出版社1993出版】。
    5.陳純適《翁方綱年譜》,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6.趙太順《翁方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7.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8.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10.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四、期刊論文
    1.丁旭輝〈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與背景研究的時代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卷3期,2004年9月。
    2.丁亞傑〈乾嘉漢學的前緣─方苞《春秋通論》經義形成研究〉,《孔孟學報》82期,2004年9月。
    3.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之考據方法〉,收入《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4.吳銘能〈書評─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
    5.吳銘能〈銖積寸累 蔚為大觀─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書後〉,《書目季刊》第37卷第1期,2003年6月。
    6.李 杰〈乾嘉學派與「四庫全書」〉,《圖書情報工作》(漢學)48卷4期,2004年4月。
    7.李貴生〈論乾嘉學派的支派問題─兼論學派的一般性質〉,《書目季刊》33卷1期,1999年6月。
    8.李豐楙〈翁方綱及其金石考〉,《中華學苑》16期,1975年9月。
    9.李豐楙〈翁方綱肌理說的理論及其應用〉,《文學評論》2期,1975年11月。
    10.李豐楙〈翁方綱著述考〉,《書目季刊》8卷 3期,1974年12月。
    11.沈 津〈校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殘稿的一點新發現〉,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第二十一輯,1982年3月第一版。
    12.沈 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中國圖書文史論集》上篇(錢存訓先生八十榮慶紀念),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初版。
    13.沈 津〈靈隱書藏與翁方綱《復初齋詩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5年6月。
    14.車行健〈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關係〉,《歷史月刊》127期,1998年8月。
    15.周子美〈近百年來江南著名藏書家概述〉(上),《圖書館雜誌》總第1期,1982年1月。
    16.周子美〈近百年來江南著名藏書家概述〉(下),《圖書館雜誌》總第2期,1982年4月。
    17.周彥文〈四庫全書總目目錄類論述〉,《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
    18.周彥文〈書目的運用與文獻生態〉,《書目季刊》第35卷第4期,2002年3月。
    19.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文化價值重估〉,《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
    20.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批評〉,《孔孟學報》第71期,1996年3月。
    21.昌彼得〈「四庫學」的展望〉,《書目季刊》第32卷第1期,1998年6月。
    22.昌彼得〈武英殿《四庫全書總目》出版問題〉,收入《中國圖書文史論集》上篇(錢存訓先生八十榮慶紀念),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初版。
    23.林 尹〈清代學術思想史引言〉,《師大學報》7,1962年6月。
    24.林榮森〈清代學術與書法藝術〉,《中國文化月刊》第271期,2002年10月。
    25.侯美珍〈「四庫學」相關書目續編〉,《書目季刊》第33卷第2期,1999年9月。
    26.胡元玲〈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探析〉,《書目季刊》第35卷第1期,2001年6月。
    27.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年3月。
    28.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
    29.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月6月。
    30.張火慶〈清初學風與乾嘉考證之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6期,1982年6月。
    31.張麗珠〈關於乾嘉學術的一個新看法〉,《文與哲》1期,2002年12月。
    32.陳 棟〈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33.陳先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價值〉,《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34.陳居淵〈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年12月。
    35.陳勇〈不知宋學,則無以平漢宋之是非─讀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期,2000年12月。
    36.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8期,2000年12月。
    37.單國強〈學書唯好帖─「乾隆四家」且述且作〉,《炎黃藝術》第81期,1996年10月。
    38.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刊》86年第2期,1997年12月。
    39.黃順益〈戴震與惠棟的學術關係〉,《孔孟月刊》38卷11期,2000年7月。
    40.黃慶萱〈經典中的經典根源〉,《國文天地》14卷8期,1999年1月。
    41.楊 勇〈清代學術概論考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3期,1961年9月。
    42.楊果霖〈四庫館臣補正《經義考》成果考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4期,2003年12月。
    43.楊果霖〈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8卷4期,2002年12月。
    44.楊果霖〈有關《經義考》著錄的幾項分析〉(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1期,2003年3月。
    45.楊果霖〈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刊》7卷1期,2001年3月。
    46.楊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47.路新生〈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哲學與文化》21卷5期,1994年5月。
    48.路新生〈梁任公、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論〉,《孔孟學報》第68期,1994年9月。
    49.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書籍〉,《大陸雜誌》第75卷第2、3期,1987.08、1987年9月。
    50.潘繼安〈四庫全書提要(未刊)稿〉,《圖書館雜誌》總第4期,1982年11月。
    51.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收入《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第二十五輯,1983年2月第一版。
    52.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臺大中文學報》15期,2001年12月。
    53.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4期,2001年12月。
    54.鄭吉雄〈清代儒學中的會通思想〉,《中華學苑》55期,2001年2月。
    55.鄧愛貞〈珍貴手稿‧流傳有序〉,《澳門雜誌》19期,2000年11月。
    56.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2003年6月。
    57.賴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
    58.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19卷4期,2000年11月。
    59羅 琳〈《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纂修始末〉,《書目季刊》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
    60.顧關元〈《續修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國文天地》16卷7期,2000年12月。
    61.陳連營〈翁方綱及其經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總第104期,2002年。
    62.程喜霖〈論《四庫全書》對研究歷史的意義〉,《湖北大學學報》第5期,1994年。
    63.楊文新〈《四庫全書》中的宋代閩人著作考述〉,《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03年。
    64.馮春生〈《四庫全書》經部底本來源分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3期總第115期,2003年。
    65.黃愛平〈《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思想與清中葉的學術思想走向〉,《中國文化研究》總第23期,1999年。
    66.李祚唐〈余集《四庫全書》提要稿疏證〉,《天府新論》第2期,2001年。
    67.王軍傳〈經學背景下的肌理說〉,《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2004年。
    68.張璐〈翁方綱「肌理說」成因探析〉,《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05年3月。

    五、網路資料
    1.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2.故宮博物院: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http://cls.hs.yzu.edu.tw/digital/xie.htm)
    4.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newas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