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欣芸 Tsai, Hsin-Yun |
---|---|
論文名稱: |
臺灣女性上班族使用Facebook休閒意涵之研究 A Study of Leisure Meanings of Taiwan Office Ladies Using Facebook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Facebook 、女性上班族 、互動理論 、休閒效益 、休閒意涵 |
英文關鍵詞: | Facebook, office ladies, Interaction Theory, leisure benefits, leisure meaning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2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以 Kelly 之互動理論觀點,探究臺灣女性上班族使用Facebook的休閒意涵。本研究以多重個案方式,對6位年齡24至42歲、喜愛並上下班時都會使用Facebook的女性上班族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文本分析法蒐集資料。個案的工作性質分別為教職、行政總務、課長、書記、證券業務員。研究結果發現:(1)個案喜愛使用Facebook原因為Facebook的介面將訊息集中於同一頁面,便於迅速瀏覽;並提供即時交流互動平台,能增加與朋友的互動,聯繫朋友感情;(2)個案使用Facebook受限工作關係,上班時只簡單瀏覽頁面與發布與工作相關事情;下班後才花費較長時間操作Facebook;(3)從互動理論觀點證明了上班時使用Facebook具有休閒特性,並發現其休閒阻礙與休閒負面現象;(4)Facebook提供的休閒效益主要為社交效益,其次為心理與放鬆效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isure meanings of Taiwan office ladies using Facebook on and off duty time by the perspective of John Kelly’s interaction theory. The study used multiple case study approach, supplemented by text to gather information. Six cases from aged 24 to 42 years old which love to use Facebook on and off duty time were recruited for 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 They worked as teacher,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supervisor, secretary and bank staff.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cases love to use Facebook because Facebook's interface to focus the message on the same page, for quick browsing; and to provide real-time interaction platform, can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with friends.(2) The cases were restrict to use Facebook, simply surfing Facebook and publishing work-related matters on duty time;they spent more time in using Facebook during off work.(3) The study found that leisure meanings existed while cases used Facebook on duty time, at the same time also found constraints and negative phenomenon.(4) Social benefit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and relaxation benefits were the main leisure benefits gained by the cases from using Facebook.
一、中文部分
孔方正(2008)。研究方法。高雄市:宏冠出版社。
白育甄(2004)。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瑞勤(2010)。上班族使用Facebook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金融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余曉惠(2010)。防洩密摸魚 德企禁臉書、推特。2011年6月10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79133
吳柏賢(2010,7月23日)。臉書5億人 躍世界第三大國。經濟日報,A7版。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Patricia A. Stokowski,1994)。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靜君(2011)。不滿老闆 逾7成上班族不幸福。2011年6月20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707002557&cid=1210
吳韻儀(2011)。臉書 改變你我的五大衝擊。天下雜誌,470,142-143。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沈清松(2010)。休閒與自由:在科技產品與多元他者網絡中的論述。哲學與文化,37(9),91-104。
沈聖傑(2009)。高雄縣市國小學生網路使用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保良(2010)。人格特質、內在動機與開心農場使用意圖。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琦君(2010)。高職生網路使用型態與人際關係、網路成癮之探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金逸雯(2004)。未婚國小女教師休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柏舟(2010)社交網路服務網站Facebook參與者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范子琪(2008)。由網路玩家之心流體驗探討深度休閒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孫宇賀(2007)。Facebook影響效率 企業年損失數十億。2011年6月14日,取自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06/6135141.html
孫春在、林鶴玲(2009)。萬馬齊瘖的遊戲時代。2010年12月25日,取自蘋果日報,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31272/IssueID/20091021
栗四維(2008)。Facebook的成功之道。2011年5月29日,取自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472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T & D飛訊,52,34-45。
郝芳、劉長江(譯)(2007)。互聯網使用的社會影響:上網、參與與互動。北京:商務印書館。(James E. Katz , Ronald E. Rice ,2002)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孝銘(1998)。休閒與社會互動。大專體育,37,87-93。
張洪陽、艾晶(201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女性休閒研究。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3(2),172-174。
張家嘯(2011)。上班族沉迷Facebook 三成每天掛上三小時。2011年6月10日,取自卡優新聞網,http://www.cardu.com.tw/news/detail.htm?nt_pk=28&ns_pk=12132
張純富(2010)。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榮仁(2009,11月29日)。上網人肉搜索 2小時逮到搶嫌。聯合報,B1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7)。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0年12月22日,取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曹俊萳(2010)。網路圍棋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網路圍棋成癮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家華(2011)。讓每支手機都是社交工具 智慧型手機鎖定Facebook功能。2011年5月30日,取自鉅亨網,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0210/KDUZYJVZY9AHV.shtml
許義忠(2004a)。女性主義對女性休閒研究的影響與貢獻。婦研縱橫,71,52-61。
許義忠(2004b)。女性休閒研究近況分析:1997-2003。戶外遊憩研究,17(4),1-21。
許義忠、李幸蓉(2004)。三位空巢期女性的工作、休閒與家庭意識形態:自覺與賦權的過程。女學學誌,17,159-200。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永祥(2006)。科技、休閒與社會互動關係之省思。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245-26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品宏(2009)。面對面與Facebook之人際互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家儀(2009)。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智文(2007)。Facebook成功之道:保護隱私。2011年6月20日,取自ZDNet,http://www.zdnet.com.tw/print/?id=20120863&type=
陳嘉添(2010)。以創新特性觀點探討影響社群網站使用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靜怡(2007)。落入online game 的世界-玩家參與線上遊戲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臺灣地區2009年網路大事紀調查。2010年12月25日,取自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2_24_09.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0)。創市際月刊報告書。2010年12月26日,取自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創市際月刊報告書網址http://www.scribd.com/doc/29475365/%E5%89%B5%E5%B8%82%E9%9A%9B%E6%9C%88%E5%88%8A%E5%A0%B1%E5%91%8A%E6%9B%B8-200912
黃淩偉(2010)。上班族藉由社交社群進行社群聯繫對壓力調適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楊志明(2008)。中小型營造公司員工管理與規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楊致偉(2007)。Facebook吸引微軟開發專用程式。2011年5月28日,取自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142
溫文君(2010)。高職生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草屯商工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怡屏(2007)。網路遊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葉怡矜、吳崇旗、王瑋秦、顏伽如、林禹良(2005)。休閒遊憩槪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臺北市:品度。(Godbey Geoffrey , 2003)
葉智魁(2004)。Aristotle的休閒觀之探析—兼論善、幸福、與休閒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7(1),51-75。
詹凱婷(2005)。休閒阻礙、休閒活動類型與參與頻率及工作滿足之關係-以台中地區飯店女性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電郵已死?祖克柏是對的。(2010,12月26日)。聯合報,A18版。
臺灣網(2009)。調查稱5成臺灣企業禁止員工上班玩Facebook。2010年12月26日,取自中國臺灣網新聞中心,新聞中心網址http://big51.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911/t20091123_1150246.htm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10年2月12日,取自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7d.pdf
趙元芝(2008)。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趙冉、季斌(譯)(2004)。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John Kelly, 2000)
趙慶明(2007)。Facebook,開放時代的到來。中國電子商務,7,16-17。
劉先春、關海寬(2009)。馬克思休閒思想的價值規定和休閒的現實探析。學術論壇,32(12),44-47。
劉耳、季斌、馬嵐(譯)(2000)。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Henderson, Karla A.,19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
蔡繼正(2008)。社會網路服務網站的利益—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鄭介彰(2009)。網路成癮成就探究-從社會心理角度出發的問題性網路使用模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諶悠文、王嘉源(2010)。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時代》風雲人物。2010年12月25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42x112010121600008,00.html
薛茜容(2006)。臺北市旅行業未婚女性休閒類型對心理健康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謝琬婷(2010)。Facebook臺灣使用者行為與行銷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簡士超(2010)。成年前期男性之寂寞因應行為研究-以Facebook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羅之盈(2010)。Facebook行銷學崛起。2011年5月30日,取自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3457
譚惠娟、胡建鵬(2010)。論女性、性別與休閒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2),117-124。
蘇維杉(2002)。現代休閒活動參與之社會學分析。臺東師院學報,13,77-106。
饒磐安(2010,12月4日)。否認肇事致死臉書找到證據。聯合報,B1版。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11-41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heckFacebook (2010). CheckFacebook.com. Retriened December 26, 2010, from http://www.checkfacebook.com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 (12), 38-41.
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 Wm. C. Brown
Lewis, J., & West, A. (2009). Friending : London-based undegraduates experience of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 11(7), 1209-1229.
Pempek, Tiffany A., Yevodokiya A. Yermolayeva, & Sandrad L. Calvert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 227-238.
Tetreault, M. K. (1985). Feminist Phase Theory: An Experience-Derived Evaluation Mode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6, 36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