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文傑 ZHANG,WEN-JIE |
---|---|
論文名稱: |
排灣族與雅美族之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及朗島村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7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排灣族 、雅美族 、農耕 、生計適應 、士文村 、朗島村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透過兩個不同文化之研究區一排灣族的士文村與雅美族之朗島村, 探討其農耕
活動如何因內部生態及外部環境之影響, 而產生適應與變遷, 並做一比較性解釋。
在傳統生計上, 士文村為山田燒墾與狩獵結合之生產; 而朗島村為水田、山田燒墾與
漁撈並重的生活方式。若就年中生計歷而言, 士文村主要配合山田燒墾而為, 擇地、
砍伐一、二月; 三月焚燒; 四月播、種; 五月起除草; 七月小米採收並舉行豐年祭,
此後各種作物陸續收穫而終於芋頭掘取, 並配合不同的混作方式及輸種型態, 而於地
力耗盡後休耕, 完成一個游耕循環; 而朗島村因屬於農、漁並重文化, 生計歷依季節
的律動, 分為製造、農墾、漁撈三個時期。在農墾方面, 水田和燒墾有互相輔助的功
能, 其中, 旱地的開墾依先佔原則, 概於十二月~二月為之, 主要著眼於「風小」因
素, 其後, 由於雜草入侵及地力減退而棄耕, 與士文村開墾時間受制於乾、雨季, 最
終, 因地力流失極快而休閑, 截然不同。
而日據以來, 隨著封閉系統的開放, 兩地皆遭致外部環境之衝擊, 傳統生計因而產生
變遷與再適應。
人口流失方面: 朗島村之人口外移較士文村緩和, 除了必須飄洋過海外, 其涵化較
淺, 因而增加外移後的適應困難為重要因素。
土地制度: 士文村目日人強迫遷村後, 傳統土地制度漸次瓦解, 而朗島村則操演如
昔, 其中, 文化與環境為其相異之原因。
耕作率: 士文村之耕地耕作率從1933年的35% 降為1989年之7%; 朗島村的旱地耕作
率則由1933年的30.5% 爬升至1989年的38.9%,可見後者的人口外流, 不同於士文村單
純於外部環境的「拉力」, 本身土地贍養力之不足為一重要「推力」。
作物栽種面積與商品化: 士文村的花生地面積, 自1933年以來增加近10倍; 而芋頭
亦保有栽種作物中最多之面積, 除了傳統作物外, 另有若干芒果、荔枝等新作物, 此
皆代表商品化之結果; 在朗島方面, 水芋田與甘薯地面積呈互為消長之關係, 並有若
干疏菜等外來作物, 但無論新、舊作物, 皆無商品化之現象, 朗島村農耕的自給自足
功能並未消失。
非農就業機會: 士文村外出就業人口比例高於朗島村18.7%;而兼業方面, 後者高於
前者7.4%, 士文村的人口及勞力外流均較朗島村嚴重, 然而, 兩者外出就業與兼業人
口之比例皆佔其總勞力數的50% 以上, 因此, 無論士文村或朗島村, 其傳統生計已然
走向變遷之途了。